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提升作业 五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2016重庆调研)近代某条约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该项规定对中国的实质影响是()A.中国全境对英国开放B.中国传统闭关体制走向瓦解C.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D.中国经济命脉被英国所控制【解析】选B。根据
2、题干中“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可知中国传统闭关体制走向瓦解,故B正确。2.19世纪初,不法英商开始寻找对华走私渠道。马克思曾指出,它使“当局、海关人员和所有官员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从而使“中国海关所颁布的严格禁令,结果都毫不起作用”。如以此作为撰写论文的素材,下列最贴切的论题是()A.片面最惠国待遇之我见B.试析南京条约严重危害C.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D.中国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初探【解析】选C。根据材料所提时间19世纪初,可推知为鸦片战争之前,A、B、D所涉及内容都和鸦片战争相关,故A、B、D错误;材料指出鸦片走私中英国人贿赂清政府相关人员使得鸦片大量流入中
3、国,会对中国造成很大危害,故C正确。【拓展延伸】中国的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内在联系:反映了英国殖民者要求英国政府借中国禁烟运动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中国禁烟运动只是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鸦片战争本质是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3.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B.广州人民对洋货的抵制C.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解析】选A。此题关键是时间,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正是鸦片战争五口通
4、商之后,广州的贸易地位逐渐被上海取代,故A正确;广州人民对洋货的抵制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小农经济的抵制不是广州贸易减少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当时还没有兴起,故D错误。4.(2016资阳模拟)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对外政策灵活务实B.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C.受西学东渐的影响D.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解析】选D。 “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
5、还高”体现了清政府在关税问题上对主权的出卖,与对外政策灵活务实不符,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闭关的认识问题和西学东渐,故B、C错误;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国家主权,体现了清政府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故D正确。5.(2016东北师大附中模拟)鸦片战争后,清廷和战不决,英人驱船攻向炮台,守将关天培英勇殉职,英舰进攻岸台,带领着鸦片船尾随而至,一些民间小船协助贩运。粤兵名为迎敌,也同时伺机护贩,藉得好处。此一情景,史家最可能用怎样的总结性文字来描述()A.忠勇之军,撤溃已尽;利之所在,对敌如戏B.忠勇之军,撤溃已尽;民气所在,虽败犹荣C.将领愚昧,不足御敌;利之所在,对敌如戏D.将领骄堕,不足御敌;民气所在
6、,虽败犹荣【解析】选A。材料中“守将关天培英勇殉职粤兵名为迎敌,也同时伺机护贩,藉得好处”的信息说明清军将领中有誓死杀敌者,还有依靠战争获取利益者,A最符合史学家的描述,故答案选A。6.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试图派出使节谒见英国女王,希望英王出面劝止日本割占台湾。但是英国政府拒绝此次觐见,声称:“君主接见外国使节,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也不合乎英国宫廷习惯。”这次外交失败的实际原因可能是()A.英国女王统而不治B.英国默许和支持日本对华侵略C.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D.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常识【解析】选B。问题问的是实际原因,拒绝李鸿章的这一决定是英国政府做出来的,与英王统而不治无关,故A错误;甲午战争
7、后,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英日之间互相勾结,以扩大在华利益,这才是李鸿章遭拒的真正原因,故B正确。【加固训练】甲午战争时期,有人向日方提出,隶属广东水师的广丙号巡洋舰不属于北洋舰队,希望日军能予归还。这反映了当时许多中国人()A.关注北洋舰队的生死存亡B.想尽快结束甲午中日战争C.深爱民族国家并据理力争D.缺乏民族国家的整体观念【解析】选D。由题干内容可知,一部分国人把民族战争当成了中国某一军事力量的独立战争,没有认识到国家与民族的内在统一性,故选D。7.1894年9月,发生于黄海海战时期的邓世昌与其“义犬”的故事一直令国人感动并深信不疑。但亲历黄海之战的美籍军官马吉芬在回忆录中指出,“义
8、犬救人”的故事并不存在,邓世昌和狗是一起沉下去,双双落水而死的。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A.当事人提供的资料最为可信B.单一的当事人记载不符合历史事实C.可以相互印证的资料可信度更高D.传说故事不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解析】选C。当事人的回忆录属于文献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与“义犬”的传说故事可以相互印证,故C正确。【加固训练】美国人马士对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战事的评价为:“从那一天起,海上的优势就一直被日本占去了。”此战事发生的地点是下图中的()A.日本挑起战端B.黄海海战,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C.日本进攻辽东半岛,占领旅顺、大连D.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解析】选B。根据所学可知黄海海战,日本控
9、制黄海制海权,使得“海上的优势就一直被日本占去了”,故B正确,A、C、D错误。8.下表是中国近代参加某一不平等条约签订的部分代表名单。该条约签订后()大清钦命全权大臣便宜行事总理外务部和硕庆亲王;总督部堂一等肃毅伯李鸿章;大德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大臣穆默;大西钦差驻扎中华全权大臣葛络干;大英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萨道义;大日本国钦差全权大臣小村寿太郎;大俄钦命全权大臣内廷大夫格尔思A.列强侵华势力深入中国内地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解析】选C。总理衙门在材料中已经改为总理外务部,推断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规定。列强侵华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出现
10、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故A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出现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故B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C正确;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出现在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后,故D错误。【拓展延伸】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1)经济上,中国完全失去了关税自主权;(2)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3)军事上,列强在战略要地驻扎军队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工具的地位,表明中国完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确立。9.1
1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下列对这段史料最恰当的认识是()A.是台湾士绅模仿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尝试B.是非正常情况下保卫祖国的特殊行为C.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领土的独立行为D.是坚决拥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爱国行为【解析】选B。“改年号为永清”说明还是旧式政权,故A错误;结合题干时间,可知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台湾被割让,台湾人民为保卫台湾采取的特殊措施,故B正确;台湾民主国成立是为反对日本殖民统治而不是脱离祖国的行为,故C错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支持,材料中体现不出拥护大清王朝的信息,故D错
12、误。10.俄国记者扬契维茨基在八国联军目击记中写道:每一次齐射之后,我们都听到了刺耳的号叫声,只见红灯掉落了,溃散了,熄灭了。但是民团仍然挥舞着大刀长矛,向车站前进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材料最能说明义和团()A.坚定的政治信仰B.无畏的牺牲精神C.顽强的民族精神D.愚昧的果敢顽强【解析】选C。从“民团仍然挥舞着大刀长矛,向车站前进”“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可以看到义和团为抗击列强侵略无畏牺牲的民族精神,故C正确。11.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
13、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可见,梁启超认为()A.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B.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C.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D.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解析】选A。材料中“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是指甲午战争后的马关条约,“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说明促进中国人的觉醒,故A正确;结合材料可知没有涉及经济发展的内容,故B错误;C、D材料也没有体现,故C、D错误。【加固训练】驴背集中载“京畿东南各属,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激发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热情。对这一现象表述正确的是()A.促使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鼓舞了中国
14、人民的反清斗争C.表达了中国近代化的诉求D.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中华民族危机加剧【解析】选D。据材料“京畿东南各属遍设神坛”可判断应该是晚清时期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扩大,激发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帝爱国热情。反映出当时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的加剧,故D正确。12.“自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多次失败导致了屈服;多次对抗又表现了逼来之势面前的不甘屈服。”材料反映出晚清当局者在19世纪后60年()A.无所依傍和茫然自失的心理B.面对民族战争的矛盾心态C.民族抵抗意识的完全丧失D.传统意识支配下的排外心理【解析】选B。从题干中“
15、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多次失败导致了屈服;多次对抗又表现了逼来之势面前的不甘屈服”的信息可知,清王朝在19世纪后60年面对民族战争时呈现的一种矛盾心态,故B正确。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13.对于义和团运动的研究是近代史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8年孙中山说:“扶清灭洋之义和拳为千古所未闻,然足见中国人民有敢死之气。”同时又说:“清廷有排外之举,假拳党以自卫,有杀洋人、围使馆之事发生,因而八国联军之祸起矣。”顾则徐清末民初思想领袖评价义和团总览材料二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迷信种种邪说的结晶。造成义和拳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五:一道教,二佛教,三孔教,四中国戏(剧),五仇视新
16、学现在中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现在世界上有两条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的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道路。我国民若是不希望义和拳再发生到底是向哪条道路而行才好呢?1918年陈独秀克林德碑(1)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的观点,指出这种观点与其革命主张的联系。(14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陈独秀否定义和团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题材料一中“然足见中国人民有敢死之气”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持肯定、赞扬的态度,“假拳党以自卫,有杀洋人、围使馆之事发生,因而八国联军之祸起矣”又说明孙中山认为义和团存在局限性;根据义和团运动和孙
17、中山革命主张的共同点分析之间存在的联系。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迷信种种邪说的结晶”从义和团的封建迷信角度及其“盲目排外”的局限性分析。答案:(1)观点:一方面肯定了义和团的英勇精神,另一方面认为义和团是清朝排外的工具,并招致了列强的入侵。(8分)联系:这种观点反映了孙中山倡导暴力革命,坚持反清的革命主张。(6分)(2)原因:一是义和团存在“盲目排外”等倾向;二是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倡导民主与科学,否定传统文化。(10分)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礼单一(英国):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
18、望远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礼单二(中国):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材料整理比较礼单一、二,提取两项关于18世纪末中、英社会文明进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28分)【解析】本题可从双方礼单物品的差异等信息分析当时双方的经济形态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外交活动的差异。答案:信息1:由1793年这个事件背景可知,中、英两国外交目的不一样。(6分)说明:英国所处资本主义阶段,目的是试图通过外交打开中国市场,而清政府仍奉行朝贡外交、闭关锁国。(8分)信息2:英国礼单有蒸汽机、棉纺机和先进的军事武器等,中国礼单主要以手工业品和农产品为主。(6分)说明:英国已进入工业文明阶段,而中国仍是农耕文明。(8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