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4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考纲要求1.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标提示1.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2.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3.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考点一毛泽东思想考点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井冈山的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 考点二解放思想生产力市场经济先进生产力根本利益巧学妙用1.易误提醒“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不等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工
2、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包围城市是我国特殊的民主革命道路,而“工农武装割据”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具体实践方式。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简言之,用割据的方式,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图示解史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及特点3.图示解史突破邓小平理论“一、二、三”4.漫说历史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考法1对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的认识【考题1】 (2016山东齐鲁名校联考)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这样评价毛泽东:“他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这里所说的“
3、找到一条路”是指()A.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中心论”B.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C.在抗日战争中坚持“持久战”D.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答案B 解答本题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判定题干的主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其二理解这条道路形成的背景:中共所秉持的“城市中心论”道路的失败后,毛泽东在井冈山根据地斗争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其本身就彰显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毛泽东思想形成历程(1)萌芽国民革命时期强调重视农民及农村革命的作用。(2)形成井冈山时期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3)成熟延安时期形成了系统的新
4、民主主义革命理论。(4)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等理论。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是其突出特点。考法2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考题2】 “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地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B.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D.制定了建立经济特区的策略答案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南方谈话”,其次理解“南方谈话”的内涵及影响。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技术
5、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考法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重要意义史料一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史料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
6、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邓小平“南方讲话”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提示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南方讲话”是如何解放人们思想的。提示邓小平“南方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他主张摆脱意识形态束缚,大胆实践,深化改革开放;提出解放生产力以及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评判的标准。 史料一的主旨:美国人费正清对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赞誉。信息“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反映了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性作
7、用;史料二中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解放生产力以及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评判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重要意义(1)历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引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强国之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2)意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1.(2015北京文综,18)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目录二十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二十三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三十三十二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四十筹建新中国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解析根据目录内容判断该历史人物应为毛泽东
9、。依据毛泽东重大革命活动和撰写的理论文章可知目录空缺部分发生的时间界定在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到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之间,符合这一时序的内容只有1945年8月到10月的重庆谈判符合题意,故选D项。答案D2.(2015四川文综,8)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解析材
10、料主旨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获赞誉,但也有违反中央精神和毛泽东思想的批评,说明当时“左”倾思想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思想亟待解放,故B项正确;说明当时“左”的思想在社会上仍占据主导,并没有实现社会舆论的“百花齐放”,故A项错误;“安排后事”“坐牢”说明“左”倾思想仍然存在,“两个凡是”影响很大,D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召开,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答案B3.(2014广东文综,17)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B.说明社会
11、主义改造的迫切性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解析材料表明,毛泽东肯定俄国的新经济政策,希望中共能够借鉴,A项错误。中共七大召开于抗战胜利前夕,而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后,并且社会主义改造与新经济政策允许私有制经济发展相悖,B项错误。毛泽东的话意在强调抗战胜利后应继续允许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未体现。答案C4.(2012广东文综)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A.中国工人
12、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析由“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可知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可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故D项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就登上政治舞台,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C项错误。答案D一、选择题1.(2017重庆二诊)1911年春,毛泽东阅读新民丛报时写下了这样一段批语:今日之中国,应像英日等国一样,“宪法为人民所制订,君主为人民所推戴”,“而不应像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一样,“
13、法令由君主制订,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这表明,毛泽东当时主张在中国实行()A.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B.人民民主专政C.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D.封建君主专制解析毛泽东提出“宪法为人民所制订,君主为人民所推戴”,当时主张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故A项正确;毛泽东那时主张保留君主制,与人民民主专政不符合,也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不符合,故B、C项错误;毛泽东提出实行宪政,“而不应像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一样,因此不是封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答案A2.(2016河北名校俱乐部高三模拟)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主张“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战略退却,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
14、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展开了新的进攻”。毛泽东这一主张反映了()A.民族矛盾的冲突加剧 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C.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 D.红军长征战略的正确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大革命失败后”“从城市的退却”“向农村的进攻”可以得知,考查的是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毛主席“工农武装革命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此阶段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故A项错误;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斗争是苏俄的模式,毛主席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夺取政权之路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武装斗争,故C项错误;红军长征是在1934年,与题目中的时间(1927)不符,
15、故D项错误。答案B3.(2016四川成都二检)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代表中共湖南省委致中央的信中说:“中国客观上早已到了1917年”,“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工农兵苏维埃完全与客观环境适合,我们此刻应有决心立即在粤湘鄂赣四省建立工农兵政权;此政权既建设,必且迅速地取得全国的胜利。”据此可知()A.该信件应写于湘赣边秋收起义以后B.该信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毛泽东对八七会议的决策有所突破D.毛泽东的主张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解析秋收起义发生于1927年9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阐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且该思想此时尚未形成,
16、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对八七会议的决策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据材料“此政权既建设,必且迅速地取得全国的胜利”可知毛泽东的这一主张并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故D项错误。答案C4.(2016河北百校联盟联考)右图为油画毛主席在井冈山,反映了毛主席思考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场景。他当时思索的是()A.如何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B.如何把苏联的革命指导落到实处C.如何尽快建立新统一战线D.如何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解析1927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材料意思相符,故A项正确。答案A5.习近平指出:“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
17、任,还在于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下列属于毛泽东晚年犯错误的“社会历史原因”的是()A.他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经验不足B.在建设时期照搬战争年代的成功做法C.一系列胜利使他晚年产生了骄傲情绪D.马克思的设想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区分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马克思的设想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符合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D项符合题意。答案D6.(2016陕西渭南模拟)1936年,毛泽东告诉斯诺:“我们努力解放中国肯定不是为了把本国交给莫斯科!”对这句话准确的理解是,毛泽东主
18、张()A.实行城市武装暴动B.不与苏联签订不平等条约C.否定苏联的革命经验D.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析毛泽东反对照搬苏联以城市为中心武装暴动的革命道路,故A项错误;毛泽东的主张,与屈从于苏联、签订不平等条约无关,故B项错误;中国革命也借鉴了苏联的革命经验,没有完全否定,故C项错误;“不是为了把本国交给莫斯科”的含义是,不要完全照搬苏联的革命经验,要结合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D项正确。答案D7.(2016湖北武汉调研)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
19、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材料表明新民主主义经济()A.实现了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思想B.与新三民主义的经济思想本质一致C.消灭私有制,实现了社会的平等发展D.是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成分并存的经济解析材料中“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信息说明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多种成分并存的经济,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的是毛泽东经济思想,与“耕者有其田”无关,故A项错误;毛泽东经济思想与孙中山经济思想在本质上并不完全一致,故B项错误;“消灭私有制,实现了社会的平等发展”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C项错误。答案D8.(2016山东日照模拟)1977年
20、7月30日,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两年多的邓小平,第一次公开亮相,出现在工人体育场的看台上,观看一场足球比赛。日本共同社报道:数万观众撇开比赛,霎时都站立起来,向他报以狂热的掌声。这反映了国人怎样的愿望()A.结束动乱局面 B.恢复国民经济C.实现拨乱反正 D.推进改革开放解析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文革”的动乱局面在1976年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但当时的国家领导集体没有摆脱“文革”时期“左”倾思想的束缚,提出“两个凡是”方针,“文革”错误没有得到纠正,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当时的国人不仅希望恢复经济,更期望否定“文革”错误,全面拨乱反正,改变当时国内混乱局面,故B项错误;实现拨乱反正与当时国人的
21、期望一致,故C项正确;推进改革开放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C9.(2017贵州贵阳模拟)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解析材料仅涉及对外开放,不能体现对内改革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对华投资”“购买技术”“获得经验”能体现中国积极利用外国资金、技术、经
22、验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同时,根据材料“允许市场逐步发育”“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可知,邓小平积极主张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故B项正确;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与中美正式建交没有必然的关系,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台的问题,而非对外开放的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6湖南岳阳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A.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
23、题B.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D.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解析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在1985年,故A项错误;1979年,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92年的南方谈话,邓小平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故D项正确。答案D11.(2016河北保定模拟)一位著名学者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个思想确立了以后中国搞建设就有了方向,搞经济改革就有了方向。由此
24、看出该学者认为“这个思想”()A.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B.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C.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最终形成D.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解析由信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看出是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这一理论的意义是推动中国进入新一轮的改革,故选D项。答案D12.(2016天津滨海新区高三联考)历史学家萧功秦评述邓小平模式时说:“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极“左”思潮导致新中国从成立后就陷入绝境从而形成“路径障碍”B.邓小平模式
25、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按照预设的蓝图施工而成C.走出“路径障碍”的标志是抛弃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政治资源D.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解析因为极“左”思潮不是从新中国成立就有的,而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才有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预设蓝图”不符合题目中的“试错反弹”,故B项错误;走出“路径障碍”的标志应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C项错误;“试错反弹”可以理解为允许犯错误,在错误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找到正确的道路,南方谈话中谈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区别证明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故D项正确。答案D二、
26、非选择题13.(2016江苏苏北三市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材料二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傅高义邓小平时代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
27、意义”?(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两者的共同目标。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意义表述即可;第二小问,“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意为“农村包围城市”对当今社会有重要影响,结合“农村包围城市”形成的根源、主要内容、理论特点,阐述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可知内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可知内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小问,材料一体现出推翻封建制度,进
28、行民主救国斗争,材料二体现出振兴民族经济,故两者共同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答案(1)成果: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理解:从国情出发;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2)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14.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是新中国的缔造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了捍卫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了维护革命的三民主义,为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和抗日的民主团结从1939年下半年,共产党人连续发表一系列文章,阐明自己关于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其中主要有194
29、0年2月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纲领是:把操纵国计民生的即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收归国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经济;允许那些不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纲领是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的时代背景和目的。(2)概括材料中
30、毛泽东阐述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后是如何实践的?(3)综合上述材料,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看,体现了毛泽东怎样的创新精神?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国民政府及中共的关系进行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为了捍卫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了维护革命的三民主义,为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和抗日的民主团结”等信息中不难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涉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制度特点,需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结合课本知识可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第(3)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背景: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
31、战争;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调整对内政策。目的: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败日寇,实现民族独立;为建立新中国创造条件。(2)特点:政权上,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阶级的联合专政;经济上,国营经济为主体的各种经济并存发展;文化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实践: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3)具体国情与革命理论相结合;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精神。高考探究课(十三) 时空观念构建 热考视角探究视角1主流思潮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思想的演变 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仅停留在
32、“器物”层面;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推翻清朝统治,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考题1】 (2015课标全国,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解析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面对民族危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
33、的政治制度,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借用孔子及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但是遭到清政府的禁毁,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能从本质上反映题干的主旨,均排除。答案C视角2主干知识“中体西用”思想“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其特点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相对于传统观念是巨大的突破和挑战。【考题2】 (2016课标全国,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
34、“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析“禁止具有维新思想的新名称”其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这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保有传统的儒学思想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择D项。A、B两项不是根本目的,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答案D视角3时代主题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末,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却又无可奈何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维新思想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
35、展,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考题3】 (2016课标全国,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解析“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可知梁启超主张学习英、日改制图强,救亡图存,故本题选择C项。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
36、,主张改良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改良思想的开端,故排除D项。答案C视角4历史趋势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后来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
37、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考题4】 (2013天津文综,8,4)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A.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解析从材料中的“因而是过渡的形式”,可知该国家形式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故选B。答案B视角5时代精神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后成为宣传的主流思想,并逐
38、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从而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道路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主要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考题5】 (2010山东文综,13)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39、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的发展。“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指单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来指导实践,据此判断B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问题与主义之争,C、D两项与材料思想不符,故选B项。答案B 押题视角预测押题1主干知识新思想的萌发1.“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这里所说的“实倡先声”,是指()A.编著四洲志,引导国人了解世界B.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发起洋务运动C.编制海国图志,提出向西方学习D.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
40、方案解析编著四洲志的是林则徐,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不是魏源发起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魏源“师长”一说,可知其主张向西方学习,故C项正确;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的是洪仁玕,故D项错误。答案C押题2隐含的社会热点变法图强,与时俱进2.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解析梁启超认为两个平等的国家之间才能够讲道理,其意图是激发国民振兴国家,树立救亡图存意识,故D项符合题意
41、。“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说明国际社会中平等国家之间是有道理可讲的,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不涉及有利于世界进步的因素,C项错误。答案D押题3关注史学前沿康有为思想新认知3.百年回首 功过难分清的康有为中认为:作为维新领袖的康有为与装扮成孔教教主的康有为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前者是宣扬先进思想的启蒙者,后者却把人们引向蒙昧康有为的维新事业被落入传统思想文化窠臼的另一个康有为亲手葬送了。下列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康有为()A.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披上了儒学的外衣B.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减少了变法阻力C.其主张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D.其思想主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两
42、面性解析“作为维新领袖的康有为与装扮成孔教教主的康有为前者是宣扬先进思想的启蒙者,后者却把人们引向蒙昧康有为的维新事业被落入传统思想文化窠臼的另一个康有为亲手葬送了”体现出康有为思想的复杂性和两面性,由此可知,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可以排除。答案D押题4主流意识近代知识分子的中国梦4.孙中山期望中国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善果”,又避免其“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共富、均富,不仅国家富强,而且家给人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安乐园”。材料反映出孙中山期望的是()A.实现平等主义 B.实现大同主义C.实现民生主义 D.实现社会主义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期望中国社会避免西方
43、社会的“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国家富强,家给人足,这非常符合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给人足,国家富强,并非平等之意,A项不恰当;大同主义涵盖范围广泛,不仅仅指的是家给人足问题,B项不恰当;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不可能期望实现社会主义,排除D项。答案C押题5聚焦热点探索解救中国的新道路5.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
44、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存在畏惧农村斗争的发展和抛弃城市斗争两种错误观点,故A项正确。答案A押题6新史观人类思想文化的统一性6.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A.总结“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B.进一步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C.调动社会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D.说明政治问题才是国家事务的核心解析
45、1957年虽然完成了“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但毛泽东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总结经验教训,故A项错误;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毛泽东在主观上并非为了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故B项错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可以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这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政治任务,故C项正确;D项是对毛泽东论断的错误认识,排除。答案C 经典史料选读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谈“中体西用”“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46、“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但“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解读】作者指出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由于当时中国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占主导地位,保守派势力强大,洋务派遇到较大的阻力,要想发展洋务,学习西方,必须讲究策略,所以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这样,对改革派而言,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对保守派而言则维护了封建纲常制度。2.萧公权问学谏往录谈康
47、有为的思想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究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解读】本段材料叙述了史学家萧公权对康有为思想的认识过程。(1)先前由于掌握的史料比较少,萧公权对康有为的认识不够全
48、面和正确。认为康有为的君主立宪只是其保皇的一种手段,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假维新。(2)萧公权在读完大批有关康有为的原始材料、作深入的剖析后,改变了对康有为的认识。认为“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即由君主专制逐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宣传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3.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与新文化运动扔弃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全盘西化、民主启蒙,都仍然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社会进步起来,使中国不再受欺侮受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利”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
49、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意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解读】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虽然把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思想引入中国社会,但这种注重个人权利的价值取向却紧紧包裹在近代中国人谋求独立富强和追求集体利益的社会氛围当中,也就是说这样一种思想解放运动在相当程度上是服务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现实要求和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文化传统的。4.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评新三民主义这种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第
50、一,革命的三民主义必须是联俄的三民主义。如果舍联俄而联帝,那就必须将“革命”二字取消,变成反动的三民主义。第二,革命的三民主义必须是联共的三民主义。如不联共,就要反共。第三,革命的三民主义必须是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不要农工政策,不是真心实意地扶助农工,不实行总理遗嘱上的“唤起民众”,那就是准备革命失败【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毛泽东对新三民主义的评论。 (1)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而三大政策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即联俄则反帝,联共则反封建,扶助农工则体现了反帝反封建。(2)毛泽东判断三民主义真伪的标准是是否体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具体依据是如果不联俄,就会联帝;如果不
51、联共,就会反共;如果不扶助农工,就会因失去群众支持而归于失败。(3)毛泽东认为新三民主义如不要农工政策,不“唤起民众”,那就是准备革命失败。这一认识是正确的,如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唤起民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5.费正清1949至1976年的毛泽东思想评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实际上,这个特征(指坚持政治精英的坚强领导)是“群众路线”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它常常被浪漫化和感情化,用以象征允许人民自我解放,并自发地管理他们自己。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群众路线”这个思想确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与领导方法上的一个真实而重要的方面,这种理论和方法是以党
52、的经验为基础的。在江西时期,就已开始非常重视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其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于,假如没有这样的联系,脆弱的根据地就难以生存。【解读】材料主要介绍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费正清认为:(1)“群众路线”这个思想确实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与领导方法上的一个真实而重要的方面。“在江西时期”即在“工农武装割据”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视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从而使根据地得以生存。(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群众路线”是应当否定的。说它“常常被浪漫化和感情化”,其实就是指其本质已发生变化。此时期毛泽东及其意识主导了群众,他实际上是否定了这一时期的“群众路线”。费正清是美国史
53、学家,他的评价不可避免地带有立场问题和主观色彩。6.赵剑英百年求索:中国现代化方略的发展论毛泽东的贡献他从中国的一个偏僻山村走出,他沿着凹凸崎岖的坡途,带领着中国人民向共和国走来。他“一生力图进行两大创造:一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二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社会主义。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毛泽东留给我们的,都是一笔伟大的历史和思想遗产”。【解读】作者认为毛泽东的主要贡献包括:一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开创的革命道路是井冈山革命道路。二是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一条适
54、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召开中共八大,正确认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等。毛泽东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伟大的历史和思想遗产”即毛泽东思想。专题提升练(十三)(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2017河南开封模拟)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将公羊“三世”说解释为太古、中古、末世三世,认为“三世”气运循环,社会历史由“淳朴”的太古递嬗为中古,再由中古递嬗为“弊极”的末世。末世之后,“气运再造”,历史就又进入
55、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材料表明魏源()A.认为历史是周期循环的B.对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做了客观分析C.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D.倡导变革社会政治制度的主张解析根据题干中“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可知魏源认为历史是在不断变化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末世之后,气运再造,历史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可知魏源的观点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变革社会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C2.(2017甘肃兰州模拟)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
56、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C.社会变革意识淡薄D.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解析中国近代印刷业并不滞后,故A项错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进行了洋务运动,不再实行文化钳制政策,故B项错误;海国图志反映了社会变革思想,而这一时期中国却没人重视,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缺乏变革社会的意识,故C项正确;魏源的思想主张符合中国实际,故D项错误。答案C3.(2016江西南昌调研)如图是著名画家沈嘉蔚著名的油画宽容,现名北大钟声,画中的场景最有可能发生于()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解析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活动基地,实行“思想自
57、由,兼容并包”,促进新旧思想的自由发展,故D项正确。从油画的名称可知反映的是新旧思想兼容和宽容,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强调的是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B、C两项与材料主旨“宽容”主题不符,排除。答案D4.(2016湖北黄冈质检)晚清重臣曾国藩和大学士倭仁虽然在对待西学的态度方面方面针锋相对,但是他们都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在他们影响下“学人轻蔑宋学的观念一变。”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社会危机的影响 B.经济变迁的推动C.理学功能的更新 D.中央集权的削弱解析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与顽固派都主张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这与理学中包含的文人的社会责任意识
58、,同样在社会危机面前得以弘扬,故A项正确;经济变迁的推动与理学强调的社会责任感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理学功能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出现更新,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削弱不是他们重视宋学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A5.(2017江西宜春模拟)1876年出使英国的郭嵩焘、因曾上书太平天国而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在上海为外商当买办的郑观应、参加洋务运动的官员薛福成等人都对议会制度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绍,使国人对西方的议会制度有了初步了解。这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限制君主权力达成共识C.国人普遍赞同议会制度 D.中外交流促进西学传播解析根据材料“出使英国的郭嵩焘”“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
59、可知,他们介绍的是君主立宪制,而非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几位进步人士)“对议会制度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绍”,并不能表明限制君权已经达成共识或议会制度得到国人普遍赞同,故B、C项错误;根据材料“出使英国”“流亡香港和英国”“为外商当买办”“参加洋务运动”等信息可知,这些进步人士多少都与西方有一定的关系,在与西方的接触中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6.(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晚清冯桂芬主张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这反映出()A.科举制度顺应时代发展要求B.天朝上国理念阻碍社会
60、进步C.西方列强侵略引发制度变革D.工业文明冲击促进观念革新解析本题重点并不在于强调科举制度,且科举制的变化仅仅是材料内容的一个方面,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严重的天朝上国理念,故B项错误;西方列强侵略引发制度变革是对内容的概括,但不全面,没有涉及到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了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清朝开明知识分子的观念,故D项正确。答案D7.(2016湖南株洲质检)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男女皆平等独立,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只许订岁月交好之和约而已,行之六十年,则全世界之人类皆无家矣。全世界之人既无家,则去国而至大同易易矣。”在这里,康有为所要表达的思想主张是()A.消灭
61、家庭私有制实现人人平等B.和约婚姻是实现人类平等的基础C.婚姻与家庭革命是实现人类大同的重要途径D.男女独立式的婚姻制度将导致全世界的人无家可归解析材料主张通过和约婚姻导致无家,从而实现大同,故C项正确;材料最后强调“去国而至大同易易矣”,可知其主张大同社会。“实现人人平等”材料体现不明确,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讲和约婚姻导致无家,故B项错误;男女独立式的婚姻制度与材料没有联系,故D项错误。答案C8.(2016湖南岳阳模拟)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激进变法有助于改良思潮的萌发B.清王
62、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D.维新变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解析材料“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说明他的思想冲击了正统派学术文化,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有助于改良思潮的萌发,故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是一场不成功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群众基础有限,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改革,没有动摇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故D项错误。答案A9.(2017四川达州二诊)梁启超变法通议说:“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
63、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此材料主要意在()A.推进中国法制改革 B.推进共和宪政建设C.推动公民参政议政 D.广泛借鉴外国法律解析材料“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梁启超认为法律乃国家立国之根本,意在加速推进当时中国法制建设,故A项正确;共和宪政建设材料和公民参政议政材料均无从体现,故B、C项错误;梁启超主张“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是为了解决“定国之本也”的现实困局,故D项错误。答案A10.(2016陕西宝鸡质检)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克拉克(Edward A.Kracke)所说的,“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
64、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以下各项中,属于“在传统外变”的代表性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解析兴民权体现了作者主张学习西方从制度上改造中国,这明显说明了对传统的挑战,故C项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军事,维护清政府统治,属于“在传统中变”,故A项错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但也是固守传统中国文化制度,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但未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没有体现“向
65、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故D项错误。答案C11.(2016河南郑州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早期维新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内涵并不丰富。梁启超关于人民到底有哪些权利,并不能明确指出,平等、自由等皆是其在戊戌政变后才提出来的。严复在维新变法期间影响最大的也只是天演论,宣传的是赫胥黎的进化论学说。这说明()A.维新派并不宣传民权B.维新派仍维护封建统治C.西方启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有限D.西方民主思想还未传入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早期维新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内涵并不丰富,梁启超并没有明确指出人民到底有哪些权利,平等、自由的思想也是其在戊戌政变后才提出来的。而严复在维新变法期间也只是宣传了西方的进化论学说,说明西方启蒙
66、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十分有限,故选C项。答案C12.(2017山东淄博模拟)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以()A.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B.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C.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D.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解析材料中涉及“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更多的是政治学说,故A项错误;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主张,与材料不符
67、,故B项错误;以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为蓝本只有孙中山等人,故C项错误;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制还是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故D项正确。答案D13.(2017广东揭阳模拟)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到:“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其言论旨在()A.倡导建立西方君主立宪政体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C.号召发动工农群众反抗军阀统治D.唤醒愚昧民众之觉悟解析根据所学,陈独秀主张实行民主共和,且材料没有体现出陈独秀主张建立西方君主立宪政体,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众而不是对于袁世凯的打击,
68、故B项错误;号召发动工农群众反抗军阀统治是在国民革命时期的主张,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可知其强调的重点在于唤醒民众,故D项正确。答案D14.(2016天津滨海新区五校高三联考)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A.“进化论”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B.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没有实质性变化C.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
69、度D.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解析“进化论”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中的“各阶级”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由制度向思想层面变化,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认为改变中国要从思想改进入手,故C项错误;从严复宣扬进化论到陈独秀“适今世之生存”说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中国关注的主要问题,故D项正确。答案D15.(2016广东韶关模拟)1899年,孙中山在东京与梁启超讨论土地问题时说:“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然后授之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有一层地主从中睃削之,则民可以大苏。”由此可见,孙中山在土地问题上
70、的主张()A.与罗斯福相似,主张国家干预B.与资本主义一致,主张土地私有C.与马克思主义相似,主张土地国有D.与斯大林模式相似,主张农业集体化解析孙中山主张土地国有,并没有在土地经营的各环节予以干预,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土地国有后”可知,孙中山主张土地国有,故B项错误,C项正确;据材料“必能耕者然后授之田”可知土地仍由农民自己经营,而非集体化,故D项错误。答案C16.(2016河北唐山模拟)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主张以十八星旗(“十八星”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为国旗,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为国旗。这说明()A.资产阶
71、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B.满清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C.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D.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解析十八星旗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体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五色旗带有五族共和寓意,体现出反对清政府而不是满洲民族的民族观念,故C正确。答案C17.(2017甘肃兰州模拟)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指()A.农民阶级的支持和拥护B.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C.红军的衣食得到保障D.革命统一战线建立解析获得农民阶级的支持是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故A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并不是足以战胜一切敌人
72、的最基本的条件,故B项错误;红军的衣食得到保障也不是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故C项错误;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与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18.(2016湖南十三校高三联考)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A.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B.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C.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武装暴动是共识,但是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广东,可以看
73、到武装湖南并上山,打破了传统的革命道路路线,为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新构想,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重点强调革命道路问题,并未涉及“农民问题”和“革命方式”,故B、C项错误;工农武装革命理论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湖南暴动”指秋收起义,“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说明题干所述应该发生在秋收起义前,D项错误。答案A19.(2016山东泰安模拟)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其共同目的是()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实行全民族抗战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宣传
74、新三民主义解析孙中山与毛泽东所说的言论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目的就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这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故C项正确;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时,北洋军阀统治已被推翻,故A项错误;孙中山时期,日军还没有大规模侵华,没有实现全民族抗战,故B项错误;D项与毛泽东的目的不符,排除。答案C20.(2017新疆乌鲁木齐模拟)毛泽东在其著作中说“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根据材料判断这篇论著是()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论联合政府C.新民
75、主主义论D.论人民民主专政解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于大革命期间发表的著作,此时的北洋政权之下,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各民主党派,故A项错误;本题是对基本史实的考察,即毛泽东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政治报告。材料中的观点,体现的是一种各党派、各革命力量组成的民主联合政府的思想,故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发表于1940年1月的延安,此时的主要任务还是解决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问题,对未来新政权的性质及具体构成,尚没有详尽的阐述,故C项错误;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于新中国成立前夜发表的著作,在其中确定的也不再是民主联合政府,而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76、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8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0分,共40分)21.(2016湖北黄石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是我国传统的对外观念,这是通向近代化大门的严重思想障碍。总理衙门大臣奕等就批驳那种“以中国之人师法西人为深可耻者”是“不识时务”。奏折说:“西洋各国,雄长海邦,各不相下者无论矣。若夫日本,蕞尔国耳,尚知发愤为雄、独中国犯于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凡百工技艺、视为鄙事,聪明之士,不肯留意于其间,此所以少专家也。重儒学轻艺事,文武两途,舍章句弓马未由进身”。读书人穷读四书五经,与实用技术“隔膜太甚”
77、。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济”,“仿西法”,重视学习、研究技艺,激励掌握技艺的人才。京师同文馆聘请英、法、俄、德四国教师,分馆教授英语、法语、俄语、德语。后来增设的算学馆、格致馆,教授的西学课程有各国地图、史略、机器、万国公法、富国策等。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创办初期,曾国藩聘请英国伟烈亚力、傅兰雅、玛高温三人专译“有俾制造书”,译出汽机发轫、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等。以后,该局陆续访购西书数十种,厚聘“西士”,选派局员,相与口述笔译。其中,有算学、化学、汽机、火药、炮法、行船、防海、练军、采煤、开矿等。至光绪元年(1875年),计译出40余种,刊印24种。摘编自论清
78、代洋务官员的思想近代化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严复原强(1895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意义和相关历史背景。(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思想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并说明其历史意义。(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批驳那种以中国之人师法西人为深可耻者是不识时务”“重儒学轻艺事改变这种状况”“请英、法
79、、俄、德四国教师,分馆教授西学课程”“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聘请英国人专译有俾制造书,译出西书数十种”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根据“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是我国传统的对外观念,这是通向近代化大门的严重思想障碍”并结合所学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学习西方程度的深入,推动思想解放,有利于维新变法等方面归纳。答案(1)意义:突破了“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的传统对外观念,迈出向西方学习重要步伐;批判重儒轻艺的传统技艺观,提倡经世致用,推动思想近代化;通过新式学堂、聘请外教、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培养大量新式人才,推动教育近代化;组织编译外文书
80、籍,进一步引进和传播西学;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推动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筹划了近代海防,推动军事的近代化。背景:传统华夷观念和鄙视技艺观念严重束缚着国人的思想;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西方列强侵华客观上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2)进步: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意义:有助于向西方学习的深化,促进思想启蒙;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22.(2017湖南株洲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
81、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材料二这个贫农大众,合共占乡村人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没有贫农阶级(照绅士的话说,没有“痞子”),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
82、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受中国的与外国的历史遗产,反对任何唯心主义的或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部分)(1945年6月11日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1)依据材料一,概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主张。(2分)(2)毛泽东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是如何实践这一观点的?其成效如何?(6分)(3)依据材料三,你是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意义。(4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
83、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可知主张是分清敌友,才能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这个贫农大众,合共占乡村人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可知,观点是贫农是最革命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中坚;第二小问,结合1927年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农村工作的史实,可知实践是在农村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第三小问,运用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和影响的史实,说明成效。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可知
84、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受中国的与外国的历史遗产,反对任何唯心主义的或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可知它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地继承了中外文明遗产;第二小问,结合毛泽东思想对中共和中国革命的不同影响分别说明。答案(1)主张:分清敌友,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首要问题。(2)观点:贫农是最革命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中坚。 实践:在农村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成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并领
85、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地继承了中外文明遗产。意义:总结了我国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错误思想,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空前团结;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3.(2017湖北襄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问题与主义”之争虽为时不长,但反映出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思想界异常丰富而活跃的动态,特别是反映出了各种流派混杂难分、阵线混
86、淆的重要特征。当时各界都在关注“社会”的革命或改良是时代的共同点。 有学者认为“问题与主义”的性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受到现实政治等原因的影响被扭曲了,。他们认为,在讨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当中,李大钊和胡适的分歧显然并不大,甚至可以说共识大于分歧。即使是分歧,也并不是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只是在具体认知上还不够辩证和全面。“问题与主义”争论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地认知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如何使主义、理论与实际更为紧密地结合。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胡适与李大钊共同开创了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史。 归纳总结材料中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评价。(10分)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他们认为,在讨论(问题
87、与主义之争)当中,李大钊和胡适的分歧显然并不大,甚至可以说共识大于分歧。即使是分歧,也并不是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只是在具体认知上还不够辩证和全面”可知“问题与主义”的纷争不过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内部一次对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和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理性讨论;第二小问,该观点摒弃了阶级分析方法,并离开了历史大背景,无视这场争论的实际,因而是非科学的,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胡适仍然是主张渐进改良道路的,不能否认在论证中他以实用主义、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场“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是关系到近代中国要不要革命,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争论,是涉及近代中国社会和历史走向的根本分歧。答案观点:所谓的“问题与主义”的纷争不过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内部一次对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和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理性讨论。 评价:该观点摒弃了阶级分析方法,并离开了历史大背景,无视这场争论的实际,因而是非科学的,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胡适仍然是主张渐进改良道路的,不能否认在论证中他以实用主义、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场“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是关系到近代中国要不要革命,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争论,是涉及近代中国社会和历史走向的根本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