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8二轮复习资料: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史).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220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8二轮复习资料: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08二轮复习资料: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08二轮复习资料: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一、民族关系(一)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四个基本特点1、 共同组成论:中华民族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民族有机体,是一个不断扩大、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民族。2、共同缔造论: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参与缔造的。汉族是主体,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经济交流、物产丰富、文化发展方面不断丰富着中华文明,其地位和贡献是不可或缺的。3、友好交流论:民族友好交流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4、民族融合论:不断扩展的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突出特征。民族融合的形式包括长期交往、迁徙杂居、通婚和亲、改革推动、统一促成、战争加速等。这一历史现象是推动

2、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二)理清古代民族关系的六个阶段:三次大融合和三次大发展六个阶段:其中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是三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而秦汉、隋唐和明清则是民族国家的三次大巩固时期。每次融合后伴随着一次巩固发展,同时巩固发展又为新的民族融合准备了条件1、三次民族大融合:一浪更比一浪高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主体是以华夏族为核心吸收周边的少数民族。融合的途径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这一融合为秦朝的大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主体在北方。融合的途径主要有民族大迁徙( 五胡内迁和汉人南迁)、改革和政策推动( 孝文帝改革和诸葛亮的政策)、长期交往和共

3、同斗争、通婚杂居等。这一融合为隋朝的大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也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北方的恢复和南方的开发。由宋到元的民族大融合范围空前广泛,这次融合的途径主要包括民族迁徙、战争、长期交往、通婚杂居等。这次大融合拓展了祖国的疆域,巩固了元朝以来的大统一的局面,中华民族的主体基本固定。2、三次民族大发展:一轮更比一轮强秦汉时期初步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格局。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和周边各族的联系,对西南诸夷和百越进行有效管辖。隋唐时期大大发展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格局。中央王朝和各族之间的联系空前密切,政策开明;中央对边疆的管辖更加扩展和加强;疆域空前辽阔。明清时期最终巩固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格局。边疆

4、各族基本完成了封建化;中央政权采取多种手段空前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将平定叛乱和维护国家主权结合起来;辽阔的版图最终确定。(三)梳理历代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西北: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管辖天山南北;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元朝设甘肃行省和岭北行省;清朝平乱后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和伊犁将军。2、东北:秦朝设辽东郡;唐朝设黑水都督府和忽汗州都督府;元朝设辽阳行省;明朝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黑龙江、吉林、盛京将军。3、西藏:元朝正式归属中央,由宣政院管辖;明朝设立乌思藏卫所,并建立僧官制度;清朝确立册封制度并设驻藏大臣管辖。4、云贵:汉朝设夜郎等郡县;元朝属云南行省,设

5、土知府和宣慰司;明朝开始改土归流;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属云南、贵州行省管辖。5、华南:秦朝设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汉朝设南海等九郡;元朝设江西和湖广行省;清朝设广东和广西行省。6、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清朝设台湾府;晚清设台湾行省。(四)分析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l 政治上:开发祖国边疆,扩大祖国疆域,推动祖国统一局面的形成。l 经济上:提供大量动植物特产,丰富中华文明的物质文明;接受并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实现本民族的封建化。l 民族上:以多种形式推动民族交流和融合,促成多民族国家格局的发展壮大。文化上:从多方面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学、音乐、舞蹈等,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健、豪迈等富

6、有生机的新元素。(五)总结民族交往的基本形1. 长期交流:各民族之间,主要是人民之间长期的接触往来,包括迁徙、交流、通婚等,这是历史上民族交往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也是推动民族融合的最基本途径。2. 民族战争:民族之间的战争无侵略与被侵略之分,但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非进步之分。具体性质要根据其目的和效果来看,把握生产力标准和历史进步标准。民族战争在历史上不占主流。3. 民族和谈:民族政权之间的和谈不是国家之间的条约,“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等民族政权之间的和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总体强调其积极意义,即促进了和平,密切了联系,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力发展。4. 互市贸易:政权边界的互市、榷

7、场等促进了双方的交流,有利于民族友好。5. 和亲通婚:以汉朝王昭君,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最为著名,历代均常见。和亲通婚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友好和交流,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6. 层封册命:以唐朝和清朝为显著。7. 行政管辖: 二、对外交往1、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特征(1)开放性:自秦汉到明朝前期,历代统治者都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开放是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特点。(2)中心性:在对外交往中,中国处于国际交往的中心,形成一系列国际大都会(汉长安,唐长安、洛阳、扬州,宋东京,元大都等),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这一文化圈笼罩亚洲,辐射东西。(3)领先性:在对外交往中,中国凭借强盛的国

8、力;繁荣的经济;昌盛的科技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输出的多为先进的手工业产品(丝绸、瓷器、铁器)和应用性技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4)双向性:既有输出,也有输入。在对外交往中中国不仅泽被东西,而且兼容并蓄,广泛吸收了邻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宗教等成果。(5)梯度性:在对外交往中,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是全范围的,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西亚、中亚主要是经贸文化往来;对欧洲和非洲主要是间接的贸易往来。(6)双途性:海陆双途,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它们成为东西方交流的。2、两条大通道。(1)陆上丝绸之路开辟:张骞通西域后开始形成。开辟和维护的条件有:西汉强盛的国力;繁盛的经

9、济;开放的政策;对匈奴的反击;张骞的首倡之功;发达的丝织业;西域都护的设置与维护;班超的经营;东西方对彼此商品的需要。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后分为南北两道,至疏勒会合,越葱岭,往西南可到达大月氏、安息、大秦,往北可达大宛、康居。发展:唐朝丝绸之路更加畅通,可以到达欧洲、非洲;元朝丝绸之路重新繁荣,从元大都出发,有三条大道通往西方。影响: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手工产品和应用技术先后西传;亚欧的特产、文化先后传入中国;在世界古代历史上沟通了几大文明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丝绸之路上形成了灿烂的文明。(2)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汉武

10、帝时期开辟。条件包括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发达的丝织业和造船业等。路线: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发展:唐朝更加发达,延伸至波斯湾;宋元时期远达红海,对外贸易超过前代;明朝郑和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影响: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文化圈;长期以来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3、对外交往的基本形式(1)政治上通使留学; (2)经济上互通有无; (3)文化上交流互补; 三、相关知识1、评价闭关政策2、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3、 梳理

11、古代人口迁徙(1)少数民族的迁徙:少数民族从边疆迁移到内地,主要迁到黄河流域。这种迁徙在短期内产生一定的民族战争,但从长远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形成大统一的局面。(2)汉族的迁徙:汉族的迁徙有两个主要方向,一个是南迁到江南地区、华南地区,另一个是迁徙到边疆地区。前者主要是为了躲避战乱,后者除了躲避战乱外,还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屯边行为( 如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大规模移民实边)。汉族的迁徙把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所到的地区,促进了江南和边疆的开发,推动了民族融合。(3)跨国界的迁徙:唐朝以后,特别是郑和下西洋后,大量的中国人到南洋谋生,促进了南洋的开发,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秦汉到宋元,特别是隋唐时期,大量的外国人(波斯人、大食人、阿拉伯人)在中国居住,带来了丰富的异国文化,而且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