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7届高考历史热点二三农问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513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届高考历史热点二三农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07届高考历史热点二三农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07届高考历史热点二三农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07届高考历史热点二三农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07届高考历史热点二三农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07届高考历史热点二三农问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07届高考历史热点二三农问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提供高考试题、高考模拟题,发布高考信息题本站投稿专用信箱:ks5u,来信请注明投稿,一经采纳,待遇从优2007届高考历史热点二 三农问考点1基础知识三农指农业 、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一、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1、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2、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3、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4、两汉时期,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5、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水碓、水磨应用

2、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6、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二、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2、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3、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4、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5、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休养生息;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三、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1、春秋时已经有邗沟;春秋楚国孙叔敖修芍陂。2、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郑国在咸阳

3、附近修筑郑国渠。3、秦朝开通了灵渠。4、隋朝开通大运河目的: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的需要等。概况 A、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B、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影响 A、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B、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五、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楚、

4、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2、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当地经济有所发展。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原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4、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原因。隋朝大运河开通促进了经济发展。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5、五代时:继续南移。6、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7、明清时:南方经济重心得到

5、巩固与发展表现: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六、关于土地兼并1、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封建制度本身无法克服这一问题。2、影响 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造成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七、关于重农抑商问题1、实施的原因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

6、社会安定。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2、表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都有利于于农业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商业活动。清初实行更名田等恢复经济的措施,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压制。3、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考点2中国历代土地制度一、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

7、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二、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三、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废除:1950年

8、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四、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1、太平天国

9、运动时期: 天朝亩田制度。内容: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 A

10、、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 B、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作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五、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

11、的政策。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

12、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考点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一、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1、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2、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3、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二、汉朝:编户制度1、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

13、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2、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3、影响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三、隋唐:租庸调制1、原因 吸取隋亡教训。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3、指导思想:轻徭薄赋。4、内容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作用 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

14、荒地开垦出来。B、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富强起来。四、唐中后期两税法1、原因 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2、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3、内容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作用: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15、5、局限 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重。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地位: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五、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1、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2、方田均税法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作用: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3

16、、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六、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1581年)1、背景 明朝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2、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3、内容 赋役合并,征收银两。役银入亩,丁亩分担。4、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七、清: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1、措施 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

17、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2、影响: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理解: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小结:1、以税种来分类: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编户制度、租调制

18、、租庸调制。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初税亩、相对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考点4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政策

19、一、英国的圈地运动评价:1、实现了英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导致了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其实质是英国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运动。2、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圈地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一起充当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为工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场和大牧场有利于革新技术和改良推广新品种等,有利于工业革命条件的成熟。3、圈地运动对农民而言是一场灾难。二、法国的土地政策:小农经济大量长期存在1、原因: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形成法国农村的小农经济。2、影响 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赢得了农民对雅各宾

20、派政权的支持,是法国大革命相对彻底的表现之一。给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影响了雇佣劳动力的来源,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三、美国的土地政策:1、内容: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规定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的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获得一块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边疆耕种五年以上,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2、影响 使北方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很快扭转了战局,为北方战胜南方提供了基础。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四、日本的土地政策: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影响: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五、俄国的土地政策:1、废除农奴制,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地价许多的价格出钱赎买。2、影响: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不是无尝得到土地,改革不彻底。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