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导入 一根木头掉落到流动的水里,你会去上游还是下游寻找?那么,一块巨石掉落到激流里,你又准备去哪里寻找呢?今天,我们就随纪昀的河中石兽一文,去寻找这个答案吧。2 5 河 中 石 兽 七年级 下册 语文 部编 RJ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作者简介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纪昀
2、因卷入盐政亏空案,被发配至乌鲁木齐。他沿途与当地人积极交流,搜集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和奇闻逸事,写了不少作品,后整理成册,即为著名的阅微草堂笔记。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体知识(一)古今异义1是非木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2渐沉渐深耳 古义:罢了;今义:听觉器官,耳朵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放在句首,可译为“因为
3、”;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6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词语理解(二)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之:闻之笑曰(这件事,代词)当求之于上流(石兽,代词)其反激之力(的,助词)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开)西蜀之去南海(距离)临:一寺临河干(靠近)执策而临之(面对)(三)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四)特殊句式省略句1以为顺流下矣点拨:省略主语,和尚们;“以为”后面省略了“石兽”。2求之地中点拨:省略介词“于”。2果得于数里外点拨:介宾
4、短语“于数里外”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果于数里外得”。3求二石兽于水中点拨:“于水中”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水中求二石兽”。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点拨:“为”表被动。(五)名句积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河中石兽 课文诵读 一老河兵/
5、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河中石兽 地名,今属河北。接近,靠近。倒塌。河岸。经过,经历。年。一起。终了,最后。划(船)。拖。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寻找。踪
6、迹。文章释义 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中,(门前)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有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设馆教书。你们这些人。研究、探求。事物的道理、规律。这。削下来的木片。埋没。颠倒,错乱。凶猛的河水。认为 译: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
7、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削下来的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坚硬沉重,沙的特点是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子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很信服,认为(这话)是正确的言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巡河、护河的士兵。落入河中的石头。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坑洞。大概因为。译: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大概因为石兽的特点是坚硬沉重,河沙的特
8、点是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沙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 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只。主观地判断。不停止。于是。逆流。依照。像这样。老河兵的话。译: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颠倒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
9、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课文解读 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老河兵讲解应 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 找到石兽。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概括各层大意。交代石兽沉落 河中的地点和寺僧 到下游找没有找着。讲学家认为 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3.文中介绍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及结果。4.从原文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何不同?人 物 理 由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性坚
10、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以为顺流下矣 寺 僧 下 游 讲学家 上 游 下 游 上 游 下 游 老河兵 5.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6.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求二石兽于水中以为顺流下矣”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经验不足,不深思熟虑,主观 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寺 僧“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 人师,自视
11、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脱离实际。有实际经验,从 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事求是,自信满满 讲学家 老河兵 7.文中讲学家的“笑”与老河兵的“笑”有什么区别?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自信,写出了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心态,而老河兵的“笑”则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
12、句话的?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本文用和尚、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层层铺垫。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写作特色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
13、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河中石兽寺僧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顺流而下 无迹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寺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实践出真知 板书设计 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臆断,实践才能出真知。课文小结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译文】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2.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过沙头【译文】暗潮已经来到却没人懂得,只有篙师懂得识别水痕。知识拓展 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力行而后知之真。王夫之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