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学教材全解》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本课测评方案 第三单元 第9课.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164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材全解》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本课测评方案 第三单元 第9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学教材全解》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本课测评方案 第三单元 第9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学教材全解》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本课测评方案 第三单元 第9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学教材全解》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本课测评方案 第三单元 第9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学教材全解》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本课测评方案 第三单元 第9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显宦(hun) 档次(dng) 纤细(xin) 涕泗交流(s)B.绮丽(q) 屏息(bng) 熨帖() 卷帙浩繁(zh)C.佝偻(gu) 笨坯(pi) 犄角() 心广体胖(pn)D.发酵(jio) 付梓(z) 豢养()顺蔓摸瓜(wn)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炯异 炯炯有神 引证 旁证博引B.题旨 苦心孤诣 直截 直截了当C.承让 起成转合 驽马 强驽之末D.诵读 歌功诵德 拭泪 试目以待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欣赏是一种处世哲学,在你得到赞赏时,千万别 你对别

2、人的赞赏,因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欣赏,共同进步。(2)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某种转向 与电子传媒的兴起息息相关,但促成转向的实现还有更为深刻的现实动因和社会背景。(3)新房正在装修刷油漆,屋子里 着油漆味。A.吝惜 固然 弥漫 B.吝啬 固然 弥漫C.吝惜 纵然 迷漫 D.吝啬 纵然 迷漫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郭德纲体现了北方性格的“浑不吝、爱谁谁”,周立波体现了南方性格的“油光光、歪卿卿”,他们两人一时间分立北南两地,聚集人气并迅速飞黄腾达。B.专家指出:肥胖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科学瘦身;乱服减肥药,虽然也能减轻体重,但副作用很大,会使身材

3、苗而不秀,有害身体健康。C.国务院派出的楼市督查组已结束督查,各地楼市成交陷入低迷,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房价迟迟未见松动,新一轮调控政策呼之欲出。D.这两个人,一个尖酸,一个刻薄,沆瀣一气,到处惹是生非。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十一”长假期间,各地旅游出行人数大幅上涨,各地铁路、公路、交通、民航等部门高度重视,全力保障游客出行安全畅通。B.南京郊外的阳山,有三块经人工雕塑、长达40米的巨大石头,专家认为这是朱棣为给朱元璋修建神功圣德碑选的碑材。C.郭沫若开创一代新诗风的女神、聂耳创作激动人心的时代战鼓义勇军进行曲、巴金创作震撼世界文坛的家,也都是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D.该集

4、团的资金都是外界筹措,利息之高令人难以想象,然而高额利息使该集团在资金运转上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阅读文章后四段,完成69题。6.梁任公先生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7.“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8.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在清华学子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9.选文最后一段的反问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张昌华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1902年,十三岁

5、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

6、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

7、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

8、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

9、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

10、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选自名人传记2006年第5期,有删改)10.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B.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学时采用国文考试加试方式对对子,以及在王国维去世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都说明他的治学与人格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淫。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其实是襄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过谦之词,并非诚心之言。D.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

11、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E.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11.在本文第2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12.第3段有多处细节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13.你如何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 14.请将下面的这句话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时的心情。 参考答案1.A(B.绮。C.坯p。D.豢。)2.BA.“炯异”应为“迥异”,指相差很

12、远;迥别。迥,差得远。“旁证博引”应为“旁征博引”,指为了表示论证充足而广泛地引用材料。征,证明,证验。C.“起成转合”应为“起承转合”,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泛指文章做法。承,承接上文。“强驽之末”应为“强弩之末”,比喻起初很强后来变得很微弱的力量。弩,弩弓。D.“歌功诵德”应为“歌功颂德”,指歌颂功绩和恩德(多用于贬义)。颂,颂扬。“试目以待”应为“拭目以待”,指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拭,擦。3.A(“吝啬”含有贬义,“吝惜”属中性,选“吝惜”更符合语境。纵然:即使,有假设意味。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根据语境,“与电子传媒的兴起息息相

13、关”是承认的事实,因此,选“固然”。“迷漫”与“弥漫”的区别见“积累拓展”,“弥漫”强调充满、布满,“迷漫”强调看不清。根据语境,屋子里充满、布满了气味,应选“弥漫”。)4.D(A.飞黄腾达:指官职、地位上升得很快,含贬义。B.苗而不秀:只长了苗而没有秀穗。比喻资质虽好,但是没有成就。也比喻虚有其表。此处属于望文生义。C.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不合对象。D.沆瀣一气: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合乎语境。)5.B(A.逻辑错误,“交通”不能与“铁路、公路、民航”并列,可删掉“交通”。C.搭配不当,“开创女神”不搭配,在“

14、开创”前加“创作”。D.关联词“然而”使用不当,应改为“因而”。)6.表现了梁任公研究学问的认真,他全身心地投入,与书中的主人公同欢笑、共命运,从侧面表现出他的富有激情、认真的性格特点。7.表明了“我们”已被梁任公的演讲深深吸引,“我们”此时与梁任公同呼吸、共忧喜。8.清华学子被深深吸引与感动。改变了学子的人生之路,不少学子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9.从侧面赞扬了梁任公先生的为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当世少有。10.CE(C项,“这其实是襄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过谦之词,并非诚心之言”错,不是过谦之词,而是诚心之言。E项,本文没有通过心理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11.首先,这段对话

15、交代了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的陈寅恪如何得以执教名校清华的原委;其次,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再次,梁启超的评价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了铺垫。12.(1)陈寅恪笃志为学,学问广博、精深,是一个纯正的学者。如“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这些喜好及其穿戴都显示其学者的形象。(2)陈寅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教学中勤勉认真,身体力行

16、,堪称学生的楷模。如“凡引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等。(3)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树一帜。如“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13.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是强调,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屈指可数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在文史研究领域创造出至

17、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陈寅恪一生秉承着发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生信念,潜心治学,不求显达,身处逆境和困厄始终不改其高风亮节。陈寅恪的家学渊源,自身的资质、修养和学力,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大环境,也是形成他“独一无二”的重要原因。这些特质在现代中国,不但是其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也是后来者无法超越的。启示:今天的我们应该把陈寅恪作为为人治学的楷模,摆脱功利的心态和浮躁的作风,志存高远,学求博深,继承并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学术的血脉得以传承,使中国学人的风尚得以赓续,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14.(示例)在人生的路上,不要因为匆忙地赶路而忽视了前行的感受和体验;要以宠辱不惊的心态迈开每一步,将成功或失败都收进背后的行囊,人生的旅程定会丰富而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