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纲原文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高考题组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2011广东文综)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答案C解析由关键词“岩石溶蚀与侵蚀”可判断该地区是石灰岩地区,且该地区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
2、失、岩石溶蚀与侵蚀,故不可能是受单一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应是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2(2014海南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级堆积,形成泥炭。下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答案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解析通过经纬度定位,此岛位于南美洲德里克海峡附近。“冷”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寒流影响(西风漂流)。“湿”是因为:纬度
3、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温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少)、地势低平(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高考题组二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2012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图中所示山地()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4该山地位于()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答案3.C4.A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认真读图,明确山地垂直带谱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第3题,图中信息显示该山地是东西走向,南坡带谱复杂,大部分自然带在南坡的分布海拔低于北坡,结合
4、所学知识不难判断该山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南坡是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C项正确,A、B项错误。南北坡基带差异大是北坡基带海拔高导致的,D项错误。第4题,天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的南坡基带都不可能是雨林季雨林带。(2013山东文综)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56题。5图中为()A草原 B荒漠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6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A纬度 B洋流C地形 D季风答案5.A6.D解析第5题,我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年降水量超过400毫米,生长森林植被;大兴安岭至贺兰山的处,年降水量在2
5、00毫米400毫米之间,植被类型为草原;贺兰山以西地区,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山地迎风坡除外),地表景观以荒漠草原和荒漠为主,A项正确。第6题,图形显示,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是南宽北窄,主要因为由南向北,夏季风势力减弱,影响时间缩短,影响的东西宽度缩小,年降水量逐渐减少,故能生长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缩小,D项正确。7(2014上海地理)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1)判断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解释导致这两个自然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2)阐述图中B、C、D、三地的水
6、分差异及其主要原因。(3)以C地所在的自然带为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答案(1)类型:A地所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地所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原因:这两个自然带所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2)水分差异:B、C、D三地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B地处于迎风区,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D地位于西海岸,东南信风表现为离岸风,水汽含量较低,因此降水量最少。(3)C地位于热带稀疏草原带,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解析(1)A、B两地都位于大分水岭东侧,都
7、较湿润,差异是纬度导致的热量不同。(2)B、C、D三地纬度差异不大,但B在大分水岭的东侧迎风坡,C在背风坡,而D在大陆西岸,故所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不同。(3)C地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所以自然带为热带稀疏草原带,所以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本讲是高考重点考查内容之一。从考查内容看,主要包括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带的分布及成因、特殊区域非地带性表现及成因。从考查方式看,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而且近年综合题有增多趋势。在复习过程中,应重点把握:(1)以区域地理图表为载体,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区域生态问题,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理环境变化的
8、过程以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的理解。(2)以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景观图、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网络构建名师点拨本讲内容相对较少,但与其他自然地理内容联系密切,在复习过程中应紧紧围绕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两大特征做好复习。在复习过程中应学会利用整体性原理,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能够利用区域图和山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核心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主干精讲1含义:自然地理环境的六大要素(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岩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一个基础、二大功能(1)形成基础: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
9、能量交换。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过程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和地质循环等实现,其中生物起到关键作用。(2)两个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3两大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排查纠错1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植被是主导因素,岩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 )2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整体性形成的基础。( )3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变化。( )4可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10、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 预测演练命题点一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预测题型:选择题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完成12题。1漫画揭示的地理环境()A降水稀少 B地下水丰富C地形平坦 D土壤肥沃2图中景观在我国最典型的地区是()A西藏地区 B华南地区C西北地区 D东北地区答案1.A2.C解析第1题,结合漫画信息,植物根系发达,是为了尽量多的吸取地下水分,说明该区域环境干旱,降水稀少。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知,图示景观在我国西北地区最为典型。命题点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践应用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3读图,回答相关问题。(1)描述图示区域太阳辐射量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2)从环境整体性的角度
11、分析黄土高原兴建水土保持林对黄河三角洲的影响。答案(1)特点:年太阳总辐射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大部分地区在35亿至60亿焦耳/平方米年之间。原因:自东南向西北受夏季风影响渐弱,降水渐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逐渐减弱。(2)黄土高原兴建水土保持林,植被覆盖率增加,流水侵蚀作用减弱,黄河含沙量减少;黄河河口流水堆积作用减弱,加之风浪和潮汐侵蚀作用较大,三角洲推进速度减缓,海岸线可能后退。解析第(1)题,受夏季风影响,该区域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云量减少,大气透明度增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能力减弱,太阳辐射量逐渐增多。第(2)题,黄土高原兴建水土保持林后,植被保持水土能力增强,黄河含
12、沙量减少,黄河三角洲泥沙堆积作用减弱;加上海洋对沿海侵蚀作用,最终可能使海岸线后退。 归纳总结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
13、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核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主干精讲1一个概念自然带(1)形成(2)与气候类型的关系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2两个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受热量条件影响,自然带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低、
14、高纬度分布明显。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受水分条件影响,自然带呈“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中纬度分布明显。(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受水热组合条件影响,自然带呈“水平延伸,垂直更替”;高山、高原分布明显。 排查纠错1气候对自然带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形成了一一对应关系。( )2撒哈拉热带荒漠带与中亚温带荒漠带的成因相同。( )3自然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整体性。( )4地球表面的各个自然带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 ) 预测演练命题点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预测题型:选择题植被类型深受气温、降水影响。读“主要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1a、b、c表示的植被类型是()Aa阔
15、叶林b针叶林c草原Ba针叶林b草原c阔叶林Ca阔叶林b草原c针叶林Da草原b针叶林c阔叶林2能体现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是()热带雨林ca热带雨林cbcb荒漠ca苔原A B C D答案1.B2.B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知,a是由苔原向c过渡阶段,而c是由荒漠向b到雨林的过渡阶段,据此判断a、b、c分别为针叶林、草原和阔叶林。第2题,影响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其自然带呈东西向延伸,南北更替,据此得出结论。命题点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预测题型:选择题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该山地南坡属于()A阳坡和背风坡 B阴坡和背风坡C阴坡和迎风坡 D
16、阳坡和迎风坡4图中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A高山草甸 B高寒荒漠C针阔混交林 D高山针叶林答案3.D4.B解析第3题,结合图示等温线和雪线分布特点知,同等高度南坡温度较高,雪线较低,说明南坡为阳坡和迎风坡。第4题,图示间上部即为积雪冰川带,说明该部位地势高,温度低,可能为高寒荒漠。命题点三地域分异规律的实践与应用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56题。5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由内陆向沿海的地域分异由山麓向山顶的地域分异由平原向高原的地域分异A B C D6
17、如果D和为同一地区,则对该地区情况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草原带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C水热资源丰富,盛产水稻D可能是我国重要的甘蔗种植基地答案5.A6.B解析第5题,甲图反映了热量条件自A到B逐渐变差,是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的表现;到降水量增多,反映了水分条件的变化,是由内陆向沿海的地域分异的表现。第6题,结合图示知,区域10积温为4 000,介于3 4004 500之间,地处暖温带;年降水量为600mm,介于400800mm之间,为我国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区,据此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温带气候区,为温带季风气候。 方法技巧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
18、)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 000 m,气温下降约6C,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3)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4)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5)山体所在纬度
19、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越简单。(6)山地中的雪线的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雪线高,阴坡、迎风坡雪线低。特别提示(1)判定南北半球:一般来说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体位于北半球;反之位于南半球。(2)判读阴坡、阳坡:在垂直自然带中,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海拔低的为阴坡。(3)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所处纬度的热量带。(4)判读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5)判断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核心点三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 主干精讲
20、1五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地质构造、洋流、水分等。2四类表现表现实例分析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由于56S65S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地带性自然带分布的改变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部的东西两侧,同处于温带。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处,形成荒漠带;而西侧却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的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自然带地理现象的斑块状分布我国天山等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
21、成了较为丰富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形成众多的绿洲,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 排查纠错1海陆位置、地形起伏和降水等都是非地带性因素。( )2各地区地理环境都是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综合制约的结果。( )3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4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有绿洲分布属于非地带性表现。( ) 预测演练命题点非地带性因素的判断预测题型:选择题读“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范围示意图”,判断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布的纬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 B水分 C洋流 D大气环流答案C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西岸分布纬度较高,东岸较低,这主要是由于
22、受东西两岸洋流分布影响所致。大陆西岸为暖流,对沿岸起增温增湿作用,使亚寒带针叶林带向高纬度延伸;东岸则相反。 归纳总结非地带性因素分析在分析非地带因素相关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地形状况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如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的东部和西部自然带不同,就是因为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作用,使温带落叶阔叶林不能继续向东延伸,在巴塔哥尼亚高原形成温带荒漠带。(2)海陆位置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陆地的大小、陆地的纬度分布等对自然带水平分布的影响十分明显,往往约束自然带的延伸,甚至使某些自然带在某一大陆缺失。如南半球
23、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的原因是该地区全部为海洋。(3)局部水分条件变化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干旱地区,如天山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丰富的地表水或地下水,发育了众多的绿洲,它们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了与周围广大温带荒漠地带现象截然不同的景观。(4)洋流、地形、海陆分布等对自然带水平分布的综合影响。洋流、地形、海陆分布等因素对自然带水平分布的影响往往不是单一因素的独立作用,而是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综合影响。如大洋洲的东北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地区,它们距赤道远,形成了热带雨林带。从成因来看,这些地区的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信风
24、带大陆的东岸,位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坡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探究点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典题例析(2012江苏地理)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1)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2)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 000米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审题破题破题关键具体分
25、析关键点1关键信息:雪线概念,我国雪线分布特征设问指向:雪线分布的基本趋势根据雪线高度等值线数值,即可读出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关键点2关键信息:梅里雪山的地理位置和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由于同一纬度太阳辐射能量差异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及雪线在同一纬度表现知:影响同一纬度雪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答案(1)C(2)A 方法技巧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该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考查形式:(1)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问题。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一般为: (2)运用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解释地理问题。该类型试题答题
26、思路一般为:区域图自然带分布图自然带统计图自然带分 预测演练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有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青藏高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中相应的位置上。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地理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其“牵一发”是指_。(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答案(1)自上而下分别是(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
27、;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程度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多冰川和冻土的直接原因是气温低,空气稀薄又是造成太阳辐射强的直接因素,据此将序号填写到框图中。第(2)题,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演变的根本原因是地壳隆起,海拔升高。第(3)题,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起,海拔升高,使得气候寒冷干燥,为冰川雪山、冻土发育提供了条件。并导致土壤贫瘠,多耐寒植被和动物存在。一、选择题自然植被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带性。阅读“2050年我国东部自然植被分布预测图”,回答12题。1与我国目前自然植被分布比较,2050年出现的变化有()A热带季雨林面积缩小B山地
28、常绿阔叶林分布下移C寒温带针叶林面积缩小D植被地带性分异规律消失2自然植被分布随时间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 B差异性C区域性 D开放性答案1.C2.A解析第1题,通过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知,我国热带季雨林面积扩大;说明我国气候变暖,山地常绿阔叶林分布上移;寒温带针叶林面积缩小,但植被地带性分异规律不会消失。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我国自然带发生变化,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2014北京海淀期中考试)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回答34题。3从亚洲到欧洲经
29、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A BC D4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A垂直地带性气候B纬度地带性热量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D经度地带性水分答案3.C4.D解析第3题,由图示知从亚洲到欧洲沿途经历的气候类型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据此判断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和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4题,沿途由沿海经内陆再到沿海,经历的自然带体现了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读“天山博格达峰北坡垂直自然带图”,回
30、答56题。5图中甲自然带的类型为()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C温带荒漠带D针阔混交林带6博格达峰北坡自然带丰富完整,是体现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典范,其形成因素最不可能的是()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 D海拔高度答案5.C6.B解析第5题,甲自然带位于山麓地带,与当地自然带一致,为温带荒漠带。第6题,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与其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关系密切,同时博格达峰北坡受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气流影响;与海陆位置关系不大。读“部分陆地自然植被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回答78题。7甲最有可能是()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C热带雨林 D热带草原8图中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地区分布在()A大陆东岸
31、 B大陆西岸C中纬度地区 D低纬度地区答案7.B8.B解析第7题,甲地年均温15左右,地处亚热带地区,由于该地太阳辐射强烈,蒸发旺盛,为地中海气候,在此条件下发育常绿硬叶林。第8题,根据图示植被分布规律及上题分析知,图示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地区分布在大陆西岸。(2014江西毕业质检)年平均气温0以下地区有常年积雪分布,常年积雪下限称为雪线,雪线高度与气温和降水相关。下图是“北半球某山地南坡和北坡年平均气温随海拔变化情况”。读图完成911题。9甲坡的雪线高度约为()A3 100 m B3 300 m C3 700m D3 900 m10关于甲坡和乙坡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坡是南坡,湿度小于乙坡B
32、甲坡是北坡,湿度小于乙坡C乙坡是南坡,湿度小于甲坡D乙坡是北坡,湿度小于甲坡11该山地气温年较差山顶小于山麓,原因是山顶()A夏季气温上升快B夏季气温上升慢C冬季气温下降快D冬季气温下降慢答案9.C10.D11.B解析第9题,以气温0数值的海拔高度为参照计算雪线高度。第10题,同海拔相比,山麓地带甲坡气温高于乙坡,表明甲坡为南坡,乙坡为北坡,甲坡雪线(0数值为参照)高度低于乙坡,表明甲坡湿度大,乙坡湿度小。第11题,有常年积雪的山地,山顶受积雪影响,气温上升较慢,进而导致气温年较差偏低。二、综合题12植被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33、下图为鄂尔多斯地区植被分布图。材料二百事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向沙漠宣战,把2.7万亩沙丘改造成为马铃薯种植基地。据当地农民反映,马铃薯种植基地的空气湿度增大了,云量增多了,白天不再那么热了,夜晚不再那么冷了。材料三“留茬免耕、秸秆覆盖”是鄂尔多斯地区保护耕地采用的措施,即作物收割后,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将秸秆覆盖地表过冬。下图为采用“留茬免耕、秸秆覆盖”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图。(1)概述材料一图中植被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沙丘改造为马铃薯种植基地导致该地气温发生了什么变化,请运用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3)简述鄂尔多斯地区采用“留茬免耕、秸秆覆盖”的生态意义。答案(1)由东南向西北
34、植被变稀疏,依次是灌丛、草原到荒漠。原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地处内陆,受夏季风影响较小,降水少,蒸发强;受夏季风(东南季风)影响,降水从东南向西北减少。(2)气温日较差减小。植被覆盖增加,白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增温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少,气温较低。夜晚,云量增多,大气的逆辐射增强。(3)保持土壤水分;保护了土壤肥力;减少空气中的沙尘;增加大气湿度;减轻土壤盐碱化程度;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及图示信息知,图中植被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得稀疏,这主要是由于愈向内陆,蒸发愈加旺盛,降水量愈少。第(2)题,沙丘改为马铃薯种植基地后,植被覆盖率增加,使白天温度不高,夜间温度不至过
35、低,使气温日较差减小。第(3)题,“留茬免耕、秸秆覆盖”对于保持土壤水分,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沙尘,增强抵抗风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3下图为“南美洲自然带分布图和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代表的自然带是_,其气候特征表现为_。(2)图中字母B代表的自然带是_,在南美洲的分布特征是_,形成这一特征的影响因素有_和_。(3)C地区自然带的主要形成原因是_。(4)下图中甲、乙两图代表安第斯山脉西坡植被分布的是_图,乙图中自然带的变化体现_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2)热带荒漠带分布于西海岸,南北狭长延伸地形洋流(3)受巴
36、西暖流影响,增温增湿;位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4)乙从赤道到两极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知A自然带位于南美30S40S之间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在该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结合B自然带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知该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由于受地形和洋流等因素影响,该自然带在南美西海岸呈狭长的条带状分布。第(3)题,受大气环流、地形和暖流影响,在C处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在该气候条件下发育热带雨林带。第(4)题,结合安第斯山脉西坡山麓气候分布特征知乙图代表安第斯山脉西坡植被分布。乙图中自然带呈南北更替,主要受热量条件影响,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