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试卷14、15为选做题,选一个题目做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44.0分)图为2017年我国部分省(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及近一年的常住人口增量情况示意图,实心圆圈表示人口增加,空白圆圈表示人口减少,圆圈的大小表示增减的多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由示意图可以推断A. 安徽劳动力需求量增加B. 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C. 上海市城镇化率增长最快D. 辽宁人口迁人大于迁出2. 北京、上海、天津常住人口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严格的房地产政策B.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C. 人才引进政策变化D.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3. 下列四城市城镇人口增长潜力最大的是A. 沈阳B. 贵阳C. 天津D
2、. 成都【答案】【小题1】A【小题2】B【小题3】D【解析】略白尼罗河流经尼罗河上游盆地时形成的苏德沼泽,面积季节变化巨大,最小时约3万平方千米,最大时可超过13万平方千米。沼泽航道较浅,水深变化大,水面布满漂浮植物,给航运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为改善航运条件,20世纪80年代修建了琼莱运河(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 苏德沼泽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 蒸发较弱B. 地下水位高C. 地形平坦D. 降水丰富5. 苏德沼泽面积最小的时段是A. 2月4月B. 5月7月C. 8月一10月D. 11月一次年1月6. 琼莱运河建成后A. 尼罗河上游盆地可耕地增加B. 埃及水资源减少C. 尼罗河输沙量减小D.
3、 苏德沼泽水质改善【答案】【小题1】C【小题2】A【小题3】A【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沼泽形成的主导因素。读图可知,苏德沼泽地区等高线稀疏,说明该地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容易积水,C对;该地区在10N左右,为热带地区,蒸发较强,地下水位高是积水的结果,该地区降水并不丰富,ABD错。故选C。本题考查区域气候特征与湿度面积变化的关系。读图可知,该地区地处10N-20N之间,为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2月4月是干季快结束的时期,5月湿季将来临,水量增多,故2月4月面积最小, A对,BCD错。故选A。 本题考查运河开通的影响。琼莱运河建成后,尼罗河上游水量会增加,径流季节变化减小,耕地可能增加,A对;
4、这样埃及的径流量增加,水资源增多,尼罗河的输沙量会增多,BC错;运河开通后,航运增加,苏德沼泽水质会变差,D错。故选A。古湖泊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现在已经消亡的湖泊。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形成于距今6000年左右的黄骅海侵时期,最初是由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成澙湖,此后随着气候的变化及大规模的海退,使得澙湖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经入注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水湖。图示意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 在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总体变化趋势是A. 向北推进B. 向南推进C. 位置稳定D. 反复进退8. 人规
5、模的海退,使得A. 湖泊面积增人B. 湖泊距海变近C. 河流流程加长D. 河流流速减缓【答案】【小题1】A【小题2】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度地表形态的影响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解答】由题中可知,湖泊在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由老河口的海湾和海岸沙堤演变成湖泊,后来湖泊与海洋隔开,退居内陆,反映了莱州湾海岸不断向北推进,湖泊距离海洋越来越远,A正确,BCD错误。故选A。【分析】本题考查海岸线变化过程中湖泊和河流的相关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流水沉积作用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解答】大
6、规模海退表现为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扩大。由上题分析可知,莱州湾海岸线不断向北推进,湖泊逐渐退居内陆,距海渐远,加上有河流流入,携带有泥沙不断淤积,湖泊面积不会增大,AB错误。由于海岸不断向海洋一侧推进,该地区陆地面积扩大,河流流程加长,C正确。图中没有信息能判断地形起伏的变化,也就不能判断河流流速的变化,D错误。故选C。【分析】本题考查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的根本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能力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可结合选项信息进行分析。【解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多,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人为垦殖、河流改道和泥沙淤积均会影响湖泊的面积,但是导致莱州
7、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的根本原因是气候变化,泥沙淤积导致的河流变迁是湖泊消亡的直接原因,人类活动是加剧了本区湖泊的消亡,D正确,ABC错误。故选D。2018年1月初至2月初,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大雪或暴雪,强降雪导致这些地区部分房屋、农业和电力基础设施受损,局部地区群众和车辆出行受阻。但冬天的降雪对于农作物越冬是有利的,“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就是具体表现。据此回答下面小题。9. 上述谚语最适用的省区是( )A. 黑、吉B. 新、湘C. 豫、晋D. 冀、赣10. 关于冬雪对越冬作物的好处描述正确的是( )A. 冬雪覆盖地面时可以反射大量太阳辐射,导致地温低,可以冻死害虫
8、B. 冬雪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起到保温作用C. 冬季部分积雪融化,缓解了一年中主要的旱情D. 覆盖的冬雪融化后可以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11. 此次大范围降雪期间( )A. 适逢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大雪B. 由于出现极夜,我国长城站科考人员返回国内C. 我国不存在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65的地方D. 赤道上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西北【答案】【小题1】C【小题2】B【小题3】D【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谚语主要描写的是冬小麦,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豫、晋分别指河南省和山西省,位于华北地区。C对,ABD错。故选C。本题考查冬雪对
9、越冬作物的好处。冬雪覆盖会反射太阳辐射,同时也减少了地面辐射,起到了保温作用,地温不会过低,害虫是因覆盖缺氧和融雪低温致死,A错、B对;该地区位于华北地区,一年中主要的旱情是春旱,C错;有机质主要是植物腐烂形成,积雪融水不会增加有机质,D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地理事物及其现象的判读。大雪节气在12月初,A错;长城站位于极圈外,无极昼极夜现象,且此时南半球夏季,正是科考的最佳季节,B错;我国最南端纬度为4N,此期间太阳直射点纬度约21S14S,是存在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65的地方的,C错;太阳直射南半球,赤道日出东南方,物体影子朝向西北,D对。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12
10、.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于11月考察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地区,发现该地距海洋近但很少受到海洋水汽的“滋润”,草原、沙漠广布,但多外流河;沙漠中分布有保存完好的大片石化森林。科考队员遇到当地游牧民特维尔切人赶着牲畜游牧,并得知他们每年在大西洋沿岸与安第斯山草场之间定期迁徙放牧。如图是巴塔哥尼亚地区略图及石化森林形成的一般过程。(1)分析巴塔哥尼亚高原很少受到东西两侧大洋水汽“滋润”的原因(4分)。(2)分析干旱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多外流河且流程中流量损耗相对较少的自然原因(6分)。(3)推测巴塔哥尼亚地区“石化森林”的形成过程(8分)。(4)指出考察期间(11月)特维尔切人游牧迁徙的方向
11、,分析迁徙目的地该季节适宜放牧的有利条件(6分)。【答案】解:(1)巴塔哥尼亚高原很少受到东西两侧大洋水汽“滋润”的原因要从海陆位置和地形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巴塔哥尼亚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是地形原因,答案为:巴塔哥尼亚地处西风带,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太平洋水汽进入;巴塔哥尼亚高原海拔较高,且西风使大西洋水汽向东输送,大西洋水汽也难以进入。 (2)巴塔哥尼亚地区多外流河且流程中流量损耗相对较少的自然原因要从流量、土地面积、地形、土壤方面回答。结合图示信息可得河流多发源于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冰雪融水补给较多,河流流量较大;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落差较大,流速较快;陆地(东西方向)狭窄,河流较
12、短,河流流程中蒸发、下渗损失较小。 (3)巴塔哥尼亚地区“石化森林”的形成过程的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启动有关地质作用的知识即可得答案。安第斯山脉还未隆起之前,巴塔哥尼亚地区受西风的影响,降水丰富,森林茂密;板块运动使安第斯山脉隆起抬升,火山喷发导致森林被火山灰埋没,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森林演变成化石;外力作用使埋藏在地下的石化森林出露地表。 (4)根据材料,特维尔切人每年在大西洋和安第斯山脉之间进行迁徙,则迁徙方向为水草丰富的地区,11月为当地夏季,当地11月份以后进入夏季,安第斯山冰雪融水增多,牧草丰富;山地牧场海拔高,气候凉爽;蚊虫少,可减少蚊虫叮咬。 故答案为: (1)巴塔哥尼亚地处西风带,
13、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太平洋水汽进入;巴塔哥尼亚高原海拔较高,且西风使大西洋水汽向东输送,大西洋水汽也难以进入。 (2)河流多发源于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冰雪融水补给较多,河流流量较大;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落差较大,流速较快;陆地(东西方向)狭窄,河流较短,河流流程中蒸发、下渗损失较小。 (3)安第斯山脉还未隆起之前,巴塔哥尼亚地区受西风的影响,降水丰富,森林茂密;板块运动(碰撞挤压)使安第斯山脉隆起抬升,大量的火山喷发导致大片森林被火山灰埋没,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森林演变成化石;外力(侵蚀、搬运)作用使埋藏在地下的石化森林出露地表。 (4)由大西洋沿岸迁徙到安第斯山地(草场)。当地11月份以
14、后进入夏季,安第斯山冰雪融水增多,牧草丰富;山地牧场海拔高,气候凉爽;蚊虫少,可减少蚊虫叮咬。【解析】(1)本题考查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流一般起到阻挡和抬升、顺导作用。阻挡作用使背风侧降水少,迎风侧降水多;抬升作用使水汽抬升,迎风侧降水多;顺导加大风力,使水汽深入内陆。 (2)本题考查有关河流形成外流河,流程中流量损耗相对较少的自然原因分析。外流河的形成一般受到径流量大小、距海远近、地形等因素影响,流动过程损耗是蒸发、下渗损耗,受到温度、土壤、流程等因素影响。 (3)本题要求推测巴塔哥尼亚地区“石化森林”的形成过程。地质作用过程的推测一般根据材料信息,采用逆推法,地表石化森林外力作用内部
15、形成森林化石森林被掩埋经过地质作用森林形成。然后正向作答。 (4)本题考查影响游牧迁移的因素分析。主要原则是迁徙向水草丰美,适合牲畜生长的地区。本题考查知识点较多,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答题思路,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作答。13. 材料一: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地的气候统计资料材料二:如表为图1中甲地的年平均降水量统计资料单位:mm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6-9月占全年比重(%)540.0901.0273.090.9材料三:渔产品和花生是甲地所在国家支柱性出口产品 20世纪60年代该国年平均渔产量10.7万吨,此后快速增长,1997年产量达到峰值45.7万吨后开始下降(1)说出地1月和
16、7月的风向,并从大气环流角度说明7月风向成因(6分)(2)甲地是所在国花生主产区,分析降水特征对该地农业生产的影响(10分)(4)分析甲地所在国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及渔业生产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6分)【答案】(1)1月东北风;7月西南风;(7月,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为西南风(3)生产主要集中在6-9月降水较丰富月份;降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生产易受旱涝灾害影响;降水变率大,对灌溉等水利设施依赖性强;年内旱季时间长,土壤易盐渍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大(4)沿岸有寒流经过;洋流为上升补偿流,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形成渔场过度捕捞;导致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解析】
17、本题以西非地区为地区背景,考查大气环流、气候与自然带、农业生产、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等。强调对图文信息的挖掘和整合,注重对题目设问角度的正确把握。(1)受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南北移动。1月东北信风带南移控制,7月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呈西南风。(2)注意审题,正确理解题意图中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主要是气候、植被等差异,是由于降水量不同导致的不要错误理解成“纬度地域分布规律”的形成基础“热量”。第二小问,地是热带草原带,然后围绕“热带”“草原(注意草原的茂盛和枯黄的季节变化)”两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另外,深度使用图中的纬度位置、年降水量数值等图象信息也十分重要。(3)注意题干
18、的设问关键词语是“农业生产”,而不是“花生生产”,一定要注意根据甲地的“降水特征”,分析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季节安排、农作物生长等角度进行分析注意对答题要点进行多角度地理内容的“横向整合”、“深度梳理”。“影响”应该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角度。(4)题干中的“分析”引领两个问题,都要注重条分缕析,不能简单的只写出结论词语第一小问,注意细化词语要点,强调“寒流”、“上升流”、“营养物质”等;第二小问,材料三中的“支柱性出口产品”、“快速增长”等文字,揭示了当地的过度捕捞问题,导致渔类枯竭、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14.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我国福建省的武夷山景区有丹霞地貌景观和九曲溪等河流。游客
19、乘筏沿九曲溪可观赏到“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美景。(1)说明九曲溪适宜游客乘筏观景的主要自然原因(6分)。当地政府按规划将景区内的村落集中安置到甲区,并将旅游服务设施统一建在乙区。(2)说明此规划的实施对武夷山景区的意义(4分)。【答案】解:(1)因为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比较多,河流的径流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当地是山水组合景观,丹霞地貌景观风景优美,最佳的欣赏方式是乘一叶小舟体现“人在画中游”的意境。(2)将村所集中于甲地,远离景区,有利于减少人类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服务点集中于乙地,方便景区管理;靠近交通路线,离景点近,进出景区交通便利,有利于提高景区接待能为。故答案为:
20、(1)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流水量较充足,无结冰期,全年适宜游客乘筏;河道弯曲(河流落差小),流速较缓,利于游客观景安全;两岸丹霞地貌景色秀美,对游客吸引力强。(2)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减少景区的污染源);保护景区的旅游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提高景区接待能力;便于景区管理。【解析】(1)主要从水文以及景观特点来回答。(2)从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景区管理,方便游客出行,提高旅游质量等方面分析。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旅游景观欣赏方式及旅游规划意义的相关知识。15. “装配式”建筑方式类似于“搭积木”一样建造房子,即将梁、柱、墙板、阳台、楼梯等部
21、件(部品)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在工厂里制作好,然后运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拼装。而传统建筑施工中,则是把钢筋、水泥、沙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直接运至建筑现场进行施工。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10分)。【答案】在工厂里进行集中生产建筑的部件(部品),可减少扬(灰)尘和废水排放,降低噪声污染,降低能耗;可减少现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以及减少废弃物对周边土地的占用;运输装卸过程中,散落少,污染小。【解析】本题考查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材料中给出的传统建筑施工与“装配式”建筑方式的制作、施工差异,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主要应从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扬尘、建筑材料堆积对土地的占用以及废弃物的产生等方面考虑。在工厂里进行集中生产建筑的部件(部品),可减少扬(灰)尘和废水排放,降低噪声污染,降低能耗;可减少现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以及减少废弃物对周边土地的占用;运输装卸过程中,散落少,污染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