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780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讲义: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8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必备知识夯基固源 主干知识历史认知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64页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918年3月,苏俄国内战争爆发,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3)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4影响(1)积极:高度集中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胜利。(2)消极:强行征粮等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经济危机:战争结束后,工农业产量大幅下降,人民生活困苦。(2

2、)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严重社会矛盾。2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企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4)分配制度: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影响(1)经济:经济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2)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3)理论:探索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三、苏联模式1确立(1)工业化之路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世界

3、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局限: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2)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状况: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影响:为工业化解决了粮食、原料、资金问题;但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3)确立: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2特征(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2)政治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3)思想文化: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3影响(1)经济苏联模式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度推动了社会

4、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失去动力。(2)政治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压制。【教材拓展补遗】思维导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名师点睛(1)余粮收集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着眼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结果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史论要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它适

5、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但它不适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易错提醒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图解历史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深化理解“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信息提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图示记忆“苏联模式”信息提取:“苏联模式”是伴随着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

6、施而逐步形成的。它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种探索和创新。但其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思维点击苏联模式迁移运用:从上图可得出哪些信息?提示:从图中的数字比较可以看出当时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史论要语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的形成,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增强了苏联国力,但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根源之一。核心素养重点深化 主题突破提升素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65页主题(一)列宁时代社会主义探索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租让制租让制是指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是苏维埃政权同外国资本家

7、订立的一种合同,即由苏维埃国家与外国资本家订立合同,把暂时无力经营或开发的企业、矿山、森林区等租赁给这些资本家来经营。资本家则以合同的一方或租借者资格获取利润。实行租让制的目的,在于利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租借制租借制是指苏联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之一,是在苏维埃政权的监督下,把某些国有企业或林地等暂时租给本国资本家、合作社或个体劳动者经营。实行租借制的目的是减轻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负担,加速恢复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甩掉国家的财政包袱。【针对练1】苏俄1920年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

8、营股份公司。1921年7月又决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在流通方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材料说明苏俄()A已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B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C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D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分配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放弃了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而是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故选B项;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放弃了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而不是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放弃了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而

9、是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产品生产分配的信息,排除D项。答案:B二、“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不同点比较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

10、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相同点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作用:巩固了政权。三、“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多角度看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从阶级关系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新的经济基础从管理体制的角度看新经济政策意味着一种主要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核算制作为经济杠杆的新管理体制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看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摒弃了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产品的经济形态,走上了由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的商品经济形态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角度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

11、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四、“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目前政治形势的全部关键,就是我们正处在转折的过渡时期,正处在有着某些曲折的从战争过渡到经济建设时期这是一项新的任务,因为现在经济任务第一次具有这样大的规模,我们应该意识到,应该记住,经济战线上的战争是更困难、更长久的;要在这个战线上获胜,必须使更多的工人和农民变得主动、积极和忠诚因为我们若不恢复经济生活,在战争的第二阶段就不能战胜敌人,这一点是驳不倒的;让我们使千百万人更自觉地对待经济战线上的战争吧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

12、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但是,为了恢复工业,就需要有富余的农产品。摘编自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思考根据史料分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轨的必要性。教你读史(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当时苏俄的政治形势是处在转折的过渡期经济建设任务更困难、更长久列宁把恢复国内经济建设问题看作第二阶段战争,要积极调动工人和农民的积极性苏维埃政府在新的经济建设阶段,号召人们自觉地对待经济战线上的战争列宁承认苏维埃政府实施的余粮收集制政策对农民带来的伤害,主张偿还农民(2)答题用什么依据所学筛选信息题目中问的是从“战时共产主义”

13、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轨的必要性,是对国内形势的整体综述,是对原因的分析,综合所获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即可。 提示余粮收集制政策的弊端给农民带来巨大伤害,一定要偿还;取消商品贸易政策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恢复经济生活。主题(二)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

14、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针对练2】与下图反映信息最为切合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苏联模式 D加速发展战略解析:图片反映出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了个人高度集权,符合苏联模式的特点,故C项正确。答案:C2集体农庄又称农业劳动组合。它是十月革命后,苏联劳动农民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土地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二、“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1苏联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1)原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15、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2)特点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

16、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2苏联与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不同及原因(1)不同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没有阶级分化,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阶级分化。(2)原因社会制度不同。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历史进程不同。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进程,苏联工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试验。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工业化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国内

17、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三、“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一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史料二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

18、大工业强国。以上史料均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思考(1)史料一指出了斯大林强调重工业建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为此采取的措施。(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遇到瓶颈的原因及其启示。教你读史(1)史料一中斯大林强调了重工业建设的原因。表明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表明苏联的重工业基础薄弱;表明发展重工业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2)史料二说明了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解读史料时注意数据的变化。说明苏联制定完备的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提示(1)措施: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

19、业化解决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条件。(2)原因:排除市场体制,倚重计划体制;国际形势的变动,如西方经济危机后的恢复等。启示: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与模式;积极利用国际机遇,与世界经济密切联系。关键能力定向突破 史料考法能力提升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67页材料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

20、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要求:分析材料,找出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中的体现。信息: 答案: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实行了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

21、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等措施。材料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了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发现问题:布哈林是列宁新经济政策

22、的拥护者,他在苏联工业化建设道路问题上与苏联模式是相冲突的。思考: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试答: 答案:在发展途径上:布哈林主张全面发展,先轻后重;斯大林则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资金来源上:布哈林主张轻工业积累与本国节约;斯大林则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在发展速度上:布哈林主张按常规速度发展;斯大林则主张竭力加快速度发展。史料一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图是苏联工业化时期的一组海报。史料二“农村中也开始了农民群众建立集体农庄的劳动高潮农民们一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入集体农庄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出路,找

23、到了走向美好生活的道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该书经过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审定,斯大林亲自参与撰写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全国党史教材)史料三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访问苏联。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的、更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辨析史料:上述三则史料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叙述。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史料一的

24、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史料二出自官方编订的教材,政治色彩浓厚。史料三为法国作家亲自看到的苏联,评价较为客观,可信度比较高。应用:(1)通过对以上关于苏联(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研究,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史料一中宣传画全面准确地总结了苏联工业化成果B史料一中图二与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的政策不符C史料二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过上了美好生活D史料三中罗曼罗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作家,其观点带有贬损苏联的色彩答案:B(2)通过对以上史料的研究,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苏联模式?答: 答案:苏联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建设热情高涨取得巨大的工业成就。片面发展重工

25、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对农民剥夺严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不重视改善民生,压制了自由、民主。真题感悟模拟演练 真题研模决胜高考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68页考情分析在高考中,本讲的考查重点是“苏联模式”,对新经济政策的考查也略有涉及。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工业化建设的方针及成就、农业集体化中的问题及弊端。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影响、苏联工业化的成就、农业集体化的局限、“苏联模式”的影响仍需重点关注。1命题点:美国人眼中的苏联工业化建设(2016高考全国卷)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

26、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1928年,斯大林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到1932年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引起了美国对苏联工业建设的关注,故B项正确。答案:B2命题点:苏联农业与工业化建设的关系(2015高考全国卷)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

27、建设做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答案:A3命题点:苏联新经济政策对工业化的影响(2014高考全国卷)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

28、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C项;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D项正确。答案:D4命题点:二战后“苏联模式”的发展(2013高考全国卷)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

29、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苏联模式的维护解析: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体制确立,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农业生产长期发展缓慢,而1952年的苏共十九大却认为粮食产量增加并解决了谷物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对斯大林体制的曲意维护,故排除A项,D项为正确答案;B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苏联农业改革开始于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后,C项说法错误。答案:D5命题点:苏联模式形成背景(2013高考全国卷)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

30、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10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1“迅速恢复的国家机器比以往承担着更多任务,尤其是经济控制的职能。农民和工人阶级起来反对私有者,战争期间经济崩溃造成了城市和军队供给急需。还有一些党的干部不切实际地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动人前景。”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下列哪一事件的背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改革解析:根据材料“经济控制”“战争期间”“不切实际地追求共

31、产主义社会”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战争(19181920年)结束后,于1921年推行的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式,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苏联模式在农业的表现,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19561964年)并不存在战争,故D项错误。答案:A2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相对于租让企业,租借企业比较多,仅1924年就由国家租出6 488个。但是,它们多是磨粉厂、碾米厂、榨油厂、制革厂甚至是一些小作坊,承租人多是原来的业主,另外大约有1/4的承租人是合作社。这表明当时苏俄(联) ()A借助本国资本建立工业体系 B准备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C利用国家资

32、本主义发展经济 D举借内债来解决民生方面问题解析:材料并不是借此建立工业体系,故A项错误;当时苏俄是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未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苏俄暂时将部分企业租让和租借,说明通过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是承认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不是举借内债,故D项错误。答案:C3苏联时期有这样一则笑话说,斯大林在办公室发现了老鼠,他跟加里宁省主席抱怨这件事,后者想了一会说:“你干嘛不立个牌子上面写着:集体农庄?这样一半老鼠会饿死,另一半则会跑掉”。这则笑话体现了()A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B帝国主义对苏联经济的封锁C苏联经济体制弊端凸显D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巨大成功解析:由材料中笑话内容可知“集体农庄”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的消极影响,体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故选C项;材料中笑话是斯大林与加里宁省主席之间的对话,反映了苏联“苏联模式”下集体农庄的弊端,与外部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的和平演变无关,与外部帝国主义对苏联经济的封锁也无关,排除A、B两项;由材料中笑话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造成农业发展缓慢,粮食减产,D项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