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统测地理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在全球六地同步公布。该黑洞图像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essier 87中心的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该黑洞所处星系Messier 87
2、( )A. 属于银河系B. 属于河外星系C. 位于银河系中心D. 是人类观察到的最远天体2. 黑洞照片发布时( )A. 华盛顿(西五区)夜幕深沉B. 圣地亚哥(西四区)太阳初升C. 布鲁塞尔(零时区)中午刚过D. 东京(东九区)华灯初上【答案】1. B 2. C【解析】【分析】【1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银河系的直径为10万光年,由材料信息可知该黑洞所处星系Messier87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可知该星系所处的范围已经超出了银河系,可知该星系属于河外星系,当下可以观测的最远天体接近可观测宇宙的边缘,距离大约是133亿光年,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故选B。【2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时
3、间属于东八区,可知西五区位于东八区的西侧的,可知华盛顿的时间比北京时间晚了13个小时,当黑洞照片发布时华盛顿时间为8:00,可知当黑洞照片发布时华盛顿处于早晨,故A错误;黑洞照片发布时圣地亚哥(西四区)为9:00,太阳早已升起,故B错误;布鲁塞尔位于零时区,其比北京时间晚了8个小时,当黑洞照片发布时,布鲁塞尔当地时间为13:00,此时刚过正午,故C正确;东京时间比北京时间快了1个小时,当黑洞照片发布时东京时间为22:00,此时东京并非华灯初上,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以人类首张黑洞照片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
4、称。读太阳内部和外部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3. 太阳外部大气层不包括( )A. 日核层B. 光球层C. 色球层D. 日冕层4. 光球层和色球层出现的主要太阳活动现象分别是( )A. 耀斑、黑子B. 黑子、耀斑C. 黑子、黑子D. 耀斑、耀斑5. 太阳风出现于( )A. 光球层B. 色球层C. 日核层D. 日冕层【答案】3. A 4. B 5. D【解析】【分析】【3题详解】太阳外部大气层由里向外包括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不包括日核层,故选A。【4题详解】光球层出现的主要太阳活动现象是黑子,色球层出现的主要太阳活动现象是耀斑,故选B。【5题详解】黑子出现于光球层,耀斑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
5、日冕层,日核层的太阳活动尚未了解,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太阳大气的外部圈层及太阳活动熟悉并掌握。下图示意以极点为中心的地球局部地区,大圆为赤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 若图中阴影区和空白区分别为东半球和西半球,OM线地方时为0时,OL线地方时为6时,则( )A. PO线经度为70WB. O为南极点C. QO线经度20WD. LO线经度为160E7. 若图中O为北极点,阴影区为9月6日,空白区为9月5日,则( )A. QO时间是18时B. MO时间是0时C. PO时间是6时D. LO时间是12时8. 若图中O为南极点,图中阴影区为夜半球,空白区为昼半球,则( )A. 此时MO线为晨线
6、B. Q在M的正北方C. 此时QO线为昏线D. L在O的正北方【答案】6. C 7. C 8. D【解析】【分析】【6题详解】OM线地方时为0时,表明OM为夜半球中央经线,OL线地方时为6时,且大圆为赤道,所以L点应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由此可知OL线为晨线,PML位于夜半球,LQP位于昼半球。由于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黑夜过渡到白天的为晨线,所以可确定地球自转呈逆时针,图中中心点应为北极点。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东经度数增大,西经度数减小,且图中阴影区和空白区分别为东半球和西半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为20W和160E,所以QO为20W,PO为70E,MO为160E,LO为110W。综上分析可
7、知,C正确,ABD错,故选C。【7题详解】地球上0点所在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之间的区域为“新的一天”,其余地区为“旧的一天”。若图中O为北极点,则地球自转呈逆时针(自西向东方向),阴影区为9月6日(“新的一天”),空白区为9月5日(“旧的一天”),所以QO地方时为0点,MO为180经线,地方时为12点。由此可知,PO时间是6时,LO时间是18时.。综上分析可知,C正确,ABD错,故选C。【8题详解】若图中O为南极点,地球自转呈顺时针,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黑夜过渡到白天的为晨线,由白天过渡到黑夜的为昏线。所以MO线为昏线,QO线为晨线,AC错;Q与M纬度相同,不存在“Q在M的正北方”这一说法,
8、B错;O为南极点,所以L在O的正北方,D正确,故选D。【点睛】地球上日期的分界线有自然日界线(0点所在的经线)和人为日界线(大致与180 重合),地球上0点所在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之间的区域为“新的一天”,其余地区为“旧的一天”,当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如下图:下图示意某日在某地拍摄制作的恒星视运动轨迹(图中白实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图中多颗恒星围绕北极星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 恒星系统相互吸引B. 地球的自转运动C. 恒星在作公转运动D. 太阳的吸力作用10. 图中多颗恒星围绕北极星运动的周期为( )1个太阳日 1个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24时A. B
9、. C. D. 【答案】9. B 10. D【解析】【分析】【9题详解】北极星位于地球北极地轴的延长线上,投影于北天极(附近),北极星附近恒星都围绕北极星旋转是恒星视运动轨迹,是地球上的观测到天空上的恒星的视运动状态,是地球自转的反映,B正确;恒星系统不会相互吸引,恒星位置相对固定,不会公转,AC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图中多颗恒星围绕北极星运动的周期是地球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系,是地球自转360度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为1个恒星日,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以某日在某地拍摄制作的恒星视运动轨迹示意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月球是地球唯一的
10、天然卫星。月球的平均半径为1740km,根据月震波波速的变化把月球内部分为三个圈层,即月壳、月慢、月核。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km;月面向下1000km深处月震波速度很快衰减。从月面向下约1000km到月球中心的区域被称为月核,温度可达800。下表示意月球与地球大小比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对比项月球相当于地球的倍数体积1/49质量1/81重力1/6赤道半径1/3.6711. 据月面向下1000km深处月震波速度迅速衰减,可推测该处物质( )A. 由岩石组成B. 为固态C. 为气态D. 为熔融状12. 月球重力远小于地球,是因( )A. 月球距离太阳近B. 月球质量远小于地球C. 月表没有大气的压
11、力D. 月表平坦,引力均衡【答案】11. D 12. B【解析】【分析】【11题详解】结合地震波的知识,月面向下1000km深处月震波速度迅速衰减,但并没有消失,应为熔融状,排除气态和固态,D正确,ABC错误;故选D。【12题详解】质量越大的物体产生的引力越大,月球质量远小于地球,月球重力远小于地球,B正确;与距太阳远近、大气、地形无关,排除ACD;故选B。【点睛】地震波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波的性质不一样,纵波的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在太阳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整个地球生机盎然。读地球相关圈层示意图,完成下面
12、小题。13. 甲、乙、丙表示的圈层分别是( )A.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B.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C. 生物圈、大气圈、水圈D.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14. 地球圈层之间( )彼此渗透 界线明显 相互影响 各自独立A. B. C. D. 【答案】13. D 14. C【解析】【分析】【13题详解】甲有空气的迁移,为大气圈,乙有水过程,为水圈,丙有生物过程为生物圈,D正确,ABC错误;故选D。【14题详解】地球圈层之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正确;界线不明显,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以地球相关圈层示意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
13、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下图示意地壳物质(乙类岩石一般含有化石)循环过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 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岩石类型是( )A.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B. 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C. 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D. 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16. 图中的地质作用是( )A. 变质作用B. 侵蚀作用C. 重熔再生作用D. 搬运作用17. 甲、丙两类岩石转变成乙类岩石需要( )A. 岩浆侵入,冷却凝固B. 在地壳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C. 地壳运动,岩层抬升D. 裸露地表,长期经受外力作用【答案】15. A 16. C 17. D【解析】【分析】【15题详解】乙类岩石一般含有化石,乙
14、为沉积岩;根据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关系,图中甲由岩浆转化而成,甲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故选A。【16题详解】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为冷却凝固;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为外力作用;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为变质作用;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为重熔再生;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C正确,ABD错误;故选C。【17题详解】据以上分析可知,沉积岩是由风化的碎屑物和溶解的物质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甲、丙两类岩石转变成乙类岩石需要通过外力作用,即裸露地表
15、,长期经受外力作用,D正确,岩浆侵入,冷却凝固 形成岩浆岩,A错误;在地壳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B错误;地壳运动,岩层抬升为内力作用,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以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山东沂蒙县岱崮镇发育了一种特殊地貌岱崮地貌(如下图)。山顶形成平坦的“桌山”,桌山下部才是正常的锥体山。据地质考证,桌山顶部的崮属于石灰岩,下部的山体属于页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 岱崮地貌是受( )A. 内力作用隆起形成的B. 流水长期侵蚀作用形成的C. 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D. 冰川侵蚀沉积作用形成的19. 岱崮地貌的上部岩层与下部
16、岩层相比较( )A. 下部岩层遭受侵蚀更严重B. 下部岩层变质程度较深C. 上部岩层遭受侵蚀更严重D. 上部岩层变质程度较深20. 岱崮山顶层岩石形成时的环境特征是( )A. 温暖广阔的浅海B. 干旱寒冷的大陆C. 封闭的高原山地D. 开阔的内陆盆地【答案】18. C 19. C 20. A【解析】【分析】【18题详解】由题中“桌山顶部的崮属于石灰岩,下部的山体属于页岩”可知,形成岱崮地貌的岩石为沉积岩,说明在地质时期该地地势较低,沉积物堆积固结形成沉积岩。后随地壳抬升形成台地,后台地受外力风化、侵蚀形成桌状山地,所以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C正确。故选C。【19题详解】岱崮地貌的上部岩层为石
17、灰岩,与下部页岩岩层相比较,下部岩层保留的体积大、面积大,上部面积小,上部遭受侵蚀更严重,A错误,C正确。 上下部岩层都是沉积岩,不是变质岩,BD错误。故选C。【20题详解】岱崮山顶层岩石为石灰岩,石灰岩多在海洋环境碳酸钙沉淀形成,一般形成在温暖广阔的浅海,A正确。故选A。 【点睛】沉积物固结成岩和侵蚀为外力作用,地壳上升为内力作用。读某地区局部岩层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21. 图示岩石主要为A. 喷出岩B. 变质岩C. 侵入岩D. 沉积岩22. 该地区岩层多形成大规模的金属矿藏 具有层理构造 可能含有化石 由岩浆活动形成A. B. C. D. 【答案】21. D 22. C【解析】本题考查岩
18、石圈物质形态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原因及各类岩石的主要类型。【21题详解】本题考查岩石类型判断,图中构成岩层的岩石主要有砂岩、砾岩、页岩和煤层军事由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属于沉积岩,故选D。而喷出岩和侵入岩属岩浆岩,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总成的,如大理岩等。据此分析本题选择D。【22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构成该岩层的岩石主要为沉积岩,因此其主要岩石具有沉积岩共有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和可能含有化石,因此正确。大规模的金属矿藏主要存在变质岩带,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岩,而该岩层属于沉积岩,是由沉积作用行程的,据此判断错误。故选C。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3. 图中甲、乙、丙、丁
19、四岩层的年龄从老到新排列是( )A. 丁丙甲=乙B. 乙丁丙甲C 丁丙乙甲D. 丙丁甲乙24. 两个断层之间上升的岩块叫做地垒,两个断层之间下降的岩块叫做地堑。上图中( )a为地垒 b为地堑 c为地垒 d为地堑A. B. C. D. 25. d处地貌形成的原因是( )A. 岩层因断裂而下陷B. 向斜槽部受外侵蚀C. 岩层断裂后遭受侵蚀D. 背斜顶部受外力侵蚀【答案】23. B 24. A 25. D【解析】【分析】【23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虽然岩层发生断裂,但岩层上下位置关系依然明朗,图中乙岩层位于丁岩层下部,乙岩层年龄较丁岩层更老;丙岩层位于丁岩层上部,丁岩层年龄较丙岩层更老;甲岩层位于丙
20、岩层上部,丙岩层年龄较甲岩层更老。所以甲、乙、丙、丁四岩层的年龄从老到新排列是乙丁丙甲,故选B。【24题详解】两个断层之间上升的岩块叫做地垒,两个断层之间下降的岩块叫做地堑。由此可知,a为两个断层之间上升的岩块,属于地垒;b为两个断层之间下降的岩块,属于地堑,正确;c、d所在岩层并没有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无断层构造,图中c为向斜,d为背斜,错。故选A。【25题详解】d处岩层向上弯曲,地质构造为背斜,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易遭受外力侵蚀,从而形成谷地,D正确,B错;读图可知,该处岩层并未发生断裂,AC错。故选D。【点睛】地形倒置是是指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
21、逆地形。常见的有“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岩层发生褶曲隆起时,背斜形成山,向斜形成谷,但由于背斜轴部往往张节理比较发育,侵蚀作用进行较快,背斜山可能逐渐演变成背斜谷,而两侧的向斜谷则变成了向斜山。这种地形起伏和构造起伏不一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 读太阳大气结构和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左图a代表的太阳大气层为_;b、c层中发生的太阳活动分别是_、_;我们用眼睛直接可以看到的太阳大气层是_(填图中字母)。(2)右图A代表的地球圈层为_,C层主要由各种_组成,D代表的地球圈层为_;B圈层在地球上的分布特点是_。(3)简要说明太
22、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答案】(1)日冕层;耀斑;黑子; c。(2)大气圈;岩石;地幔; 连续但不规则。(3)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引发磁暴现象;在两极地区引发极光;影响地球气候;可能引发地球的自然灾害。【解析】【分析】本题以太阳大气结构和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详解】(1)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分成:光球层(c)、色球层(b)和日冕层(a);a代表太阳大气层为日冕层;黑子出现在光球层(c),耀斑出现在色球层(b);我们用眼睛直接可以看到的太阳大气层是光球层(c),色球层和日冕层只有在日食的时候才能用眼睛直接看到。(2)地球外部圈层分为:大
23、气圈、生物圈和水圈,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据此判断,A代表最上层的大气圈,C为岩石圈,由各种岩石组成,D位于古登堡界面之上,为地幔;B为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是连续但不规则的。(3)太阳活动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dao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点睛】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中阴影区为夜半球,为太阳直射光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是地轴与晨昏圈平面的夹角,夹角的
24、大小随大小的变化而变化。(1)若夹角为1,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夹角是_;北半球的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到北纬_,90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_,当天89N纬线上最大太阳高度是_。(2)若夹角是23.5,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在_,夹角是_。北半球的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到北纬_。(3)若夹角目前为20,且该日过后夹角继续缩小。指出目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并说明此时南北半球的季节差异。【答案】(1)1N ;1 ;89; 1; 2。(2)23.5N ; 23.5; 66.5。(3)移动方向:向南移动。差异:此时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解析】【分析】题目通过太阳光照侧视图,考查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5、【详解】(1)根据纬度是地球上某点与地心连线和赤道面夹角的几何意义,若夹角为1,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1N。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夹角与夹角相等是1。北半球的极昼范围与直射点纬度互余,由北极点到北纬89,正午太阳高度角=90-太阳直射点与当地的纬度差,90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1,当天89N纬线上最大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 2。(2)由上题规律可知,若夹角是23.5,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在23.5N,夹角是23.5。北半球的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到北纬66.5。(3)若夹角目前为20,则夹角是20,太阳直射 20N,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该日过后夹角继续缩小,夹角减小,则直射点向南移动。【点睛】28.
26、 下列左图为某地地层结构分布图(图中A为石灰岩),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1)左图地层AD中,形成时间最晚的是_,最早的是_。(2)右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_、_、_、_。(3)右图序号表示的地质作用:为_,_,为_。(4)图中E处在_条件下,最可能形成的岩石是_。【答案】 (1). D (2). A (3). 沉积岩 (4). 变质岩 (5). 岩浆岩 (6). 岩浆 (7). 重熔再生 (8). 变质作用 (9). (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10). 高温高压 (11). 大理岩【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详解】(1)本替考地质作用形成的顺序
27、判断,图中岩层自下而上依次为ABCD, D属于岩浆喷出形成的岩浆岩,且破坏了ABC三个岩层的完整性,因此D是最晚形成的,而ABC三个岩层中,按照岩层的新老关系,A位于最底下, A形成最早。(2)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丁位于上地幔应为岩浆;甲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属于外力作用形成的,甲为沉积岩;丙是由上地幔的产物经过作用形成的,因此丙为岩浆岩;最后乙为变质岩。(3)根据上题分析,甲为沉积岩、乙为变质岩、丙为岩浆岩、丁为岩浆,进行判断表示变质岩变为新的岩浆,为重熔再生,为岩浆岩变成变质岩,为变质作用;为岩浆岩经过风化作用后再经一系列作用形成沉积岩,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4)图中E作用位
28、于岩浆作用的外围,处于高温高压条件下,同时该处的岩石为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会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大理岩。29. 下列图甲为我国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乙是左图中C处河流某一平直河道的剖面图。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甲中D岩石为_ (填岩石类型),形成D岩石的地质作用为_。(2)图乙中河流剖面图左岸为_ (填“凹岸”或“凸岸”),右岸_作用强烈。(3)图甲中C处地质构造类型属于_。判断B处地质构造的根本依据是_。(4)图甲中A处的地形是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_。(5)图甲中E处附近适合打井的主要原因是_。【答案】 (1). 岩浆岩(侵入岩) (2). 岩浆活动(或岩浆侵入,上升冷
29、却凝固) (3). 凹岸 (4). 沉积(或堆积) (5). 断层 (6). 中间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或岩层新老关系) (7). 谷地 (8).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风化侵蚀,最终形成谷地 (9). E处位于向斜,具有良好的储水条件【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与应用、河流的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等相关知识。考查内容较为基础,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详解】(1)读图可知,D岩石为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形成该岩石的地质作用为岩浆活动(岩浆侵入,上升冷却凝固)。(2)读图,图乙中河流左岸被侵蚀,水深较深,河流右岸有河流沉积物,水深较浅,所以左岸属于凹岸,右岸属于凸岸,右岸的堆积作用强烈。(3)图甲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且两侧岩层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地质构造为断层。B处岩层向下弯曲,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地质构造为向斜。(4)读图可知,A处地形为谷地,但该处地质构造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风化侵蚀,从而形成谷地。(5)E处位于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具有良好的储水条件,适合打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