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讲 世界当代史【高考命题趋势】世界当代史是近年历史高考的热点。由于二战后世界史的许多问题与当今时政热点问题联系密切,所以是综合文科高考很好的选材立意对象,如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和经济格局、欧美关系、联合国的作用、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作用、和平与发展的问题、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等,在复习时应尤其重视。【阶段特征】20世纪后半期的基本特征就是分别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极格局的对立。这一特征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945年一50年代中期,习惯上称为战后初期,两极格局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峙。苏联成为公认的世界大国,推动欧亚建立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共同组成社会主义阵营。
2、而美国扶持欧亚资本主义国家,对抗社会主义,意欲称霸世界。苏美之间形成冷战状态。 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各国间的关系格局也由美国控制各国变为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改革。苏联开始推行霸权主义,不仅促使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而且使国际局势出现美苏争霸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发生剧变,苏联最终解体。这些事件说明两极格局结束,美苏争霸和冷战局面结束。此后,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呈现新的趋向,主要有: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是并不太平;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目前主要是“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全
3、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知识经济在兴起;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的共识。【学科知识体系和复习重点】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1)形成原因:根本原因在于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当时,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势均力敌。美、苏两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直接原因在于美、苏之间的矛盾。当时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苏联作为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巩固社会主义的成果。他们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方面发生尖锐的对立,使得雅尔塔体系成为一种两极格局。 (2)形成标志:二战结束后,审判战犯等雅尔塔会议决议的
4、实施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开始建立。北约、华约的先后建立则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3)演变: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国际形势出现动荡,各种国际势力发生新的分化和组合,两极格局出现新的特点: 首先,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1960年起中苏关系恶化,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阵营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事实说明,两大阵营分裂了,三个世界的分化初露端倪。 其次,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美苏关系出现争霸局面,随着他们力量对比的变化,历经美国占优势、苏攻美守、美国强硬苏联收缩三个阶段,是当时世界形势不稳定的根源。 再次,广大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第三世界,作
5、为新的国际政治力量,他们反殖、反帝、反霸,冲击着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以上特点表明两极格局内部出现局部调整和演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世界局势的主导地位,因此两极对峙的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改变。(4)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对雅尔塔体系的理解 雅尔塔体系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例如惩治战犯,使德、日完成民主化任务;包容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对战后初期东欧各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加强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都起了积极的作用。这是历史的进步。 雅尔塔体系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划分了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
6、大国强权政治烙印;例如,罗斯福为了减少美国的损失争取苏联尽快对日作战,背着中国政府同苏联签订密约,同意外蒙古独立,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等。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自近代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维持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成为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二战”后,美苏两国因实力大增而在国际关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这是国际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国际关系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雅尔塔体系下隐藏着诸多矛盾。主要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7、的矛盾;新老殖民主义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美苏争霸的矛盾和斗争。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主要体现于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它导致了资本主义内部经济格局演变为三足鼎立的局面。社会主义内部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南斯拉夫与苏联、中苏、苏联与东欧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导致在20世纪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的消亡,也是八九十年代苏联与东欧剧变的原因之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殖民主义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在亚非拉的独立浪潮中,以殖民体系的崩溃而结束;美苏争霸的矛盾和斗争则是在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历程后,以苏联的解体、美国取得当前世界战略的优势地
8、位而结束。二、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建立的国际新秩序;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它们之间具有较大的可比性。 它们的相似之处有:它们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他矛盾,维护了世界和平。 它们的不同点在于:(1)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适用于欧洲、中东和远东地区;雅尔塔体系涉及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适用于整个世界,具有更大的影响。(2)中心力量不同。凡尔赛一华盛
9、顿体系是以欧洲为国际舞台的中心,英法起着主宰作用;雅尔塔体系则是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3)形成的过程不同。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在一战结束后两年内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则是在二战接近尾声时到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4)体系的性质不同。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本质是帝国主义间对世界的瓜分;雅尔塔体系由于二战的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而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 三、欧共体成立的基础及其性质。 成立的基础: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与美苏抗衡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惟一的出路在于联合;战后各国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西欧各国面积狭小,资源又
10、相对贫乏;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没有多大的差异;有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各国都强烈要求他们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性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四、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各国为了尽快结束危机。纷纷以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加紧对经济的管理(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新发展,其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战争的特殊作用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经济危机呼唤国家垄断
11、资本主义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需要国家投资并进行有效管理。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内容表现为四个方面:国有企业的发展。国家财政收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升高。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加强中央银行对国家金融的干预和调节作用。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节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的一种新形式,它和私人垄断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它在当时具有一些积极性,首先,它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使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有限性以及它同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
12、盾使资本主义市场问题得到缓解,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减轻经济危机,促进生产的发展。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会使矛盾进一步加剧,最终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的停滞的趋势。 五、“二战”后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的三次高潮及影响 第一次高潮是五十年代由日本经济起飞掀起的巨浪。战后日本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采取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很快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高速发展。1968年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二次高潮是七十年代以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为主而掀起的巨浪。第三次高潮是八十年代以来,以中国、东盟国家和地区为主体掀起的经济增
13、长巨浪。中国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东盟国家在八十年代后,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调整经济结构,以出口加工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制造业,使得经济迅速发展。 影响: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使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首先,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这一地区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地区,标志着太平洋时代的来临。其次,此地区迅速完成工业化进程,从而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再次,从国际关系来看,亚洲环太平洋地区在当前国际关系中日益显示出了它的重要地位。随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世界格局的变化,在世界范围内欧洲、北美、中东
14、、非洲等地区不是政治动荡、战乱频繁,就是经济萧条阴影的笼罩,而亚洲环太平洋地区却以稳定的政治经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当代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中心。 六、“二战”后美国同日本及西欧关系的演变 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战后初期,美国为扩张在东亚的势力,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美国占领日本之初的政策是:尽量削弱日本,使之不能再成为美国的对手;同时在日本进行了政治经济的民主化改革,但保留了天皇制,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几十亿美元的军事后勤物资,使日本经济迅速活跃起来。为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经济。从50年代初开始,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美经济竞争
15、和日本反对美国的斗争逐渐激烈。进人70年代以后,日美经济竞争继续扩大,日本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美国同西欧关系的演变:战后初期,美国为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出于“冷战”政策的需要,通过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了经济,得以控制西欧,同时,美国策动西欧国家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共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建立了包括英法等国家在内的北约组织。从50年代初开始,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发展,它们再也不愿仰承美国的鼻息,同美国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进入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成立和扩大,西欧终于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重要力量。 战后美国同日本及西欧关系的演变,使得资本主义世界美、日、
16、西欧三分天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经济上,日本和欧共体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层开了激烈的竞争,并占据了有利地位;政治上,日本和欧共体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三足鼎立的形成使美苏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影响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七、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经验教训 苏联东欧剧变是长期以来积聚的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给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社会主
17、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同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必须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八、关于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问题 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当代世界史的最重大内容之一。二战后初期,苏联强大、欧亚一些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说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20世纪60年代起,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各国陆续走上改革的道路、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说明社会主义事业呈现曲折的特征;到20世纪
18、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自行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这些都是当代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的突出表现。应如何认识这种曲折发展呢?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以此为指导的实践也不会一帆风顺。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走上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基础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势力多方面的敌视、围剿、遏制和颠覆活动,更给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困难。由此看来,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充满曲折是必然的、正常的。 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充满曲折,不仅指社会主义势力有时遭受削弱,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
19、折,也指社会主义运动剔除自身的弊端,健康地向前发展。苏东剧变只是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受挫,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走出一条成功的社会主义道路。 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地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决不会拘泥于一种模式。 九、国际关系中的多极化趋势 国际关系中的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主要表现为:(1)大批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改变了少数大国控制联合国的状况。(2)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动摇了美国霸主的地位。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形
20、成美国、日本、西欧之间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是因为:(1)美苏两国竭力在世界范围内扩展自己的势力,争夺世界霸权,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使得大批发展中国家组成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2)苏联与中国、东欧诸国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空前激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从中分化出独立的国际力量。(3)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威胁着美国资本主义霸主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说明两极格局结束。此后,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发生新的分化和组合,其中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中心力量,对各个地区、国际组织和国际政治有
21、重大影响力,形成“一超多强”的力量局面,说明多极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主要表现为美国、西欧和日本三极相互竞争的局面和一系列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形成。 十、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全球化是指人类活动突破国界和地域的限制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一种趋势。目前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即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以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运作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一次深刻的产业调整。由于各地区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一定区域内的国家形成的经济集团是为经济区域集团化。 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存在一定的保护倾向,具有
22、排他性,一定时间内对全球化产生不利的影响,起着阻碍的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猛发展,使世界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各区域组织通过谈判、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使各国逐步参与并融人世界经济中,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进一步联系和融合,对经济全球化起到推动的作用。 总之,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十一、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比较 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是指18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期20世纪初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技术革命。 三次科学技术革命都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的生产技术的出现、新
23、的工业生产部门的产生,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密切世界各地的联系,使得资本主义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不同的技术内容相区别(蒸汽机、电气化、高新技术),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不伺(作用越来越大),所体现的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不同(未结合、结合,密切结合)。【学科综合练习例析】例1(2004年春季上海大综合,7)1951年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开始,不断向前发展。推动欧洲走向联合的动力是( ) 同美国争夺非洲殖民地 稳定和发展西欧 同苏联抗衡 摆脱美国的控制 A B C D 解题思路本题需要结合西
24、欧各国与美国的关系、60年代以来的国际形势来作出判断,因此能够较为恰当地考查再现基础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欧美关系来看,西欧各国联合起来与美国对抗,但绝不是争夺殖民地。从国际形势来看,苏美争霸的战略重点在欧洲,欧洲承受着巨大的战争危险,要保护自己,必须联合起来、积聚实力。 答案B 例2(2003年全国文综新课程,26)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霸主地位发生动摇的表现不包括( )A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B美国开始改变战后初期对苏全面强硬政策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D日本、西欧成为强大竞争对手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从简单的历史事实切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霸主地位发生动
25、摇,主要指美国对有关国际问题的控制和影响减弱了,其表现必须与美国发挥其影响力有直接联系。由此来看,本题的唯一选项就是A项。 答案A 例3 (2002年全国文综,22)一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宜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 D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判断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再认历史知识的学科能力。判断的标准在于是否符合历史的实际。A项不符合,至少在联合国之前的国际联盟是“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C项不符合,它把联合国大会与联合国安理会相混淆了。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