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时代)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重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舞士气,走近作者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被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
2、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著有稼轩长短句。(1)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此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时,辛弃疾自江北率领人马回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与不平。十几年来,眼看岁月流逝,壮志难酬。因此,当他登上建康赏心亭而远眺时,面对着大好江山,无限感
3、慨涌上心头,郁积在胸中的牢骚和苦闷一吐为快,于是成就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慷慨激昂的抒情词。背景解读(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此词写于1205年作者任镇江知府时,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准备北伐。辛弃疾支持北伐,但认为要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行事,否则很有可能重蹈覆辙。然而韩侂胄不仅不接受辛弃疾的建议,反而对他产生疑忌,后来北伐失败,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辛弃疾从青年时代起就坚决主张抗金,如今大好形势将被断送,恢复中原的理想依然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他登上北固亭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京口名楼,远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抚今追昔,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词。文学知识(1)辛弃疾词作分类辛弃疾的词大
4、体上可分为抗战词、农村词、闲适词和爱情词等几类。抗战词。表现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例如:南乡子(何处望神州)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千古江山)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等。农村词。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质朴的民俗。例如: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清平乐(茅檐低小)等。闲适词。描写退隐心情与感受。这些词于旷达中显沉郁,于闲适中露激愤。例如:鹧鸪天(掩鼻人间臭腐场)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等。爱情词。意境高远,别具特色。例如: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其中有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5、珊处”。(2)用典类型点化前人语句。有时也叫侧用,就是指从典故的侧面意义方面用典,旁敲侧击,显现作者自己的用意;或是化用前人语句,使语言更委婉。明用历史故事。就是直接引用既往的故事,或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深厚。暗用历史故事。就是间接引用典故,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浑然天成,不事雕琢。行文流畅贯通,词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反用历史故事。即“反弹琵琶”,逆向运用,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彼。(1)断鸿:失群的孤雁。诗人常用“孤雁”“孤鸿”“断鸿”来喻人,表达孤独或孤高的思想情感。(2)孙仲谋:孙权,“仲谋”是孙权的字。字
6、,即表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3)元嘉:是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文化积累(4)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5)社鼓:旧时社日祭神所奏的鼓乐。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结构图解1.在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重点突破答案:“看、拍”。“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用在战场上杀敌,但现
7、在却被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展现在读者面前。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中“仓皇北顾”应如何理解?答案:无论在东晋、南朝,还是南宋,“北顾”是流亡江南的士大夫常用的一个含有政治意义的词语,有“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故宋文帝在兵败时赋诗云“北顾涕交流”;后来梁武帝登北固亭,索性将亭名改为北顾亭,以寓收复中原之志。词人用此典,固然是希望南宋统治者吸取以往北伐失败的教训,周密准备,还寄寓了作者
8、对古人北伐失败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之情。辛弃疾此词是北固亭怀古,有双关的含义,所以我们认为“仓皇北顾”应解释为仓皇败退到北固山下,从此只能“北顾”而已。有人说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后一句话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你的看法是怎样的?观点争鸣思路提示一:最后一句话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作者借用廉颇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虽已年过花甲,但壮志未减、雄心犹在的豪迈气概。思路提示二:最后一句话蕴含的是悲情怨语。“凭谁问”三字抒发了作者想到赵国有用廉颇之意,还派人去探问,而朝廷却无重用自己之心,更无探问之人,只得坐视髀肉复生,空有报国之志的悲愤。思路提示三:这两种感情兼而有之。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
9、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写法借鉴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1.寓情于景的写法这种写法突出地表现在作品的上片。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连用两个“秋”字,隐含了作者心中的愁苦之情。那烟波浩渺、水天一望无际的画面更增加了愁的力度,把此地之“景”和登临者的“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下面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也是如此,这些景物将作者的愁具体化了。远处美丽的山峦已沦陷敌手,景色之美词人已无心欣赏,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只
10、有愁和恨。因而在作者眼里,是“献愁供恨”。2.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紧承“江南游子”,词作由即景抒情完全转入人事人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激情。在这里,作品不再用即景抒情之法,而是以人物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品所展示给我们的是包含感情色彩的景物和带有强烈激情的动作,而感情的具体内涵却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这样作品便更加深沉浑厚,蕴藏含蓄,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魅力。3.沉郁与蕴蓄并蓄此词就是豪放中有沉郁之情和蕴蓄之法。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作者胸怀大志,耻于归隐谋私,可谓豪壮;愁恨郁结,年华似水,又何其沉痛悲凉。其豪壮沉痛之情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景中寓情、移情入景,以
11、动作写情、用典故达意,曲折委婉地道出。感情层层推进,情到深处,以“树犹如此”收束全文。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对比的手法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孙权、刘裕同南宋朝廷作对比,把刘裕同其儿子刘义隆北伐的功过、胜败作对比,把当今的“斜阳草树”同当年的“金戈铁马”作对比,把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战斗同眼前的“神鸦社鼓”作对比,把廉颇尚有赵王的探问同自己孤独冷落的境遇作对比,把自己当年浴血抗金的往事同暮年有志难酬作对比,把自己的正确主张同韩侂胄的错误做法作对比等。经过这样的反复对比,就充分地显出词意的丰富曲折,感情的深沉强烈,形象的鲜明具体,增强了艺术感染力。2.借古讽今,融古于今历史和现实,古人和自己,融合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不见生硬堆砌的痕迹。词中的孙权、刘裕、刘义隆等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初看起来并不相关联,但实际上他们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是完全统一的。运用这种手法恰当地传达了词人当时那种报国无路而深感悲愤的复杂情绪,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3.善用典故,寄意深远词的上阕,昔日的“舞榭歌台”已经荡然无存,这使词人感慨万千;刘裕“斜阳草树”掩映下的故居,使词人脑海里浮现出当年刘裕誓师北伐的图景。词的下阕,回顾刘义隆“草草”北伐的惨败,含有委婉劝阻之意。借佛狸祠的“神鸦社鼓”,表达应迅速谋求收复失地的想法;最后借廉颇自比,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