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九地理能力培养第二十八课时 地理答题指导 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目前文综试题中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包括多选题的变形组合型选择题),由于选择题不叙述推理过程、解题入口宽、方法多,再加上猜答得分概率为1/4,所以普遍认为选择题尤其是单选题比较容易。这种观点虽然说有一定道理,但是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要的不是分数,而是通过分数得到的一个排位,所以没有学过某一学科或知识上漏洞百出的人虽然也能猜得一定分数,但分数绝不会太高,排位也一定不会太靠前。也就是说要想高考取得成功,选择题得分必须要高,而选择题(单选题)要想得高分、得满分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选择题命题规律1题干围绕一个中心,选项和题干的关
2、系一致。2干扰项有效,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3各选项的结构、长度大体一致。4正确选项分布均匀。二、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明确题干要求 把主题干和分题干都要读清楚,不要只读分题干,忽略主题干。特别要看清题干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答错的关键指导语,如“东”、“西”、“南”、“北”、“大”、“小”、“高”、“低”、“上”、“下”、“大洋东岸”、“大陆东岸”、“都”、“一定”、“全部”、“只有”、“完全”、“最多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如题干中要求“根据图上信息”,则对那些表述正确但无法从图中获得的选项予以排除。对关键指导语最好用笔圈画出来。2
3、分析解题条件 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既要看清题干中的显性条件,更要特别注意一些在题干中出现的数量词、方位词或特定名词等限制(或特定)条件。题干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正确选项必须同时符合所有条件。3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 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选项叙述错误常有以下几种情况:误为因果,“在副高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多雨”;表述绝对化,“阳坡雪线一定高于阴坡”;前后矛盾,“卫星在大气层中高速运转能较好地散热”;概念混淆“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将地壳分为六大板块”;表述错误或不完整,“赤道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太阳系是由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
4、行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举例不当,“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半对半错,当选项文字叙述较多,而分为多层意思时,往往(并非绝对)前段文字叙述正确而后段文字叙述错误。4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 选项内容是否完全符合题干要求,尤其是有的选项本身叙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对这种选项要特别注意。5利用图像辅助解答选择题 一些内容复杂而空间概念较强的选择题,如地理分布、运动规律等,只从字面上去冥思苦想往往容易弄错,如果能画出简图,直观地表现解题条件或将条件具体化,就易选出正确的答案。6对照选项与题干条件,排除错误选项 读难度较大的选择题或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较多时,可将选
5、项与题干条件对照,将错误选项排除,缩小范围,重点分析剩余选项。切忌将正确选项排除,即排除该项一定要有充分理由,最好有100%的把握。运用此法后要复查。7对组合型选择题,主要采用排除法 从选项入手,找准一个或多个正确或错误的选项,排除13项。各项都有的不用判断;在3项中出现多的为正确叙述。对时空排序型选择题,要根据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某个排序与地名,排正确23个排序位置,一般就能选出正确选项。8选择题组 这是当前文科综合试题中选择题的主要形式。一般是给一段材料或图表资料,然后分多个方面进行命题。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领会其实质含义,正确理解图表中的信息及信息之间的联系。包括:从哪
6、几个不同角度考查;情境是否相同;条件是否有继承;后面的对前面是否有启示。往往第一题的解答最关键,若解答错误可能会影响到后续问题的解答。相反,若在解答后续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则需反思第一题的选择是否有误。另外,改动答案要慎之又慎,必须要有足够的理由,只有当你确认另一个答案更正确时,才能改动它。一、综合题的审题步骤和方法综合题中的读图分析题的审题主要是“四审”:1.审地理图表、文字所承载的知识信息;2.审解答内容;3.审限制条件;4.审学科之间的契合点。二、综合题的解题方法 近年来综合题的考查一般为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息迁移题,侧重考查考生临场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和进行信息加
7、工、信息迁移以及判断、归纳、推进、预测、说明成因或创新思维的能力。综合问答题或论述题既要打开思路有话可说,又不必过分展开,回答问题要开门见山地阐明观点,确定答题的范围、重点和层次,文字要简洁、明确、通顺,防止“有骨无肉”或“画蛇添足”。1准确审题,获取地理信息。高考试题是通过一定的文字表述(现代文、古文)或图表、数据等形式呈现的,考生应具备从文字和图表、数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运用,解决试题中所提出的问题。要达到这个要求,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试题作答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仔细读图:对地图中地理事物的轮廓、走
8、向、经纬网位置等要关注细微之处。还应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分析。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穷尽图中有用信息。仔细审题,穷尽一切条件:试题会创设情景提供信息,题中的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都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忽略了某点就可能误答或答不全。运用原理,甄别隐含信息:有些题干的条件是地理原理中必须看准的,而试题往往并不明确,而有意识间接地或以细微处表示。这其实是考查考生观察及正确掌握地理原理的能力。明确概念,辨析理解题意:有些考生往往答非所问,表面
9、看像是粗心,其实是概念不清,张冠李戴。(如:城市分布形态、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所以有必要把近似、相关、易混淆的地理概念对照比较,把握好其内涵及外延,找出内在联系及差异。2解题思路清晰,充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不慌乱不随意。理解了题意后,关键是有正确的答题思路,灵活提取平时的知识储备,解答试题。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要坚持用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如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资源、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解题时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找出优势
10、条件或限制性因素,全面回答。理清头绪,进行逻辑推理。近年高考试题的一种新趋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等推理习惯很重要。多角度,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地理很多图形、图文之间都可以不断变化,这就使地理试题灵活多样。如:太阳高度角,就可以有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地球经纬网、太阳能热水器、变化曲线坐标图等多种题型。晨昏线更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应善于进行知识迁移,灵活运用。习惯于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原理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我
11、们要会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不要被新材料迷惑了双眼。对于不同类型的综合题,构建一定的答题模式。如特征类设问、判断类设问、原因类设问、比较类设问、措施类设问、评价类设问、意义类设问等七类综合题,首先要明确设问形式,后构建答题模板,最后是语言的组织和运用。全面理解行为动词的指示意义,巧妙地在图文中寻找答案,如什么是“指出”、“分析”、“运用”、“描述”、“说明”、“评价”、“简述”、“归纳”等。如“指出”,就是指着题中要求的地方(特别是图),结合题意,看出那里的问题,看出图中地理要素的变化,并从图中找到答案。在图文信息中寻找答案这成为近几年高考综合试题答案产生的主要形式。3科学、逻辑、全面地表述答
12、案。决不能让理解了题意,又懂得正确答案,却在表述时词不达意、没有头绪、丢三落四而导致丢分的现象出现。答题要针对问题科学表述;全面到位,有因果、上下联系;还要逻辑清晰,最好列出1、2、3点。至于答题详略,书写长短,则应根据题意要求,参考题目分值大小,适度即可。并不是写的越多越好,答的越长越好,不要抓住一点或几点,长篇大论,大肆发挥而忽略题目要求的其他意思(答案要点)。那样既耽误时间,也会因要点不全,内容不完整而失分。根据目前高考试卷的评分标准,还应掌握以下技巧:一是防漏答的技巧。回答问答题尽量少而精,不要重复啰嗦。但如果没有把握,怕遗漏知识点,根据目前高考简答题的评分标准,这时少答不如多答,将把
13、握大的要点放在前面,把握不大的要点放在后面。如要求分析原因的,既要考虑自然原因,又要考虑人为原因;如要求对条件进行评价的,则注意既要讲有利条件,也要讲不利条件。二是模糊的技巧。回答地理简答题要尽量做到具体详细,才能提高得分率。但如果没有把握,可以适当地模糊,如问苏门答腊岛为何多地震?如果不清楚苏门答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可模糊回答:苏门答腊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千万不要答成“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这样会自露马脚,影响得分值。三是条理清楚的技巧。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很多地理简答题中,凡出现问“原因”、“因素”、“问题的分析”等问题,回答思路基本上很稳定
14、,大多是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去分析,自然方面有“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等,社会经济方面有“工业、农业、交通、劳动力、科技”等,一个方面答一段,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答题要注意分段、分要素、分方面,最好标注番号。千万不要自始至终只有一个段落,让评卷老师看不清到底答了几点,这样很容易造成有些要点答到了却得不到分。四是套用课本的技巧。在很多情况下,简答题的答案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情节,这时,要尽量用课本中的话语去回答,得分率往往就比较高。如,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有哪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采取哪些措施?这类问题其实只要联系高一地理下册“传统工业区中的鲁尔区”,套用课本上的几
15、点,基本上就是正确的。例:(2011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甲省很多河流不利于发展河运。请你结合图中信息说明两条自然原因。(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居全国首位。请结合图表信息简述其原因。2010年乙省城市化水平达到64%。2011年该省部分地区在我国“十二五”中被确定为农业基地(如图1所示)。(3)据文字材料,指出乙省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_;请从所提供的材料中,找出一条证明此矛盾产生的依据:_(4)请概括图2所示旅游景区主要景点的分布特点。(5)图2所示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受到游客好评。请据图简述其原因。解析:本题利用组合图、统计表提供多种材料,
16、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解答题目的能力,总体难度中等。第(1)题,甲省为河南省,地势总体西部高,东部低。北方属于黄河水系,水量小(常断流),且流量季节变化大,很难发展航运业;南方主要属于淮河水系的上游,水量小,且水流急,季节变化大,同样不利于航运。各河流间多无运河相通,更限制了通航里程。第(2)题,从表中可以看出,广东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河南省高,人口增长相对较快;并且,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达,人口迁入多,而河南近些年来一直是劳动力、人才的输出省,故人口增长较慢,人口总量比广东少。第(3)题,由于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广东省尤其珠三角地区的工业、交通、商业、绿
17、化、景点、住房等的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原农业用地,严重影响了广东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依据:广东省人口数量多,人口增长快,对耕地需求不可能减少;从图中又可看出,广东省的北、东、西方的山区面积大,平原面积小,耕地总量本身就有限。第(4)题,读图可以看出,景点沿河流或交通干线分布。第(5)题,图中表示出多种服务功能和多个服务地点,且离景点、道路都较近,能较好满足游客需求。答案:(1)甲省河流多为上游河段,水量较小(流速较快);甲省很多河流互不连通,未形成河运网络(甲省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2)近年来,乙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比甲省高;甲省的人口流动以迁出为主,乙省的人口流动以迁入为主。(3)城镇用地(
18、非农业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 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山区面积大,平原面积小,耕地有限;城市化水平高,非农业用地规模大)(4)沿河谷(河流、谷地、交通线)分布。(5)服务设施沿交通线分布(服务设施距景点较近),为游客游览提供方便;服务设施齐全,能满足游客在游览中的多种需要。变式训练:(2011重庆卷)朝鲜半岛的经济发展是东北亚和平稳定的基础之一。半岛南北差异化的区域发展受到了区域地理要素的影响。下图反映了朝鲜半岛的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状况,下表是图所示区域四个代表性城市降水量的年内分配表。(1)上图中松林与浦项相比,发展钢铁工业的资源优势有哪些?(2)浦项资源贫乏,但钢铁工业发达。根据图并结合所学
19、知识,归纳资源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钢铁工业布局影响的变化。(3)表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比重最高的城市是新义州。根据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鲜半岛降水的总量和时空分布主要特征。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读图、析图能力,题目难度不大,但要求学生紧密联系材料,注重图表中有效信息的提取。本题以图表为切入点,对工业区位及其发展变化和降水情况进行了考查。通过本题可以看出,平时要注意对事物分布描述的训练。第(1)题,由图可知,松林靠近铁矿和煤炭产地,同时有河流流经该处;而浦项不具备上述优势,但由于其临海,地理位置优越,可依赖海上交通,所以其钢铁工业发达。本题最易丢分的是未考虑到水资源差异,一般来讲,海水在工业
20、上很少被直接利用,工业用水还是以淡水为主。第(2)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的区位选择也随之发生变化,钢铁工业区位的变化经历了由最初的靠近燃料(煤炭)产地到靠近原料(铁矿石)产地再到现在的靠近市场,依赖便利的交通。所以资源因素的影响减弱;(市场、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增强。第(3)题,由表可知,69月降水量占全年比重最高的城市是新义州。读题时一定要仔细,问题就是告诉我们答题的方向。本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回答:第一,朝鲜半岛降水的总量;第二,时间上降水的分布特征;第三,空间上降水的分布特征。再结合图、表和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答案:(1)原料(铁矿石)丰富;燃料(煤炭)充足;水资源丰富。(2)资源因素的影响减弱;(市场、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增强。(3)降水总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总量丰富;降水集中在69月;夏秋季节降水集中程度由北向南减弱(或夏秋季节降水集中程度由南向北增强);降水量自西北向东南增加(或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