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095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1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一年级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阶段检测语文试卷出题人:刘明娜 审题人:蒋黎茉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当前的都市文学研究,正面临踟蹰不前的困境。近年来对都市文学的讨论并未触及本质,而是更多停留在“都市文学的合法性”等表象问题的争论上,远远落后于以都市为表现对象的文学的创作实践,更谈不上对此做出前瞻性的思考。如何打开这个死结,随之也成了研究者们热切关注的话题。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认为,首先有必要突破简单、生硬的题材的限定,从相对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都市文学。他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有些被我们看成乡土文学题材的作品

2、,其实也写到了都市,并非正统意义上的乡土文学概念所能涵盖。“从这个角度看,不仅是都市文学,还有与之相对的乡土文学的概念,都需要做出修正。”评论家洪治纲表示,长期以来,对乡土文学的合法性和高尚性的强调,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乡土文学崇高的美学法则,这种潜在的观念不能不对都市文学的书写带来压制和遮蔽,也使得我们对当下都市文学的复杂性普遍缺少认识。他注意到当下都市文学思想的深刻性在衰退的现象。“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作品对人性的探索不够深刻,而是缺乏宏大叙事的深刻性。同时,审美的感官化被无限放大。在他们笔下,你能看到在都市中生活的个体普遍没有精神归宿感。”(摘编自傅小平如何理解“都市文学”?评论家:在于作

3、家的精神立场)材料二:我们当下的都市文学,其实和工业有很密切的关系。南方的城市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走在前列的前沿阵地,更多关注的是农民工,是民企、外企,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工业方面的文学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会不一样。贺绍俊说:“我觉得真正的都市文学就应该站在城市立场,什么叫城市立场?是把城市作为理想栖息地的人们去共同塑造城市文明。真正的城市文化传统还没有建立起来,实际上站在城市立场上首先要有培育城市文化立场的自觉意识。城市立场对都市文学非常重要。重点就放在建构都市文化传统上面,经典的西方现代主义作品都是站在都市立场,体现都市精神的,包括局外人等等,很明显的是城市中承载着一种都市精

4、神,我们如何以老工业基地作为一个文学资源去开拓都市文学写作?我觉得城市立场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摘编自王臻青都市文学应如何讲述“老工业基地”的光荣与梦想)材料三: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转型之下,有许多新的现象发生,许多新的特点凸显。现在的城市文学、都市文学的作家已经敏感地面对着这种变化,有些人已经敏锐地写出了这种变化。也许,勒克莱齐奥所谓“一个真实的城市是无法书写的,今天的真实明天就不复存在”之说不无道理。但这并不代表作家面对色彩缤纷的都市生活只能束手无策无所作为,我们完全有理由、有责任,也有信心,有条件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都市文学、城市文学来。事实上,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文学、都市文学在反映高

5、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人性裂变、灵魂挣扎、社会嬗变中,已经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点,一批批带有鲜明中国都市特色的职场文学、白领文学、底层文学,校园文学、悬疑文学等等,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令人惊喜。城市化的人员流动性不但把原来的乡土生活方式、乡土文化气息带到城市,也把不同地域文化都带到同一个城市来。这种地域文化的融合很广泛,其包容性和冲突性,已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城市文化。换言之,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书写都市文学、城市文学的条件和气候。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全球化、工业化的浪潮,虽然很容易将人的个性棱角磨损,让它们趋于同质化,但也为新的都市文学、城市文学的诞生准备了资本、公寓、流水线、高

6、速路、霓虹灯,以及可堪作为都市文学表现元素的小市民心态,移民歌哭,底层呼喊、官场样貌、老板姿态、白领身影、毕业生走向拜时代和生活所赐,我想,我们的作家们是完全可以写出表现灵魂的挣扎与搏斗、人的尊严与自由,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时代的希望与发展,让读者满意的够水准的都市文学作品来的。(摘编自周思明作家与都市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BC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贺绍俊认为,修正都市文学的概念,突破简单生硬的题材限定,从相对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都市文学,则可解开都市文学困境的死结。B洪治纲认为,乡土文学崇高的美学法则压制遮蔽

7、了都市文学的创作,阻碍人们对当下都市文学的深入认识,此现象还将持续很长时期。C勒克莱齐奥认为城市即使能被书写出来也已失去真实性,但作者认为已经有人敏感地写出了城市的变化,作家并非完全无能为力。D新世纪以来,因人性裂变、灵魂挣扎、社会嬗变而引发的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使我国具备了书写都市文学、城市文学的条件和气候。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分析了当下都市文学的创作困境、突破方法以及问题成因,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总领下文,整体是总分结构。B材料二以局外人为例证明西方现代主义作品的都市立场、都市精神,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老工业基地的经济价值。C材料三将中国与其他国家进

8、行对比,突出我国地域文化融合的广泛性、包容性、冲突性,说明我国都市文化的先进。D三则材料都运用了引用论证,包括东西方学者观点,材料一、二的引用是正面论证,材料三的是反面论证,角度各异。4请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论证思路。(5分)5某位作家创作了一部作品:描述某农民工在重新焕发生机的老工业基地拼命工作、想攒够钱之后回家乡重建房屋同家人团聚的酸甜苦辣。你觉得这部作品属于都市文学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进行分析。(4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8的问题。墙下短记 史铁生一些当时看去不太要紧的事却能长久扎根在记忆里。它们一向都在那儿安睡,偶尔醒一下,睁眼看看,见你忙着就又

9、睡去,很多年里它们轻得仿佛不在。千百次机缘错过,终于一天又看见它们,看见时光把很多所谓人生大事消磨殆尽,而它们坚定不移固守在那儿,沉沉地有了无比的重量。 近些年我常记起一道墙,碎砖头垒的,风可以吹落砖缝间的细土。那墙很长,至少在一个少年看来是很长,很长之后拐了弯,拐进一条更窄的小巷里去。小巷的拐角处有一盏街灯,紧挨着往前是一个院门,那里住过我少年时的一个同窗好友。我们一度形影不离,我曾把一件珍爱的东西送给他。是什么,已经记不清。可是有一天我们打了架,为什么打架也记不清了,但丝毫不忘的是:打完架,我去找他要回了那件东西。 回家时,我贴近墙根走。墙很长,很长而且荒凉。晚风轻柔得让人无可抱怨,但魂魄

10、仿佛被它吹离,吹离身体,飘起在黄昏中再消失进那道墙里去。 那很可能是我对于墙的第一种印象。 我摇着轮椅走街串巷,一面青灰色的墙叫我怦然心动,我知道,再往前去就是我的幼儿园了。青灰色的墙很高,里面有更高的树。树顶上曾有鸟窝,现在没了。到幼儿园去必要经过这墙下。一俟见了这面高墙,退步回家的希望即告断灭。那青灰色几近一种严酷的信号,令童年分外恐怖。 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立于一个盛夏的午后,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那时的蝉鸣最为浩大。那个下午母亲要出差到很远的地方去。我最记得母亲消失在那面青灰色高墙里的情景。她当然是绕过那面墙走上了远途的,但在我的印象里,她是走进那面墙里去了。没有门,但是母亲走过去了,在

11、那里面,高高的树上蝉鸣浩大,高高的树下母亲的身影很小,在我的恐惧里那儿即是远方。 我现在有很多时间坐在窗前,看远近峭壁林立一般的高墙和矮墙。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墙。我们都在墙里。没有多少事可以放心到光天化日下去做。规规整整的高楼叫人想起图书馆的目录柜,只有上帝可以去拉开每一个小抽屉,查阅亿万件心灵秘史,看见破墙而出的梦想都在墙的封护中徘徊。我们有时千里迢迢,只像是为了去找一处不见墙的地方:荒原、大海、林莽甚至沙漠。但未必就能逃脱。墙永久地在你心里,构筑恐惧,也牵动思念。 把所有的墙都拆掉的愿望自古就有。我坐在窗前用很多时间去幻想一种魔法,唰啦一下墙都不见。怎样呢?料必大家一齐慌作一团(就像热油淋在

12、蚁穴),上哪儿的不知道要上哪儿了,干嘛的忘记要干嘛了,漫山遍野地捕食去和睡觉去么?毕竟又趣味不足。然后大家埋头细想,还是要砌墙。砌墙盖房,不单为避风雨,因为大家都有些秘密。假设这心灵之墙可以轻易拆除,但山和水都是墙,天和地都是墙,时间和空间都是墙,命运是无穷的限制。 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但要接受墙。 为了逃开墙,我曾走到过一面墙下。我家附近有一座荒废的古园,围墙残败但仍坚固,失魂落魄的那些岁月里我摇着轮椅走到它眼前。四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开着野花,膨胀和盛开着冤屈。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喃喃咒骂,但是它轻轻掉落一点儿灰尘再无所动。天不变道亦不变

13、。老柏树千年一日伸展着枝叶,云在天上走,鸟在云里飞,风踏草丛,野草一代一代落子生根。我转而祈求墙,双手合十,创造一种祷词或谶语,出声地诵念,求它给我死,要么还给我能走路的腿但睁开眼,伟大的墙还是伟大地矗立,墙下呆坐一个不被神明过问的人。空旷的夕阳走来园中,若是昏昏睡去,梦里常掉进一眼枯井,井壁又高又滑。喊声在井里嗡嗡碰撞而已,没人能听见,井口上的风中也仍是寂静的冤屈。喊醒了,看看还是活着,喊声并没惊动谁,并不能惊动什么,墙上有青润的和干枯的苔藓,有蜘蛛细巧的网,死在半路的蜗牛身后拖一行鳞片似的脚印,有无名少年在那儿一遍遍记下的31415926 在这墙下,某个冬夜,我见过一个老人。记忆和印象之间

14、总要闹出一些麻烦:记忆对我说未必是在这墙下,但印象总是把记忆中的那个老人搬来这墙下,说就是在这儿。雪后,月光朦胧,车轮吱吱唧唧轧着雪路,是园中唯一的声响。这么走着,听见一缕悠沉的箫声远远传来,在老柏树摇落的雪雾中似有似无,尚不能识别那曲调时,已觉其悠沉之音恰好碰住我的心绪。侧耳屏息,听出是苏武牧羊。曲终,心里正有些凄怆,忽觉墙影里一动,才发现一个老人盘腿端坐于墙下的石凳,黑衣白发,有些玄虚。雪地和月光,安静得也似非凡。竹箫又响,还是那首流放绝地、哀而不死的咏颂。原来箫声并不传自远处,就在那老人唇边。也许是气力不济,也许是这古典一路至今光阴坎坷,箫声若断若续并不高亢,老人颤颤地吐纳之声亦可悉闻。

15、一曲又尽,老人把箫管轻横腿上,双手摊放膝头,看不见他是否闭目。我惊诧而至感激,一遍遍听那箫声和箫声断处的空寂,以为是天喻或是神来引领。 那夜的箫声和老人,多年在我心上,但猜不透其引领指向何处。仅仅让我活下去似不必这样神秘。直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听出那夜箫声是唱着“接受”,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哭和喊都是要逃离它,怒和骂都是要逃离它,恭维和跪拜还是想逃离它。失魂落魄的年月里我常去跟那墙谈话,对,说出声,以为这样才更虔诚或者郑重,出声地请求,也出声地责问,害怕惹怒它就又出声地道歉以及悔罪,所谓软硬兼施。但毫无作用,谈判必至破裂,我的一切条件它都不答应。墙,要你接受它,就

16、这么一个意思反复申明,不卑不亢,直到你听见。直到你不是更多地问它,而是听它更多地问你,那谈话才称得上谈话。(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以议论入手,从总写有关往事与记忆的人生感悟出发,引出墙。与墙有关的少年时代的一段往事是有一些无奈和悲伤的,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B史铁生散文以意象苍渺著称。本文“墙”的意象,充分体现了史铁生散文意象的意义多重化的特点,遥指作者充满哲思的、回归生命本真的深邃内心世界。C在本文中,“墙”沿着作者流动的心绪,象征着史铁生对于精神困境的一系列生命体认。同时,它又不仅归属于个体生命,亦是人类生存窘境的精神写照。D有关于“墙”的

17、所有思考,无果而终。伟大的墙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人们面对伟大的墙更多的只是无奈和接受。7文章为什么描写苏武牧羊的曲调和吹奏的老人?(6分)8请结合全文,分析“墙”的多重意蕴。(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小题。韩愈传(节选)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深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馀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

18、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时华州刺史阎济美以公事停华阴令柳涧县务,俾摄掾曹。居数月,济美罢郡,出居公馆,涧遂讽百姓遮道索前年军顿役直。后刺史赵昌按得涧罪以闻,贬房州司马。愈因使过华,知其事,以为刺史相党,上疏理涧,留中不下。诏监察御史李宗爽按验,得涧赃状。再贬涧封溪尉。以愈妄论,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

19、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论佛骨表。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量移:改任。

20、乖刺:悖谬9. 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愈生三岁而孤孤:幼年丧母B.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博士: 古代官名C.作进学解以自喻 喻:开导D.愈素不喜佛素:向来 10. 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由是知名于时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 愈从其徒游郯子之徒C. 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天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D. 愈因使过华,知其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韩愈在要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投送到公卿之间,时任宰相的郑馀庆很欣赏他,因此韩愈在当时很快就出了名。B.在徐州做张建封的幕宾的时候,说话越来越

21、直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操行坚定朴正,只是不擅长应付世俗之务。C.在阎济美与柳涧的问题上,韩愈没有做充分的调查,就认为两个刺史相互袒护,上书朝廷替柳涧开脱,最终被皇帝贬为国子博士。D.从皇帝到百姓为了能求得凤翔法门寺中释迦文佛骨的保佑,都虔诚地信奉,韩愈因为向来不喜欢佛教,于是上了一篇论佛骨表,结果惹得皇帝大怒。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B.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C.宰相董晋

22、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D.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4分)(2)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过天生桥 王守仁 水光如练落长松, 云际天桥隐白虹。 辽鹤不来华表烂,仙人一去石桥空。 徒闻鹊驾横秋夕,谩说秦鞭到海东。 移放长江还济险, 可怜虚却万山中。注释天生桥:在今

23、贵州省修文县,为当地风景名胜之一,传说为神仙所修建。王守仁:号阳明,明代文学家、哲学家,曾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谪至贵州修文龙场。辽鹤不来华表烂:据搜神后记载,辽东有丁令威,其人远行,死后化为白鹤归来,栖止于辽东城门华表柱上。此传说距王守仁所生活的年代已有几百年,其时华表柱已烂。仙人一去石桥空:此句引用贵州修文龙场的民间故事,传说天生桥为神仙所造,仙人已经离去只留下了桥。徒闻鹊驾横秋夕:此句引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民间传说。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从颜色的角度分别将穿桥而过的“水光”和天生桥比作飘落到松树上的“练”和白云间时隐时现的“白虹

24、”,给天生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B颔联反用典故,旨在说明丁令威死后化鹤却未归来,华表柱已经毁损,如今天生桥上已不见其踪迹,表达了诗人对“仙人”丁令威的深切怀念和思慕之情。C颈联中的“谩说”表明神鞭能把石头驱赶到大海中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并不可信以为真。D尾联大胆假设,如果将此天生桥移到长江,定能救险济生,只可惜徒留万山中毫无用处,此处表面为天生桥鸣不平,实则借此感叹自己因被贬谪到蛮荒之地而难以实现心中的抱负。15请结合全诗,试分析本诗颔联“空”字的妙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_,_”两句紧承“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从侧面把洞箫之音

25、的凄切感人表现得形象真切。(2)登泰山记中,“ , ”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 ”。(4)韩愈在师说中打破了老师的神秘地位,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关系的两句是:“ , ”接着他还解释了弟子和老师在学问方面只是领悟有先后,各有所长,如是而已。(5)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 , ”(四)课内文言实词(5分)17.给下列文言实词填写注释(1)既望 (2) 白露 (3)危坐 (4) 愀然 (5)阳谷 (6) 晦 (7)学者 (8)跂 (9)众人

26、(10) 俟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12分)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都有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乌鹊南飞 汶水西流 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 顺流而东也 侣鱼虾 友麋鹿A./ B./C./ D./)/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扣舷而歌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D.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渺沧海之一粟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小学而大遗,吾未

27、见其明也。C.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1.下列所给语句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3分)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中国饮食文化 ,源远流长。书写饮食文化,不能忽略食料,这关系食物的生产,涉及物种的传播。食物生产包括获取食料,还包括烹饪技法的运用、调味原则的创立等。有了食物就有了相关的进食规范,饮与食的器具随之完善起来,与饮食过程相应的礼仪规范也逐渐建立起来。很难说哪一个方面最

28、重要、最关键,它们是缺一不可、 的。与饮食过程相关联的,还有饮食的态度、饮食的观念,特别是对饮食的认知程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而饮食阶段性的发展变化总是与科学水平的提升 。例如,同样都是熟食,陶器时代与铜器时代有明显不同,到了铁器与瓷器并行的年代,人们得到的食物更是不同。这样就逐渐改变了人的味觉体验,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对饮食的认识。中华饮食是具有“抒情”功能的,这和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关。当吃这种形式能够表达人们的丰富的内心情感时,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与科学和艺术相关的过去都已成为历史,但饮食所创造的文化,却绵延不绝地展现着新的内涵。我

29、们忘不了的是那些滋味,忘不了的是那些体统,因此将文明称为饮食的重要驱动力,是有一定道理的。2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24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3分)A“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B中华饮食是具有“抒情”功能的。C这和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关。D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四、25.作文 (50分)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字的基本含义是指泥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以农为生的人,世

30、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乡土中国费孝通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冯骥才“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的人类大。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有30多亿人次的,占(约80亿人)的3/8,相当于全国人民进行两次大迁移。中国春运入选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百度词条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舌尖上的

31、中国 阅读以上材料,关于乡情,乡愁,乡土性你得到了哪些警醒和启示?请就其中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结合我们一起读过的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以新时代的年轻人为叙述立场,谈谈我们如何保护古村落,寄托乡愁,凝结乡情,守住“中国味”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年级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阶段检测语文试卷(答案)出题人:刘明娜 审题人:蒋黎茉【答案】1C2C3A4先举例并引用,论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变化,表达作者对中国作家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都市文学、城市文学的信心。接着以中国都市文学的成就为例,并与其他国家的城市文化

32、进行对比,论证我国已经具备了书写都市文学的条件和气候。最后辩证分析,指出全球化、工业化的浪潮对新都市文学的积极作用,再次表达对作家和作品的信心。5这不属于都市文学作品。原因:这部作品虽然有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也有城市重新焕发生机的城市化推进产生的新面貌,但是作品并不具备城市立场。主人公并没有把城市作为理想的栖息地,他工作、生活的目的也并非是与他人去共同塑造城市文明,而是要返回乡村。【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的能力。C.“一些作家敏锐察觉并书写都市生活和城市文化”错误。由材料三第一段“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转型之下,有许多新的现象发生,许多新的特点凸显。现在的城市文学、都市文学的作家

33、已经敏感地面对着这种变化,有些人已经敏锐地写出了这种变化”可知,“一些作家敏锐察觉并书写”的不是“都市生活和城市文化”,而是“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转型之下发生的新现象、凸显的新特点”。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则可解开都市文学困境的死结”错误,前面的做法只是解开都市文学困境死结的一种条件。 B.“此现象还将持续很长时期”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评论家洪治纲表示,长期以来,对乡土文学的合法性和高尚性的强调,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乡土文学崇高的美学法则,这种潜在的观念不能不对都市文学的书写带来压制和遮蔽,也使得我们对当下都市文学的复杂性普遍缺少认识”可知,原文是“长期以来”

34、,并未说以后会怎样。 D.“因人性裂变、灵魂挣扎、社会嬗变而引发的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错误,因果倒置。由原文“事实上,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文学、都市文学在反映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人性裂变、灵魂挣扎、社会嬗变中,已经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点,一批批带有鲜明中国都市特色的职场文学、白领文学、底层文学,校园文学、悬疑文学等等,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令人惊喜”可知,应该是“因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而引发的人性裂变、灵魂挣扎、社会壇变”。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B.“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老工业基地的经济价值”错误。由原文“重点就放在建构都市文化传统上面,经典的西方现代主义作品都是

35、站在都市立场,体现都市精神的,包括局外人等等,很明显的是城市中承载着一种都市精神,我们如何以老工业基地作为一个文学资源去开拓都市文学写作”可知,应该是引导人们思考“如何以老工业基地作为一个文学资源去开拓都市文学写作”。 C.“说明我国都市文化的先进”错误,推断不合理。“我国地域文化融合的广泛性、包容性、冲突性”不能“说明我国都市文化的先进”。 D.“材料三的是反面论证”错误。作者对引用的观点部分肯定、部分否定,故不属于反面论证。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由材料三第1段“也许,勒克莱齐奥所谓一个真实的城市是无法书写的,今天的真实明天就不复存在之说不无道理。但这并不代表作家面

36、对色彩缤纷的都市生活只能束手无策无所作为,我们完全有理由、有责任,也有信心,有条件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都市文学、城市文学来”可知,先举例并引用,论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变化,表达作者对中国作家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都市文学、城市文学的信心。由材料三第2段“一批批带有鲜明中国都市特色的职场文学、白领文学、底层文学,校园文学、悬疑文学等等,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令人惊喜。城市化的人员流动性不但把原来的乡土生活方式、乡土文化气息带到城市,也把不同地域文化都带到同一个城市来。这种地域文化的融合很广泛,其包容性和冲突性,已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城市文化。换言之,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书写都市文学、城市文学的条

37、件和气候”可知,接着以中国都市文学的成就为例,并与其他国家的城市文化进行对比,论证我国已经具备了书写都市文学的条件和气候。由材料三第3段“全球化、工业化的浪潮,虽然很容易将人的个性棱角磨损,让它们趋于同质化,但也为新的都市文学、城市文学的诞生准备了资本、公寓、流水线、高速路、霓虹灯,我想,我们的作家们是完全可以写出表现灵魂的挣扎与搏斗、人的尊严与自由,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时代的希望与发展,让读者满意的够水准的都市文学作品来”可知,最后辩证分析,指出全球化、工业化的浪潮对新都市文学的积极作用,再次表达对作家和作品的信心。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亮明观点:这不属

38、于都市文学作品。原因:结合材料二“我觉得真正的都市文学就应该站在城市立场,什么叫城市立场?是把城市作为理想栖息地的人们去共同塑造城市文明。真正的城市文化传统还没有建立起来,实际上站在城市立场上首先要有培育城市文化立场的自觉意识。城市立场对都市文学非常重要”可知,真正的都市文学就应该站在城市立场,把城市作为理想栖息地的人们去共同塑造城市文明。这部作品虽然有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也有城市重新焕发生机的城市化推进产生的新面貌,但是作品并不具备城市立场。结合“描述某农民工在重新焕发生机的老工业基地拼命工作、想攒够钱之后回家乡重建房屋同家人团聚的酸甜苦辣”可知,农民工在重新焕发生机的老工业基地拼命工作、想攒

39、够钱之后回家乡重建房屋,主人公并没有把城市作为理想的栖息地,他工作、生活的目的也并非是与他人去共同塑造城市文明,而是要返回乡村。6D “有关于“墙”的所有思考,无果而终。伟大的墙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人们面对伟大的墙更多的只是无奈和接受。”错,墙的伟大在于它让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墙,或不幸,或恐惧等。墙是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的,并且也无需摆脱。那么就只能接受,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7悠沉的乐声烘托作者凄怆的心境。苏武牧羊讲述苏武流放绝地,持节坚守十九年始终不渝的故事,借哀而不死的咏叹营造顽强的氛围,使作者鼓起战胜不幸的勇气。吹奏乐曲的老人给作者带来启示,“那夜箫声是

40、唱着接受,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战胜挫折。8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制造者,象征着人性中的孤独体验。文章记述了我童年时与同窗好友的一件小事,墙成为友情产生间离的见证。是人内心恐惧的构筑者。“那青灰色几近一种严酷的信号,令童年分外恐怖”,幼儿园时的回忆成为作者人生中对于无助、冷漠、恐惧感受的最初思想来源。象征着人思想的樊篱,心灵的城墙。每个人都有秘密,秘密需要墙的封护。“墙”象征着生命中无可选择的苦难与缺憾,象征着个体生命无法摆脱亦无法掌控的命运。9 . A 孤: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10. B A :在/比 B: (这)类人 C:的/它 D:这件/他11. A 故相郑馀庆12. C“大梁”作“出镇

41、”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B、C两项。“真率”为“发言”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A项。13.(1) (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县令。解析:注意“章数千言”倒装句式,“尝”“论”的翻译。(2) 然而如果不是由于内心忠诚,不回避罢黜、斥责,又怎能如此呢?【文言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他的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自认为是孤儿,小时候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诱导。大历、贞元年间,文字大多崇尚古文,模仿杨雄和董仲舒的著作,而独孤及和梁肃的作品最为深奥,儒士们都

42、推重他们。韩愈和那一类人交往,刻苦钻研和模仿,想成为当时有影响力的人物。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投送到公卿之间,曾担任过宰相的郑馀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因此在当时出了名。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元和初年,韩愈被任命为国子

43、博士,升任都官员外郎。当时华州刺史阎济美因公事停止了华阴令柳涧对该县政务的处理权,使他暂时担任掾曹之职。过了几个月,阎济美刺史一职被罢免了,出入公馆的时候,柳涧便暗中煽动百姓拦路索要前年的军顿役直钱。后任刺史赵昌查明柳涧的罪证上报,柳涧被贬为房州司马。韩愈因出使经过华州,了解了这件事,认为这是刺史相互袒护,上奏章替柳涧辩护,皇帝将奏章留放宫中未作答复。皇帝下诏令监察御史李宗爽审查这事,获得柳涧贪赃罪状,再次贬柳涧为封溪尉。韩愈因妄加奏论,又降为国子博士。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官,作进学解来自解。长安附近的风翔法门寺,有座护国真身塔,塔中珍藏了释迦文佛的一节手指骨,传布佛法的书里

44、写着:三十年开启一次以示众人,每次开启都会保佑年丰人和。元和14年(819年)正月,皇帝让太监杜英奇带领三十个宫人,手持烧香鲜花,前往临皋驿恭迎佛骨,从光顺门进入皇宫,佛骨留在宫中三天。然后送往各寺。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施舍,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百姓中有人不惜耗尽家产、灼烧头顶和手臂以求供养佛骨。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便上论佛骨表。表疏奏上,宪宗很生气。过了一天,把表疏拿出来给宰相看,准备对韩愈处以极刑。裴度、崔群上奏说:“韩愈冒犯了皇上,确实应该获罪,然而如果不是由于内心忠诚,不回避罢黜、斥责,又怎能如此呢?请求对他稍微赐予宽容,以引来谏诤的人。”皇帝说:“韩愈说我信奉佛太

45、过分,我还可以宽容他。至于说东汉信奉佛以后,帝王的寿命都短促,怎么能说得这么悖谬呢?韩愈作为人臣,竟敢如此狂妄,决不能赦免。”这时人们都震惊惋惜,就连国戚权贵也都认为对韩愈的惩处太重了,由于人们依顺事理求情,这才贬他为潮州刺史。14B15“空”指空旷、空寂。天生桥据说由“仙人”建造,而“仙人”造桥之后便离去,地处万山中的天生桥因此尤显空旷、空寂,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天生桥空寂的环境。寄寓了诗人对天生桥的怜悯,以及诗人被贬蛮荒之地的失意,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表达了诗人对仙人丁令威的深切怀念和思慕之情”错误,颔联中的“仙人”并非指“丁令威”

46、,而是另有其人;此处也并非想表达对丁令威的怀念和思慕之情,而是借此来表达时光的飞逝及年代久远之感慨。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根据注释“传说天生桥为神仙所造,仙人已经离去只留下了桥”可知,颔联的“仙人一去石桥空”,是说仙人造桥之后已经离去,现在只留下了一座空桥,这里的“空”指空旷、空寂。从语句的表达效果来看,诗人用一个“空”字,突出了这座“虚却万山中”中的天生桥的空旷、空寂的特征,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天生桥空寂的环境,引发读者的想象,耐人寻味。从揭示作者情感的角度看,结合注释“王守仁曾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谪至贵州修文龙场”可知,诗人是借天生桥感叹自己因为贬谪到蛮荒之地,难以实现

47、经国济世的抱负,就象天生桥一样,虚却在万山之中。“空”字寄寓了诗人对天生桥的怜悯,以及诗人被贬蛮荒之地的失意,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16. (1)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2)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5)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17.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白露:白茫茫的水汽危坐:端坐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学者:求学的人 跂:踮起脚后跟众人:一般人 俟:等待18.A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方位名词作状语;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是名词的意动用

48、法。故选A。19.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介词,从/介词,表被动。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C项,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介词,相当于“于”。D项,均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故选D。20 C21.D(A状后 B宾前 C 被动,状后 D与例句一样都是定后)【答案】22博大精深相辅相成息息相关23我们忘不了的是那些滋味,忘不了的是那些传统,因此将饮食称为文明的重要驱动力,是有一定道理的。24A【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后文提到饮食文化关乎“食料,烹饪技法的运用、调味原则的创立,进食规范,饮与食的器具,礼仪规范等”广博丰富

49、的内容,故填“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第二空,前文提到的饮食文化中“食料,烹饪技法的运用、调味原则的创立,进食规范,饮与食的器具,礼仪规范等”内容,是相互配合,互相补充的,故选 “相辅相成”。“相辅相成”意思是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第三空,前文强调“饮食阶段性的发展变化总是与科学水平的提升”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故填“息息相关”。“息息相关”意思是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在句中一般作定语、状语。2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

50、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搭配不当。“体统”意思是诗文或著作的体裁、纲要的条理等。语句叙述的对象是“饮食文化”,所以“体统”与“饮食文化”不搭配。语境强调的是饮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具有的风俗、思想、艺术等,可改为“传统”。语序不当。句中所陈述的主体是“饮食”与客体“文明”的位置相互颠倒了,因而主客体颠倒,造成语序不当,应改为“因此将饮食称为文明的重要驱动力”。2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表示直接引用的话。直接引用了孔子的话。其他三处表示突出强调。故选A。四 25.作文(50分)作文立意:1.保护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2.城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也要守得住“乡愁”和“乡情”3.振兴“新农村”守住乡土魂4.传承弘扬传统“中国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