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7-11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人民版必修一):3-2 辛亥革命.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170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11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人民版必修一):3-2 辛亥革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07-11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人民版必修一):3-2 辛亥革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07-11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人民版必修一):3-2 辛亥革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07-11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人民版必修一):3-2 辛亥革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07-11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人民版必修一):3-2 辛亥革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07-11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人民版必修一):3-2 辛亥革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07-11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人民版必修一):3-2 辛亥革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07-11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人民版必修一):3-2 辛亥革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07-11年历史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人民版必修一):3-2 辛亥革命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0分)1(2009年广东高考10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A总统制 B 联邦制 C 君主立宪制 D 责任内阁制【答案】D【点拨】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实行的是总统制,为限制袁世凯权利,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孙中山又改为责任内阁制。【结束】2(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6题)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A【点拨】本题以乡村知识分子的日

2、记作为切入点,以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社会情况(尤其是社会习俗)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难度稍大。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竞袭洋夷之皮毛”等,这些词语影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总之,材料里作者称辛亥革命为“变乱”,又用“竞袭皮毛”表达了对辛亥革命的不认同。故选A项。【结束】3(2011年海南高考17题)一般认为,辛

3、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答案】A【点拨】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看革命的任务,辛亥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A项体现了反封建任务的成果。所以A符合题意。【结束】4(2010高考安徽文综15题)图3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答案】A【点拨】仔细观察图和注释,漫画瓢上有一个“鄂”字,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B不能体现顾此失彼,

4、C无法体现材料所体现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无法准确的表达当时的形势。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结束】5(2011年海南高考16题)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答案】B【点拨】注意“公派”两个字,公派生按正常是应该支持政府的,毕竟是政府出钱给他们出国深造的。这与私人留学是有区别的。除非政府出了问

5、题,才会转向反对的。从1872年到1875年,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回来时,清朝正实行洋务运动,国力相对强盛相比,公派留学生自然拥护国家政权,为国效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905年前后”,这个时期清廷准备实行立宪,但“皇族内阁”的设立,被证明清廷的革新只是个骗局,使公派生对清廷失望,转向同情、支持革命。故选B。【结束】6(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16题)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A.义和团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

6、D.国民革命【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了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事实证明只有赢得国家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自由、民主、共和。从题干可以判断A项不符合题意,由时间可以判断D项不对,因为列宁在这之前已经逝世.而五四运动是列强掠夺中国的结果正好与题意相反.辛亥革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欧洲列强所不允许的,正好导致了欧洲列强与落后实力的代表袁世凯的相互勾结。材料表明中国的革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选项ABD符合,向西方学习的“自由民主共和”等革命目标,排除A项,讲话的人是列宁,1924年逝世,D排除。【结束】7(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7题)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

7、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答案】B【点拨】注意态度变化的时间,1895年与1900年,从甲午战败到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妥协退让、无能,人们对清政府丧失了信心,对革命党态度也发生了变化。【结束】8(2010高考广东文综16题)“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明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性C.国民革命结

8、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答案】B【点拨】题眼: “民众以为清 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考点: 辛亥革命的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结束】9(2011年江苏高考6题)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

9、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答案】A【点拨】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仿效美国实行总统制,政体实行三权分立,从而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但最后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辛亥革命失败。联系材料分析各选项,B项辛亥革命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说法错误,中华民国不是联邦制;C项说法与事实不符;D项说法明显错误,担任临时大总统的有孙中山和袁世凯,袁世凯是封建旧势力代表。本题选A项,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建立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南京临

10、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表述错误。【结束】10(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15题)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的寓意是( )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 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 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答案】C【点拨】五色旗,旗面为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寓五族共和,实现民族团结之意。【结束】11(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综15题)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

11、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答案】C【点拨】注意革命党、中华民国与老农之间的联系即可。在辛亥革命之后,老农对革命情况一无所知,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虽说已日渐深入人心,但对农村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结束】12(2008年广东高考11题)“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答案】B【

12、点拨】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辛亥革命提倡民主共和,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旗是五色旗。故选B符合题意。【结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0分)13(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38题)辛亥革命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11分)【答案】标题部分(3分)答案1:从材料中提取了两方面的信息,概括确切。(3分) 一次保守与激进的革命 一场未完成的革命答案2:从材料中提取了单方面的信息或语意含糊。(1分) 一场伟大的革命 其他答案:未结合材料概括主题(0分) 辛亥革命百年祭观点部分(4分) 答案l:提炼出与史实

13、一致的观点。(2分) 以西方近代文明礼仪取代传统陋习 提倡人人平等 其他答案。(0分)答案l: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2分) 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政权没有解决原有的社会问题其他答案。(0分)史实部分(4分)答案l: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2分)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创立民国 其他答案。(0分)答案l: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2分) 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 北洋军阀掌控中央政权其他答案。(0分)【点拨】本题以辛亥革命的小论文为切入点,通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来考查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高考不回避热点。标题可从“(一)”“(二)”中明显可以看出激进与保守,

14、故标题要点明革命的二重性;可从革命的积极作用并且在政治的角度分析;可从称谓、礼仪中概括,二者属于西方近代文明礼仪;从当要的角度,可从中央或袁世凯角度分析;从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没有解决土地问题等综合概括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本题主要考查编写论文提纲的基本能力。从材料示例可知,论文提纲由两部分组成:标题和目录。首先,标题部分,完成标题空缺。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具有两面性:成功与失败并存、革命性与妥协性并存,因此标题应包括两方面内容。其次,目录部分,一类目录是观点,如、,作答依据是提炼出的观点必须与史实相一致;二类目录是史实,如、,作答依据是举出的史实必须与观点相一致。【结

15、束】14(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2题)(9分)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2分)(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3分)【答案】(1)政治革命。武昌

16、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点拨】(1)此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政治影响的理解。可以从政治上: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等方面加以解答。(2)此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影响的理解。可以从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生活: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方面考虑。(3)此题考查的是对五四运动影响的理解。可以从革命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对社会习俗的影响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结束】.精品资料。欢迎使用。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