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买新书导学案设计课题买新书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既要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使学生掌握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基于上述原因,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1.鼓励学生用画图示意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出示题目以后,不是直接让学生列式计算,而是先让学生把题意用画图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能使学生清晰、直观、透彻地理解题意,列式计算也就不成问题了。2.在计算过程中总结运算顺序。在教学中,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介绍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学生的实际计算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运算的顺序,使学生加深印象,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
2、效果。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口算卡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导入。(5分钟)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运算顺序。45638249753647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板书课题)1.观察老师出示的口算卡片,直接说出得数,然后说一说运算顺序。2.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准备学习新课。1.算一算。1062870366211942790154812二、探究新知。(20分钟)1.教学教材17页第一个例题。(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了解将要解决的问题。(2)引导学生画图解决问题。思考:怎样用图示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呢?(3)组织学生交流
3、画图方法及思考过程。(4)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画的示意图列式计算。(5)组织学生交流算式的意义并明确运算顺序。思考: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应该按照什么运算顺序计算?2.教学教材17页第二个例题。(1)出示例题中的情境图,让学生独立看图,收集信息,列式计算。(2)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和算式的意义。1.(1)观察情境图,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有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要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2)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3)交流各自所画图示的意义,以及画图时的思考过程。(4)根据刚才分析的结果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5)汇报自己列出的算式,说明算式中每一步表
4、示的意义。如算式20024表示先求平均每个书架上放多少本书,再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算式200(24)表示先求两个书架共有多少层,再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结合自己的图示和计算,总结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没有括号时,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2.(1)观察教材情境图,利用题目中出现的信息列出算式,解决问题。(2)先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再在全班交流。2.选一选。(1)一本故事书有756页,小明每天看6页,要多少周才能看完?正确的算式是()。A.75667B.75667C.75667(2)一本童话书,淘气6分钟看了624页,5分钟能看多少页?正确的算式是()。
5、A.62465B.62465C.624(65)(3)学校阅览室有3个书柜,每个书柜有3层,如果把801本书平均分到每一层,那么平均每个书柜每层放多少本书?正确的算式是()。A.801(33)B.80133C.801333.脱式计算。7007562462800(24)12068三、巩固提高。(10分钟)1.完成教材18页1题。要求:先读懂题目,再尝试画图表示数量关系,最后列式计算并汇报解题方法。2.完成教材18页2题。1.读题,明确题意,独立完成图示呈现的数量关系,再根据图示列式计算,最后汇报各自的解题方法。2.独立思考,按要求解决问题,然后交流订正。4.解决问题。一根240厘米长的绳子,小红把
6、它对折了3次,这时绳子长多少米?四、全课总结。(5分钟)“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
7、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1.请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所学内容,回忆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回顾叙述本节课学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