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百日维新学习目标: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1.重点: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2.难点:维新变法的推行条件、特点及对其评价。教材整理1变法救亡呼声再度高涨1导火线: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2表现(1)康有为向光绪帝上万言书,呼吁及时变法,革旧图新。(2)1898年1月,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五位大臣会见康有为,康有为指出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3)康有为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并提出了具体变法措施。(4)康有为进呈俄彼得变政记和日本变政考两书,为光绪帝提供实施“变政”的样板。(5)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保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
2、的浪潮激荡全国。深度点拨康梁等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的实质是什么?以康梁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教材整理2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实行维新变法。2内容(1)政治方面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删订则例。开放言路,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靠国家供养特权,允许他们自谋生计。整顿和澄清吏治。(2)经济方面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保护和促进农工商等各业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预算方案等。(3)军事方面用新法精练陆军。添置兵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式军队。(4)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
3、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大学堂和各级中小学堂,派遣留学生,实行新式教育。设立译书局,准许创立报馆学会。奖励创新性著述。3评价(1)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2)没有触动清朝的统治基础,改革不彻底。(3)在维新派的推动和光绪帝的督导下,有些新政得以实行。(4)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播。深度点拨如何看待光绪帝支持变法这一事实?光绪帝支持变法除了救亡图存外,还有另一个目的,即巩固封建统治,利用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因此在涉及改革的根本问题时,光绪帝的阶级本质暴露无遗。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形势下,民族资产
4、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治活动。救亡图存是其首要的历史使命。2.维新变法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探究点百日维新的特点史 料解 读史料一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100多条。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在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止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 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折,
5、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抓住史料一中第二、三、四自然段开头的信息,这些是史料主旨。史料二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胡绳说:“认为光绪皇帝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是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企图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只是遭到了惨败,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提炼胡绳的观点,即“光绪皇帝代表民族资产阶级政治路线不符合历史事实”。【史料应用】(1)概括史料一中戊戌变法法令中的除旧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与弊端,说明了什么?【提示】(1)措施: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裁撒绿营;剪发辫。积极作用: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动摇了封建统
6、治。弊端:改革操之过急,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未能稳步进行。说明:维新派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2)请你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措施,说明史料二中胡绳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提示】从改革措施可以看出,光绪帝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许多主张,但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也没有提出实行君主立宪这一要害问题。这说明光绪帝仍然是封建皇帝,在国家政治体制这一根本性问题上,他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史论拓展】百日维新的特点(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2)从推
7、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推行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7)从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2016无锡高二检测)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整顿吏治是其突出的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曾指出:清朝“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以级尊卑任
8、官”,以“族任官”。即扬满抑汉的中央政府“官缺制”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为官一世,“国未尝资其少益也,而害若丘山”。摘选自康南海官制议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材料三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
9、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整顿吏治的措施。(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规范解答】第(1)问根据材料一“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千官皆同闲人”“扬满抑汉的中央政府官缺制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为官一世”等信息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及材料三“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
10、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要结合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来思考。【答案】(1)弊端:官僚机构臃肿,人员冗繁(冗官);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扬满抑汉);官员的素质低下。(2)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兴办学堂,培养人才;举荐新政人才。(3)失误: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变法内容贪大求全;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等。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等。(言之有理
11、即可)1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B顽固派势力势单力孤C设立议院,召开国会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表明,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要救亡图存必须进行变法,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答案】A2保国会成立后,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因为它()A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符合时代要求B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了影响C促使光绪帝下决心实行变法,大快人心D力图扶植清朝统治,得到上下广泛支持【解析】在民族危亡的关头
12、,保国会的宗旨符合时代要求,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答案】A3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在这方面的举措有()A制定宪法B裁撤闲散重叠机构C设立农工商总局D设议院【解析】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可采用排除法。A、D两项在维新措施中都没有涉及,C项是经济措施,不符合题意。【答案】B4下列哪一项内容符合维新派的主张,却不在戊戌变法的政令之内()A实行君主立宪制B改革政府机构C改革科举制度D发展民族工商业【解析】对照变法措施可知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不在变法政令之内。【答案】A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
13、二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当戊戌五、六月间,皇上言改革,举朝言改革,民间言改革,而彼独悍然曰:“吾誓不改革。”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大学士徐桐甚至无耻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朱贤枚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1)有学者认为,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变法手段很高明,根据材料一指出其“高明”手段是指什么?分析当时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主要原因。(2)从材料一、二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第(1)问,结合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回答。第(2)问,可围绕变法的策略、思想宣传等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
14、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思想。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占据统治地位;减少变法的阻力。(2)改革要成功,必须符合国情,讲究策略和方法。学业分层测评(二十四)(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各项对光绪帝坚定变法信心有利的因素是()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康有为的多次上书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定国是诏的颁布ABCD【解析】定国是诏的颁布标志着维新变法的开始,故不符合题意,均正确。【答案】B2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
15、图存的唯一出路【解析】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具体提出变法建议,成为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答案】A3. 19世纪末,梁启超呼吁中国应“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下列维新派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活动中,体现了此观点的是()A发起“公车上书”B改革旧的官僚制度C组建强学会D成立保国会【解析】“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是保国。其余各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答案】D4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措施是()A精简机构,裁减冗员B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C向海外派遣留学生D提倡私人开办工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A项措施使一部分旧官僚失去了官职与权力,直接打击
16、了封建守旧势力,因而遭到他们的反对。【答案】A5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洋务派同维新派的真正差异不过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其中,维新派的“布新”措施不包括()A允准旗人自谋生计B鼓励官民上书言事C编制国家预算决算D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解析】考查对戊戌变法内容的理解。四个选项都是维新派的改革措施,A项是“除旧”的体现,B、C、D三项是“布新”的体现。【答案】A6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解析】解答本题,要
17、注意材料中的“学子”。当时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答案】B能力提升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午战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梁启超(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思想主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体现上述思想主张的措施及意义。【解析】第(1)问,“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体现全民教育和重视女学的思想。第(2)问,与百日维新教育上
18、的举措相联系。【答案】(1)主张全民教育;重视女学。(2)措施: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兴办女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意义:培养了具有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上书的主要目的。(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主张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
19、说明其原因。【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国会议行”“定宪法公私之分”可以归纳出“开国会,定宪法”;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作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二“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从维新派自身力量弱小、顽固派力量强大、传统思想影响以及借鉴日本体制失败等角度分析概括。【答案】(1)目的: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2)新变化:皇权独断。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顽固势力强大;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借鉴日本近代天皇制。(答出任何两条即可)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
20、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三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21、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2)材料三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解析】第(1)问,材料一康有为主张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二1898年变法时则没有提政治制度的变革,只提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然后结合史实分析原因。第(2)问材料三认为中日改革结果不同是由于国情、国际环境不同,结合史实可知,观点正确,用所学知识从国情、国际环境不同分析原因。【答案】(1)变化: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康有为变法方法改变,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革。(2)正确。日本明治维新是在推翻封建幕府统治的基础上发展资本主义的变革;而康有为等人则是依靠无权的皇帝对现有政权进行的一次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