1、考点26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冷战(一)冷战的发生1含义: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2背景:(1)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以及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美国认为它的民主制度和自由观念是最优越的,全世界都应该实行和它一样的制度。美国还认定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侵略性。(2)二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移,还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制度。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
2、义国家,自然也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3)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3表现:杜鲁门主义出台概况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威胁,要求国会拨款援助这两个国家。在演说中,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影响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马歇尔计划推行概况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实质
3、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二)德国的分裂1背景:纳粹法西斯政权垮台以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苏联与美、英、法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2“柏林危机”:(1)背景: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计划将占领区合并,准备发行货币,筹建政权,引起苏联的抗议。(2)爆发:1948年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电、食品等生活物资,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柏林危机”爆发。(3)结果:当时,苏联没有封锁空中通道,美、英通过空运向西柏林供应物资。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
4、解除苏联对水陆交通的封锁。双方都留有余地。11个月后,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时解除封锁。3分裂:(1)标志: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2)影响: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三)北约与华约对峙1北约成立:(1)背景:美国把欧洲看作全球战略的重点和遏制苏联扩张的第一线,而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也需要美国的援助。(2)成立:经过两年多的酝酿和磋商,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5、(3)公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2华约成立:(1)成立: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华约实际上处在苏联的控制之下。(2)条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进行援助。3影响: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欧洲的联合1西欧经济的繁荣:(1)时间:20世纪5070年代。(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
6、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表现: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2欧洲共同体成立:(1)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了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2)过程: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3)作用:欧共体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并努力用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3欧洲联盟成立:(1)时间:1
7、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2)作用: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1美国的发展:(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3)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日本的崛起:(1)经济的发展:原因: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了“和平宪法”。B冷战开始后,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积极扶持日本。朝鲜战
8、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C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表现: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建立:(1)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向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20世纪50年代,美国两次修订社会保障法,扩大受益群体,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2)欧洲:第二次世
9、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2内容: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3完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4作用: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5局限性: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三、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经互会建
10、立:(1)背景: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2)建立:随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3)影响: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斯大林还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2中苏关系:(1)建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2)结盟: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
11、联的热潮。(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2)内容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经济: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3)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2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2)内容: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3)评价: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
12、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A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B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领域内容影响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先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后政治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2东欧剧变:(1)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进行
13、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2)表现:东欧政局激烈动荡。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同美 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 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 抗衡,但是,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 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相关史事当时,苏联的国家领导层
14、平均年龄过大,也是造成苏联停滯 不前的原因之一。1981年,苏共政治局的14位委员中,70岁以上 的有8位,最小的73岁,最大的83岁。勃列曰涅夫晚年疾病缠身,思想 僵化,爱慕虚荣,集党、政、军最高领导权于一身。他不仅是苏军元 帅,而且是7次列宁勋章、3次苏联英雄金质奖章获得者。其他领 导人投其所好,歌功颂德,阿谀奉承。整个国家缺乏活力,各部 门普遍纪律松弛,欺上瞒下,酗酒成风,惰性十足。20世纪80年 代,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被日本超过。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同美 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 量
15、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 抗衡,但是,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 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相关史事当时,苏联的国家领导层平均年龄过大,也是造成苏联停滯 不前的原因之一。1981年,苏共政治局的14位委员中,70岁以上 的有8位,最小的73岁,最大的83岁。勃列曰涅夫晚年疾病缠身,思想 僵化,爱慕虚荣,集党、政、军最高领导权于一身。他不仅是苏军元 帅,而且是7次列宁勋章、3次苏联英雄金质奖章获得者。其他领 导人投其所好,歌功颂德,阿谀奉承。整个国家缺乏活力,各部 门普遍纪律松弛,欺上瞒下,酗酒成风,惰性十足。20世纪80年 代,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
16、被日本超过。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同美 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 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 抗衡,但是,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 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相关史事当时,苏联的国家领导层平均年龄过大,也是造成苏联停滯 不前的原因之一。1981年,苏共政治局的14位委员中,70岁以上 的有8位,最小的73岁,最大的83岁。勃列曰涅夫晚年疾病缠身,思想 僵化,爱慕虚荣,集党、政、军最高领导权于一身。他不仅是苏军元 帅,而且是7次列宁勋章、3次苏联
17、英雄金质奖章获得者。其他领 导人投其所好,歌功颂德,阿谀奉承。整个国家缺乏活力,各部 门普遍纪律松弛,欺上瞒下,酗酒成风,惰性十足。20世纪80年 代,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被日本超过。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同美 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 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 抗衡,但是,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 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相关史事当时,苏联的国家领导层平均年龄过大,也是造成苏联停滯 不前的原因之一。1981年,苏共政治局的14位委员中,70
18、岁以上 的有8位,最小的73岁,最大的83岁。勃列曰涅夫晚年疾病缠身,思想 僵化,爱慕虚荣,集党、政、军最高领导权于一身。他不仅是苏军元 帅,而且是7次列宁勋章、3次苏联英雄金质奖章获得者。其他领 导人投其所好,歌功颂德,阿谀奉承。整个国家缺乏活力,各部 门普遍纪律松弛,欺上瞒下,酗酒成风,惰性十足。20世纪80年 代,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被日本超过。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不久,他开始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 然不佳。戈尔巴乔夫又轻率地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 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 元化”,使人们的思想
19、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 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 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 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西方国家对苏联和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80年代 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 多元化。此后,东欧政局激烈动荡。在短短的两三年里, 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 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 市场经济。(3)实质: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3苏联解体:(1)催化剂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
20、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2)苏联解体:1991年底,苏联解体。四、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一)万隆会议(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席卷全球。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都面临巩固独立、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它们反对冷战,不愿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2)召开: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也就是万隆会议。(3)内容: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
21、项原则。(4)万隆精神:会议所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5)作用: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1开始: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1)1951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2)1952年,埃及爆发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国。(3)1
22、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2高潮: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3结束:此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继续发展。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古巴革命:(1)古巴在政治和经济上长期被美国控制。(2)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武装斗争,最终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3)后来,古巴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巴拿马收
23、回运河主权的斗争:(1)背景: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共和国中部,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巴拿马运河开通后,美国在运河沿岸划出运河区,一直由美国控制。(2)过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不断爆发群众性的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并参与运河的管理和营运。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考向一 理解马歇尔计划的本质二战结束后,欧洲经济凋敝、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外界援助。美国提出并实施“欧洲复兴计划”,也称为“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以美国为主导、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单方面向欧洲国家投资
24、和输出产能的经济援助计划。这种援助建立在不对等的关系上,附加诸多条件,受援国处于被动接受与附属地位,不能自主决定经济政策。这一计划还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外,所谓“欧洲复兴计划”实际上是“西欧复兴计划”。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不仅有经济目的,而且有政治目的。美国为向全球扩张、与社会主义阵营抗衡,迫切需要稳定和复兴的西欧盟友,并借拯救欧洲来发展自己,因此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本意是,通过援助欧洲恢复经济,使欧洲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这一计划对冷战的激化和两极格局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通过附加条件的援助,马歇尔计划也在事实上造成了美国控制西欧和西欧依赖美国的结果。1948年,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
25、到1950年,美国共拨款130多亿美元援欧,其中90%是赠与,10%是贷款。受援国在度过经济困难的同时,也被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这说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主要是为了A帮助欧洲复兴经济B全面控制欧洲C获取更多经济利益D输出过剩资本【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美国对西欧援助90%是赠与,受援国在度过经济困难的同时,也被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可知,国家实施计划是以本国利益为前提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主要是为了全面控制欧洲,将欧洲作为与苏联对峙的前沿阵地。故此题选B。考向二 全面认识美苏冷战1起止时间: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至1991年苏联解体。2根本原因: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国家利益
26、之争。冷战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表现;但是冷战并不单纯是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更重要的是包含着复杂的国家利益矛盾。3实质:美苏两国对世界霸权的争夺。4方式:封锁与遏制,这是冷战政策的根本方式,也就是不与敌对国家进行经济、外交、军事合作,防止敌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壮大。5影响:一方面,防止了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另一方面,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有人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该文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B冷战期间各国没有剧烈冲突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D美苏在国家
27、利益上没有矛盾【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的对峙格局。冷战双方势均力敌,客观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从这个角度可以“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C符合题意。A是冷战的经济表现,不符合题意;B不符合史实,因为冷战时期局部战争仍然存在;D也明显不符合史实。故选C。考向三 比较三国同盟、三国协约、“轴心国”集团、反法西斯联盟、北约、华约下列搭配正确的是A一战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B二战轴心国和法西斯集团C冷战北约和欧盟D当今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答案】A【解析】依据已学知识
28、可知,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一战爆发,A正确;二战前,法西斯国家组成轴心国集团,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组成了反法西斯联盟,抗击法西斯并最终取得胜利,B错误;冷战时期,形成了北约和华约,C错误;苏联解体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D也不符合史实。故选A。考向四 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比较及得出的启示(1)比较相同点: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大量援助和扶持;都较好地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政府都采取恰当的经济政策。不同点: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利用了朝鲜战争等有利时机;欧洲走的是联合发展的一体化道路。(2)
29、启示:要善于抓住机遇,加强国际经济联系;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逐渐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下列哪一项不是西欧、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共同原因A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B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C建立了区域合作组织D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战后西欧为了实现经济的复苏逐步走向了联合,成立了欧共体和欧盟,建立了区域合作组织,而日本没有建立区域合作组织。C当选。A、B、D都是西欧和日本经济复苏的共同原因。故选C。考向五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相似之处及教训(1)相似之处从原因分析,根本原因
30、都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引起的严重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实质分析,都使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地位,社会制度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从时间分析,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影响分析,都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削弱了社会主义力量。(2)教训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结合国情,坚持走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抓好执政党建设,关键是政治思想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比较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法正确的有根本原因都是未能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
31、体制都使国家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都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ABCD【答案】A【解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根本原因都是未能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社会制度由社会主义转为资本主义;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1991年底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均正确,故选A。1下列对冷战局面形成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美国试图称霸世界苏联实力增强杜鲁门主义出台北约和华约的建立ABCD2美国的梦想中说:“马歇尔计划一箭双雕。”这里的“双雕”是指A输出资本、对抗苏联B遏制欧洲、称霸世界C复兴欧洲、干涉中国D控制欧洲、
32、遏制苏联3杜鲁门回忆录:“(1947年)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段话反映了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新的极权主义”暗指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C这段话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D“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指的是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结束,冷战的开始4“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1961年8月23日凌晨上演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外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建起围墙。围墙两边的家庭从此各自一方。”上述材料反映的背景是A
33、经济大危机爆发B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C美苏冷战D东欧剧变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包括杜鲁门主义出台对欧洲提供经济援助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ABCD6下面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A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B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C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D世界经济的区域化趋势7“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感觉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由此可知,西欧国家走向联合主要是为了A共同对抗美苏B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C维护世界和平D恢复欧洲的霸权地位8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
34、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A信息化、全球化B高速度、低通胀C高速度、低失业率D改善人民生活9下表说明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是时间战略计划评价1955年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以充分就业和经济自立为基本目标1957年新长期经济计划出现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第一个高峰1960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A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B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C美国的扶持D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10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A华约B北约C“经互会”D欧共体11
35、下列对勃列日涅夫改革评述有误的一项是A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B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C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D使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12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发生剧变。东欧剧变的实质是A政治体制的变化B经济体制的变化C国家名称的变化D社会制度的变化13成立于1922年的苏联只存在了69年,于1991年解体。苏联的“缔造者”和“终结者”分别是A斯大林 赫鲁晓夫B列宁 戈尔巴乔夫C列宁 勃列日涅夫D斯大林 普京14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的主题是A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B共产主义运动欣欣向荣C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D国际政治格局曲折发展15关于万隆会议,下列说法不
36、正确的是A周恩来出席了会议B中国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C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D会议促进了欧亚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6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不仅使非洲国家失去了经济资源,也使非洲国家失去了政治尊严,那就是民族的独立和平等。下列史实中,标志着非洲国家最终找回“政治尊严”的是A万隆会议的召开B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C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D纳米比亚独立17古巴人民在他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武装斗争,最终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里的“他”是A纳赛尔B扎格鲁尔C卡斯特罗D甘地18万隆精神、“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实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A冷战中的
37、对峙B动荡的中东C世界经济的“全球化”D亚非拉的奋起19反对战争,呼唤和平,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请探究下列问题。(1)图示一中两大集团是哪次战争的交战双方?这次战争的性质是什么?(2)图示二所示“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标志是什么?(3)图示三中两大集团的形成导致哪一国际格局的正式形成?(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当今的国际形势?1(2019年湖南益阳卷)二战结束后不久便进入“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及其各自的盟国在冷战中己经摆好了作战的姿势,开始了主要在政治、经济和宣传层面的对抗。下列关于冷战的表述,错误的是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开始B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直接后果C冷战双方是以
38、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D冷战局面形成后,世界一直和平2(2019年山东聊城卷)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欧洲)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A联合国B华沙条约组织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世界贸易组织3(2019年福建卷)下图所示某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说明A北约组织建立B华约组织建立C两极格局瓦解D欧洲联合加强4(2019年江西卷)请仔细观察下图,导致19801984年两国粮食产量明显变化主要原因是A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B是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中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D是否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束缚5(2019年湖南益
39、阳卷)下图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制作的卡片,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主题是南美的解放者印度民族大起义非洲独立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A经济全球化趋势B非洲殖民体系崩溃C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D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运动考点冲关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美国认为它的民主制度和自由观念是最优越的,全世界都应该实行和它一样的制度。美国还认定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侵略性。二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移,还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制度。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自
40、然也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最终爆发冷战。符合题意。是冷战的表现,而非原因。故选A。2【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马歇尔计划一箭双雕”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同时使欧洲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故“双雕”指的是控制欧洲、遏制苏联。所以答案选D。3【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可知,这
41、段话反映了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新的极权主义”暗指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指的是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结束,冷战的开始。A、B、D正确。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4【答案】C【解析】题文的“1961年8月23日”是解题的关键,据此可采用排除法解题。经济大危机爆发是在1929年,排除A;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是在1939年,排除B;东欧剧变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排除D。题干所述事件是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背景下爆发的。故此题选C。5【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美国的冷战政策包括政治
42、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当选。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是苏联针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而采取的措施,排除。故选A。6【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杜鲁门主义出台”、“北约成立”、“华约成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北约与华约的成立是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A符合题意;B、C、D与图示信息不符。故选A。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可知,西欧国家走向联合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A、C、D在材料内
43、容中无法体现,故选B。8【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答案选A。9【答案】D【解析】依据表中内容进行分析,表格反映的是日本自身调整经济政策及其评价。A、C也是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但从表格中无法体现,排除;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B不符合史实,排除。只有D符合史实且与表格信息相符,故选D。10【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
44、致。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华约成立于1955年,排除A;北约虽然成立于1949年,但是资本主义阵营,排除B;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排除D。故选C。11【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但是,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45、,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是,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A、B、C正确,D错误。故选D。12【答案】【解析】受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政局激烈动荡。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同美 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 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
46、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 抗衡,但是,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 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相关史事当时,苏联的国家领导层平均年龄过大,也是造成苏联停滯 不前的原因之一。1981年,苏共政治局的14位委员中,70岁以上 的有8位,最小的73岁,最大的83岁。勃列曰涅夫晚年疾病缠身,思想 僵化,爱慕虚荣,集党、政、军最高领导权于一身。他不仅是苏军元 帅,而且是7次列宁勋章、3次苏联英雄金质奖章获得者。其他领 导人投其所好,歌功颂德,阿谀奉承。整个国家缺乏活力,各部 门普遍纪律松弛,欺上瞒下,酗酒成风,惰性十足。20世纪80年 代,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被日本超过。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47、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同美 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 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 抗衡,但是,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 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相关史事当时,苏联的国家领导层平均年龄过大,也是造成苏联停滯 不前的原因之一。1981年,苏共政治局的14位委员中,70岁以上 的有8位,最小的73岁,最大的83岁。勃列曰涅夫晚年疾病缠身,思想 僵化,爱慕虚荣,集党、政、军最高领导权于一身。他不仅是苏军元 帅,而且是7次列宁勋章、3次苏联英雄金质奖章获得者。其他领 导
48、人投其所好,歌功颂德,阿谀奉承。整个国家缺乏活力,各部 门普遍纪律松弛,欺上瞒下,酗酒成风,惰性十足。20世纪80年 代,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被日本超过。D符合题意,A、B、C只是表象。故选D。13【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他实行一系列改革,却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最终导致苏联于1991年解体。故选B。14【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
49、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国改革开放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大贡献;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的重大挫折。由此可知,A全面反映了图示内容,B太片面,C、D与图示内容不符。故选A。15【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也就是万隆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A、B、C正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D中“欧亚各国”的说法错误。故选D。1
50、6【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展开并持续发展。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非洲国家最终找回“政治尊严”。故选D。17【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在政治和经济上长期被美国控制。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武装斗争,最终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古巴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C符合题意。二战后,纳赛尔领导埃及人民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扎格鲁尔是一战后埃及华夫脱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甘地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人。A、B、D与题意不符,故选C。18【答案】A【
51、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浪潮空前高涨,万隆精神、“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这些史实反映了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故选D。19【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2)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3)美苏两极格局。(4)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等等。【解析】(1)依据材料中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一中两大集团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了一战
52、,这次战争的性质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西斯国家的肆意侵略,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为了战胜共同的敌人法西斯,1942年1月1日,中美苏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3)依据图示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三中两大集团是北约和华约,这两大集团的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等等。直通中考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局面
53、形成后,地方冲突和民族冲突不断,故D符合题意。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美苏冷战开始,故排除A项。由于美苏冷战导致了德国的分裂,故排除B项。冷战的双方是以美国的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峙,故排除C项。故选D。2【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要使(欧洲)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推行杜鲁门主义,有效实施“冷战”,美国在欧洲组建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西方防御体系,以打到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故
54、C符合题意;联合国、华沙条约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3【答案】D【解析】依据图片信息“1967年”“1993年”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这是欧洲的联合。1967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组建欧洲共同体,在以后30多年的时间里,欧共体成员国之间频繁协调,1993年成立欧盟,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关税,对有困难的成员国提供援助,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到2007年,欧洲成员国增至27个,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成立于1949年,B项成立于1955年,C项是1991年底瓦解。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4【答案】D【解析】依据
55、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上台后逐渐取消,故A不合题意;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不合题意;19531956年中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不合题意;导致19801984年两国粮食产量明显变化主要原因是是否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束缚,故D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标志着帝国主义在拉丁美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可知这是拉美人民进行民族独立运动。故D正确。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材料没有体现这一意思,故排除A项。材料表明的拉美人民的斗争,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故排除C项。故答案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