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885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纲要求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水循环(1)海洋中蒸发的水量大部分直接以降水的形式回到海洋,小部分降到了陆地上,而陆地上的水可通过蒸发方式回到大气中,还有部分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回到海洋。(2)由上图可推知水循环的特点有:水分可以循环往复的利用;水的循环具有全球性。2.碳循环(1)碳的存在形式及循环形式碳在非生物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有机物。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2)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

2、式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3)碳元素返回非生物环境的方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4)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3.氮的循环(1)氮的气体形式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要经过固氮菌(如根瘤菌)的固氮过程转化为硝酸盐和氨,供给植物利用。(2)动植物遗体、排泄物等中的含氮有机物先经过氨化细菌的作用生成NH3,再经过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的作用生成硝酸盐,一方面可以被植物体再利用,另一方面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氮气回到大气中去。1.有关碳循环的判断(1)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循环()(2)与碳循环有关的生

3、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等()(3)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4)如果人们不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碳循环()(5)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2.有关物质循环的判断(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2)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是循环往复的()(5)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

4、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1)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并简述判断的理由。提示甲和丁之间有双向箭头,且其他几种成分都有箭头指向丁,所以丁为大气中的CO2,甲为生产者;甲和乙都有箭头指向丙,所以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2)碳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什么?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又是什么?提示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是CO2。(3)图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过程?提示b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和c代表细胞呼吸,f代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代表捕食,e和g代表动植物的遗体、排遗物等提供给

5、分解者。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过程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全球(生物圈)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反复循环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联系(1)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非生物环境。(2)连接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图示中未标出某些生产者还可以利用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3)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4)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

6、物链(网)流动。(6)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7)总体上来说,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时进行的关系。命题点一碳循环的过程图解分析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的碳循环路径是完整的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过程实现的C.图中以CO2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有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有D.图中由生产者、和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答案B解析图中、分别为大气中CO2、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缺少、直接到的碳循环路径(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呼吸

7、作用),故A项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如光合作用)固定的,B项正确;图中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C项错误;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D项错误。2. (2017济南统考)如图为生物圈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表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表示呼吸作用B.和的速率基本相等C.甲丙丁构成捕食食物链D.、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答案D解析是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表示呼吸作用,A项错误;若碳循环能保持平衡,则和的速率基本相等,B项错误;丁是分解者,不能和其他生物构成捕食食物链,C项错误;、是群落内部的碳的流动,以有机

8、物的形式传递,D项正确。辨析碳循环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各成分(1)图中双向箭头代表生产者、大气中的CO2,其中其他所有成分都指向的为大气中的CO2,即C为大气中的CO2,A是生产者。(2)除了C之外,有最多被指向箭头的为分解者,即B为分解者。(3)三个图的模式其实一致,复杂的地方在于消费者的划分,图甲中消费者只有D,图乙中消费者有D、E,图丙中消费者有D、E、F。(4)图甲蕴含的食物链为AD,图乙蕴含的食物链为ADE,图丙蕴含的食物链为ADEF。命题点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分析3.(2018太原模拟)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6

9、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图1中,B、C分别属于初级消费者、生产者B.图1中能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只有2、4、5C.如果A发生瘟疫,D的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D.在图2的食物链中,/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解析图1中C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D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A项错误;图中的过程3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其实质也是呼吸作用,B项错误;如果次级消费者A因发生瘟疫而数量减少,则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增加后会导致生产者数量减少,D又会因食物减少而使其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相对稳定状态,C项正确;图

10、2中的和代表兔和狼的摄入量而不是同化量,所以/的比值不能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项错误。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部分)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向情况(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M代表光能,N代表热能,P代表无机盐、CO2B.共有4条捕食食物链,秃鹫所占有的营养级最多C.图中狼与秃鹫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D.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依据题意可知,该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的流向情况,所以M应表示光能和CO2等无机物,N表示生产者、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和CO2,P表示由分解者分解释放的热能和CO2等,A项错

11、误;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说明秃鹫属于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的构成,因此图中只有1条捕食食物链,B项错误;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但秃鹫属于分解者,C项错误;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项正确。考点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四类信息的基本类型的比较种类项目概念举例物理信息以物理过程为传递形式的信息各种光、颜色、电、磁、声音、热等化学信息通过各个层次的生物所产生的一些代谢产物,影响、协调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而形成的信息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行为信息生物在生长发育、生命活动的过程中某些特殊表现和特殊行

12、动所传达的信息蜜蜂跳舞、动物的拟态等营养信息营养状况和环境中食物的改变会引起生物在生理、生化和行为上的变化,这些变化所产生的信息被捕食者的体重、肥瘦、数量是捕食者的取食依据知识归纳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流动、反复利用往往是双向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地位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基础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1)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2)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3)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

1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4)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一些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1)图中“信息”可来自何处?提示生物或非生物环境。(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否只发生于生物与生物之间?提示不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都能发生信息传递。(3)从信息传递的方向来看,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什么特点?提示具有双向传递的特点。命题点一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判断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对信息传递的表述错误的是()A.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属于行为信息B.鸟类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金钱

14、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D.信息传递可以双向进行答案A解析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属于化学信息,A项错误;鸟类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B项正确;金钱豹尿液散发出气味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属于化学信息,C项正确;信息传递可以双向进行,D项正确。2.(2018青岛统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B.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来自非生物环境C.动物通过嗅觉发现天敌属于行为信息的传递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

15、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A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是非生物环境或生物,B项错误;动物通过嗅觉发现天敌属于化学信息的传递,C项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D项错误。命题点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3.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图甲、图乙、图丙可依次表示()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循环往复、全球性的特点,在生物群落内是单向的,图甲可表示碳的循环;在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图乙可

16、表示能量流动;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论是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还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是双向的,图丙可表示信息传递。4.(2017重庆模拟)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答案A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生物圈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7、1)概念:生态系统能在受到干扰时,通过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而抵抗变化、保持平衡状态。(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恢复的能力。(3)调控:是通过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实现的,其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类型。(4)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5)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抵抗干扰和维持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能力受破坏后,自身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能力核心抵抗干扰、维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低,食物网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联系(1)一般呈相反关系

18、,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亦然(2)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右图所示: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概念: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2)组成: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3)特点:生物圈的各种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4)人类的影响:人类活动使整个生态系统向着越来越不利于人类和各种其他生物生存的方向发展,严重威胁着整个生物圈。(1)生物多样性高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19、力的基础()(3)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4)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就越高()(5)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6)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7)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则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很高()(8)极地苔原由于物种组成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9)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均属于恢复力稳定性()(10)落叶阔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20、()下图表示受到干扰后,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图,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请分析:(1)图中y的含义是什么?提示y表示受到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大小,偏离的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2)x含义是什么?与稳定性有何关系?提示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3)TS与生态系统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提示TS可做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命题点一反馈调节实例的分析1.某海域随着气温升高,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导致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浮游动物减少;由于石油泄漏

21、导致该海域大量海鱼死亡,进而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温度升高引起的变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B.温度升高引起的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C.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均属于负反馈调节D.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均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温度升高导致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导致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浮游动物减少,调节的结果是藻类和浮游动物都恢复到最初的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大量海鱼死亡,进而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生生物死亡,水生生物的数量偏离了最初

22、的状态,没有维持相对稳定,不属于负反馈调节。2.(2018广西模拟)图A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成分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C.图B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D.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答案C解析图A所示为一条食物链,组成是乙甲丙,它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即乙的增加会促使甲、丙的增加,甲、丙的增加会抑制乙的增加,而图B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生态系统调节中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比较

23、比较项目正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调节方式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实例分析命题点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判断与分析3.(2017河北十校联考)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下图甲代表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B.从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C.从图乙可知,P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

24、退型D.从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答案C解析根据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小于A点,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A项正确;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使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增加,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B项正确;根据图乙可知P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项错误;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S”型曲线中的K值,D项正确。4.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图解,对此图理解不正确的是()A.一般情况下,b可代表恢复力稳定性B.一般情况下,自我调节能力与a曲线相似C.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正相关D.所有生态系统都符合这一数学模型答案D解析一般情况下

25、,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弱,A项正确;一般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与a曲线相似,B项正确;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大,二者呈正相关,C项正确;北极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也弱,不符合这一模型,D项错误。判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1)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2)恢复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成反比,但是也有例外,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考点四制作并观察生态瓶1.完善如下原理、步骤和结论2.生态瓶稳定性的观察分析(1)观察稳定性,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

26、稳定性。(2)由于生态瓶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瓶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问题探究四个学习小组设计的四个生态瓶的组成和条件如下表,发现甲生态系统存在时间最长,请分析:生态系统组成光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生态瓶编号甲乙丙丁注:“”表示有该成分,“”表示没有。(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下降,原因是在缺乏光照情况下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生长。(2)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缺乏泥沙,分解者数量少。(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少,原因是消费者多,消耗较多的氧气。(4)要延长生态瓶的存活时间,需注

27、意:生态系统应该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之间应保持适宜的比例。(5)一段时间后,甲瓶中的生物也会死亡,生态系统崩溃,原因是生物多样性低,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低。命题点生态缸的制作和稳定性的判断1.(2014海南,9)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答案C解析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不能由鱼到植物,能量不能逆向流动。2.某生物兴趣小组

28、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答案A解析甲瓶中主要是因为消费者(植食性小鱼)过多,所以应保持各组分的比例合适,方能使生态瓶维持较长时间。矫正易错强记长句1.物质循环的“物质”和“范围”(1)参与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2)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终点不同: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

29、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终点是热能散失;而物质循环中的物质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返,无起点和终点。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而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4.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都呈负相关在某些特殊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5.引入新的物种不一定都会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如果引入的物种造成了生物入侵现象,生态系统反而会遭到破坏,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

30、,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2.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的,但农田生态系统还需要经常施肥的原因是:农田中的农作物合成有机物(如蛋白质、磷脂等)时利用了土壤中的氮、磷等元素,这些元素随着粮食、瓜、果等输出农田生态系统,因此需要不断施入含氮、磷、钾等元素的肥料。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形式。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二者呈负相关。6.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1、重温高考演练模拟1.(2015高考题重组改编)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C.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答案C解析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合理搭配,并非物种数目越多越稳定,A项错误;与灌木阶段的群落相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物种数目较少,自我调节能力较弱,B项错误;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仍有能量的输入和散失,D项错误。2.(2014广东,2)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运

32、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A. B. C. D.答案D解析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的调节方式。血糖浓度的变化会作为信息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正确;汗腺分泌的变化不能作为信息调节运动强度,错误;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变化不能作为信息调节降雨量,错误;害虫增多,其天敌鸟类数量增多,而鸟类的增多又可使害虫减少,即天敌鸟类数量的变化能作为信息调节害虫的数量,正确。故存在反馈调节,D项正确,A、B、C项错误。3.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33、B.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信息C.持续高温干旱能使农田生态系统固定的能量增加D.正反馈调节能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和稳态,而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状态答案A解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这样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进入到了生物群落,A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B项错误;持续高温干旱会导致农田生态系统固定的能量减少,因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会受到影响,C项错误;负反馈调节能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和稳态,但正反馈调节会使生态系统偏离了原有的状态,D项错误。4.(2018山大附中质检)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循

34、环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该图既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也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C.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答案D解析过程主要代表光合作用,过程代表呼吸作用,A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只能单向流动,故该图不能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B项错误;碳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的循环,C项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甲代表分解者,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它们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D项正确。5.(2018河南省实验中学调研)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35、,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_,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_和_三大功能。(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如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加速水蚤死亡,加重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可知早期属于_反馈调节,后期属于_反馈调节。(3)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该特性被称为_。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该稳定性越_(填“强”或“弱”)。(4)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出现雾霾,甚至PM 2.5爆表的

36、现象,说明生态系统的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答案(1)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信息传递(2)负正(3)抵抗力稳定性强(4)自我调节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2)根据题图及正、负反馈调节的概念即可轻松得到答案。(3)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称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4)雾霾的出现及PM 2.5爆表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1.(2017滕

37、州一中模拟)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A.碳酸盐;呼吸作用B.CO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D.CO2;分解作用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光合作用是CO2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其次还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2.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A.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D.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答案A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

38、、逐级递减,因此能量不能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A项错误;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B项正确;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C项正确;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D项正确。3.(2018襄阳质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B.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C.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是来自非生物环境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答案C解析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

39、用,A项正确;信息传递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B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以来自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来自生物,C项错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它们共同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联成一个统一整体,D项正确。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B.丁的CO2含量增多,将导致臭氧层破坏C.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小答案C解析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A项错误;非生物环境中CO2增多可以导致“温室效应”,它不会导致臭氧层破坏,

40、B项错误;分解者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或细菌、真菌,C项正确;丙1的同化量越大,丙2通过食物链得到的能量越多,D项错误。5.(2018衡水中学月考)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反映出的群落演替的类型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分别属于()A.初级演替,抵抗力稳定性B.初级演替,恢复力稳定性C.次级演替,抵抗力稳定性D.次级演替,恢复力稳定性答案D解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群落演替中的次级演替,该诗句反映出草原被火烧后,又能恢复,属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类型中的恢复力稳定性,故选D。6.(2018马鞍山统考)下

41、图是我国南方开始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秸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B.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某种双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C.在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都实现了循环利用,不需要向田间施用化肥D.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差答案C解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A项正确;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某种双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B项正确;在该生态系统中,氮元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所以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且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42、C项错误;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差,D项正确。7.某种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很像小虫在蠕动。这种信息传递的意义是引诱猎物,以利于捕食。海龟的这种活动包含下列哪种信息的传递()A.物理和化学信息 B.行为和化学信息C.物理和营养信息 D.物理和行为信息答案D解析这属于海龟的特殊行为,是行为信息;因为是利用舌尖的红色突起模仿小虫蠕动,引起其他小虫的注意,所以也是物理信息。8.下列各项措施中,最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是()A.适当增加物种的数量B.减少肉食动物和寄生生物的数量C.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D.植树造林,增加绿

43、色植物的数量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低,故选A。9.(2017长沙检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如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该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2)图中乙所代表的成分是_,乙同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作用、_、未利用和流向下一

44、营养级。(3)生物圈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是_、_。(4)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除绿藻(浮游植物)外,还有芦苇(挺水植物)和枯草、黑藻(沉水植物)等,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5)人工湿地可以净化城市污水,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这一能力的机制是_。答案(1)大于(2)生产者分解者利用(3)全球性 反复循环(4)垂直(5)负反馈调节解析(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污水中所含有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因此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2)图中乙所代表的成分是生产者,乙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作用、分解者利用、未利用和流向下一营养级。(3)生物圈中物

45、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反复循环。(4)人工湿地中的植物绿藻为浮游植物,还有芦苇为挺水植物,黑藻为沉水植物,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5)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0.(2018河南统考)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种群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答案D解析在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图中甲种群为被捕食者,乙种群为捕食者,则能量流

46、动方向是甲乙,A项正确;M点时甲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的曲线是上升趋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正确;分析两个种群曲线可知,甲数量的增多,会使乙的数量随之增多,乙增多到一定数量,甲的数量会随乙的增多而减少,两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项正确;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正趋于稳定,D项错误。11.近年来,我国针对某些鱼类自然种群衰退的现象,采取了将人工培育的鱼苗投放入河流、海洋等自然水体中的措施,以利于()A.消除水环境的污染B.降低环境的碳排放C.防止这些种群消亡D.增加生态环境的食物链答案D解析投放人工培育的鱼苗不能消除水环境的污

47、染,A项错误;投放人工培育的鱼苗不能降低环境的碳排放,反而会增加碳排放,B项错误;投放人工培育的鱼苗能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即增加生态环境的食物链,这样可以减缓某些鱼类自然种群衰退的现象,但不能防止这些种群消亡,C项错误、D项正确。12.(2017六安一中质检)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养猪场每天排放大量含有粪便、饲料残渣的废水既破坏生态环境,又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技术人员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废水处理流程图。氧化塘中生活着风车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游藻类、圆田螺、细菌等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_、_,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成分。(2)氧化塘后部种

48、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主要的原因是_。(3)控制废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除有利于氧化塘中有机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_,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废水不能过量流入氧化塘,这是因为_。(4)厌氧池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_。(5)氧化塘中的_等生物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产生的CO2、磷酸盐、铵盐等营养物质供藻类生长。答案(1)太阳能化学能生产者(2)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3)无机盐被充分吸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4)外界溶液浓度过高导致微生物失水(5)细菌解析(1)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

49、定的太阳能和废水中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2)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3)控制废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除有利于氧化塘中有机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无机盐被植物充分吸收,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废水不能过量流入氧化塘。(4)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外界溶液浓度过高,导致微生物失水、死亡。(5)氧化塘中的细菌等生物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13.(2018广西模拟)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

50、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ae代表过程,AC代表能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非生物环境的途径是_(填图甲中字母),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则这一过程中,生产者CO2的吸收量将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逐渐增强。(2)图乙中的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的含义为_。(3)为控制草原鼠害,对鼠的种群密度调查宜采用_法;某时期调查发现,该草原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丙,该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4)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鼠的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信息传递能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

51、稳定。答案(1)d大于抵抗力(2)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鼠体内储存的能量)(3)标志重捕增加 (4)调节种间关系解析(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是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进入非生物环境的,其途径为甲图中的d。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则生产者及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将会越来越多,营养结构趋于复杂,生产者CO2的吸收量将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2)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其中A表示鼠同化的总能量;B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3)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宜采用标志重捕法。图丙幼年个体数明显多于老年个体数,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属于增长型,因此该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加。(4)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