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永胜县金官镇金美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考试时间:本试卷共15页,(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将答题卡试卷类型涂黑。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统一提供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
2、纸上无效。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对应题号下边的方框,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涂黑。考生应根据自己选做的题目准确填涂题号,不得多选。答题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含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A. 重视证据B. 公平公正
3、C. 契约至上D. 注重程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时,实际和衣服主人就已经形成一个契约,即衣服主人支付一定数量的劳动报酬,而洗衣人将衣服干净完好地交给衣服主人。该案例中的洗衣人之所以要受到惩罚,显然是因为他的失职导致无法履行契约。故D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2. 柏拉图认为“奴隶决不会成为主人的朋友,小人也不会成为君子的朋友,即使他们拥有了平等的地位也不会如此。因为如果对不平等的东西给予平等地位,其结果正是不平等”。据此,他强调雅典社会A. 阶级矛盾尖锐B. 缺乏民主政治C. 消除等级差别D. 没有绝对平等【答
4、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拥有了平等的地位也不会如此、对不平等的东西给予平等地位,其结果正是不平等”是在论述有关“平等”的问题而不是其他三个选项所描述的问题,并且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社会并没有绝对平等3.20世纪20年代,王明认为国民党各派和中间派都是“最危险的敌人”;30年代,王明认为只要联合,不要斗争,“一切通过统一战线”。由此可见,王明A. 犯了“左”倾和右倾错误B. 只犯了严重“左”倾错误C. 非常看不起国民党各派别
5、D. 是中共早期杰出领导之一【答案】A【解析】【详解】20世纪20年代,王明认为国民党各派和中间派都是“最危险的敌人”,当时国民党左派基本上是革命的,王明的认识超越了实际,对待可能的同盟军采取关门主义,这是“左”倾。20世纪30年代“只要联合”又忽略了国民党内右派的反动性,以退让求团结,这是右倾错误,故A项正确;B项说法片面,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看不起”,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杰出领导”的信息,故D项错误4. 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
6、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A. 英王与法官的恩怨B. 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C. 国王与议会的矛盾D. 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反映出的思想是君权神授;“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反映的是人民主权,所以体现出的是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故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首先应排除。虽然B,C的表述与材料的意思基本相近,但在材料中没有直接反映出议会与法律至上的内容。所以答案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
7、立5.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叙述道:“1861年以后,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家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最能说明材料观点的史实是A. 涉外公文改“夷务”“洋务”B. 翻译并出版万国公法C. 主动撤销对越南和朝鲜的藩属制度D. 清政府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所述内容为近代中国政府层面“国家”意识的转变,向外国派遣外交使团,是政府层面国家意识实践的产物,故能说明材料观点,故D项正确。改夷务为“洋务”侧重体现了清政府在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认识上发生了转变,故A项错误;翻译万国
8、公法侧重体现了少数思想家“国家”观念的改变,而非政府层面普遍的转变,故B项错误;撤销对越南、朝鲜藩属制度更多的是源于国力不足及列强的扩展,而非出于国家意识,故C项错误。6. “(1870年)9月3日晚7时,一批巴黎市民率先走向街头,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废黜被俘的、应对战败负责的皇帝,实行共和制度次日凌晨,更多的市民涌向了街头。”材料反映的事件( )A. 表明共和派势力超过保皇派B. 导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C. 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D. 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法国的共和制。保皇派的势力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A项与题意不符。19世纪三四十
9、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这些与题干中“1870年”不符,故C,D项错误。依据所学,1870年9月,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后,巴黎爆发革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所以应选B。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巴黎公社背景7.据统计,在抗战时期,大后方主要产品的产值中,私人资本工业所占比重由1938年的78.8%降至1944年的46.3%。19471948年,国统区私人工业资本仅仅恢复到1936年水平的78.6%。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日本在华大量开设工厂官僚资本的垄
10、断与排挤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大后方”和“国统区”的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并且开始萎缩,其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垄断与排挤;而抗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是掠夺资源、劳动力和吞并中国企业,不包含大量开设工厂。所以答案选C。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抗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8.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
11、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
12、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9.1987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上说:“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正在迅速变化的社会。我们面临很多新的问题,相当复杂的情况。我们不能保证不犯错误。但我确信,最大的错误就是害怕犯错。”此后,戈尔巴乔夫提出A. “加速发展战略”B.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 “20年建成共产主义”D. “没有重工业就
13、无法保卫祖国”【答案】B【解析】【详解】“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提出于88年6月,90年成为党的纲领,故B项正确;“加速战略”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前就已被提出,上台后实施,不是87年后提出的,故A项错误; “20年建成共产主义”是由赫鲁晓夫提出,故C项错误;“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祖国”是斯大林时期,故D项错误10.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
14、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 )A.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B. 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C.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D.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是指鸦片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在展开,所以从此角度出发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条件,所以答案选A。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表述不当,D项断章取义。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
15、争鸦片战争【名师点睛】从不同的史观角度重新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因为这首先涉及到对常见史观内涵的理解,常见的六大史观分别是: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生态史观和社会史观。其次,从某种史观剖析重大历史现象和运动又涉及到历史评价的问题,综合性较强,建议学生们在平时多做相关的练习实践以增强对该内涵的理解和把握。11.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 号召工农群众迅速
16、起义B. 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C. 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 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上看出,巴黎公社发布文告是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以摆脱政治孤立被动局面,正确答案为D;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工人建立的政权,A项不符合材料本意;巴黎公社没有实行工农联盟,B项错误;“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说明C项与材料明显不符。12.毛泽东曾经总结道:“自1840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是A. 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B. 中国政府的
17、软弱可欺C. 中国近代化尚未起步D. 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前期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失败原因认识。中国近代受侵略的原因是制度落后,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总之,是社会制度的落后使中国难以战胜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列强。选C。二、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一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三个重要概念。历史概念既反映时代特征,又体现了对历史的认识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波斯、土耳其
18、等半殖民国家和一切殖民地,总共达十亿人口。”列宁1916年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中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家”。列宁1912年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环境是资产阶级及德莫克拉西尚未成功,而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1926年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材料二 “中国的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而且第一步时间是相当的长,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我们不是空想家,我们不能离开当前的实际条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列宁是给中国社会定性为“半殖民”和“半封建”社会的第一人。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列宁关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国际背
19、景。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把中国社会定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试分析其原因。(2)材料二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依据是什么?其实践结果如何?【答案】(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落后地区与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如答到: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俄国,列宁关注落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可)原因: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下,西方侵略中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马克思主义传播,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中共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指导思想;壮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有利于中共开展反封建斗争,争
20、取民族独立。(2)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果:指导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指导1953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解析】【详解】(1)背景:应从时间入手解答,由材料一列宁言论的时间可知1912年到1916年,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世界确立,中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辛丑条约为标志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国际背景如答案所示。原因:从材料一中蔡和森言论的时间1926年,看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原因。从国内的政治、经济、阶级条件,国际上共产国际的支持等方面回答。(2)依据:由所学可知
21、,革命的任务和目标取决于社会性质,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毛泽东判断的依据。结果:提取材料二中的信息“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可得结果是两步相继完成,即实现了国家的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材料二 摘自简析“马歇尔计划”对欧洲战后的重建作用材料三 1947年6月出台的马歇尔计划对于关贸总协定的建立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一方面,美国政府认识到,只有欧洲的经济复兴了,“国际贸易组织”才会有现实的可能和基础。另一方面,美国将马歇尔计划视作“讨价还价的武器”,以此换取欧洲国家在关
22、税减让及其他非贸易壁垒问题上作出让步,促使有关国家采取实际有效的步骤支持美国的多边自由贸易计划1947年10月,与会各国签署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它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拥有经济优势的美国的意志和利益。摘自舒建中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与美国对外政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47年美国的经济政策【答案】(1)政策:提出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关贸总协定。(2)原因:二战后美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3)结果:马歇尔计划:促进欧洲经济复兴,促成冷战格局形成,削弱贸易壁垒,促成关贸总协定建立,有利于战后国际经济格局形成。关贸总协定:确立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4)评价:体现了拥有经济优
23、势的美国的意志和利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解析】【详解】本题属于评析类型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从材料中获取重要的信息,材料中“1947年6月出台的马歇尔计划对于关贸总协定的建立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提示本题应该围绕这两个方面从政策的提出、提出的原因、结果以及评价等角度去综合概括作答。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因此,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必须解决土地问题明治政府在农民斗争的压力
24、下,担心丧失“民心”,可又害怕真正彻底的土地革命,终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办法。伊文成等著明治维新史材料二 在东方后进国的日本,资本原始积累这一历史过程,与英国和其他西欧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其主要特点不是农民生产手段的被完全剥夺,而是农民剩余产品(剩余劳动)的被剥夺。其剥夺的主要方式,是国家征收地税。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材料三 改革中获益最多的是地主阶级,地主的地租直接来自佃农的剩余劳动以及部分必要劳动,而不是来自农业资本家的超额利润,这种地租显然带有封建地租的色彩。而地税改革给广大佃农带来的却只有苦难,地税改革后的日本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农户丧失土地
25、,或沦为佃户,或加入城市产业后备军的队伍。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改革背景。(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地税改革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土地和地税改革方面的相关内容。(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答案】(1)背景: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斗争的推动。(2)作用:促进了日本的资本原始积累。内容:土地: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地税:按地价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3)评价:保留浓厚封建色彩;给农民带来灾难;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
26、的发展。【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改革的背景”基本是照抄材料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例如,“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的需要”以及“农民斗争的压力下”而不得不进行农业改革。从材料二中的“资本原始积累”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日本地税改革的作用就是“促进了日本的资本原始积累”,本问也是一个很简单的从材料即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明治政府在“土地”改革方面的内容和“地税”改革的内容在材料中是找不到的,其实这是教材上的一个很重要的基本知识点,“土地”
27、改革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强调“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即可,“地税”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强调征收3%的地税以及以货币支付地税即可。(2)“评价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主要从材料三去寻找答案,例如,材料三中的“带有封建地租的色彩”可以说明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保留了浓厚封建色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再例如,材料三中的“地税改革给广大佃农带来的却只有苦难、每年都有大批农户丧失土地”则可以说明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明治政府在土地和地税改革方面的相关内容16.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28、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 (2) “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答案】(1)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2)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3)冷战造成欧洲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分裂或危机,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发展,双方都想在全球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剧了意识形态的斗争。【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所以作者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2)结合美苏冷战相关知识可知,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以及两德的分裂,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3)评价结合美苏冷战的影响回答即可,如冷战造成世界局势的不稳定,加剧了全球意识形态的竞争和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