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地理同步新指导人教必修三精练:第二章检测(B)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250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地理同步新指导人教必修三精练:第二章检测(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地理同步新指导人教必修三精练:第二章检测(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地理同步新指导人教必修三精练:第二章检测(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地理同步新指导人教必修三精练:第二章检测(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地理同步新指导人教必修三精练:第二章检测(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9地理同步新指导人教必修三精练:第二章检测(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9地理同步新指导人教必修三精练:第二章检测(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9地理同步新指导人教必修三精练:第二章检测(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9地理同步新指导人教必修三精练:第二章检测(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章检测(B)(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阴山北麓为农牧交错地带,自南向北地势逐渐变得低平,地貌依次从中山、低山丘陵、缓坡丘陵到波状高原,具有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大风日数多等特点,风蚀作用强烈。据此完成第12题。1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风蚀作用最强烈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防御风蚀可采取的措施是()A.在丘陵地带深翻土地,保水保墒B.在波状高原发展季节放牧业,淘汰部分过冬牲畜C.在丘陵顶部清除原有灌草,改种防风效果好的松树D.在波状高原建设基本农田,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答案1.A2.B解析第1

2、题,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风蚀作用最强烈的季节是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土质疏松、风力强劲的春季。第2题,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防御风蚀可以在波状高原发展季节放牧业,淘汰部分过冬牲畜,减少对草场的破坏。在丘陵地带深翻土地会引发较严重的风蚀作用;在丘陵顶部清除原有灌草,种植松树,会破坏该地生态环境,且松树不适合在该地区种植;在波状高原建设基本农田不利于生态保护。读次生盐渍化形成原理图,完成第34题。3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A.海面上升B.水土流失C.不合理的灌溉D.荒漠化4图示区域可能位于()A.宁夏平原B.三江平原C.成都平原D.密西西比河平原答案3.C4.A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土壤次生

3、盐渍化主要与不合理的灌溉有关。第4题,次生盐渍化主要发生在降水不足需灌溉的旱作农业区。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第56题。5图中甲表示()A.土地盐渍化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6导致该区域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燃料短缺砍伐森林不合理灌溉盲目扩大耕地风沙侵袭人口和贫困问题A.B.C.D.答案5.C6.B解析第5题,用水增加会导致河流中上游过度采水,从而使下游河流流量减少。第6题,图中显示的人类活动有因燃料短缺而砍伐森林、不合理灌溉、因人口增长盲目扩大耕地等。读我国某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图,完成第78题。7图中岩溶

4、平原所占比例最高的省区是()A.贵州B.云南C.广西D.重庆8下列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中,合理的是()对发生石质荒漠化的地方全部实施生态移民加大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力度,大力发展畜牧业制定石质荒漠化治理有关法规,建立石漠化治理的长效激励机制加大替代能源建设,如以电代柴A.B.C.D.答案7.C8.B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岩溶平原所占比例最高的省区是广西。第8题,全部实施生态移民不符合实际;大力发展畜牧业可能会破坏植被;制定有关法规治理石质荒漠化是必要的;以电代柴可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和石质荒漠化。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

5、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第910题。9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10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增强城市排污能力增加城市空气湿度美化城市环境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B.C.D.答案9.C10.B解析第9题,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粮食需求增多;为扩大耕地面积而排水造田致使湖泊数量减少、面积减小。第10题,湿地具有降解污染的功能,但不是用来净化城市污水的,所以不能增强城市排污能力;湿地可以减小城市气温年较差

6、。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读图,完成第1112题。11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改变地貌类型影响降水量破坏自然植被松动地表土体A.B.C.D.1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千沟万壑植被稀疏降水量大全年风大土质疏松冻融作用强A.B.C.D.答案11.D12.A解析第11题,考查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黄土高原陡坡耕地必然会破坏自然植被,进而导致水土流失,故正确;陡坡耕地对地貌类型、降水量的影响较小甚至没有影响,故错误。第12题,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千沟万壑、植被稀疏、黄土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是黄土高

7、原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原因,故A项正确;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量不大,但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风力大小与水土流失关联较小;冻融作用在寒冷气候条件下表现明显,且对水土流失影响较小。读某区域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314题。13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A.乱砍滥伐B.不合理灌溉C.过度开发沼泽D.过度城市化14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A.保护耕地B.调节大气成分C.涵养水源D.保持水土答案13.A14.C解析第13题,由图可知,沙漠面积随着森林面积的减小而扩大。第14题,由图示信息可判断,随着森林的大面积减少,该地区河流数量减少,流程变短,沙漠面积扩大,因此森林的主要生态意义是涵养水源。风经

8、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据此完成第1516题。15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A.B.C.D.16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A.B.C.D.答案15.A16.B解析第15题,图中横坐标表示风速的变化,纵坐标表示高度的变化。风经过四种森林后,在距离地面6米范围内,最大风速依次约为1.3千米/时、3.0千米/时、3.0千米/时和6.0千米/时,因此该范围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是下层有灌木的针叶密林。第16题,华北地区位于中纬度的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条件下,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可知,

9、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在世界各国正在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自然环境的今天,一向被视为仍保留着原始森林风貌的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正遭受着严重破坏。读图,完成第1718题。17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被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表示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B. 表示开辟大型农牧场,表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表示商业性伐木,表示过度的迁移农业C.如果迁移农业的规模较小,对雨林是没有破坏的D.雨林被毁的主要原因是雨林地区居民的不合理采伐,与发达国家无关18亚马孙热带雨林破坏引发的生态灾难有()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臭氧破坏加重自然灾害频发地震、火山加剧生物多

10、样性锐减A.B.C.D.答案17.A18.A解析第17题, 表示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表示过度的迁移农业,表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表示商业性伐木,表示开辟大型农牧场。第18题,亚马孙热带雨林破坏必然造成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的危害。下表为南亚、东南亚森林面积变化表。读表,完成第1920题。区域面积/103hm2年度变化/103hm2年变化率/%19902000200519902000200020051990200020002005南亚77 55179 67879 239213-880.27-0.11东南亚245 605217 702203 887

11、-2 790-2 763-1.20-1.3019南亚、东南亚区域森林面积变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是()人口的快速增加,持续对种植业的依赖导致毁林开垦经济快速增长下的采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等,占据大量林地封山育林是恢复森林面积最快的措施之一利用现代科技改良树种是防止森林破坏的有效途径A.B.C.D.20南亚、东南亚区域森林面积的这种变化趋势对环境的影响有()A.土壤含水率上升B.地下水储量增加C.地表径流变化率减小D.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19.A20.D解析第19题,南亚、东南亚人口稠密、增长快,经济虽快速发展但平均水平较低,毁林开垦和采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发展等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封山

12、育林是恢复森林面积最快的措施之一;毁林主要是人为的砍伐,改良树种对此无效。第20题,森林减少会造成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土壤含水率下降、地下水储量减小、地表径流变化率增加。二、综合题(共50分)21(13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地区草地退化严重的自然原因是什么?(6分)(2) 地区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比较严重的人为原因是什么?(3分)(3)三个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点是,原因是什么?(4分)答案(1)深居内陆、山岭阻挡,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气候干旱;地表多为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3)土壤侵蚀严重山地、丘陵地形,人口密集,过度开垦,降水集中且

13、多暴雨。解析第(1)题,地区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其草地退化的自然原因是降水少、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地表多沙质沉积物等。第(2)题,地区为内蒙古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是该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第(3)题,分别位于我国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云贵高原地区,地形、降水及过度开垦使三地土壤侵蚀严重。22(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

14、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4分)(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4分)(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分)(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4分)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

15、响运行列车安全。(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解析本题考查风沙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第(1)题,考查读图获取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由图可以看出,错那湖东北部有多条河流注入,输沙量大。冬春季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河流水量小,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湖滩泥沙出露水面面积大。第(2)题,考查风沙的形成。冬春季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少、植被覆盖差,又多大风,而图示地区盛行西风经过湖面,摩擦力小,湖东北部地区为河谷,由于狭管效应,风大沙多。第(3)题,考查风沙对铁路运输的影响。结合风沙灾害的特点和所学知识阐述即

16、可。第(4)题,考查风沙灾害的防治措施。针对该路段风沙灾害的危害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23(7分)读西欧人与巴西人的争论图,完成下列各题。(1)西欧人与巴西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4分)(2)1992年亚马孙地区诸国确立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优先目标,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计划和措施。在保护雨林的具体措施中哪几项会带来经济效益?(3分)答案(1)发达国家要求保护环境,而发展中国家要求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实质上是保护全球生态平衡与谋求目前利益的关系,是环境与发展的问题。(2)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解析本题以漫

17、画的形式考查亚马孙雨林的开发。图中西欧人与巴西人争论的实质是保护还是开发的问题。不同的国家站在自己的利益上分析问题,最终的解决办法是让巴西在保护热带雨林中受益。24(2016全国文综)(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4分)(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6分)(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

18、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4分)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7年)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

19、减少周边植被的破坏,保护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解析第(1)题,抓住图中所示不同年份分布范围的图例信息,主要从面积大小和变化方向两方面进行分析解答。结合图示信息分阶段分析描述即可:整体为片状碎片状向北、向西扩大。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呈片状;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7年)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第(2)题,材料中提供的人类活动对森林面积的影响和图示中交通工程的建设是分析该题的关键。按照上题的时间步骤逐一解释原因即可,植被破坏(栖息地减小)修建道路,栖息地被割断(碎片化)停止采伐天然林,面积扩大。该题关键结合材料寻找关键信息。第(3)题,理解交通工程建设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破坏和迁徙路线的阻断是本题的关键,要从减轻生态环境破坏、合理规划建设线路、保护野生动物迁徙路线、设置野生动物穿越通道等方面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