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890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1. 周代,卜巫史祝等人员的工作由商代的“祭天”、“问天”转变为以“服务于人事”来诠释天子的祭祀活动。这一变化说明A. 宗法制度已经确立B. 神权政治日益完善C. 世俗王权得到加强D. 天人合一得以实现【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以服务于人事来诠释天子的祭祀活动”可知,卜巫史祝等人员的工作转变为诠释周天子的权力和统治地位的合理性,说明周代的世俗王权得到加强。C正确;宗法制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体现,A排除;神权政治指的是宗教首领掌握国家政权,或借用宗教名义维护国家的政治统治,材料未体现,B排除;

2、天人合一是战国时期庄子提出的,时间不符,D排除。故选C。2. 由于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严重地妨碍着中央皇权,开皇七年,隋文帝下诏“罢州郡之弊,废乡里之举”,规定所有官员的选任一律须先分科参加考试,然后由吏部录用。这说明了A. 隋朝分科考试的实行主要是为了加强专制B. 科举制从隋文帝开始实行C. 隋朝时只有分科考试这一种选官制度D. 通过科举制实现了分权制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于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严重地妨碍着中央皇权,开皇七年,隋文帝下诏“罢州郡之弊,废乡里之举”可知实行分科考试代替九品中正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故A项正确。B项,科举制从隋炀帝开始实行,故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

3、对且材料无法证明,故排除。D项,科举制并未触动官员权力划分,故无法体现分权制衡,故排除。3. 五四运动期间,学生领袖罗家伦认为,1917年的俄国革命就是20世纪的世界新潮,在此新潮冲击下,现在的革命不是以前的革命了,以前的革命是法国式的革命,以后的革命是俄国式的革命,中国迟早会被“世界的新潮卷去”。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 问题与主义之争最为突出B. 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C. 探索救国道路有了新选择D. 知识分子否定法国大革命的意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前的革命是法国式的革命,以后的革命是俄国式的革命”,结合材料历史事件为五四运动,可知当时的中国在探索救国道路方面有了新的选择

4、,即认为俄国革命是新潮,中国迟早要被这新潮卷去,选项C正确;材料为反映出问题和主义之争,选项A排除;五四运动时期我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尚未完成,因此不具备无产阶级革命条件,选项B排除;罗家伦认为在当时中国应当选择俄国式的革命,法国革命已经不适合中国,但这并非对法国革命的否定,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材料中提到了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从这一思路解答即可。4. 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个根本问题上,重新恢复和确认了中共八大的正确估计。十九大认为,社会主要矛盾已

5、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次认识,都反映了A. 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果B. 拨乱反正推动中国社会进步C. 社会发展一直忽视平衡问题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是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正确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从落后的工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此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二者都是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正确认知,故D项正确。中共八大的对社会主要矛盾分析不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故A项错误。拨乱反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

6、会以后,与中共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分析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中“一直”使用错误,故排除。5. 江涌在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剧变中指出,中国“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突出表现为“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 推行务实外交理念B. 积极建构区域组织C 突出思想意识形态D. 推行睦邻友好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20世纪70年代”“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反映的是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重返联合国,根据国家利益诉求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故选A;改革开放以来,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积极建构区域组织,排除B;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外交上“一边

7、倒”,突出思想意识形态,时间不符,排除C;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行睦邻友好政策,时间不符,排除D。6. 柏拉图认为“奴隶决不会成为主人的朋友,小人也不会成为君子的朋友,即使他们拥有了平等的地位也不会如此。因为如果对不平等的东西给予平等地位,其结果正是不平等”。据此,他强调雅典社会A. 阶级矛盾尖锐B. 缺乏民主政治C. 消除等级差别D. 没有绝对平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拥有了平等的地位也不会如此、对不平等的东西给予平等地位,其结果正是不平等”是在论述有关“平等”的问题而不是其他三个选项所描述的

8、问题,并且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社会并没有绝对平等7. 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A. 重视证据B. 公平公正C. 契约至上D. 注重程序【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时,实际和衣服主人就已经形成一个契约,即衣服主人支付一定数量的劳动报酬,而洗衣人将衣服干净完好地交给衣服主人。该案例中的洗衣人之所以要受到惩罚,显然是因为他的失职导致无法履行

9、契约。故C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8. 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A. 民主社会和君主立宪制构建B. 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C. 新兴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D. “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18世纪发生的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它们的共同点是使得“权利”的诉求和“

10、人权”的伸张。故答案为D项。A项法国和美国建立的是共和制,排除;B项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不存在和君主专制的斗争,排除。9. 列宁说:“俄国就不是像经典马克思主义那样,先在资本主义的范围内建立起物质基础,然后使上层建筑与之适应,而是恰恰相反。”这说明十月革命A.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B. 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C. 不需雄厚的经济力量支持D. 革命方式与其他国家不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俄国就不是像经典马克思主义那样,先在资本主义的范围内建立起物质基础,然后使上层建筑与之适应,而是恰恰相反。”可知,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应该出现在发达资

11、本主义国家;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则出现在小农占主导的落后的俄国。即十月革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错误,社会主义革命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材料强调俄国十月革命非典型性,但同样需要经济基础,排除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多个具体国家的革命方式,排除D项。【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如下: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前提;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10. 本世纪初,美国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首次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金砖四国”。2005年,高盛集团又提出“新钻十一国”,包括埃及、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等11国。2007年,日本学者门

12、仓贵史提出“展望五国”概念,即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A.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B. 亚洲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崛起C. 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D. 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答案】D【解析】【详解】“金砖四国”“新钻十一国”“展望五国”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排除A;材料中步及的国家有亚洲、美洲、非洲等,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排除C。11. 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

13、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文中的“他们”是A. 洋务派B. 顽固派C. 维新派D. 革命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洋务派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材料主要反映了他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是他们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中的“他们”是指洋务派,故A项正确,B项错误;CD项为了推翻封建制度。所以答案选A。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12.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14、A.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 企业可以自主支配所生产的产品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注意题干的时间“1984年”和信息可知反映的是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因此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故C项正确。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反映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错在“完全分离”,应排除。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掌握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

15、时间“1984年”和信息,结合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解答即可。13.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指出:19世纪末“因为有了卖主控制市场、辛迪加、国家补偿权力,美国正在建立某种类似新资本主义的事物,以其发达的形式适应20世纪的环境”,欧洲的实业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记者也罕见一致地对美国进行谴责,认为美国“正在侵蚀欧洲国家的经济主导地位”,这说明A. 美国崛起严重威胁欧洲利益B. 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领导权C. 美国垄断资本主宰工业革命D. 美欧之间政治矛盾日趋激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欧洲的实业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记者也罕见一致地对美国进行谴责,认为美国“正在侵蚀欧洲国家的经济主导地位”

1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美国迅速崛起,对西欧国家产生巨大冲击,因此在欧洲形成美国威胁论,故A项符合题意。 欧洲在19世纪仍然掌握世界经济的领导权,B项排除。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同时进行,并未受美国垄断资本主宰,故C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美欧之间矛盾激化,D项排除。14. 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黄金、白银进入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这次物价上涨涉及了工业和农业的各种商品,上涨幅度前所未有,在时间上持续了一个世纪。这一现象产生的深远影响是A.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B. 加速社会分化瓦解C.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D. 阻碍国际贸易交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量的黄金、白银进

17、入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促使欧洲社会内部分化,加速了封建势力衰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故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但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价格革命”,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世界贸易中心转移”是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的表现,故C项排除;“价格革命”和阻碍国际贸易交流没有因果关系,故D项排除。【点睛】“大量的黄金、白银进入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是关键信息。15.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至1941年时,

18、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1500个营地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其依据是A. 调整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B. 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C. 将提供就业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D. 基本解决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资源保护队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反映了以工代赈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调整农林结构并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内容,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故B错误;选项D表述绝对,排除

19、。【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资源保护队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招募了25万人”,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6. 大危机发生后,美国总统胡佛迫于舆论压力,在农业、财政金融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反危机措施,如部分收购农产品,发放信任贷款,成立复兴金融公司等,其核心是坚持推行自愿联合和赞助的政策。负债的农民、失业工人和破产企业界人士,要求联邦采取比总统乐于赞助的更为勇敢的行为。这表明胡佛政府A. 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 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C. 应对危机的措施效果明显D. 全面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意可

20、知,虽然胡佛政府局部干预经济,但在干预过程中,特别强调自愿原则,引起了经济从业者的呼吁,由此可见,胡佛任然坚持自由放任的政策与思想,故选B。胡佛政府政策的核心仍然是坚持推行自愿联合和赞助的策略,说明其并未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佛政府采取的措施只是杯水车薪,并未有效应对经济危机,排除C;全面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而非胡佛,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找到胡佛政府政策推行的核心,再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作出逐个排除即可。17.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从小生产者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

21、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一思想具体体现为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行新经济政策C.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D. 实现农业集体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联系相关史实加以理解的能力。材料中最关键之处便是“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显然没有完全的排斥私有的行为,故B项的新经济政策符合题意;而其它三项中的政策均不允许存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18.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西非经济共同体、拉丁美洲经济体系、南部非洲发展协会、海湾合作委员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发展中国家

22、谋求经济合作,增强集体自力更生能力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相继建立。这些组织建立的主要背景是A. 区域性经济组织成效显著B. 金砖国家崛起激励了发展中国家C. 全球化开始波及第三世界D. 新兴独立国家面临经济旧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美苏两极格局影响着世界的发展。结合材料可知,西非经济共同体、拉丁美洲经济体系、南部非洲发展协会、海湾合作委员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属于刚独立的国家,他们在经济上寻求合作,主要是为了应对美苏两极格局的旧秩序,故D项正确。 此时区域性经济组织尚处于初级阶段,取得的成效有限,故A项错误。金砖国家崛起是在21世纪初,故B项错误

23、。C项中“开始波及”使用错误,故排除。19. 桃花源记讲述桃花源阡陌交错,鸡犬相闻,居民甚至“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人把推崇这种桃花源式的生活看成心理上的“返祖”现象,主要是因为这种生活A. 就是儒家描绘的大同社会B. 是自然经济下的和谐相处C. 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被推崇D. 是对社会进步的消极放弃【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桃花源式的生活是心理上的“返祖”现象,“返祖”是一种退步现象,故体现了对社会进步的消极放弃,故D正确;桃花源式的生活并不是儒家描绘的大同社会,故A错误;是自然经济下的和谐相处,不符合“返祖”的含义,故B错误;桃花源式生活被推崇与其返祖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C错误。故选D。2

24、0. 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书写材料发生变化B. 经济文化交流需要C. 书法艺术不断发展D. 文字书写工具不同【答案】B【解析】图片显示出“马”字体不断演化的过程,体现出由繁到简的过程,适应了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故正确;材料体现是书法演变,不是书写材料变化,故错误;属于现象不是原因;书写工具不是书法演变的主要原因,故错误。21. 中国近代早期通商口岸报刊主要报道地方性的和商业性的新闻。而维新派报纸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的政治文章,关心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以寻求立国之道。此变化不能反映A. 广大民众的觉醒B. 救亡图存成为第一要务C. 时代主题的变迁D. 西学东渐

25、进入制度层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的维新思想。依据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破产。维新派报纸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寻求立国之道,反映出时代主题的变迁。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第一要务,同时也说明维新派受西学影响,从制度层面寻找救国之路。故B、C、D三项可以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广大民众的精神状态,故A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特点22.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

26、表明毛泽东的学说A. 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B. 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平C. 全盘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张D. 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本国工业不发达,仍然属于农业国状态,广大农民是当时革命的主力,因此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将农民放于革命的中心,D正确,C排除;毛泽东坚持工人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A排除;B过于绝对,二者都是符合国情的产物,排除。故选D。23. 宗教改革中新教领袖加尔文曾说: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A. 思

27、想自由,摆脱原始宗教对人类的束缚B. 因信称义,带有浓郁的上帝中心论色彩C. 自然神论,以理性神取代愚昧宗教信仰D. 顺应自然,主张人生而平等和思想自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宗教改革。加尔文的话表明,人的拯救与毁灭由上帝决定,带有浓厚的上帝中心论色彩。因此人们要信仰上帝,因信称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4. 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A. 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B. 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C. 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D. 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28、答案】B【解析】1836年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时期,俄国还依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钦差大臣里的情节反映的是小官吏被误认为是钦差大臣而备受巴结和奉承以至于行贿,这是沙俄腐朽的专制体制的产物,故选B;当时的俄国处于封建制时代,故A中的“资本主义政治”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剧作表现的是现实主义创作的风格,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题干没有反映拜金主义,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以俄国著名戏剧家的作品入题,考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考生要具备一定的俄国时代特征知识才可以准确判断每个选项的正误,既要有时间概念,又要有对俄国历史的总体把握能力,体现了对考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考

29、查。第II卷(非选择题)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中世纪的学校大都由教堂和修道院创办,特权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将劳动视为丑恶的下等人所做的事情。15世纪末,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学校教育出现了向世俗化转变的倾向。学校教学强调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看重劳动教育在教育和德育中的作用。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统治期间,都铎王朝的统治者为实现国家强大重视科学技术,鼓励发明创造。18世纪中叶以来,工业技术的变革迫切需要劳动者掌握文化知识,接受教育训练,学校教育面向社会生产、面向自然科学的科学化趋势越来越明确。摘编自郝宏桂论英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改革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学校教育仍是少数人的特

30、权。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曾在劳动教育问题一文中指出:“民主的精神,在教育上也要求一个人人均等的机会。”随着一战和经济危机的相继爆发,尤其是在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实干型人才,生产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国民会议也于1931年规定:“各学校之训育应体察当地之社会情况,务使大多数学生皆有自立之能力,养成独立之生活技能”。摘编自刘京京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材料三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

31、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中国劳动教育受到重视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中国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答案】(1)趋势:教育世俗化、大众化趋势明显;越来越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面向自然科学的科学化趋势明确。原因:传统中世纪教育的弊端明显;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工业革命的推动;维护国家统治的需要;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2)原因:打破特权教育的需要;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的发展;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工业化发展

32、的迫切需要;民国政府立法的推动。(3)意义: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必然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共同发展意义深远。【解析】【详解】(1)趋势:由材料“学校教育出现了向世俗化转变的倾向”可归纳为教育世俗化、大众化趋势明显;由材料“学校教学强调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看重劳动教育在教育和德育中的作用”可归纳为越来越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由材料“学校教育面向社会生产、面向自然科学的科学化趋势越来越明确”可归纳为面向自然科学的科学化趋势明确。原因:由材料“特权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将劳动视为丑恶的下等人所做的事情”可知,教育发生变革的

33、原因是传统中世纪教育的弊端明显;由材料“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学校教育出现了向世俗化转变的倾向”可知,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教育的变革;由材料“工业技术的变革迫切需要劳动者掌握文化知识,接受教育训练”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教育的变革;由材料“都铎王朝的统治者为实现国家强大重视科学技术”可知,推动教育变革也是出于维护国家统治的需要;另外结合所学还可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角度进行分析。(2)原因:由材料“近代以来,中国学校教育仍是少数人的特权”可归纳出原因是出于打破特权教育的需要;由材料“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曾在劳动教育问题一文中指出”可归纳出原因是受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发展的影响;由材料

34、“尤其是在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可归纳出原因是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由材料“中国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实干型人才”并结合所学可归纳出原因是出于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由材料“国民会议也于1931年规定:各学校之训育应体察当地之社会情况,务使大多数学生皆有自立之能力,养成独立之生活技能”可归纳出原因是受民国政府立法的推动。(3)意义:由材料“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可知,劳动教育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共同发展意义深远;另外结合所学可从弘扬传统美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5、材料 在人们探索人类发展的规律中,恩格斯认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李泽厚则认为:“历史向来在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行进,文明进步要付出道德的代价。”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用世界史的史实加以论证。(要求:最少使用2个以上的事例加以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 观点:历史灾难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进步。论证: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奴隶贸易、种族屠杀、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破坏和灾难。但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同时使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并得以拓展。20世纪上半叶两次

36、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战后人类的理性得到张扬,催生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和平与发展观念渐入人心,大战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推动了人类科技进步。结论:综上所述,历史灾难在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进步。示例二 观点:文明的进步要付出道德的代价。论证:近代以来,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也出现了道德的倒退,如政治领域的腐败,经济领域的利益至上,诚信缺失,还有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的出现,表明文明进步付出了道德的代价。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无产阶级在某种程度上

37、脱离了封建制度的枷锁,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升,这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但并没有改变劳动者被剥削和被奴役的实质,同时资本主文物质文明进步的背后,是社会道德的倒退。比如“纯粹的金钱关系”和“赤裸裸的利益关系”,物质文明进步的背后,人类付出了高昂的道德代价。结论:综上所述,文明的进步通常要以道德破坏作为代价。示例三 观点:历史发展的历程有利有弊,要辩证地看待历史发展。论证:15世纪末到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出现,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同时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随着西欧的殖民扩张而来的殖民掠夺、奴役和种族屠杀也给遭受殖民

38、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18世纪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和拉美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使这些地区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结论:由此可见,历史的发展有利有弊,我们应辩证看待。【解析】首先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提炼中心观点。材料引述恩格斯和李泽厚的论述,核心是历史的发展和代价之间的辩证思考,这是材料的核心观点,围绕历史进步和代价这个核心可以提炼几个明确的观点:如“历史灾难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进步”“文明的进步要付

39、出道德的代价”“历史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发展的”“历史发展的历程有利有弊,要辩证地看待历史发展”等;其次注意题目的类型和结构,明确题目的作答方向、限制范围;本题要求观点明确,用两个以上世界史的史实加以论证。注意作答要求:观点论述题要观点明确,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要史论结合,注意史实充分,要结构完整,逻辑严謹。论证过程只有史实,没有论述只能得一半的分数。27.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为有效掌控财税资源,征派赋役,维系国家运转,政府需借助一套由户籍、地籍、征籍等构成的册籍系统。明洪武年间,主要以人户为中心的赋役黄册为主,以土地为中心的鱼鳞图册为辅,互为经纬。明中后期,赋役征收的对象逐

40、渐由人户转向田地,土地和地籍就演变为赋役征派的主要依据。由于民户人丁、田地的变化,加上地方役吏从中舞弊,一些黄册所开列人户的姓名和事产早已不符合实际,黄册制度逐渐陷入紊乱和废弛状态。有鉴于此,地方州县为应对征税而编制了实用文册实征册,又名白册,按照实际需要灵活编制,更切合本地区的实况,很快就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被普遍采用,政府逐步确立了田赋“定额化”的原则,以此来确保国家财政的收入。清初编纂的赋役垒书成为一种征税标准,于是实征册就成为田赋“定额化”下州县实征的重要册籍。摘编自杨国安账簿与权力:清代实征册与乡村基层赋税征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编定实征册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41、学知识,说明明清实征册制度产生的影响。【答案】(1)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地方官员舞弊;黄册失真,不能满足税收需要;实征册能够反映地方实际情况;征税标准的改变。(2)使赋税征收便于操作;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维系了国家正常运转。【解析】【详解】(1)据材料“明中后期,赋役征收的对象逐渐由人户转向田地,土地和地籍就演变为赋役征派的主要依据。”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中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据材料“由于民户人丁、田地的变化,加上地方役吏从中舞弊,一些黄册所开列人户的姓名和事产早已不符合实际,黄册制度逐渐陷入紊乱和废弛状态。”可知,地方官员舞弊;黄册失真,不能

42、满足税收需要;据材料“地方州县为应对征税而编制了实用文册实征册,又名白册,按照实际需要灵活编制,更切合本地区的实况,很快就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被普遍采用,政府逐步确立了田赋“定额化”的原则,”可知,实征册能够反映地方实际情况;征税标准的改变。(2)据材料“地方州县为应对征税而编制了实用文册实征册,又名白册,按照实际需要灵活编制,更切合本地区的实况”可知,使赋税征收便于操作;据材料“明中后期,赋役征收的对象逐渐由人户转向田地,土地和地籍就演变为赋役征派的主要依据。”可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据材料“政府逐步确立了田赋“定额化”的原则,以此来确保国家财政的收入。清初编纂的赋

43、役垒书成为一种征税标准,于是实征册就成为田赋“定额化”下州县实征的重要册籍。”等信息可知,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为有效掌控财税资源,征派赋役,维系国家运转,政府需借助一套由户籍、地籍、征籍等构成的册籍系统。”可知,维系了国家的正常运转。28.材料一 “不过,毛泽东在军事上没有必胜把握的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仍然坚决主张派兵赴朝作战,并非是慑于斯大林的压力,而主要是出于对国家安全和主权的考虑。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外,毛泽东很可能还有对中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更深层的忧虑。问题在于,如果朝鲜按照苏联的计划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并将其残余部队撤到东北休整,那么,因此而将战火引致中国境内,

44、斯大林便极有可能根据中苏同盟条约,派几十万苏联远东军进入东北,援助中国作战。毛泽东不会忘记,1945年斯大林就是借口对日作战,出兵东北,从而迫使蒋介石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城下之盟。毛泽东更不会忘记,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才迫使斯大林接受了限期归还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的协定。很有可能,“东北王”高岗与莫斯科的特殊关系也是毛泽东在考虑东北命运时的心腹之患。因此,一旦让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而苏联再次出兵东北,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无论战争胜败如何,中国都无法保证对东北的主权不受损害。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做法,当然是把战争阻止在国门之外了。”沈志华: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毛

45、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材料二 “可以理解,中国军队是不能容忍敌对的部队靠近鸭绿江(中国和北朝鲜的边界)的,正如美国不会容忍在它与墨西哥边界的格兰德河上出现敌对的军队一样。”美斯蒂芬豪沃斯:美国海军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出兵朝鲜的原因何在?(2)“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外”,还有哪些历史与现实因素使毛泽东对中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深感忧虑?【答案】(1)原因:“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美国侵略朝鲜,其军队打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担心中国的主权完整受到破坏。(2)因素:1945年苏联以对日作战为名,迫使蒋介石签订损害中国主权的条约;新

46、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才收回主权;东北领导人高岗与莫斯科的特殊关系。【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原因属于概念的外延,就是与中国政府出兵朝鲜的相关事件。文件信息是“而主要是出于对国家安全和主权的考虑。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外,毛泽东很可能还有对中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更深层的忧虑。”概括材料可知,美国侵略朝鲜,其军队打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毛泽东担心中国的主权完整受到破坏。(2)题干的限定词是“历史与现实因素”,历史的因素是“1945年斯大林就是借口对日作战,出兵东北,从而迫使蒋介石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城下之盟。”“新

47、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才迫使斯大林接受了限期归还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的协定”。现实的因素是 “东北王”高岗与莫斯科的特殊关系。”概括材料可知,1945年苏联以对日作战为名,迫使蒋介石签订损害中国主权的条约;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才收回主权;东北领导人高岗与莫斯科的特殊关系。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朝鲜战争抗美援朝原因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彭绍升(17401796)清代著名佛教居士,杰出慈善家。明末以来,随着官方倡导和地方士绅的积极响应,江南地区慈善事业发展迅猛。受此影响,彭绍升创建了综合性慈善组织近取堂,长期举行施棺、惜字、放生等多

48、种慈善活动,还仿照北宋范仲淹义庄之制,设立彭氏润族田,救助贫困的彭氏族人。彭绍升的慈善活动和思想对后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行善、布善的形象首先对彭氏家族成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受其影响而力行善举的彭氏子弟不在少数。依靠乐善好施的的家族传统,彭氏族人不但赢得地方社会的认同和清政府的表彰,还使得彭氏成为他人的榜样。摘编自葛慧烨清代慈善家彭绍升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彭绍升从事慈善活动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彭绍升从事慈善活动的影响。【答案】(1)原因:官方倡导和地方士绅的影响;佛教思想的影响;江南地区经济发展。(2)影响:对彭氏家族内部起到了示范和榜样作用;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赢得地方社会的认同和清政府的表彰;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随着官方倡导和地方士绅的积极响应”来看,受官方倡导和地方士绅的影响;依据材料“创建了综合性慈善组织近取堂,长期举行施棺、惜字、放生等多种慈善活动”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佛教思想以及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彭绍升从事慈善活动产生了影响。(2)依据材料“对彭氏家族成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来看,对彭氏家族内部起到了示范和榜样作用;依据材料“赢得地方社会的认同和清政府的表彰”并结合所学可知,他的活动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赢得了地方社会的认同和清政府的表彰,进而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