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文科)命题人:刘 建 命制时间:2017年4月17日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试卷保存好以备老师讲解。第卷(选择题,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
2、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联合国成立 不结盟运动兴起A. B. C. D. 2、“阻止共产党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此观点说明了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是()A. 宣传反共反苏 B. 实施马歇尔计划 C. 建立北约组织 D. 实行军事援助3、如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 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B. 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C. 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D. 甲是苏联、乙是
3、日本、丙是中国4、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 根本利益的趋同 B. 军事冲突的加剧 C. 国家实力的消长 D. 敌对意识的淡化5、某论文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 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B. 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C. 世界经济多元化的趋势 D. 欧洲、日本的重新崛起6、如下图“阳台对话”(1973年,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在白宫阳台上亲切交谈)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A. 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 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 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
4、 多极化世界的来临7、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A. 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 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 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 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8、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 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 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 欧共
5、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 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9、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中国政府提出了()A. 另起炉灶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10、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已成为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下列史实符合这种思想的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A. B. C. D. 11、1992年,邓小
6、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材料中“某种暂时复辟”是指()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斯大林模式全面推行 C. 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D.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2、冷战时期,很多批评家指责北约和华约这样的军事联盟推动了军备竞赛,带来了核对抗。冷战结束后,批评家们又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能力。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冷战结束后()A. 恐怖主义猖獗 B. 世界缺乏抗衡美国霸权的力量 C. 地区冲突不断
7、D. 冷战思维依然存在13、2014年以来,整个世界在中日外交恶化问题上表态谨慎和纠结,日本与西方有共同价值观,理应是朋友。中国对世界重要性太大,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更重要,大多数欧美国家更希望中日改善关系,各国和中日都保持密切经贸关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 日本积极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B. 日本极力提升政治诉求谋求大国地位 C. 多极化格局使各国相互制约又联系密切 D. 中国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14、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A.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 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
8、. 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 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15、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 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 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 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 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16、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A. 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B. 自然灾害的影响 C. 封建地主的土地兼
9、并 D. 小农经济的脆弱17、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18、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A. 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 突破了政府管理 C. 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 部门间联系减弱19、孟子尽心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
10、者足以衣帛矣。”材料中的“匹妇蚕之”反映的手工业形态是()A. 民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官营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20、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中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符的是()A. 美洲的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 B. 传统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D. 苏州丝织业中采用“计日受值”21、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A.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 B. “南海一号”沉船打捞的瓷器 C.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摹本 D. 苏轼洞庭春色赋手迹拓片22、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后所形成的以西方
11、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所说的“全球分裂”是指()A、欧洲与亚非拉国家贫富差距拉大 B、西班牙、葡萄牙争夺殖民霸权C、欧洲形成了 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D、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23、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 “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A、拓展殖民地市场 B、贩卖黑奴 C、传播基督教思想 D、输出机器24、1873年上海轮船招商局章程规定:将股份较大之人公举入局作为商董,在主要港口协助商总经营业务。这段材料反映了()A、
12、洋务民用企业管理权由商董控制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西方管理模式C、洋务民用企业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D、洋务民用企业的所需资金全部来自民间资本25、1873年,卡内基创办了卡内基-麦坎德里斯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为100多美元;1881年,卡内基与弟弟汤姆一起成立了卡内基兄弟公司,其钢铁产量占美国的1/37,每吨钢的成本为50美元;1892年,卡内基把卡内基兄弟公司与另两家公司合并,组成了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卡内基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在12美元以内。这主要说()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人才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C联合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D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6、18
13、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27、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高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地春天。这“三次高潮”都得益于()A、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C、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D、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然经济的解体28、有诗云:“从此千
14、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A电报 B火车 C电影 D电灯29、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C大公报专门提供法律帮助 D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30、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 B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的不平衡C铁
15、路的运行拉近了城乡的距离 D交通的发展是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第II卷(主观题,40分)本卷是主观题部分,共2题40分。第31题28分,第32题1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
16、源协调发展。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材料二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等。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一带各村庄都种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中国古代商业史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
17、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材料四(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6分)(4)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新气象,并分析形成这一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32、历史地图承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揭示着事物的性质或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历史变化与发展规律。图1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图2 新航路开辟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全球范围内海上商贸之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