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课只因为年轻啊(节选)一、作家作品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作品:张晓风经典作品、地毯的那一端、花之笔记、母亲的羽衣等。二、相关链接1写作背景张晓风勤于笔耕,作品甚丰,尤以散文
2、饮誉海内外。早在1977年,台湾评论界就推其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她的作品突破了中国现代女性散文狭隘的“闺秀天地”。她的只因为年轻啊就是其文学发展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品。散文思想轮廓渐趋扩大,犹如从湖泊递变为壮阔浩渺的大海,将思想的触角伸向生命深层中,叩问生命的终极归宿。2张晓风的散文风格张晓风早期散文多以抒情为主,强调仁爱精神,宣扬人道主义,主张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关心、宽容和谅解,对别人的痛苦要同情,这种散文风格与冰心的散文相似。张晓风也在她的散文中呼唤“爱”,并得到一个“爱心马拉松长跑者”的雅号。在母亲的羽衣中,作者艺术地概括了女性人生道路上的两段历程:少女与母亲。伟大的母爱的“圣火”在一代一
3、代的交接中延伸。礼赞母爱,张晓风的散文充满着女性所特有的母爱情感。她把对人类的爱,人与人之间的爱作为自己创作的中心点,在作品中讴歌一些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普通人。张晓风除了对人类的母爱、友爱、情爱尽情赞颂外,她还对充满爱的生活、美的自然、真诚的生命进行讴歌。张晓风的散文创作除以抒情见长外,她还力求以深邃思想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深层思考。从七十年代中后期起,她在报刊上频频发表短小犀利的杂文,借助丰富的联想、巧妙的比拟和辛辣的嘲讽来抨击时弊,使她的创作由宣扬抽象的人性与爱转向直面残酷的人生。人间有爱,但人间也有恨。“直面人生”的现实态度,使她的散文更显得深刻和广博。张晓风以她深邃的思想,细腻的情感,明
4、朗晓畅的比喻、象征来表现严酷人生的创作,共同建构了六七十年代散文的主体框架,散文在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获得了新的形式和内容。1识记字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譬如()滑稽()尴尬()脸颊() 明眸() 灼伤()栀子() 夜阑() 香馥()瞥见() 喟然() 昏眊()佝偻()答案pjn jimuzhuzhlnfpikumou lu(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创散稽答案chun创伤/chun创造sn散乱/sn散步j滑稽/q稽首2辨形组词(先注音再组词) 答案l沙砾/l栎树ku喟然长叹/wi泾渭分明ji脸颊/ji汗流浃背3词语解释浩叹:_尴尬:_促狭:_香馥:_ 瞥见:_束手无策:_喟然:_昏眊
5、:_颖悟:_烟云过眼:_语焉不详:_正襟危坐:_张皇失措:_答案大声叹息。a.处境困难,不好处理;b.(神色、态度)不自然。爱捉弄人。形容香味浓郁。一眼看见。比喻一点办法都没有。叹气的样子。眼睛昏花。聪明(多指少年)。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说话说得不详细。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慌慌张张,不知所措。4近义词辨析(1)工效功效前者的意思是“工作效率”。后者的意思是“功能效率”。辨析妙招:只要句子里涉及到的是“工厂”(当然也包括“药厂”)的活动,就选用“工效”;只要跟“药材”、“药品”有关的语境就选用“功效”。例句:新技术的推广,使_提高了数倍。_太低,不仅与机床老化有关,更
6、与厂领导的思想僵化有关。这种药的_在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来,你再服用一段时间看。本品具有降低胆固醇、调节内分泌、改善微循环的_。(2)大肆大事前者是个贬义词,后者是个中性词。前者的意思是“毫无顾忌地(做坏事)”;后者的意思是“大力从事”。例句:他又开始_吹嘘他那所谓的光荣历史了。屁大个事,经过他的_渲染,弄得人心惶惶的。他因为_挥霍国家钱财,最终锒铛入狱。厂家为了扩大销量,_宣传其产品优点。答案(1)工效工效功效功效(2)大肆大事大肆大事一、文章结构只因为,年轻啊(节选)珍惜生命二、主题归纳本文通过写作者与青年学子交流探讨青春、生命的问题,表达了对年轻的羡慕,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如何立足自我又超越自
7、我的深刻感悟。1为什么“青春太好”了反觉其“春色恼人”?这句话隐藏了什么哲理?答:_答案生命是一桩太好的东西,好到你无论选择什么方式度过,都像是一种浪费。面对生命,我们不要太追求完美,只需好好把握青春,让生命过得充实丰富,“无论诚恳地做了什么都不必言悔”。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感受年轻和青春的,你从中又获得哪些心灵启示?答:_答案作者从情感、伤害、无常、过程等方面来感性地阐释青春的年轻和美的,从中引发出了爱和恨、受伤、青春的短暂与欲望的无穷、懊恼等相关的感慨。从中我们感受到来自青春的美好和短暂、人生的无奈与飞扬,在享受美的时候要学会看透它的易逝,在失去的时候,学会感恩和回味。3“所以说,爱的反
8、面不是恨,是漠然。”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 答:_答案爱代表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烈感情,从内容的表面上看,爱的反面便是恨,但是从感情的强度上看,爱的反面便是漠然。从下文便可看出,久别重逢的朋友,心中的爱也就变成了一句“认识你吗?”这句话所表达的是一种对漠然的害怕,哪怕是恨也是一种着紧的表现,而漠然就是一种无言的困惑,让人生怕。4哲思性散文虽然以阐述生活和人生的哲理见长,但这哲理常常是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来。本文中便有不少哲理、感情和形象结合得十分完美的段落。请在文中找出二三个能引起你共鸣的句段,谈谈你对哲思性散文的表达方式的看法,并体会张晓风散文“亦秀亦豪,清丽洒脱”(余光中语)的语言特
9、色。答:_答案如第四节中第15段中的“生命太完美,青春太完美也是要令人哀哭的啊!”这一段话富有深情地感慨生命、青春的完美,进而用“孩子手上的气球”这一具体形象比喻生命、青春,表达出青春是一场“无论做什么都觉是浪掷”的哲理。如第二节第4段中的“如果关怀和爱就必须钉痕宛在的受伤手掌吗?”这一段话通过“基督”这一形象,表现出一种在关怀与受伤之中的毅然的取舍,彰显了一种宁可受伤也要关怀、去爱的人生哲理。如第四节第12段,通过将青春在生命中的位置形象化为珍珠形成过程中那一段“晶光莹润”的幻象,表达出我们只能无奈地、束手无策地看着青春逝去的哲理。1将人生哲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本文是作者历经沧桑的感慨,更
10、是对人生的参悟。节选的四段文字,每段均围绕人生的某一个点来展开,但都是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活泼生动的实例,从生活中阐发对人生的感悟,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不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让人在阅读的快乐中感受教益。只因为年轻,所以把爱恨简单对立,却不明白,爱的反面只是没有感觉的漠然,因为一个人在恨的时候也仍然在刻骨铭心地爱着。只因为年轻,所以面临未来,总是怕受伤,却不明白,受伤是人生的常态,人生在世难免受伤,关键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只因为年轻,所以往往忽略了这丰盛却短暂的青春,那瞬间就过去的稀少的岁月,往往在人拥有的时候却总恍然。只因为年轻,所以总认为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再过一遍,却不知道时光对于这太美
11、好的青春而言,任何一种过法都是对生命的浪掷。作者善于将身边贴近实际的经验,由小到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2“亦秀亦豪,清丽洒脱”的语言特色。张晓风的语言委婉典雅。“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突破了中国现代女性散文狭隘的“闺秀天地”。只因为年轻啊叙写了自己在授业过程中与青年学子密切交往的事件,娓娓叙来,看似平淡从容,波澜不惊,但在内涵上却是笔力千钧、振聋发聩的。通过看似平凡的琐事,却揭示了一个人人都无法回避的主题。将意蕴深刻的哲理寓于日常事件中,笔底风雷,洒脱劲健,反映了作者驾轻就熟、负重若轻的驾驭能力和高超的语言技巧。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
12、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干渴(k) 浪遏飞舟() 竭泽而渔(ji)B荒谬(mi) 未雨绸缪(mu) 寥若晨星(lio)C憋闷(bi) 惊鸿一瞥(pi) 蹩脚(bi)D譬如(p) 完璧归赵(b) 作壁上观(b)答案C解析“憋”应读“bi”。2下列各项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滑稽尴尬正襟危坐乍起乍落B促狭灼伤不可置信倾家荡产C昏眊跺脚人老珠黄过眼烟云D佝偻荒缪张惶无措语焉不详答案D解析缪谬,惶皇。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过去10年间,我国汽车产量以平均23.5%的幅度每年高速增长,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价格也变得更加实惠。B广东是人口流入大省,目前的教育资源还不能满
13、足城市人口增长的需求,所以异地高考方案在实施初期难以做到一步到位。C许多制度本意是好的,但如果缺乏一个严密的监管体系,尽管这个制度有多么好的初衷,都有可能在执行中出现腐败问题。D“岭南四大园林”之一的余荫山房以布局精细著称,是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为表达对先祖的感恩,取“余荫”作为园名。答案B解析A语序不当,“每年”应放到“23.5%的幅度”前面。C.搭配不当,应把“尽管”改为“不管”。D.成分残缺,前两个分句的主语是“余荫山房”,但它不能充当“取名”的主语,应在“为表达对先祖的感恩”或“取余荫作为园名”前加上相应的主语。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对于物也好,
14、人也好,都既可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对待和把握,也可以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来对待和把握。_,_。_,_。_,_。在不同而相通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上建立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但人之为人,其主导在于超越自然物的方面如果在人文社会领域片面强调求同因此在人文社会领域中应注重把握事物和人生的个性与具体性人生是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统一体其结果不过是把人文科学归结为自然科学A BC D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所给语句明确文段话题。其次可根据句子的语意及关联词语等进行排序。句紧接横线前的语句,从正面谈自然与人文的关系,句中一个“但”表转折,强调人文。句进行假设分析,由句中的“如果”和句中的“其结果”可知,句在前,句在后
15、。句对文段作结,根据两句话的意思可知句在前,句在后。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6题。生命有如一枚神话世界里的珍珠,出于沙砾,归于沙砾,晶光莹润的只是中间这一段短短的幻象啊!然而,使我们颠之倒之甘之苦之的不正是这短短的一段吗?珍珠和生命还有另一个类同之处,那就是你倾家荡产去买一粒珍珠是可以的,但反过来你要拿珍珠换衣换食却是荒谬的,就连镶成珠坠挂在美人胸前也是无奈的,无非使两者合作一场“慢动作的人老珠黄”罢了。珍珠只是它圆灿含彩的自己,你只能束手无策地看着它,你只能欢喜或喟然因为你及时赶上了它出于沙砾且必然还原为沙砾之间的这一段灿然。5作者将珍珠跟生命相类比,两者之间有什么共
16、同特点?答:_答案短暂。生命如珍珠出于沙砾又归于沙砾这中间的一段短短的幻象,使我们颠之倒之甘之苦之。珍贵。珍珠和生命还有另一个类同之处 ,那就是你倾家荡产去买一粒珍珠是可以的。解析考查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结合文段内容,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作答。如“晶光莹润的只是中间这一段短短的幻象”,写出其短暂的特点。“倾家荡产去买一粒珍珠是可以的”,写出其珍贵的特点。6为什么说“你倾家荡产去买一粒珍珠是可以的,但反过来你要拿珍珠换衣换食却是荒谬的”?答:_答案珍珠的珍贵值得我们倾家荡产去觅求,而如果以珍珠去换衣换食,则亵渎了珍珠(生命)的弥足珍贵,无异于买椟还珠,取舍不当。(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17、10题。月,阙也张晓风“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字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那解释使我着迷。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那斋名也使我着迷。“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
18、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皱折,皱折造
19、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而月亮,到底曾经
20、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芯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正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
21、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的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22、!(选自读者2002年第24期)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或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篇散文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所用素材之间的内容上看似联系不大,但由于始终紧扣“月”来选材和组材,所以主题仍旧非常突出。B本文开篇从古文献对月的独特解释谈起,接着宕开一笔,引出曾国藩住所的题名,紧接着又引述有关中国神话传说,从而为下文阐述有关“月圆”的哲理做了充分铺垫。C本文以独特的观察视角,从“天残地缺”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发现了月亮没有真正圆过的真相,并从中悟出了“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这一道理。D文章在主体部分引用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三则神话传说,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23、”。E本文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如“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这些句子的抒情色彩浓郁,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答案AC解析A错在“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的线索应是“月缺”或“天残地缺”。C.错在“发现真相,并从中悟出了道理”。8第1段说:“那解释使我着迷。”请写出你的理解。答:_答案在传统的理念中,月总是圆的,象征着团圆,可是中国古代文献却用“阙(缺)”来解释,这种看似有违常理的解释,很新颖别致,实在耐人寻味。9第1段中说:“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请结合文意,简要谈谈作者“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的原因或理由,分两点
24、来答。答:_答案(1)“阙(缺)”往往是事物的常态。(2)残缺(缺憾)往往蕴涵美丽。10文章结尾说:“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请简要说说这些话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思想感情。答:_答案世间事物乃至人生的圆满和完美总是相对的,而且常和缺憾与不如意相生相伴,因而对他人(物)要多一份理解,对己(得失)则多一份达观(豁达)。1名言警句(1)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李大钊(2)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李大钊(3)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
25、,何处买青春?俗谚(4)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林宽(5)白发无凭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将弱冠非童子,学不成名岂丈夫?俞良弼(6)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雷锋(7)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实的保卫者,是使历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进的力量。宋庆龄2典型事例华罗庚25岁成为知名数学家著名数学家华罗庚,14岁读初中时因家庭贫穷辍学,靠刻苦自学取得极其优异的成就。20岁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大数学家熊庆来的重视,被调到清华大学任教。1934年成为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去世界
26、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作访问学者,其间在数论方面取得卓越的成果,引起全世界数学界的重视。25岁的华罗庚就成为知名度很高的数学家。他在数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既广泛又具有开创性,在数论、代数、多复变函数论等方面都有深刻的研究和卓越的贡献。著作有数论导引、堆垒素数论、高等数学引论等数十种专著及大量科学论文。肖邦20岁创作世界名曲C小调练习曲波兰19世纪杰出作曲家、钢琴家肖邦,是浪漫乐派巨匠,有“钢琴诗人”的美称。毕生憎恨沙俄对波兰的民族压迫和奴役,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对被占领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期望和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当波兰反对沙俄奴役革命失败,华沙陷落的噩耗传到维也纳时(肖邦当时旅居维也纳),年仅
27、20岁的肖邦,心中无限哀伤。于是创作了世界名曲C小调练习曲,这首曲子记录了这时候的悲哀,所以又名为革命练习曲。爱因斯坦26岁创立相对论现代杰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生于德国。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1940年加入美国籍。他26岁时创立了“相对论”,突破了牛顿的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从而打破了万有引力理论的“万能”性。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他于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替古人担忧张晓风同情心,有时是不便轻易给予的,接受的人总觉得一受人同情,地位身份便立见高下,于是一笔赠金,一句宽慰的话,
28、都必须谨慎。但对古人,便无此限,展卷之馀,你尽可痛哭,而不必顾到他们的自尊心,人类最高贵的情操得以维持不坠。千古文人,际遇多苦,但我却独怜蔡邕,书上说他:“少博学,好辞章妙操音律,又善鼓琴,工书法、闲居玩古,不交当也”后来又提到他下狱时“乞黥首刖足,续成汉史,不许。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遂死狱中”。身为一个博学的、孤独的、“不交当也”的艺术家,其自身已经具备那么浓烈的悲剧性,及至在混乱的政局里系狱,连司马迁的幸运也没有了!甚至他自愿刺面斩足,只求完成一部汉史,也竟被拒,想象中他满腔的悲愤直可震陨满天的星斗。可叹的不是狱中冤死的六尺之躯,是那永不为世见的焕发而饱和的文才!而尤其可恨的是身后的污
29、蔑,不知为什么,他竟成了民间戏剧中虐待赵五娘的负心郎,陆放翁的诗里曾感慨道:斜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城争唱蔡中郎。让自己的名字在每一条街上被盲目的江湖艺人侮辱,蔡邕死而有知,又怎能无恨!而每一个翻检历史的人,每读到这个不幸的名字,又怎能不感慨是非的颠倒无常。李斯,这个跟秦帝国连在一起的名字,似乎也沾染着帝国的辉煌与早亡。当他年盛时,他曾是一个多么傲视天下的人,他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他曾多么贪爱那一点点醉人的富贵。但在多舛的宦途上,他终于付上了自己和儿子以为代价,临刑之际,他黯然地对儿子李由
30、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幸福被彻悟时,总是太晚而不堪温习了!那时候,他曾想起少年时上蔡的春天,透明而脆薄的春天!异于帝都的春天!他会想起他的老师荀卿,那温和的先知,那为他相秦而气愤不食的预言家,他从他学了“帝王之术”,却始终参不透他的“物禁太盛”的哲学。牵着狗,带着儿子,一起去逐野兔,每一个农夫所触及的幸福,却是秦相李斯临刑的梦呓。公元前208年,咸阳市上有被腰斩的父子,高踞过秦相,留传下那么多篇疏壮的刻石文,却不免于那样惨烈的终局!看剧场中的悲剧是轻易的,我们可以安慰自己“那是假的”,但读史时便不知该如何安慰自己了。读史者有如屠宰业的经理人,自己虽未动手杀戮
31、,却总是以检点流血为务。我们只知道花蕊夫人姓徐,她的名字我们完全不晓,太美丽的女子似乎注定了只属于赏识她的人,而不属于自己。古籍中如此形容她:“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意花不足拟其色,似花蕊轻柔也,又升号慧妃,如其性也。”花蕊一样的女孩,怎样古典华贵的女孩,由于美丽而被豢养的女孩!而后来,后蜀亡了,她写下那首有名的亡国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无一个男儿,这又奈何?孟昶非男儿,十四万的披甲者非男儿,亡国之恨只交给一个美女的泪眼,交给那柔于花蕊的心灵。国亡赴宋,相传她曾在薜萌的驿壁下留下半首采桑子,那写过百首宫词的笔,最后却在仓皇的驿站上题半阕小词:初离蜀
32、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半阕!南唐后主在城破时,颤抖的腕底也是留下半首词,半阕是人间的至痛,半阕是永劫难补的憾恨!马上闻啼鹃,其悲意如何?那写不下去的半段比写出的更哀绝。蜀山蜀水悠然而青,寂寞的驿壁在春风中穆然而立,见证着一个女子行过蜀道时凄于杜鹃鸟的悲鸣。在伟大之后,渺小是怎样地难忍;在辉煌之后,黯淡是怎样地难受;在被赏识之后,被冷落又是怎样地难耐,何况又加上那凄恻的何满子,白居易所说的“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的何满子!千载以下,谁复记忆胡二子和骆供奉的悲哀呢?人们只习惯于去追悼唐明皇和杨贵妃,谁去同情那些陪衬的小人物呢?但类似的悲哀却在每一个时代演出,天宝总是
33、太短,渔阳鼙鼓的余响敲碎旧梦,马嵬坡的夜雨滴断幸福,新的岁月粗糙而庸俗,却以无比的强悍逼人低头。玄宗把自己交给游仙的方士,胡二子和骆供奉却只能把自己交给比永远比永恒还长的流浪的命运。灯下读别人的颠沛流离,我不知该为撰曲的沧州歌者悲,或是该为唱曲的胡二子和骆供奉悲,抑或为西渡岛隅的自己悲。 内容意蕴:探究的重要维度【真题引路】(2014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祖屋农人祖屋,是我内心深处最鲜活的那一处,秘不示人,只怕她遭了风雨的侵蚀,抑或因晾在空气下而变质。在我心中,她由高大到矮小,由缤纷到简单,由喧嚣到沉寂,到后来一直缩进我的梦里,晶莹成了枕边的一颗泪珠。在很长的时间里,祖屋是我的整
34、个世界。或许是自第一次睁开眼睛,我便开始了探寻祖屋的秘密。接下来,便用小小的身躯,摸爬丈量着这个宅院祖屋的大门朝东南。所谓的大门,只是一个枝条编成的柴扉而已,柴扉上钉着小扣,上着一把几乎锈透了的老锁,其实只是做做样子。主屋是三间西屋,石头砌垒的底层墙上,土坯一直到顶,其上是用厚厚的黄草拍成的蓑衣似的草屋脊。正屋用细泥糊就的外墙面,被风雨侵蚀,一条条的细槽沟和窄缝遍布其上,斑驳着岁月的手艺。祖屋中,正正当当四平八稳地摆着一张八仙桌。记事起,就觉得爷爷除去到院里纳凉、到地里干活之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桌子右边也被我们称为“上首”他那把椅子。每年除夕夜,总是这样一幅场景:爷爷稳坐上首,爸爸、叔叔、哥哥
35、、我和堂弟则围桌而坐,相互让菜、敬酒、劝酒,奶奶则带着她的儿媳们张罗忙活。大桌子的旁边,是在农村被称为“憋来气”的土炉子,也是我印象里最暖的所在。冬天里,往炉边一凑,仿佛冻透了的手脚、冻得通红的鼻头和接近透明的耳朵瞬间被暖了过来,有时接过奶奶递来的煎饼,贴在炉壁上一烤,一股香气便悄悄弥漫开来。那被土炉子烙得焦黄的煎饼,至今烙在我的脑海里,抠都抠不掉呼吸着祖屋院子里几代人呼吸过的空气,踩着院子里叠了无数摞的几代人的脚印,我渐渐长大。祖屋却总是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看起来同样一成不变的,是屋檐下的那个燕子窝。小学时,有一次放学回来,我同忙碌着的燕子有过一次对话,刚刚北归的它,身上还附着南方的暖意。我
36、对燕子说,“佐罗先生,你好”,燕子瞅着我发愣,看来这家伙健忘,过了个冬天就把老朋友给忘了。“它不是你那只燕子了,这是它孩子,我认得”,奶奶在一旁边喂着鸡边对我说。噢,原来也是在变的。那时候,无论上学还是上班,在外面游荡累了,总要回祖屋住上几天。每到清晨,爷爷奶奶便会在院子里说起话来。有时是催我们起床,有时则是云彩啦天气啦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原来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话头来打破这农家院的寂静罢了。早上飘荡在祖屋院里或高或低的说话声,或许是我所有关于故乡的记忆中最难割舍的情愫。后来,没有了人气养着的祖屋,再也打不起一点点精神来。就像当年我的祖父,坐在他那把咯吱作响的躺椅上,到最后老得连眼皮都不愿眨一下。没
37、有悬念,一切都抵御不了岁月的磨洗。我的祖屋,虽然拼命挣扎着力图站直身子,拼命挣扎着不被风雨剥去最后一层外衣,拼命挣扎着给这个院落和世界留下最后一点记忆,但在一个风雨之夜,最终还是轰然倒下这当然是父亲后来告诉我的。若干年下来,我觉得那轰然倒下的身影,一直实实在在地压在我心上。现在,站在已无往日印迹的祖屋的院子里,思绪纷扬。一阵从岁月深处的角落里吹来的风,抚着我的耳朵,轻轻告诉我:“她也经常思念过去。”(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7月13日)请根据文本,探析“她也经常思念过去”这句话的含意。答:_答案要点:祖屋具有灵性,也经常思念过去的人和事;祖屋的主人,对祖屋与故乡、亲人与亲情充满思念与不舍;人与
38、祖屋息息相通,对逝去的岁月与事物都充满思念。(意思对即可)解析可从表面意与深层意等方面回答。表面意,“她”指祖屋,“思念过去”赋予了祖屋以人的情感;深层意,写祖屋在思念过去,实际上是写人在怀念和祖屋相关的过往。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回答。【技法探究】探究活动一探究文本关键字词、句子及标题的深刻内涵1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远处的青山英高尔斯华绥不仅仅是在这刚刚过去的三月里(但已恍同隔世),在一个充满痛苦的日子德国发动它最后一次总攻后的那个星期天,我还登上过这座青山呢。正是那个阳光和煦的美好的天气,南坡上的野茴香浓郁扑鼻,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我俯身草上,暖着面颊,一边因为那新的恐怖而
39、寻找安慰,这进攻发生在连续四年的战祸之后,益发显得酷烈出奇。现在总算有了完结,于是我又一次登上了这座青山,头顶上沐浴着十二月的阳光,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这时心头不再感到痉挛,身上也不再有毒气侵袭。和平了!仍然有些难以相信。战争持续了这么长久,我们不少人似乎已经忘记了1914年8月的战争全面爆发之初的那种盛怒与惊愕之感。但是我却没有,而且永远不会。在我们一些人中我以为实际在相当多的人中,只不过他们表达不出罢了这场战争主要会给他们留下这种感觉:“但愿我能找到这样一个国家,那里人们所关心的不再是我们一向所关心的那些,而是美,是自然,是彼此仁爱相待。但愿我能找到那座远处的青山!”关于忒俄克里托斯的诗篇
40、,关于圣弗兰西斯的高风,在当今的各个国家里,正如东风里草上的露珠那样,早已渺不可见。即或过去我们的想法不同,现在我们的幻想也已破灭。和平之感在我们思想上正一天天变得愈益真实和愈益与幸福相连。天空中各种禽鸟的飞翔,海鸥、白嘴鸭以及那往来徘徊于白垩坑边的棕色小东西对我都是欣慰,它们是那样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一只画眉正鸣啭在黑莓丛中,那里叶间晨露未干。轻如蝉翼的新月依然隐浮在天际,远方不时传来熟悉的声籁,而阳光正暖着我的脸颊。张目四望,不管你看看眼前的蜗牛甲壳,雕镂刻画得那般精致,恍如童话里小精灵头上的细角,而且角端作蔷薇色;还是俯瞰从此处至海上的一带平芜,它浮游于午后阳光的微笑之下,几乎活了起来,这
41、里没有树篱,一片空旷,但有许多炯炯有神的树木整个世界的逐渐恢复生命这株伟大花朵的慢慢重放在人的感觉与印象上的确是再美不过的事了。我把手掌狠狠地压在草叶上面,然后把手拿开,再看那草叶慢慢直了过来,脱去它的损伤。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战争的创伤已经深深侵入我们的身心,正如严霜侵入土地那样。在为了杀人流血这桩事情而战斗、护理、宣传、文字、工事,以及计数不清的各个方面而竭尽努力的人们当中,很少有人是出于对战争的真正热忱才去做的。但是,说来奇怪,这四年来写得最优美的一篇诗歌,亦即朱利安克伦菲尔的投入战斗!竟是纵情讴歌战争之作!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自那第一声战斗号角之后一切男女对战争所发出的
42、深切诅咒全部聚集起来,那些哀歌之多恐怕连笼罩地面的高空也盛装不下。然而那美与仁爱所在的“青山”离我们还很遥远。什么时候它会更近一些?人们甚至在我所偃卧的这座青山也打过仗。根据在这里白垩与草地上的工事的痕迹,这里还曾宿过士兵。白昼与夜晚的美好,云雀的欢歌,香花与芳草,健美的欢畅,空气的新鲜,星辰的庄严,阳光的和煦,还有那清歌与曼舞,淳朴的友情,这一切都是人们渴求不厌的。但是我们却偏偏要去追逐那浊流一般的命运。所以战争能永远终止吗?这是四年零四个月以来我再没有领略过的快乐,现在我躺在草地上,听任思想自由飞翔,那安详如海面上轻轻袭来的和风,那幸福如这座青山上的晴光。作者将这篇散文取名为“远处的青山”
43、,结合全文,探究“远处的青山”蕴涵的深意。答:_答案“青山”是作者追求的美好理想的象征,包括和平、自由、美与仁爱;“远处的青山”,则暗示出人类距离“美与仁爱”甚远的严峻现实;表达作者对人类不能永离战争的忧虑。2技巧点拨这种探究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及标题的内涵的题目,与做理解词语、句子含义题有相通之处,但不同之处在于命题者是选择那些关涉全文意蕴的词、句供你探究,换言之,透过这些词、句、标题看看你能体悟到文本哪些重要、深刻的意蕴。因此,做此类题一定要注意词、句在文中出现之处,文中点明标题之处这些地方的内容,还要联系全文主旨。探究活动二探究文本的深刻意蕴及情感态度1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44、。屋檐凌鹰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喜欢沿着墙根行走,这可能是我在我的乡村形成的一种习惯。我那时虽然很讨厌那些像麻雀一样的乡村瓦屋,但我满村庄游走的时候,却喜欢沿着一座座房子的屋檐走过,从这座房子的屋檐绕到那座房子的屋檐下去。下雨的时候,即使我将整个村庄游走了一遍,我的身上也不会被雨水打湿,这是我在当时承认的乡下瓦屋惟一的好处。当我现在几乎每天都走在城市的墙根下的时候,我所看到的只有两种景象,一种是沿街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店铺,另一种就是一截又一截华丽而又冷硬的城墙,我几乎看不到一片瓦也看不到一个屋檐。说文解字对“檐”的解释是“房顶向外伸出的边沿”。可是,我们放目城市的楼宇,几乎已经找不到这种从房顶向
45、外伸出一截边沿的房子了。很显然,这样的房子只属于乡村和遥远的朝代的城镇了。其实,对于城市来说,只有这样的房子才更像城市,才更有城市的现代气象,这就像一座村庄如果全是一栋栋连屋檐都没有的楼房,看起来就很不像乡村一样。说得更客观一点,我们渴望屋檐,都是因为我们一直就在行走中,一直就在路上,是因为我们一直就没找到和一时还没找到自己的归宿。这样,我们就随时都会遇上一阵暴雨,随时都有可能要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风躲雨,这就形成了我们对屋檐的强烈渴望和对没有屋檐的城市的惊慌与惶恐。其实,真正的城里人是不需要屋檐的,他们如果有屋檐情结他们就不是地道的城里人了。所以,很多原本是乡下来的人在城市呆久了,习惯了,也会在
46、经意或不经意之中流露出对屋檐的厌恶和不屑,好像不具备这种心理元素,他们随时就会被真正的城里人看出他们乡下人的本色来一样。然而,有趣的是,这些厌恶屋檐的城里人和“后城里人”却又偏偏要选定某个节假日去一些古镇古村看那些有屋檐的老街和老村。当他们走近这样的古镇古村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片房顶,房顶上是一大片发黑的瓦,像鸟的一片片羽毛,像鱼的一片片鳞甲,然后,他们才能看到一座座带屋檐的老房子。从屋顶向两边延伸的屋檐,使这些老房子看上去就像一只只老得再也飞不动的鸟。这些古镇古村的房子,远到唐宋,最近也起码是明清的文化精华了。可我们的城里人和“后城里人”选择这样的旅游去向,更多的人可能是出于一种对身份的界
47、定。他们觉得只有去了那样的古镇古村,看了那些有屋檐的瓦房,才更符合一个城里人的生活标准。因此,有时候,我就会突发奇想,如果有一天让这些城里人的房子都换成这样的瓦房,他们愿不愿意住呢?当然,这只是我一些不切实际的瞬间意念,我知道我这样想是彻底违背城市文明的正常发展规律的,我知道我这种想法会让人觉得荒唐可笑。曾听一位朋友发过这么一种感叹。他说,我总觉得,城市房子的屋檐那种最早用来栖身用来遮风挡雨的概念已逐渐淡去,房子的屋檐下所承载的温情,正在被令人眼花缭乱的奢华一点一点地消解着。我不知道朋友的这种感觉是否准确,但他的话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我坐在乡村老屋看着屋檐下的雨水迷蒙了我的乡村的那番景象。后来,
48、我就开始了近乎荒诞的胡思乱想,就觉得城市的楼宇给我的感觉更像一个个矫情的女子。她们穿着款式最流行的华丽衣裳,她们的身上挂满了华光四溢的饰品,她们的脸上涂着厚厚的脂粉,她们的嘴唇描着鲜艳的口红,她们的眼睛上点染着像星星一样泛着荧光的眼影。她们就这样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地站在一座座城市里,显得特别的雍容华贵,令人想入非非。可是,她们惟一缺欠的,却是乡下女子的那种温润慈善与单纯婉约。然而,我们更多的人却并不愿意去守候那样一位乡村女子,我们都想远离她,都想来到城市,都想跟贵妇人一样的城市眉来眼去打情骂俏,可这样的女子又总是在极力拒绝我们。因此我们只能在她们不屑一顾的目光下自作多情诚惶诚恐地行走和奔跑。至于
49、那个乡下女子,当我们远离她之后,当我们在城市经历了太多的风吹雨打之后,我们才会蓦然想起她来,然后才觉得她是那么的温甜可爱,然后就总想回去看看她,却又一直以种种由我们强加给自己的理由拖延下来迟迟没有回去。然后我们就只好把她装进心里,将她当作我们内心的一道屋檐,为我们的心灵遮风挡雨。请探究“屋檐”在文中的深刻意蕴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答:_答案(1)深刻意蕴:屋檐是一个文化符号;屋檐是文化传统中真诚、温情、关爱、仁爱、美好的人性成分中的象征;屋檐是人们心灵的慰藉和靠山。(2)情感态度:对现代文明冲击下善良等优良传统逐渐消失进行批判;表达了保留传统文化中那温良仁爱等积极元素的愿望;表达了让传统文化中的
50、优秀成分与现代文明高度融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让人们舒心的生存(生活)环境的愿望;表达了把人们从那种冷漠、辛苦、缺少尊严的生存状态中解救出来的思想感情。解析第一问探究的是“屋檐”的象征意蕴。可从文化、人性、心灵三个层面探究。第二问探究的是作者在文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文中对屋檐、城市的不同情感及其融合,以及作者表达的愿望,都是必须关注的。2技巧点拨深刻意蕴与情感不是一回事,虽说有些地方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探究深刻意蕴就是看文本中选取了哪些不同材料,这些材料背后有无深刻的东西,它一般指向材料背后的时代、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以及民族心理、
51、时代精神和人文性等深刻的东西。情感取向是指作者对文中不同的人、事的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或明或隐,或直或曲,都能从文本中提取出来。作答时一般要用一些情感词语,如赞美、批评、忧虑等。探究活动三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1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秋丰子恺我的年岁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两年了。不解达观的我,从这两个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与影响。虽然明明觉得自己的体格与精力比二十九岁时全然没有什么差异,但“三十”这一个观念笼在头上,仿佛在日历上撕过了立秋的一页以后,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寒暑表上的热度依然没有降低,然而只当得余威与残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驱,大地的节候已从今移交于秋了。实际,
52、我两年来的心情与秋最容易调和而融合。这情形与从前不同。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欢喜杨柳与燕子,尤其欢喜初染鹅黄的嫩柳。我曾经名自己的寓居为“小杨柳屋”,曾经画了许多杨柳燕子的画,又曾经摘取秀长的柳叶,在厚纸上裱成各种风调的眉,想象这等眉的所有者的颜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与口。那时候我每逢早春时节,看见杨柳枝的线条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这狂喜又立刻变成焦虑,似乎常常在说:“春来了!不要放过!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那一天我总想有一种足以充分酬偿这佳节的举行。我准拟作诗,作画,
53、或痛饮,漫游。虽然大多不被实行,或实行而全无效果,但我总不灰心,总觉得春的可恋。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而对于秋,尤无感觉。自从我的年龄告了立秋以后,两年来的心境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然而情形与前不同:并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与焦灼。我只觉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调和。非但没有那种狂喜与焦灼,还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而对于春,又并非像昔日对于秋的无感觉。我现在对于春非常厌恶。每当万象回春的时候,看到群花的斗艳,蜂蝶的扰攘,以及草木昆虫等到处争先恐后地滋生繁殖的状态,我觉得天地间的凡庸,贪婪,无耻,与愚痴,无过于此了!尤其是在青春的时候,
54、看到柳条上挂了隐隐的绿珠,桃枝上着了点点的红斑,最使我觉得可笑又可怜。实际,迎送了三十几次的春来春去的人,对于花事早已看得厌倦,感觉已经麻木,热情已经冷却,决不会再像初见世面的青年少女似的为花的幻姿所诱惑而赞之,叹之,怜之,惜之了。况且天地万物,没有一件逃得出荣枯,盛衰,生灭,有无之理。过去的历史昭然地证明着这一点,无须我们再说。古来无数的诗人千篇一律地为伤春惜花费词,这种效颦也觉得可厌。假如要我对于世间的生荣死灭费一点词,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对于前者的贪婪,愚昧,与怯弱,后者的态度何等谦逊,悟达,而伟大!我对于春与秋的舍取,也是为了这一点。夏目漱石三十岁的时候,曾经这
55、样说:“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我现在对于这话也深抱同感。我的年龄告了立秋以后,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状态便是这对于“死”的体感。以前我的思虑真疏浅!以为春可以常在人间,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没有想到死。又以为人生的意义只在于生,我的一生最有意义,似乎我是不会死的。直到现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钟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欢,是天地间反覆过亿万次的老调,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与脱出而已。犹之罹了疯狂的人,病中的颠倒迷离何足计较?但求其去病而已。我正要搁笔,忽然西窗外黑云弥漫,天际闪出一道电光,发出隐隐的
56、雷声,骤然洒下一阵夹着冰雹的秋雨。啊!原来立秋过得不多天,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可怕哉!(选自丰子恺散文,有删改)请联系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答:_答案作者通过对“春”“秋”由喜春厌秋逆转到厌春喜秋的取舍变化过程地抒写,体验到人生的进程不过如寒来暑往的四季交替,春充满了贪婪、愚昧与怯懦,秋则是谦逊、悟达而伟大;生荣不足道,一切的死灭、平安应是人生的追求。作者把人生之秋与自然之秋融在一起来写,相互对照,表现出一种达观、成熟与超脱的情怀。从对春的不满和“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中,显示出作者的心境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不协调,流露出作者对扰攘纷争的人生现实的不满。解析本文的写作
57、意图是通过对“春”“秋”前后不同的情感态度表现出来的,通过对“春”“秋”不同的态度可以探究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另外,注意联系该文写作时的现实背景。2技巧点拨作者的创作意图是指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篇作品。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与文章主旨紧紧相连的,可以说是对主旨的另一种形式的考查,是可以从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句及议论抒情句提取、分析、概括出来的。另外,它又与作者的创作背景密不可分。作者的创作背景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方面是指作者创作作品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微观方面是指作者当时的心境(情绪)、影响心境的主客观因素。探究其创作意图,不能不联系时代背景,但不可太机械。关注现实,合理联想。文学创作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一般来说,文学作品都是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而创作的。因此考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联系社会现实,尤其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创作意图探究题中的每个答题要点可以采用与“通过表达了”类似的表述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