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阅读测评卷.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577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阅读测评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阅读测评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阅读测评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阅读测评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阅读测评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阅读测评卷.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阅读测评卷.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阅读测评卷.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阅读测评卷【说明】本试卷精选4篇文学类作品阅读,45分钟一堂清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遮天蔽日、鸟声嘤嘤。那就

2、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渺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

3、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 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屑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我究竟来自何方?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

4、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披了亮晶晶的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塄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我19岁便离开了我

5、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个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1作者在文章前一部分写到了新会、洛

6、舍、杭州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请概括说说作者眼中这三个故乡的景色有什么共同点,作者对这三个故乡的内心感受又有哪些相似性。(4分)_2你认为作者情感上最倾向于哪一个故乡?为什么作者最倾向于这一个故乡? (6分)_3作者在文中说,“我究竟来自何方?”而文题却作了肯定的回答:“故乡在远方。”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故乡有着怎样的认识。(6分)_4为了表达对远方的故乡的追寻,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6分)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2分)几度菊花香秋风,吹走了夏的炎热,丝丝凉意侵入肌肤;秋风,染黄了小草,染红了枫叶;秋风,吹落了树叶,路旁的梧桐,日渐凋零,终于发出一声

7、无奈而沉重的叹息,极不情愿地飘离了枝头;秋风,吹熟了整个季节,远处田野里的稻子,金灿灿的,棉花,雪白雪白的,还有农人忙碌的身影。秋风,吹来了满园的姹紫嫣红,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如同赶集似的,开得正盛。菊,她有着松一般的风格,梅一样的品行。满园的菊花,露出妩媚的姿态,风儿飘过,婆娑起舞,让人顿觉充满了诗情画意。白菊,洁白如雪,飘若浮云,仪态万方;红菊,如燃烧的火焰,别有情致,似面露得意之色;金钱菊,黄灿灿的,小巧玲珑,清新俊俏。绿色的、紫色的神态各异。然而,枯草断茎掩饰不住秋的落寞。一场秋雨淋温了整个季节,淋湿了我的秀发,更淋湿了我的心情。看见满园怒放的菊花,深深呼吸,一股幽香沁人心脾。金钱菊的

8、花朵,格外醒目,花瓣如刚出生的豆芽,细细密密,紧紧簇拥。看着她灿烂的花朵,我禁不住泪眼朦胧。对于菊,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母亲的一生与菊有缘,她生在菊花盛开的季节,也于菊花盛开的时节离开尘世。不但她的名字里有菊,而且她还特喜欢养菊。这,几乎就是我对母亲的全部记忆。母亲的爱菊,在村里从来就不是什么秘密。我还清楚地记得,儿时,我家的前院到了秋季,总能见到金黄的一大片。那是母亲侍弄的金钱菊,花朵虽然不大,但开得极为旺盛。那股清幽的芳香常引得乡邻驻足回首。母亲的爱菊与陶渊明自是不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那份旷达,看似潇洒,实则是对现实的逃避,在恬静的生活中流露出几许人生的无奈。远离黑暗的

9、社会现实,寄情山水,并非出自本意。虽然母亲的一生极为坎坷,少年丧母,在成长中,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过早领略了生活的艰辛;中年跟着遭受不白之冤的父亲,受尽了折磨;老年丧夫,病痛缠身。可谓命运多舛啊!从一次次的伤痛中走过,母亲的笑声依然爽朗,对生活永远是那么热情。母亲爱菊,尤其爱那种不太名贵的金钱菊,儿时的我从不在意。长大后,觉得不甚理解。有次,我不经意问母亲:“妈,明年我们也养些名贵的品种吧!”母亲笑笑:“干什么?跟人攀比呀,我可不要。”母亲的话更让我不解:“为什么?”“这个,特贱,好养。隔三差五浇点水就行。不需要太多的伺候。那些名贵的,娇气着呢!”我才明白,原来母亲对金钱菊的喜爱,全是源于她

10、的不娇气,源于她旺盛的生命力。不管外界的环境有多恶劣,她依然于秋季里灿烂,依然芳香如故。母亲的一生,经历了人世的风雨,依然从容,依然热情似火,依然深深地爱着。那份执著,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母亲是美丽的,她的美丽不仅在外表,更在于她对家庭、对孩子无私的奉献。回想母亲的一生,我忽然觉得母亲如同那娇小玲珑的金钱菊,永远是那么清新俏丽。母亲离世已经三年了。我再也无法看见母亲侍弄的菊花;再也听不见母亲的絮语;再也感受不到那股直抵心灵深处的幽香了。几度菊花香,季节如故,香气如故,而斯人不在,音容难寻。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1)菊,她有着松一般的风格,梅一样的品行。_(2)(秋雨

11、)淋湿了我的心情。_(3) 这个,特贱,好养。_6文章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说“对于菊,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愫”?(4分)_7本文中,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金钱菊呢?(6分)_8文章最后一段写“几度菊花香,季节如故,香气如故,而斯人不在,音容难寻”,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分)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2分)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 凌仕江我在一座看不见云朵的城市停下来想西藏的云朵。抬起头来,满眼是灰。走了几步,头脑发昏。这座曾经云朵满天的城市不知何时垮塌了,望着它麻木的表情,我总想睡觉,整整一年,我总也睡不好觉。懒洋洋的时候,就想起了西藏的云朵。西藏的云朵,民间的睡眠,

12、舒服的眼药水。曾经枕着一个质感的词语我睡了十年好觉。现在,能睡好觉的地方哪里去找?拿我客居的这座城市来说吧,杜甫草堂,虽有空旷之趣,但人们何以徜徉诗意?三国武侯祠,历史的巷子里总有些年轻人在墙壁上进行指法训练,偶尔还能听见岁月的苍凉之音从没长胡子的唇边掠过,而一直被人们怀念的美丽锦江已成了今天的府南河。我一直不喜欢府南河这个名字,因为她的水面昼夜飘着“白色恐怖”,有人干脆管她叫“腐烂河”。这心痛的呼唤和呐喊,府南河你知道一个即将闭上双眼的老人睁大眼睛的痛苦和思念吗?实际上,现在的府南河比起过去的锦江是庄严了不少。但她碧绿的草地能让热爱想像的我躺在上面好好睡一觉吗?我想躺在柔软的草地上看天上的云

13、朵在水里飘,就像在西藏一样,看见云朵就喊出了声音,因为云的衣裳扯住了水的后腿,流水是没有声音的。我的一位在城市里浪荡的兄弟是有过府南河边安睡经历的。那天,他空荡荡的肚子没进一粒米,更没跑到报社要的热腾腾的新闻,踩着破车在人群中晃了几圈就倒在青草疯长的府南河边闭上了眼睛,醒来已是头顶明月。回到贫民窟,房东的女儿顺手给了他两个月饼,他才知是中秋月夜。心无月,回过神,突然间,母亲从故乡漫游到城市的声音钻进了他的耳朵,他泪如雨下。尽管如此,我仍认为这个兄弟是幸运的,因为他躺在草地上,月光伴着他入睡,月光吻着他疲惫的心灵,久久不忍离去。这是何等可遇不可求的月夜情愫啊。如果说,月光最懂浪子的心,我则更相信

14、城里的月光可以与人成为好朋友。可现在,可现在为什么许多城市的夜空不仅月光难觅,就是白天里的云朵也不肯出来了。现在我多想摘一朵西藏的云,放在窗前抵制喧嚷的尘埃。让她像一个窗帘,抚摸黑夜里滋生的丑陋藤条。我在西藏的时间很短,只有十年,可惜大部分时光都用来想西藏之外的事情了。在西藏的十年,我并没有好好构思那么多的云朵只有一次在车里听着田震的怕黑的女人与那么多的云朵擦肩而过。那是在与邻国印度仅一线之隔的位于喜马拉雅南麓的错那一个很小的地方。现在回忆起来,那时想得偏多的就是我此时踏步的城市。在错那的云朵之间穿行,我想像所有的城市都该是亮晶晶的,包括它每天所发生的故事。那时,总感觉云朵每时每刻都在眼前飘,

15、她是属于我的。走出西藏,我才发现我是西藏的一朵云,总在回忆中飘零。冬季的错那,冷若冰霜。稀少的牦牛像爬山虎那样保持一致的姿态望天,偶尔低头看看光秃秃的错那,但这是一天中少有的事情。牦牛望天已习惯成自然,那是一种活着的姿态,同稀少的错那人一样。在错那,人要以怎样的方式活着,很多时候是天说了算。玻璃般的蓝天,云朵好似神山上盛开的雪莲,当太阳落泪的时候,大块大块的玻璃都被那贞洁的云朵揉碎了心,一丝一缕地飘飘然落到湖光里。云朵是西藏人灵魂的知己,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我蹚过冰河想去发现一种牛粪精神,可我发现的只有云朵。平生最爱西藏的蓝天,可走出那片天之后,我才发现城里的蓝,都是假的。只有点缀在西

16、藏最西边的那些云朵真诚得让我在梦里放歌如果特提斯海枯了,还有一朵云,那就是我飞过西藏上空所留下的一滴泪!到那时,我一定能听见一个苍老的声音为我纵情歌唱好一朵西藏的云朵,好一声唱不够的呀拉索!(有改动)9根据文意,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1)“曾经枕着一个质感的词语我睡了十年好觉”中的“一个质感的词语”具体指什么?_(2)如何理解“走出西藏,我才发现我是西藏的一朵云,总在回忆中飘零”?_(3)“云朵是西藏人灵魂的知己,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中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_10文章开篇从一座“满眼是灰”的城市写起,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4分)_11为了写西藏的云朵,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作了非常

17、充实的铺垫,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用作铺垫的材料。(6分)_12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题目“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的理解。(6分)_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2分)老君台记 陈忠实到鹿邑城东北不远处,去老君台,传说那是老子升天的地方。老子创作了中国道教教义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就出生在鹿邑东太清集,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我列举这两件确凿无疑却也几乎人尽皆知的事,仅仅是要证明老子曾经是一个大活人,不是我们远古洪荒时期那些神话传说里的人物。但今天在这里,真实的老子被神化了,演绎出升天的神话。尽管我不信,却反而来了兴致,想看看老子的崇拜者们,给他创造出

18、了怎样一个神秘莫测到可以沟通天上人间的老君台。走到老君台前,我稍觉失望,一个让老子成神升天的地方,规模很小,甚为简陋,几乎感觉不到仙气神韵。细看了,是一个圆柱形高台,比我想像中的高度差得远了,不过十多米,仅有三十二三级砖铺台阶。踏着被踩踏得溜光的青砖台阶拾级而上,台顶几间庙宇式的房屋,也与我想像中的建筑规模相差甚远,甚至觉得粗糙,太不精细,太不讲究,这是老子升天的地方啊!老子的塑像端坐房中,无法判断像与不像,却泛不起任何神秘的气氛,须知老子本身早已被笼罩上半人半神的神秘色彩了。企望领受神话之神秘的心理似乎没有满足,我平静地走下高台来,然而,一个意料不及的神秘到令人震惊的事实摆到眼前圆柱高台的西

19、侧,那儿载着一个注释盘,盘里有一排已生出锈的炮弹。听了这些炮弹的来龙去脉,岂止神秘,已经使我发生头发竖立、头皮发紧的生理反应了。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已经沦陷。日本侵略者一个榴弹炮班组,对着这个传说中老子升天的圆柱形高台发炮轰击,这高台里不仅没有抵抗力量,而且空无一人,只有一尊老子的色彩脱落的泥塑彩绘塑像端坐其中。几个操着榴弹炮的日本鬼子,想要把它轰击垮,夷为平地,其得意和狂妄的姿态可以想像。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发生了。一发榴弹炮发射过去,击中本已有些老朽的砖墙,穿进墙内,却未发生爆炸。鬼子炮手以为是哑弹,接连发射,然而既没墙倒屋塌的效果,也没有爆炸声响。发炮的鬼子惊诧莫名了,连续发射的十多发

20、炮弹,竟全都钻进砖墙成了哑弹、死弹。几个鬼子莫名其妙,随之得知这是老子升天的老君台,吓得扛起榴弹筒和炮弹溜走了。没人能猜准他们当时的心态,是恐惧,抑或是触犯人道也触犯天道的罪孽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老君台天天迎来又送走如我一样的观光者。除了对老子的崇拜以及对神化老子的好奇心,人们还多了一种对日本鬼子十余发榴弹炮不响不炸的真实故事的迷惑不解,然而谁也不会长久地放到心上。某一日,一个年过七旬的日本老者专程来到老君台,在圆柱形的砖砌台墙下跪倒,连连忏悔,连连谢罪。他就是当年用榴弹炮轰击老君台的炮手。那场罪恶的侵略战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观光客把榴弹炮不炸不响的故事也只当做奇闻轶事,倒是这个当年

21、发射炮弹的士兵背上了解不开放不下的心灵负担。他作为榴弹炮手,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射了多少枚炮弹,炸死了多少生灵,炸毁了多少间房屋,也许他已经忘记,然而发射到老子升天的老君台上的一颗都未炸未响的榴弹炮炮弹,却压在了他的心上,这不仅不能忘记,而且愈老愈清晰,负罪感也愈深重。他向有关人员毫不含糊地说,一共发射了13颗榴弹炮炮弹,一颗都未炸未响。他说这话之前,人们在老君台发现并找到了11颗未炸响的炮弹,后来果然又找到了两颗,可见当年这个日本炮手的记性有多么好。现在,这13颗未炸未响的榴弹炮炮弹,就展示在老君台,供国内国外的游人观赏,再由人们自己去破解这个神秘神奇的真实神话。我至今解不开。如此,初看时本不觉

22、得神秘的老君台,我觉得一下子神秘起来,直到现在依旧神秘莫解。不过我猜断:那个当年发射榴弹炮的炮手,那个后来跪倒忏悔的日本老人,已经解开了这个真实的神话。(有删改)13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6分)(1)老子曾经是一个大活人。_(2)这是老子升天的地方啊!_(3)已经使我发生头发竖立、头皮发紧的生理反应了。_14文章开头说“我列举这两件确凿无疑却也几乎人尽皆知的事”,是哪两件事呢?(4分)_15作者参观老君台前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_16文章的最后两段里先说“直到现在依旧神秘莫解”,然后又说“已经解开了这个真实的神话”,这样说前后矛盾吗?这样结尾有什么好

23、处?(6分)_参考答案1【解析】在文章的前一部分,作者分别描述了新会的小河、甘蔗林、榕树岛,洛舍的大石桥,杭州的西湖和植物园这三个故乡的景色,可以看出这些景色都是美丽的,充满诗情画意的。但作者却说对于新会自己犹如“被放逐的弃儿”,洛舍也在“外婆走时就带走了”,对于杭州却有“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从这些语言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这三个故乡都是陌生的,茫然的,甚至有些隔膜。【答案】三个故乡的景色都很美,充满诗情画意。作者对这三个故乡的感受却是陌生的、茫然的、有些隔膜。2【解析】作者在文章的后一部分,用了大量笔墨写另一个故乡小兴安岭。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小兴安岭对作者有重要意义。因为这里是作者度过20年

24、青春的地方,赋予了作者更多的优秀品质,所以作者情感上也最倾向于这一故乡。【答案】小兴安岭。因为那里是“我”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经历了20年的岁月,是“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的地方。3【解析】作者对于故乡的认识是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从祖辈们和自己生活过的地方,到留下自己青春奋斗足迹的北方的原野,最后到“远方”。由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文题中的“远方”指的是作者以后要寻觅、创造的精神家园。【答案】作者所认识的故乡不仅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还是自己曾经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更是自己在不断寻觅、创造着的精神家园。4【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通读全文,可以

25、感受到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随处可见。如对祖籍地、出生地的景物和感受的对比,不同故乡不同感受的对比等。答题时注意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将祖籍新会、洛舍和出生地杭州的景、物、人、事的美好与乡音的陌生、茫然、隔膜、格格不入的感受进行对比,同时又将这种感受与北大荒的景、物、人、事进行对比映衬,表现了作者从纤弱走向坚强和不断寻觅追求的过程。(如答“欲扬先抑”“逐层铺垫”等,言之成理即可)5【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1)该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说明菊花与松、梅一样临霜不凋,不畏严寒,是坚强的象征。(2)从下文可以看出,秋雨中的菊花勾起了作者对爱菊的母亲的

26、回忆,不禁泪眼朦胧。(3)结合下文,母亲把金钱菊与名花进行比较,说明金钱菊不娇气。【答案】(1)比喻菊花有着松、梅那样坚强的本性。(2)秋雨带给“我”落寞之感,引起“我”对去世的母亲的回忆。(3)指金钱菊不娇气。6【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第四段可以看出,“对于菊,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是该段的段首句,而接下来的三句话则是具体阐述这样说的原因。对其进行归纳概括,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答案】菊花引起“我”对一生与菊有缘,并特别爱菊的母亲的回忆。7【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文章直接描写母亲的形象的地方不多,更多的是借菊花来衬托人物形象

27、“母亲如同那娇小玲珑的金钱菊,永远是那么清新俏丽”。写金钱菊的不名贵、不娇气是来象征母亲的性格的。【答案】因为作者笔下的母亲的形象就如清新俏丽的金钱菊;不太名贵、不娇气的金钱菊象征着平凡的母亲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重点描写金钱菊就是为了借金钱菊来衬托母亲的平凡而伟大。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文章题目是“几度菊花香”,最后一段又写“几度菊花香”,有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的作用。“香气如故”运用了双关手法,一是指菊花香气如故,一是象征母亲的美好品德仍存在于作者心里。“而斯人不在,音容难寻”,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和再也不能见到母亲的痛苦心情。【答案】这

28、样写,在结构上起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揭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借菊花“香气如故”赞美母亲的坚强性格,以及对家庭、对孩子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和再也不能见到母亲的痛苦心情。9【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能力。题干中提到的句子,一般都蕴涵着深刻的含意,但对其含意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甚至全文内容去理解、领悟,从而归纳概括自己的理解。【答案】(1)“质感”指“云朵”,而云朵并非完全是天空中的自然之云,还象征着西藏质朴的人文精神。(2)在西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西藏人民的质朴是别的地方无法比的,回到现在生活的城市,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勾起了作者

29、对西藏的回忆。(3)把“云朵”比喻成“西藏人灵魂的知己”是恰当的。“云朵”洁白而纯净,西藏人民的精神世界也是质朴而纯净的,因此,二者有相似之处。10【解析】这里的“灰”一方面指空气的污染,另一方面指人们思想上的世俗的东西,如果只从它的表面意思去理解,是无法领悟其深层意蕴的。再者,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在于表现西藏的云朵的洁白,由此而思彼,不但引出了后文的内容,而且对文章的主体内容起到了反衬作用。【答案】写“满眼是灰”的城市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引发文章的主体内容,这满眼是灰的城市令作者感慨万千,引起了作者对西藏的云朵的回忆;二是从反面衬托西藏那湛蓝的天空中飘过的云朵的洁白纯净。11【解析】此题考查考

30、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归纳能力。在组织答案时,先要为相关部分划分层次,再通过寻找关键句或提炼中心的方法对材料内容进行概括归纳。【答案】客居的满眼是灰的城市;府南河;中秋夜让月光陪着入睡的浪子。12【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能力。首先要抓住“飘过”这个词来理解,可以理解为“曾经有过”“逝去的”,说明作者所写的是记忆中的事物。然后是对“云朵”的理解,从字面意思上讲,云朵是洁白的、自由的。文章用“云朵”来象征没有遭受破坏与污染的自然环境和没有被世俗污染的西藏人的精神状态。【答案】“飘过”意为“曾经有过”“逝去的”;“云朵”象征没有遭受破坏与污染的自然环境和西藏人没有受到世俗污染的原始精神状

31、态。文章标题用含蓄的方式表达了主题思想,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传达出作者的环保思想以及返璞归真的人文思想。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能力。第(1)句是针对前面“老君台,传说那是老子升天的地方”而言的,老子升天是传说,但老子确实是历史人物。第(2)句,作者“走到老君台前,我稍觉失望”,由下文可知,作者认为老君台的建筑应该精细一些,讲究一些,才能与老子相配,与这个传说相配。第(3)句是以具体描写表达抽象的心理感受。【答案】(1)历史上确有老子其人。(2)这里的建筑应该精细一些,讲究一些。(3)已使“我”感到惊惧(或震惊)、紧张。14【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这

32、”是近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般就在前面;另外前一句有一个分号,可知分号前后各指一件事。【答案】一件是指老子写了道德经,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另一件是老子就出生在鹿邑东太清集,有姓有名有号。15【解析】回答本题,要抓住文章中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语句,如第一段的最后一句、第三段、倒数第二段,从中提取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即可。文章题目为“老君台记”,全文也是以作者参观老君台前、参观中、参观后的不同的心理感受为线索进行叙述的。这样写,使文章充满了神秘色彩,同时也可以提高读者阅读的兴趣。【答案】参观老君台前,作者对老君台充满了兴趣;参观中,先是对老君台的粗糙感到失望;然后看到那一排已生出锈的炮弹时感到震惊、紧张;再后来听到有关这炮弹的故事时又感到神秘莫解。作者把自己的心理感受的变化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使情节有起有伏;同时使文章自始至终充满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16【解析】对于第一问应注意最后一段开头的“不过我猜断”的字眼。对于第二问,作者说“已经解开了这个真实的神话”,但实质上没有明确告诉读者答案,只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答案】不矛盾。“直到现在依旧神秘莫解”,是指作者没有得出确切的答案;“已经解开了这个真实的神话”,是作者根据日本老人“跪倒忏悔”的行为进行的猜断,猜断答案可能就在他身上。这样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言已尽而意未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