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市2018-2019学年度上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高一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比较文字学主要比较各种文字的历史演变、应用功能、形体和结构、传播和发展。比较的目的,不仅是了解相互之间的差异性,更重要的是了解相互之间的共同性。西亚的丁头字,诞生于五千五百年前,经过三千多年,到公元的前夜消亡了。北非的圣书字,诞生略晚于丁头字,经过四千年,到公元后第五世纪消亡了。汉字诞生于三千三百年前,比丁头字和圣书字晚两千年,现在有十几亿中国人在应用。以楷书为主的汉字,在手工业时代使用了两千年,并未感觉有什么不方便。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文字做出同步适应。于是日本和中国掀起了文字改革运动,尝试改进汉字的应用功能
2、。最终解决了汉字电脑输入的困难,但这是电脑技术的进步,不是汉字本身的变化。文字经过最初的图形符号时期之后,由于书写频繁,发生形体的“笔画化”,从任意线条弯曲变成有规范的线条格式。原来变化无定的线条,经过同化成为数目不同的同类笔画,同时文字的形体发生继续不断的简化。文字发展到成熟时期,基本符号从“无定型”演变成为“有定型”,又由“单体符号”演变成为“复体符号”。复体符号的结合方式,汉字和丁头字或圣书字不同。汉字把单体符号和复体符号写成同样大小的一个方块。丁头字和圣书字把复体符号散开排列,成为一串并列的单体符号,可长可短。“六书”是汉字造字和用字的原则,也可以用来解说与汉字形体相近的其他文字。“六
3、书”有普遍适应性是比较文字学的一项发现。西方流传一个说法“文字跟着宗教走”,实际是“文字跟着文化走”,代表较高文化的文字,永远向文化较低的民族传播。文字的传播和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学习阶段、借鉴阶段、仿造阶段和创造阶段。这在汉字身上最为明显。文字的重大变化都是在文字传播到异族以后才发生的。在原民族中间虽然经常发生形体量变,可是不容易发生结构的质变。传播到异族中间以后,矛盾大,成见小,由此引起新的创造。新的创造,特别是从意音制度变成表音制度,初期很难得到当地权威阶层的承认,只有文化低下的妇女们使用,被轻蔑的称为“妇女字”。可是新的创造简单易用,经过地下传播,最终从民间文字上升为正式文字。 (
4、摘编自周有光语文通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西亚的丁头字、北非的圣书字,诞生时间均早于汉字,但使用时间都不及汉字长。B.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日两国掀起了文字改革运动,共同解决了汉字电脑输入的困难。C. 汉字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简化,单体符号和复体符号散开排列,形成了一个个方块字。D. 汉字经历了学习、借鉴、仿造和创造四个阶段,体现了“文字跟着文化走”的特点。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概述了比较文字学的比较内容和比较目的,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B. 文章将汉字、丁头字、圣书字进行了分析比较,介绍了这些文字的异同。C. 文章列举实例,对文字
5、形体演变中“笔画化”的内涵及变化方式加以解说。D. 文章从历史演变、形体结构等不同角度对比较文字学加以阐述,层次分明。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判断文字是否发展到成熟阶段,需要考察其基本符号是否由“单体符号”演变成为了“复体符号”。B. 比较文字学注重研究不同文字间的共同性,研究者认为“六书”也可解说与汉字形体相近的其他文字。C. 文字传播到异族中常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是因为巨大的民族矛盾导致异族对该文字进行了创新改造。D. 民间文字简单易用,常在文化低下的人群中使用,经过一定时间的地下传播,才被认定为正式文字。【答案】1. D 2. C 3. C【解析】【1题详解】该题考
6、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使用时间都不及汉字长”分析错误。圣书字使用了四千年,长于汉字。B项,“共同解决了”分析错误,原文无相关信息,无中生有。C项,“单体符号和复体符号散开排列”理解不当,这是丁头字和圣书字的演变方式。故选D项。【2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
7、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C项,“文章列举实例”分析有误。文中未“列举实例”加以解说。故选C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是因为巨大的民族矛盾导致异族对该文字进行了创新改造”分析错误。文中是说“传播到异族中间以后,矛盾大,成见小,由此引起新的创造。”故
8、选C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梁启超:饮冰不凉热血魏宏运从1873年第一声啼哭到12岁外出游学,梁启超一直生活在家风“质朴端凝”的大家庭中。梁启超从小在品德修养上深受祖父的影响。每年上元佳节,祖父都要携诸孙到当地一座庙宇,对着庙内绘有忠臣孝子的图画指点而示之。这些历
9、史人物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超。清末民初,从政治到社会,从生活到心态,从思想到学术,都显现出一种半新半旧、亦新亦旧又互渗互动的状态。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梁启超,日后却远超父辈“文死谏,武死战”的忠君思想。在封建王朝的尾声,他以雏新思想为基础,写下了新民说少年中国说中国不亡论等名篇,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中,描绘出一个改天换地的强国之梦。胡适对梁启超崇敬之至,他曾讲:“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指辛亥革命)如此之速耶?”毛泽东每当在新民丛报上看到梁启超的文章,都要反复地阅读。那个时代的年青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不受梁启超思想的洗礼。在满清政府病入膏盲之时,社会上出现了两种主
10、张变革的力量:一是由孙中山领导,主张从下层社会着手实施变革;一是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主张从上层社会着手实施改良。1898年4月,康有为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了由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组成的保国会,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光绪皇帝于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康、梁为之奋斗的事业,总算有了成果。梁启超活跃非凡,为变法事业鞠躬尽瘁,显示了卓越的宣传和组织才能。然而,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因,六君子遇难。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等地。他在去国行一诗中表达当时的心境:“呜呼!济艰
11、乏才兮,儒冠容容。佞头不斩兮,侠剑无功。君恩友仇两未报,死于贼手毋乃非英雄。割慈忍泪出国门,掉头不顾吾其东”在国外的游历和对西方各国的学习让梁启超的思想有了巨大的跃进,民权、民主、科学、自由等概念已深深扎根在他的心里。回国后,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梁启超写出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旗帜鲜明地反对复辟帝制。袁世凯得到消息,贿以“二十万元,令勿印行”,遭到梁启超的拒绝。袁继之又派人威胁:“君亡命已十余年,此中况味亦既饱尝,何必更自苦!”梁启超则以蔑视愤慨的语气说:“余诚老于亡命之经验家也。余宁乐此,不愿苟活于此浊恶空气中也。”晚年梁启超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热衷讲学,把精力放在培养“新民”上。从
12、1921年底至1923年初,他像一台开足马力的机车,劲头十足,有时一周每天都有演讲。梁启超的讲学是极为认真的,称得上是诲人不倦。他的每篇讲稿都认真准备,绝不马虎。凡已定好的演讲,即便遇到自己身体状况不佳,亦绝不停讲或改变日期。有一个时期他心脏不好,医嘱多休息,但他并未依医生的话行事,继续大讲特讲。还有一次,他坐马车,车撞坏了,人马俱倒在地上,他的头部和腿部均负有轻伤。但当天他仍在南开讲演。一旦因病误了学生的功课,他便惴惴然,觉得对不住学生们。梁启超自号“饮冰”,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梁启超的满腔热血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浇灭的。一直以来,他都希望国家富强,走向振兴,这也是
13、他一生从事政治、从事学术最深情的理由。 (摘编自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等资料)【相关链接】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凡人?(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在那家国受欺的艰难岁月,他的政治主张虽然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始终未变。他讲是非,明大义,轻名利,重感情,严于律己,坦诚待人。光明磊落。(郭世佑走近伤痕累累的梁启超)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历史上的忠臣孝子故事,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超,这也是他后来选择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B. 在新旧交织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梁启超,超越了先辈的忠君思想,为青年描
14、绘着改天换地的强国之梦。C. 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虽然很想报恩报仇,但他认为徒然死于贼手并非大丈夫作为,于是流亡日本。D. 晚年的梁启超不谈政治,专心学术,热衷讲学,诲人不倦,即便身体状况不佳,他也绝不敷衍应付。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胡适受到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对他极为崇敬,胡适甚至认为,如果没有梁启超,辛亥革命难以成功。B. 面对危难深重的时局,康、梁主张从上层社会着手实施变革,而孙中山主张从下层社会着手实施改良。C. 梁启超流亡期间接受了民权、民主等思想,归国后面对袁世凯的威胁拒不合作,培养“新民”与之对抗。D. 梁启超的政治主张虽因时而变,但他为人处世的基
15、本原则却始终未变,他赤诚的爱国之心也始终未改。6. 梁启超“饮冰不凉热血”,他的满腔“热血”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4. A 5. D 6. 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影响青年人。投身戊戌变法,为变法事业鞠躬尽瘁。不受威逼利诱,旗帜鲜明地反对复辟帝制。致力教育事业,培养青年学子。【解析】【4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
16、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根本原因”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对着庙内绘有忠臣孝子的图画指点而示之。这些历史人物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超。”表达这些忠臣孝子的图画对梁启超的影响比较大,但并不是后来选择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故选A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辛亥革命难以成功”错误;胡适是说“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指辛亥革命)如此之速耶?”意思
17、是说,假如没有梁启超的笔(指他写的文章),即使有百十个孙中山、黄克强,又怎么能够使革命成功如此之快?并非是说“如果没有梁启超,辛亥革命难以成功。”B项,“康、梁主张从上层社会着手实施变革,而孙中山主张从下层社会着手实施改良”曲解文意。对康、梁与孙中山的主张理解有误。文中是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主张从上层社会着手实施改良”“孙中山领导,主张从下层社会着手实施变革”。C项,“培养新民与之对抗”无中生有。文中是说“把精力放在培养新民上”,但并不是为了与之对抗。故选D项。【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
18、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该题要求简要说明梁启超“饮冰不凉热血”,他的满腔“热血”的具体体现。第二节中“那个时代的年青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不受梁启超思想的洗礼。”“他以雏新思想为基础,写下了新民说少年中国说中国不亡论等名篇,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中,描绘出一个改天换地的强国之梦。”可以总结出,他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影响青年人。第三节中“梁启超活跃非凡,为变法事业鞠躬尽瘁,显示了卓越的宣传和组织才能。”可总结出,他投身戊戌变法,为变法事业鞠躬尽瘁。第四节中“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梁启超写出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旗帜鲜明地反
19、对复辟帝制。袁世凯得到消息,贿以“二十万元,令勿印行”,遭到梁启超的拒绝。”可总结出,他不受威逼利诱,旗帜鲜明地反对复辟帝制。倒数第二节中“晚年梁启超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热衷讲学,把精力放在培养“新民”上。”可总结出,他致力教育事业,培养青年学子。【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
20、题。哭佩弦郑振铎从抗战以来,接连的有好几位少年时候的朋友去世了。哭地山、哭六逸、哭济之,想不到如今又哭佩弦了。在朋友们中,佩弦的身体算是很结实的。矮矮的个子,方而微圆的脸,不怎么肥胖,但也决不瘦。一眼望过去,便是结结实实的一位学者。说话的声音,徐缓而有力。不多说废话,从不开玩笑;纯然是忠厚而笃实的君子。他教了三十多年的书,从来不肯马马虎虎的教过去。每上一堂课,在他是一件大事。尽管教得很熟的教材,但他在上课之前,还须仔细的预备着。象这样负责的教员,恐怕是不多见的。他写文章时,也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写。我上半年为文艺复兴的“中国文学研究”号向他要稿子,他寄了一篇好与巧来;这是一篇结实而用力之作。但过了
21、几天,他又来了一封快信,说,还要修改一下,要我把原稿寄回给他。我寄了回去。不久,修改的稿子来了,增加了不少有力的例证。他就是那末不肯马马虎虎的过下去的!他的主张,向来是老成持重的。有一天,在燕京大学一位友人处晚餐,我们热烈的辩论着“中国字”是不是艺术的问题。向来总是“书画”同称,我却反对这个传统的观念。大家提出了许多意见。有的说,艺术是有个性的;中国字有个性,所以是艺术。又有的说,中国字有组织,有变化,极富于美术的标准。我却极力的反对着他们的主张。我说,中国字有个性,难道别国的字便表现不出个性了么?要说写得美,那末,梵文和蒙古文写得也是十分匀美的。当时,有十二个人在座。九个人都反对我的意见,只
22、有冯芝生和我意见全同。佩弦一声也不言语。我问道: “佩弦,你的主张怎么样呢?”他郑重的说道:“我算是半个赞成的吧。说起来,字的确是不应该成为美术。不过,中国的书法,也有他长久的传统的历史。”这场辩论,我至今还鲜明的在眼前。但老成持重,一半和我同调的佩弦却已不在人间,不能再参加那末热烈的争论了。这样的一位结结实实的人,怎么会刚过五十便去世了昵?我说“结结实实”,这是我十多年前的印象。在抗战中,我们便没有见过。在抗战中,他从北平随了学校撤退到后方。他跟着学生徒步跑,跑到长沙,又跑到昆明。还照料着学校图书馆里搬出来的几千箱的书籍。这一次的长征,也许使他结结实实的身体开始受了伤。在昆明联大的时候,他的
23、生活很苦。他的夫人和孩子们都不能在身边,为了经济的拮据,只能让他们住在成都。听说,食米的恶劣,使他开始有了胃病。他是一位有名的衣履不周的教授之一。冬天,没有大衣,把马伕用的毡子裹在身上,就作为大衣;而在夜里,这一条毡子便又作为棉被用。有人来说,佩弦瘦了,头上也有了白发。我没有想象到佩弦瘦到什么样子;我的印象中,他始终是一位结结实实的矮个子。胜利以后,在北平,他还是过得很苦。他并没有松下一口气来。暑假后,是他应该休假的一年。我们都盼望他能够到南边来游一趟。谁知道在假期里他便一瞑不视了呢?我永远不会再有机会见到瘦了后的佩弦了!佩弦虽然在胜利三年后去世,其实他是为抗战而牺牲者之一。那末结结实实的身体
24、,如果不经过抗战的这一个阶段的至窘极苦的生活,他怎么会瘦弱了下去而死了呢?尽管有许多人发了国难财,胜利财,乃至汉奸们也发了财而逍遥法外,许多瘦子都变成了肥头大脸的胖子,但象佩弦那样的文人、学者与教授,却只是天天的瘦下去,以至于病倒而死。就在胜利后,他们过的还是那末苦难的日子,与可悲愤的生活。在这个悲愤苦难的时代,连老成持重的佩弦,也会是充满了悲愤的。在报纸上,见到有佩弦签名的有意义的宣言不少。他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给我以时间,我要慢慢的学”。他在走上一条新的路上来了。可惜的是,他正在走着,他的旧伤痕却使他倒了下去。他花了整整一年工夫,编成闻一多全集。他既担任着这一个工作,他便勤勤恳总的专心一
25、志的负责到底的做着。闻一多全集的能够出版,他的力量是最大的;他所费的时间也最多。我们读到他的闻一多全集的序,时于他的“不负死友”的精神,该怎样的感动。一多刚刚走上一条新的路,便死了;如今佩弦又是这样。过了中年的人要蜕变是不容易的。而过了中年的人经过了这十多年的折磨之后,又是多末脆弱啊!佩弦的死,不仅是朋友们该失声痛哭,哭这位忠厚茑实的好友的损失,而且也是中国的一个重大的损失! 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七日写于上海 (有删改)【注】佩弦,即朱自清。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连用四个“哭”字,突出去世的朋友之多;再用“想不到”“又”,进一步表现出对朱自清去世
26、的惊讶和痛惜之情。B. 朱自清的性格老成持重,关于“中国字”是不是艺术的问题他并不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但碍于朋友情面,“一声也不言语”。C. 结尾用“蜕变”一词,强调中年人负重前行,走上新的人生道路实属不易,感叹中蕴含着对朱自清、闻一多勇于改变的敬意。D. 本文以朋友的身份追忆了与朱自清交往的点点滴滴,叙述描写与抒情议论有机融合,传神地勾画出朱自清学者文人的形象。8. 作者为什么说“其实他是为抗战而牺牲者之一”?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 文章反复提到佩弦“结结实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7. B 8. 抗战时国家动荡,颠沛流离的生活损害了健康;抗战时亲人被迫离别,生活清苦而身染重病;抗战
27、时坚持学者本分,心中悲愤而承受苦难。 9. 突出朱自清“结结实实”的外貌特征;强调朱自清忠厚笃实、认真负责的个性特质;对比突出朱自清形象的变化,表达作者对朱自清早逝的痛惜和悲愤。【解析】【7题详解】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根据原文,“碍于朋友情面,一声也不言语”理解错误。语境中是说“他郑重的说道:我算是半个赞成的吧。说起来,字的确是不应该成为美术。不过,
28、中国的书法,也有他长久的传统的历史。”可见,他是实话实说,并不是“碍于朋友情面,而一声也不言语”。故选B项。【8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说“其实他是为抗战而牺牲者之一”的原因。阅读文本,找到文中讲他的牺牲与抗战有关系的内容,然后加以分析概括。文中说“这一次的长征,也许使他结结实实的身体开始受了伤。”说明战时国家动荡,颠沛流离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在昆明联大的时候,他的生活很苦。他的夫人和孩子们都不能在身边,为了经济的拮据,只能让他们住在成都。听说,食米的恶劣,使他开始有了胃病。”表明抗战时亲人被迫离
29、别,他生活清苦而身染重病。“在这个悲愤苦难的时代,连老成持重的佩弦,也会是充满了悲愤的。”“他花了整整一年工夫,编成闻一多全集。他既担任着这一个工作,他便勤勤恳总的专心一志的负责到底的做着。”表明抗战时,他坚持学者本分,心中悲愤而承受苦难。【9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文章反复提到佩弦“结结实实”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分析这句话本身的作用,对表现朱自清的作用,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从这句话本身来分析,“我的印象中,他始终是一位结结实实的矮个子”,“结结实实”是表现了朱自清的外貌特征。从对表现朱自清形象的角度分析,“便是结结实实的
30、一位学者。说话的声音,徐缓而有力。不多说废话,从不开玩笑;纯然是忠厚而笃实的君子”,“结结实实”强调朱自清忠厚笃实、认真负责的个性特质。从表现作者态度和情感的角度分析,“我说“结结实实”,这是我十多年前的印象”“那末结结实实的身体,如果不经过抗战的这一个阶段的至窘极苦的生活,他怎么会瘦弱了下去而死了呢?”通过对比,强调朱自清形象的变化,表达作者对朱自清早逝的痛惜和悲愤之情。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山顶缆车舒巷城它不能高飞像那空中的铁鸟它羁泊于山上戴着铜缆的脚镣于是它爬行在倾斜的岁月间看脚下的沧桑于是它爬行在十里的红尘边看摩天楼上的斜阳1979年【注】舒巷城(1921-),本名王深泉,香港诗人
31、。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人将系住缆车的钢缆比作束缚“铁鸟”的“脚镣”,表达了自我对现实的独特感受。B. “倾斜的岁月”使抽象的时间形象可感,让人联想起缆车在倾斜的山坡间穿行的情景。C. “山顶缆车”并非孤独的存在,它被置放于现代社会背景中,成为都市生活的见证者。D. 本诗以“红尘”“斜阳”等传统意象衬托“摩天楼”的高耸,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思考。11. “山顶缆车”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简要分析。【答案】10. D 11. “山顶缆车”是被束缚的象征。它形如铁鸟,戴着“脚镣”,不能自由自在的飞翔。“山顶缆车”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或“组成部分”“见证者”)。它历经沧桑,
32、艰难爬行,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与都市人的生活。【解析】【10题详解】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D项,“以红尘“斜阳等传统意象衬托了摩天楼的高耸”分析错误。红尘、斜阳常见于古人诗词,新诗作者也常常援用,以便使自己的诗作增添一些古色古香的情调,此诗却又另辟蹊径,特意让它们紧挨着二十世纪的“摩天楼”出现,这就在气氛上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读者也不由得会问:尽管地上增添了许多摩天楼,十里红尘中增加了不
33、少摩登的服饰,但人间沧桑,世上沉浮是否仍同以往的年代一样难以避免?并不是为了衬托“摩天楼”的高耸。因此选D项。【11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意象。本题是现代诗歌,要求考生简要分析“山顶缆车”丰富的意蕴。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抓住意象,赏析画面,领悟情感。诗中,写“山顶缆车”“像那空中的铁鸟”“戴着铜缆的脚镣”,它“不能高飞”,只能“羁泊于山上”,因此它是被束缚的象征。它“爬行”“在倾斜的岁月间”“看脚下的沧桑”,诗人没有把山顶缆车孤立和静止起来,而是把它置于香港社会之中,使之成为当地社会的旁观者和见证人。【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
34、情感,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看看诗中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考生对这些概念性的东西要理解,并能结合句子分析判断出来。然后结合题干中的内容具体分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冬,晋文公卒。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
35、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遏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敞邑,敢犒从者。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敞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乏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
36、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节选自左传,有删节)【注】乘韦:四张熟牛皮。文嬴:秦穆公的女儿,晋文公的夫人,晋襄公的嫡母。眚:眼里生翳,引申为过错。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B
37、.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C.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D.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即孟明。“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或美称,如孔子、老子、韩非子等。B. 辛巳,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干支,可以用来表示年月日时。C. 素服,和荆轲刺秦王中送行者所着“白衣冠”意思一致,均指日常穿的便服。D.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类似的称谓还有“寡人”“不榖”等,它们均有自谦
38、之意。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蹇叔有先见之明。秦穆公在接到杞子密报后,征询蹇叔的意见。蹇叔明确指出举兵攻郑只会劳而无功,而且秦国将在崤山大败。B. 弦高是一位爱国商人。他表面上主动犒劳秦军,表达恭敬服从之心;暗地里火速派人将秦军要攻打郑国的消息告诉郑国君主。C. 皇武子擅长辞令。郑穆公觉察到杞子等人的阴谋,派皇武子前去处理。皇武子通过恰当的外交语言,成功地让杞子等人离开。D. 秦穆公虽刚愎自用但知错能改。对于曾被晋国俘获的三位将领,秦穆公没有因为他们打了败仗而治罪,而是主动承认自己的过错。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39、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答案】12. D 13. C 14. A 15. (1)使自己军队劳累,而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力量耗尽,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这恐怕不行吧? (2)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解析】【12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
40、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曰”后面必须要断开;“而以贪勤民”前面省略的主语是秦国,因此前面要断开;“天”“奉”“敌”分别所在句子的主语,这几个主语前面分别要断开;“纵敌”“违天”分别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分别要断开;“必伐秦师”前面省略的主语是晋军,因此前面要断开。故选D项。【13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C项,“均指日常穿的便服”陈述
41、有误。“素服”与“白衣冠”指居丧或遭到其他凶事时所穿的白色衣服。故选C项。【14题详解】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明确指出将在崤山大败”理解不正确,这是在送别时对儿子所言。故选A项。【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
42、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师,军队;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远方的国家;备,防务;之,代词,指我们;无乃乎,恐怕吧。第二句中, 冀,希望,指望;克,胜利;不继,没有后援的军队;其,表婉商语气词,相当于还是。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
43、,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
44、定会获得全胜。”参考译文:鲁僖公三十二年的 冬天,晋文公去世。庚辰日,将要移灵到晋国旧都曲沃去停放,刚抬出国都绛城时,棺柩里突然发出响声,如同牛鸣。卜筮官郭偃命令随行的大夫们下拜,并传告:“先君文公指示国家用兵的大事,将会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国国境而过,趁机攻打,必大获全胜。”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从来没有听说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有所防备。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
45、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
46、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
47、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
48、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
49、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
50、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之内必定回卷土重来以报今天的耻辱!”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孔子用“_,_”一句阐述“学”与“思”的关系。(2)荆轲剌秦王中“_,_”一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士人送别荆轲的愤激之态。(3)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表现青年学子撰写文章评论国事的词句是:_,_。【答案】 (1). (1)学而不
51、思则罔 (2). 思而不学则殆 (3). (2)士皆瞋目 (4). 发尽上指冠 (5). (3)指点江山 (6). 激扬文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罔、殆、瞋、激等词,都要格外留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具有 的地位。在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 。从个人层面来讲,通过“孝”,
52、人才能达到“仁”,进而领悟“道”,只有领悟了“道”,人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 )。从家庭层面上讲,“孝”体现在为人子对于父母事生和事死两个方面的具体行径,只有以“孝”来侍奉父母,家庭才能拥有父慈子孝、 的和谐氛围。在政治层面上,孔子提出:“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他并没有将“孝”道局限于个人修养与家庭伦理,而是 ,推及到国家政治,由“事父母”之道衍变为“事君”之道。至此,“孝”扩展成为了“忠”,构建了由“家”到“国”,由“孝”到“忠”推衍的大体架构与趋向。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 举足轻重 俯拾皆是 其乐融融 触类旁通B. 至关重要 俯
53、拾皆是 相濡以沫 由此及彼C. 举足轻重 比比皆是 相濡以沫 触类旁通D. 至关重要 比比皆是 其乐融融 由此及彼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孝”扩展成为了“忠”,儒家构建了由“家”到“国”,由“孝”到“忠”推衍的大体架构与趋向。B. 儒家“孝”扩展成为了“忠”,确立了由“国”到“家”,由“孝”到“忠”推衍的大体架构与趋向。C. 儒家“孝”扩展成为了“忠”,构建了由“家”到“国”,由“孝”到“忠”推衍的大体架构与趋向。D. “孝”扩展成为了“忠”,儒家确立了由“家”到“国”,由“孝”到“忠”推衍的大体架构与趋向。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
54、是A. 实现个人价值是儒家孝道思想的目标B. 儒家的“孝”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C. 懂得“孝”道,就必能实现个人价值D. 实现了个人价值的人,定是仁孝之人【答案】17. D 18. D 19. B【解析】【17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用于形容人的地位。至关重要:指十分重要。语境说的是“孝”道思想的地位很重要。因此应选用“至关重要”。俯拾
55、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常见。语境是说,关于孝的论述很常见。因此应选用“比比皆是”。相濡以沫: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其乐融融:形容气氛和谐。语境说是的家庭氛围和谐。因此应选用“其乐融融”。由此及彼:从这一点到那一点。表示更进一步。触类旁通:懂得了某一事物或道理从而懂得相关的其他事物或道理。语境说的是将孝由个人和家庭推广到国家政治。因此应选用“由此及彼”。故选用D项。【18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
56、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D项,画线句存在着“主语暗换”“搭配不当”的问题,“构建”的主语应为“孔子”或“儒家”,“构建趋向”搭配不当,D项修改正确。A项,“构建趋向”搭配不当。B项,“由国到家”应为“由家到国”,“儒家”应放在“确立”前。C项,“构建趋向”搭配不当,“儒家”应放在“构建”前。故选D项。【19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
57、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结合语境分析,括号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而前面是从个人层面分析“孝”的重要性,领悟了“孝”,人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人的价值。强调“孝”,因此括号内,“孝”应是主语。ACD三项的主语都不是“孝”,只有B项的主语是“孝”(儒家的“孝”)。故选B项。【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是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
58、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把握文段层次,确定中心。(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5)选词造句;(6)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7)串读检查。20.下面是某校高一年级学生会借用学校阶梯教室的申请书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达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高一年级将于12月24日下午16:OO举行“迎新年对联创作比赛”,共有近百名同学参赛,需要一间能装得下这些选手的教室作为
59、比赛场地。年级学生会反复磋商,拟借用敝校第一阶梯教室,使用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恳请务必批准。【答案】(1)“装得下”改为“容纳” (2)“磋商”改为“商量”(3)“敝校”改为“我校” (4)“大约”“左右”重复,任去掉其中一个 (5)删去“务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该段材料是学生因借用学生教室而写的申请书。“需要一间能装得下这些选手的教室作为比赛场地”中,“装得下”一般用于物,此处用于选手,是学生,该词
60、使用不得体。且该词也是口语,应改为“容纳”。“年级学生会反复磋商”中,“磋商”大词小用了,磋商,是指谈判双方对报价和交易条件进行反复协商,或是做出必要的让步,或是得到一定的利益的过程。该处只是表达年级学生会经过反复商量的意思,因此可改为“商量”。“拟借用敝校第一阶梯教室”中,“敝校”是“我校”的意思,“敝”是称呼自己的谦词。用于对别校的人。此处是学生说本校申请,使用不当。应改为“我校”。“使用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中,“大约”和“左右”都表示约数,重复了,只能用一个,可任删去一个。“恳请务必批准”中,“务必”指一定,必须的意思。学生请求学校批准,不能使用该词,删去即可。【点睛】语言表达得体,
61、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内容(词语、句子、段落和整体和谐)、场合(时间、地点、氛围),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21.下图是某校“诗歌朗诵大赛”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诗歌朗诵大
62、赛【答案】参考示例:本次诗歌朗诵大赛由海选与决赛两阶段构成。海选通过网上投票,选出15人参加决赛。决赛将于12月31日在礼堂举行,由5位评委现场打分,评出5个奖项并当场颁奖。【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重点考查流程图。答题时,注意题目要求,看清楚流程图陈述的对象;看清箭头指向或事物的发展方向;然后把握各步骤之间的关系,条件、因果或转折等。根据大箭头的方向,此过程主要有几大步,然后分别又有几个环节,表述时要信息完整,语言通顺。本次材料是某校“诗歌朗诵大赛”的构思框架。要求把构思框架图写成一段文字。先整体后局部,整体看,本次诗歌朗诵大赛由海选与决赛两阶段构成。表述时,“海选”在前,“决
63、赛”在后。然后,一一对这两个阶段细细陈述,仍然是先说“海选”的步骤,然后再说“决赛”的环节。陈述决赛时,要按照时间、地点、事情等顺序来表述。注意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脚步声,在红尘世俗中可谓平平常常,但又往往因人、因时而有所不同。你留意过身边的脚步声吗?回溯过往,哪些脚步声定格在了你记忆的深处?与脚步声有关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曾经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以“_的脚步声”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在横线处补充恰当的词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永不消逝的脚步声早晨,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
64、,运动员的晨练的脚步声,鼓号队员训练的乐曲声,真是声声入耳,悦耳动听,时常吸引着我们围欢在它的身旁。可是,我妈妈的脚步声却无人知晓,唯独我铭记在心田,永不消逝。那是我在读四年级时,每当看到同学们骑自行车上学、放学,我总会投去羡慕的目光。我多么想骑自行车啊!但是我知道妈妈不舍得让我骑自行车。她怕我骑车累了,又怕我骑车摔了,还怕我总之她就是有很多的顾虑,有很多的不舍。可是我这次还是壮着胆子向妈妈提出这个埋在心底已久的心愿。没想到妈妈竟然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就给我选购了一辆宝蓝色的小自行车。我总算是如愿如愿以偿啦。当天,妈妈就做了我的学车教练。还没等妈妈下楼。我便摆弄起我的宝贝。意料不到的是它很认生
65、,不愿意和我交朋友。害得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看到我这个样子,吓得妈妈大叫起来。“儿子,没事吧!把妈妈的心吓得都跳出来啦。”说着,扶着后车架,点了点头说:“上车,有妈妈扶着你,你肯定马上会驾驶它的。”在妈妈的把持下,我试着骑了一圈。嘿,还真是得心应手多了。就这样妈妈一圈又一圈地跟着我转了不知多少圈。可让我疑惑的是还有一种“哒哒哒”坚定而有力的声音也跟着我。而且我骑得快,那声音的频率就变得快。可是突然间声音消失了。让我觉得很奇怪,于是停下了车,循声看去。看到的是妈妈坐在地上揉着脚踝。当我担心地跑过去时,妈妈却迅速地站了起来,笑着对我说:“妈妈刚才偷了个懒,给自己按摩了一下,准备大干一场。”“噢,原
66、来如此。”紧接着她扶住了自行车,继续当起了教练。这时,我忽然发现那紧跟着我的“哒 、哒哒、哒、哒哒”声不再那么有力了,甚至有轻有重,毫无节奏。这是怎么啦?好奇心驱使我回头看去。啊,刚才那声音是妈妈的高跟鞋和地面接触而演奏出的训练曲。居然还看到妈妈正一瘸一拐地紧跟其后。此时,我眼眶的泪水又一次不听使唤了,一骨碌地跑了出来。我再也骑不下去了,可妈妈严厉地喊道:“刚刚上路,就想放弃,继续骑!”妈妈的喊叫声吓得我一下子骑上了车向前驶去。不知不觉的,妈妈的手松开了。我能自己骑自行车了。可是那时快时慢,时轻时重的脚步声,还是在身后鼓励着我。就这样,妈妈当了我足足一天的教练。睡觉前,我发现妈妈的脚浸在温水中
67、,那脚呀,又红又肿。她不停地用湿毛巾搓着踝关节部位,一脸痛苦的样子。但一看到我,就咧开了嘴,笑着说:“你瞧,妈妈又再做按摩了。你想不想试一试?”听到妈妈的话,眼泪夺眶而出。我流着泪,搓着妈妈的受伤的脚。妈妈看到我这个样儿,赶紧摸摸我的头说:“没事,妈妈真的没事。”可是我还是忍不住大声地哭了起来。在妈妈的指点下,我很快就学会了骑自行车。不久我就可以一个人骑自行车上学了。那天早晨,我踏着自行车去上学。可一路上总觉得有一种熟悉的脚步声,不时地回荡在我耳边。难道是妈妈不放心,所以跟来了。我回首一看,咦,一个人影也没有。我继续骑着,那脚步声随着我的自行车的启动又响起来。我便情不自禁地向后瞧,啊,没错,是
68、妈妈。她正躲在洋槐树下探着脑袋望着我呢!我的眼睛不禁地再一次湿润了,泪珠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此时此刻,我知道妈妈并不想我发现她跟在后面,因此我转身进了校门。妈妈才安心地离去。一连几天她都是如此。直到确定我独自骑车没问题的时候,她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母亲 ,她为我付出的,举不胜举!世上任何东西,与她给我的爱相比,就变得何等的微不足道了。如今,千言万语并成一句话:妈妈,我爱你!【解析】【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半命题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考生将另一半补足即可,特别要
69、注意的是,所补的内容一定是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所写之事能表现人的某种品质或精神,可褒可贬,或者该事能表现一定的道理,做人做事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的脚步声”,可以写具体的某个人,比如妈妈的脚步声,爸爸的脚步声,老师的脚步声,同学的脚步声等,可以写熟悉的脚步声,也可以写陌生的脚步声。也可以写抽象的脚步声,比如时间的脚步声,时代的脚步声等。写其他的脚步声亦可。重要的是,要写出脚步声的缘起,有细节描述脚步声,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等角度来写,要写出脚步声给我的影响,写记叙文,则要写清人和事,注重细节描写,要以情动人。【点睛】半命题作文,审题关键在于把握标题的构成
70、。补充作文题目的时候要注意斟酌已给出的半个题目信息,也可以参照材料选取其中一种补充到文题中,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作特长、写作内容等将其补全,成为全命题作文,巧妙地让陌生的新题变成自己熟悉的旧题,从容地完成一篇熟悉的作文。审题的时候要注意审清题面要求,明确选材范围。写作之前请精心构思,最好先列个提纲,想好了再动笔,努力写出自己作文的亮点。半命题作文这种命题类型,既给我们以必要的限制,又在规定范围和限制条件之下给了我们选材和立意的“自由权”,而要想用好这些“自由权”,首先需要我们认真“补题”。在给半命题作文“补题”的时候应该注意要避“生”就“熟”因为要补充的内容不仅涉及到要写的内容,还涉及到要表达的主题,所以在“补题”的时候,不应该选择自己还十分生疏的材料,而应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材料,不应该选择自己没有思考过的道理,而应该选择自己有过深人思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