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自主复习】考点一、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清单】【名师点拨】1.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2.纸币产生的原因3.宋代的商业革命4.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5. 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图示【认知深化】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1)变化规律: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还出现纸币。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
2、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2)影响: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二、古代中国城市变化的规律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多分布
3、在江南地区【经典例题】1.(2020全国卷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商周贝币 春秋战国布币 汉五铢钱图5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货币由自然货币(贝币)向人工货币(布币)转变,由杂乱形态(春秋战国布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货币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因此随着商品交易的需要,货币形制发生变化,故选B项;据所学春秋战国布币是铜币,而商周是贝币,与铸铁技术进步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货币形制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商品交易发展的需要,与审美观念不同无关,
4、排除C项;春秋战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D项。2.(2020浙江卷6)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塞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具有比较完备饮食服务设施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A. B. C. D. 【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鹦鹉洲商业繁盛景象,根据“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閈(街道里巷)甚盛”可知,当时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根据
5、“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可知,当时南市的饮食服务设施较为完备,B正确;根据“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可以判断,南市是城市的外延,并未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题干中“一日可尽”指的是外地来此贸易的货物能在一日之内售罄,而非指贸易活动的时间。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不符合题意,ACD排除。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知识清单】【名师点拨】1.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的关系2.重农抑商观念3.资本主义萌芽【认知深化】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主要表现和影响(1)原因: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农业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兴衰存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相
6、矛盾。法家强调抑商的主张。“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2)主要表现: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3)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发展成就有一定影响,但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经典例题】1.(2021 湖南卷3) 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
7、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 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 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 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 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答案】A【解析】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反复,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族,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排除C;田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税收,开发土地是其作用,排除D。2.(2021浙江卷6)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
8、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答案】D【解析】据材料“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可知,宋代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有利于保护蕃商的正当商业利益,并制定了法律规范海外贸易,故选D项;“明码标价”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不符,排除A项;“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与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与市的设立废止无关,排除C项。3.(2021广东卷4) 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
9、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A. 加重了区域经济不均衡B. 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 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 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答案】B【解析】根据“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要棉税,增加了民众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增收要棉税只是一个内容,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A;加征税收,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的发展,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在地方设立提举司收税,并不能证明财政管理权限下移,排除D。【课时检测】1.(2020惠州模拟)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
10、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可以说明()A.分封制的瓦解B.工商食官政策破坏C.土地兼并严重D.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材料“被称为素封的群体”指无法通过做官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后通过经商或其他劳作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有了社会地位以后的称谓,故A错误;根据材料“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说明工商食官遭到破坏,私商兴起,故B正确;土地兼并产生于土地私有制产生以后,故C错误;私商的兴起,并未能形成新的阶级,故D错误。2.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在都城长安,除法定的以东、西两市为专辟的商业区外,在热闹坊曲之处也出现了商贩。天
11、门街出现了卖鲜鱼的商人,宣平坊出现了“张帽驮桶”的卖油郎,亲仁坊也经常有“负贩之人”出入,延寿坊甚至有人开起了金银珠玉铺。这反映了唐代中后期()A.坊市制度开始有所突破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商业城镇开始大量涌现【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在唐代都城长安,在专辟的商业区“市”之外出现了商业活动,这反映了当时长安的商业活动开始突破商业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的限制,故选A。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B结论。封建政府一直监管商业活动,C错误。材料只涉及唐代都城长安,无法得出商业城镇大量涌现的结论,D错误。3.(2021长春模拟)明朝前期,银、钱、钞三币兼用;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普遍
12、流通的货币。这一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逐渐发展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市民阶层力量壮大D.赋役体制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属于商业发展的结果,并不是政府行为,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无关,排除B;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但不是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的主要原因,排除C;明朝中期实行了用银交税的一条鞭法,这种赋役体制的变化是在白银普遍流通的基础上产生的,归根结底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故选A。4.(2021长沙模拟)有学者认为,明清山西商人利润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捐输助饷、购置土地、转化为高利贷资本、窖藏、作为宗族活动和封建慈善事业开支、奢侈消费。
13、这导致()A.商业资本大量转化为产业资本B.晋商成为当时实力最雄厚的商帮C.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D.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缓慢而滞后【答案】D【解析】材料中“明清山西商人利润的封建化”多围绕土地和宗族、社会活动,没有将盈利投入再生产,不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选D;据材料商业资本封建化而非转化为产业资本,排除A;材料展示的是晋商的资本问题而非经济实力的比较,排除B;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经济发达,材料未提及近代中国,排除C。5.唐德宗曾颁发敕令,规定“王公百官,既处荣班,宜知廉慎。如闻坊市之内置邸铺贩鬻,与人争利,并宜禁断。仍委御史台及京兆尹纠察”。据此可知,当时()A.坊内存在商
14、业活动B.政府垄断商业贸易C.富商大贾势力削弱D.市民阶层受到打压【答案】A【解析】材料“如闻坊市之内置邸铺贩鬻”,说明当时坊内存在商业活动,故选A;材料强调“仍委御史台及京兆尹纠察”,表明监督贵族、官僚不得参与市场交易,没有体现出政府垄断商业贸易,排除B;材料的规定并非削弱富商大贾势力,排除C;材料的规定针对的是贵族、官僚,并非打压市民阶层,排除D。6.(2021南昌模拟)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帝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A.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B.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
15、D.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答案】D【解析】乾隆帝的批示体现了清朝政府对一些英国商船来浙江贸易的态度,说明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故选D;题干中乾隆帝批示灵活处理英商在浙贸易,故排除A;闭关锁国政策贯穿清朝前期直到鸦片战争后,且乾隆帝时期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宁波和广州贸易地位的比较,故排除C。7.史书记载,西周宣王即位以后,改变了“公田”和“私田”之分,逐渐实行“履亩而税”,即“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由此推断,西周晚期()A.君主专制已进一步强化B.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C.宗法分封制度逐渐瓦解D.土地国有制度有所动摇【答案】D【
16、解析】根据材料“改变了公田和私田之分,逐渐实行履亩而税”可知,周宣王采用了按亩征税的措施,改变了井田制下贡赋征收方式,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从而冲击了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故选D;结合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没有实现权力集中,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生产力的飞跃,推动生产关系发生变革,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周宣王改变了传统的贡赋征收方式,不涉及宗法分封制度,排除C。8.“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连国家所掌握的官田,在宋代也大量转化为地主的私田,而且还第一次出现了“田主” 的称谓。材料表明()A.土地所有权变动频繁B.土地兼并现象缓和C.中央对地方控制削弱D
17、.豪强地主受到抑制【答案】A【解析】据材料“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连国家所掌握的官田,在宋代也大量转化为地主的私田,而且还第一次出现了田主 的称谓”,可知宋代土地兼并严重,土地买卖的现象频繁,故选A;宋代政府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排除B;材料说的是土地制度,并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材料并没有体现抑制豪强地主的信息,排除D。9.(2021洛阳模拟)北宋时期,政府改变了以往利用官府机构进行垄断性经营工商业的做法,而是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直接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动。这表明北宋时期()A.商业经营环境相对宽松B.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C.重农抑商政
18、策发生改变D.政府的财政十分困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政府改变了以往利用官府机构进行垄断性经营工商业的做法,而是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直接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动”可知,北宋时期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垄断控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选A;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放松了对工商业的控制,但并未显示鼓励工商业发展,排除B;根据所学,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北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改变,排除C;材料只体现了北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不能得出政府财政困难的结论,排除D。10.(2021衡水模拟)汉武帝时期,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以法令的形式严格限制商业发展,对盐铁
19、等行业实行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度,还剥夺了商人对土地的占有权。西汉政府的做法()A.减轻了人民的负担B.垄断了商业贸易C.增加了政府的收入D.促进了社会公平【答案】C【解析】根据“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对盐铁等行业实行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度”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了盐铁官营等垄断和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这有利于增加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C;西汉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与民间商人争利的做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排除A;西汉政府只是垄断了盐铁等能够获得巨大收益的行业,并没有垄断整个商业贸易,排除B;西汉政府实行的“禁榷”制度等举措是利用国家权力对商人的一种控制,对商业行为的一种干涉,并不会促进社会公平,排除D。
20、11.(2020淮北模拟)下表为明实录中“通商”“抑末”出现频次统计表。这反映出明朝()通商抑末 洪武年间11宣德至景泰年间13嘉靖年间72隆庆至天启年间60A.商业政策发生倾斜B.重农抑商政策终结C.对外贸易受到重视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在明朝时期,“通商”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而“抑末”却逐渐降低,这反映出明朝的商业政策出现了变化,即由限制商业发展转变为逐渐放松对商业的限制,表明商业政策发生了倾斜,故选A;“抑商”出现的频率逐渐减少,并不能说明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终结,并且该政策在明朝并没有终结,排除B;“通商”出现频率增加,并不能代表明朝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21、排除C;“通商”“抑末”体现的是明朝政府对商业的态度,并不代表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12.明太祖实录记载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于重法。”该政策的实施()A.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C.禁止官民对外贸易D.阻碍朝贡贸易的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记载的是“海禁”政策的内容,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贸易,限制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海禁”政策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排除B;根据材料“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于重法”可知人民不得擅自
22、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并没有完全禁止,排除C;因为“海禁”政策禁止国人未经官方允许私自出海贸易,海外国家要来中国贸易,则需以“朝贡”的形式来完成,于是朝贡贸易伴随“海禁”政策而出现,D表述错误,排除D。13.(2021滁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性标记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时候的商品标记仅仅具有区别不同生产者或所有人的性质。三国时期,酿酒业已经非常兴旺,出现了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
23、,在这里,商标的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一块铜版制作的白兔商标,基本具备了现代商标的构成要素,这是我国商标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商标铜版。明清时期,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出现了不少知名的商标,假冒商标也时有出现。 摘编自刘晓东“商标权”名词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材料二明代正德松江府志:“(松江)俗务纺织,他技不多。而精线绫、三梭布、绫纱方巾、剪绒毯,皆天下第一。”崇祯松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织花绒布等。一些无良商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牟取暴利,在明末清初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如顺
24、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松江知府衙门立告示碑,揭露了牙行奸商沈青臣等假冒松江金三阳字号品牌的违法行为。然而,由于松江优质棉布销路十分旺盛,利润可观,一些奸商仍然以身试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假冒松江品牌商标,非法牟利。1703年和1736年官府又两次立碑严禁。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标发展和保护的看法。【答案】(1)特点:起源较早;自发产生并集中于手工业领域;功能日益增多(表明归属,兼具广告宣传功能);商标形式逐渐多样化。(答
25、出其中三点即可)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人维权意识的提升;政府一定程度的管理与保护。(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表现:纺织业发展迅速,获利丰厚;技术领先,品牌较多;呈现专业化发展趋势;存在一定的非法侵权行为。(3)看法:商标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政府应加强对商标权的立法与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商人的诚信意识。【解析】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一中“早在原始社会后期”“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等信息,再结合春秋时期手工商品上的标记、三国的杜康酒、北宋的白兔商标的出现等事实回答。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发展、商人维权、生产力水平、政府监管方面作答。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松江)俗务纺织,他技不多”“皆天下第一”“品牌有织花绒布等”“销路十分旺盛,利润可观”“假冒品牌与商标”“假冒松江品牌商标,非法牟利”等信息回答。第(3)题,从商标出现的原因、政府的政策、商人的诚信等方面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