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 专题检测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23294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 专题检测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 专题检测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 专题检测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 专题检测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 专题检测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 专题检测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 专题检测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 专题检测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 专题检测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 专题检测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 专题检测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检测6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2020海南普通高中高考调研测试)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科技大量传入中国。数学中微积分的引入,使得数学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化学中的定性、定量分析法改变了过去满足于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描述。这表明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A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转型B完善了中国传统科学体系C改善了中国社会的风气D动摇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解析:西方近代科技成果的传入带来中国数学、化学等学科的规范化和进步,说明有利于推动中国科技的转型,故选A项;古代中国传统科学并未形成体系,排除B项;科技的转型不一定带来社会风气的改善,材料也未涉及社会风气

2、的变化,排除C项;科技的转型会冲击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但并未动摇其地位,排除D项。答案:A2(2020海南一模)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夫蛮夷羌狄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未知主化者言之非谓本国而外,凡有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可见,魏源这一认识()A尚未完全突破传统的华夷观念B阐释了“师夷长技”的救国主张C旨在唤醒国人的爱国保种意识D构建了“中体西用”的话语体系解析:材料“非谓本国而外,凡有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可以看出,魏源反对“有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的偏见,但由“夫蛮夷羌狄之名未知主化者言之”可知,魏源尚未完全突破传统的华夷观念,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内容,排除B项;

3、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思想旨在唤醒国人的爱国保种意识,排除C项;洋务派主张构建了“中体西用”的话语体系,排除D项。答案:A3(2020江苏苏北四市一模)1867年恭亲王奕(道光第六子)奏请在京师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大学士倭仁认为此举“以夷变夏”,“上亏国体,下失人心”,“甚为可耻”。奕驳曰“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而犹以学人为耻”。而士大夫聚党私议不息,阻拦投考同文馆的人员,多方讥诋,斥奕为“鬼子六”。据此可知()A顽固派被动接受新式教育B洋务派抛弃中国传统文化C西方科技不能适应中国国情D中国近代教育变革举步维艰解析: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的奕在设立新式学堂中遭到大量顽固派的反对,说

4、明近代教育变革艰难,故选D项;材料中顽固派坚决反对对西方知识的学习,没有接受,排除A项;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但强调“中学为体”,排除B项;洋务派对西方科技的学习遭到反对不能说明西方科技不适应国情,排除C项。答案:D4(2020山东潍坊一模)1898年,清政府同意了总理衙门为扩大税源开设商埠的建议,并规定自开口岸的管理及司法诉讼权归中国政府。到民国初年,中国政府自开通商口岸50处左右。这体现了()A国家致力于摆脱列强控制B政局变动提升了国际地位C国人对世界认知发生变化D贸易政策与格局得到调整解析: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再到材料中“中

5、国政府自开通商口岸”,反映了对世界认知发生变化,政策也发生变化,故选C项;摆脱列强控制应该要收回主权,与材料中“自开通商口岸”不符,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清政府”时民族危机继续加深,国际地位没有提升,排除B项;总体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变化,排除D项。答案:C5(2020山东滨州二模)19051907年加入同盟会的会员中,出身可考知者有379人,其中留学生和学生354人,官僚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师、医生8人,资本家、商人6人,贫农1人。据此可知,影响同盟会人员比例的主要因素是()A思想解放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社会地位 D阶级属性解析:根据材料

6、可知,参加同盟会的会员中以留学生和学生占比最高,所以影响同盟会人员比例的主要因素是思想解放程度,故选A项;如果经济发展水平是主要因素的话,资本家、商人等应该占比高,排除B项;如果社会地位是主要因素的话,官僚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应该占比高,排除C项;同盟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如果阶级属性是主要因素的话,资本家应该占比高,排除D项。答案:A6(2020山东日照二模)19世纪上半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President”(今译为总统)所用的译名有多种:头人、总理、国主、酋长、邦长、大统领、皇帝等。这表明当时的知识分子()A没有摆脱传统思维习惯影响B固守“夷夏之辨”的旧传统C不认同西方的近代政治制度

7、D对西方政治制度见解不同解析:根据“头人、国主、酋长、邦长、大统领、皇帝”等译名可知当时知识分子仍以传统思维习惯对外来词汇进行解读,故选A项;对“President”一词的不同译名与“夷夏之辨”无关,不属于“夷夏之辨”的范畴,排除B项;译名有音译、意译,译名不同并不代表不认同西方近代政治制度,排除C项;“头人、国主、酋长、邦长、大统领、皇帝”等只是当时的学者对“President”这一外来词汇的不同译名,并非是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见解,排除D项。答案:A7(2020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9世纪末,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造机器,则始得机器无穷之妙用也。各种机器自能制造,则各种货物亦自能制造。所造之

8、物既便自用,且可外售於人,不致全以利权授外洋矣。”据此可知,郑观应的主张()A体现了晚清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B直接推动洋务派创办了军事工业C表明“实业救国”思潮由此兴起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解析:郑观应的主张发展工商业,以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与材料“不致全以利权授外洋矣”相符,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晚清政府的政策,与材料“郑观应的主张”不符,排除A项;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已经开始,与材料“19世纪末,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是否由此兴起,排除C项。答案:D8(2020江苏南京六校联合体高三5月联考)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光绪皇帝极为赞誉,下令广为刊

9、行,其中明确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最要”等观点。翌年梁启超的自由书中评价此文:“不三十年将化为灰烬,为尘埃。其灰其尘,偶因风扬起,闻者犹将掩鼻而过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张之洞发展了洋务派的体用观,具有历史折中性B张之洞依然固守封建伦理纲常,反对学西方制度C光绪帝赞同张之洞的维新主张,推行君主立宪制D梁启超否定中学为内西学为外,倡导民主与自由解析:发展了洋务派的体用观,与材料中“明确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相符,“光绪皇帝极为赞誉,下令广为刊行”“翌年梁启超的自由书中评价此文:不三十年将化为灰烬”,表明具有历史折中性,故选A项;

10、反对学西方制度,与材料中“西政最要”不符,排除B项;C项史实错误,光绪帝没有要推行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忽略了材料的前半段,理解不全面,排除。答案:A9(2020山东临沂一模)康有为认为:“以皇上之圣武行之,中国之强,可计日而待也。”这种思维使光绪皇帝过分相信自己的皇威,在变法中不分轻重缓急,而是冒进改革,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不仅在宪法制度上力求速变,还在服式、发式、纪元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上力求突变,结果逼得保守派疯狂反扑。这段话主要说明()A变法内容无法满足社会要求B康有为为实现理想不避风险C当事人的认知影响变法走势D封建保守势力坚决反对变法解析:在维新变法中光绪帝没有充分认识到当时自身未

11、真正掌握实权的现实,同时在变法中又不分轻重缓急,冒进改革,在各方面都力求突变,这种对自身实力和改革的认识的不足,导致了在保守派疯狂反扑下,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故选C项;材料未说明变法内容和社会需求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康有为鼓动光绪帝变法的信息,无法表明康有为为实现理想而不避风险,排除B项;“封建保守势力坚决反对变法”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D项。答案:C10(2020江苏南京、盐城二模)严复文钞原强:“中国知西法之当师,不自甲午败衂之后始也。海禁大开以还,所兴发者亦不少矣。译署一也,同文馆二也,船政三也拉杂数之,盖不止一二十事。此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强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则淮橘为枳,

12、若存若亡,不能收其效。”据此,严复的主旨是()A肯定了师夷长技的成就B阐释了富国强兵的内容C否定了学习器物的价值D强调了政治变革的必然解析:“此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强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则淮橘为枳,若存若亡,不能收其效”,说明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能收到效果,还要进行政治变革,强调政治变革的必然,故选D项;说明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能收到效果,对师夷长技的成就没有肯定,排除A项;材料阐述了富国强兵的内容,但是要说明的是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是不够的,还要进行政治变革,排除B项;材料说明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是不够的,不是否定学习器物的价值,排除C项。答案:D11(2020山东青岛高三5月统一质量检测)五四运

13、动爆发后,胡适认为学生的爱国运动特别是采用白话文宣传,对新文化运动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使之从校园传播到了全国。晚年却认为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政治性干扰”。胡适这变化主要由于()A历史解释需要不断被重构B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性质C救亡和启蒙相互矛盾冲突D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决定解析:根据材料“五四运动爆发后,胡适认为学生的爱国运动特别是采用白话文宣传,对新文化运动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晚年却认为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政治性干扰”可知胡适在不同时期对五四运动具有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无产阶级开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并最终取得胜利,

14、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胡适对这一结果不满,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胡适不同时期的观点,并非对历史的正确解释,排除A项;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性质由其革命任务决定,与胡适看法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救亡和启蒙的矛盾在当时就有,不是胡适后来看法改变的原因,排除C项。答案:D12(2020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917年,胡适从美国寄信给陈独秀:“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吾辈已张(文学)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以推广新文学为宗旨B主张渐进、温和的社会变革

15、C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D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发生变化解析: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与材料中“吾辈已张(文学)革命之旗”相符,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但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表明主张渐进、温和,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胡适认为,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文

16、体是自由的,这样就可以注入新内容、新思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D131918年,傅斯年在文学革新申义中说:“今等差已泯,群政艾兴。既有文言通用于士流,复有俗语传行于市民”“何若取而齐之,以归于一乎”。据此可知博斯年意在()A推动新文化运动性质的转变B推崇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C主张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D倡导文学通俗性和国民性解析:根据材料“既有文言通用于士流,复有俗语传行于市民”“何若取而齐之,以归于一乎”可知傅斯年主张文言文和白话文相融合,即倡导文学的通俗性和国民性,故选D项;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性质的转变,与材料主旨对待文学革新态度无关,排除A项;根据

17、材料“既有文言通用于士流,复有俗语传行于市民”“何若取而齐之,以归于一乎”可知傅斯年主张文言文和白话文相融合,所涉及主旨为文学革命,并非“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排除B项;“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与材料“何若取而齐之,以归于一乎”中傅斯年主张“文言文和白话文相融合”不符,排除C项。答案:D14(2020山东高三第一次仿真联考)1919年2月,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一文中指出:“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这说明李大钊()A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B主张彻底地改造传统文化C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D预见到了五四运动

18、的爆发解析:根据材料“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可知李大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青年与农村的关系,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的结果,与“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无关,排除A项;“打倒孔家店”主张彻底地改造传统文化,与“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可知李大钊强调青年与农村的关系,并未揭示“五四运动的爆发”,排除D项。答案:C15(2019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二模)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俄国已

19、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该材料反映了()A中国开始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B为民主革命转变奠定思想基础C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D马克思主义传播面向工农群众解析:根据材料“1920年9月”“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要产生工人的中国”可知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故选C项;根据所学1918年,李大钊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帜,排除A项;根据材料“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指出了民主革命转变的阶级基础,而非思想基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未指明

20、马克思主义与工农群众的关系,排除D项。答案:C16(2020山东济宁一模)1921年,北京大学预科招生文言译白话的题目取材世说新语,白话译文言题目取材儒林外史,标点文章题则选了稼轩词,这些选材都是一些难入“正统”序列的稗官野史和笔记小说。这说明当时的北京大学()A具有勇于挑战正统观念的精神B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阵地C西式的教育理念占据主导地位D揭开了反思新文化的序幕解析:北京大学预科招生考试选材都是一些难入“正统”序列的稗官野史和笔记小说,表明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旧道德,这就挑战了正统观念,故选A项;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阵地,但材料不涉及,排除B项;从材料中得不出西式教育理念占据主导地位

21、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挑战正统观念,没有反思新文化,排除D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共40分)17(2019山东潍坊二模)(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儒家论述的“天下”,其实往往关键在“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随着核心区域逐渐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渐融入中国,而渐渐膨胀的中国拥有了更遥远的四夷,人们口中的“天下”,有时候指的是“中国”,有时候则包括了“中国”和“四夷”。汉代之后特别是到了隋唐,“天下”越来越兼带“中国”与“四夷”。此后,在“天下”观念里始终有“内”“外”的区别,有“华”“夷”的不同

22、,也有“尊”“卑”的差异。据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对殖民侵略的反抗过程,也是从“华夷之辩”到中华民族的建构过程,正是同仇敌忾的反抗侵略斗争,成就了中华民族;对满族王权的反抗过程,同时也是“新民”的建构过程,将大清皇帝的子民改造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因此,正如“民族国家”这个合成词所表达的那样,“民”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政治属性,她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国家,而是人民之国家;“族”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文化属性,她是中华民族之国家。据翟志勇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论宪法爱国主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2)根据材

23、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前期推动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可得出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强调等级秩序;根据材料“随着核心区域逐渐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渐融入中国,而渐渐膨胀的中国拥有了更遥远的四夷”可得出范围不断扩大;根据材料“在天下观念里始终有内外的区别,有华夷的不同,也有尊卑的差异”可得出未形成明确的民族观念。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随着核心区域逐渐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渐融入中国,而渐渐膨胀的中国拥有了更遥远的四夷”可得出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民族融合的不断发展;根据材料一“古代儒家论述的天下以天下之大,

24、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可得出传统儒学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民族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形态。(2)根据材料二“正是同仇敌忾的反抗侵略斗争,成就了中华民族”可得出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阶级、阶层积极进行反侵略斗争;根据材料“对满族王权的反抗过程,同时也是新民的建构过程,将大清皇帝的子民改造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可得出封建统治腐朽;根据材料二“民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政治属性,她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国家,而是人民之国家;族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文化属性,她是中华民族之国家”可得出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掀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民族民主运动;近代西方民族民主观念传入。答案:(1)特点:以

25、中华文明为核心;强调等级秩序;范围不断扩大;未形成明确的民族观念。原因: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传统儒学思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民族融合的不断发展;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形态。(2)背景: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封建统治腐朽。各阶级、阶层积极进行反侵略斗争;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掀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民族民主运动。近代西方民族民主观念传入。18(2020江苏苏北七市三模)(14分)百年之前的五四运动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民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现代化的不懈追求。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对世界现代化整体把握的历史高

26、度,对中国的传统精神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历史反思,才真正把西方现代文化的精华全面引入中国。而五四运动又有力地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无数的白话传单把白话直接传播到全国各界民众当中就是典型例证,从而推动了中国革命与思想启蒙结合前进;并涌现出一批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群体,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才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辛而辉煌的探索。摘编自张德旺道路与选择材料二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人第一次明确地在列强面前说“不”,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只能被动地接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安排。五四运动为争取整个国家的主权、争取国际平等地位的斗争,是在民族觉醒的更高层次上展开的斗争,并与世界一

27、切被侵略、被压迫民族的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五四运动提出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中心口号。此后,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民求解放的主要敌人。所以在新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中、在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的宣言中,都明确地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统治集团列为革命的主要目标。五四运动含有明显的革命意义,推动中国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摘编自耿云志五四:现代中国的新起点(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引入中国的“西方现代文化的精华”。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促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主要表现。(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为主题提炼观点,并从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方面进行论证

28、。(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解析:(1)第一小问精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西方现代文化的精华”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民主与科学。第二小问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一“无数的白话传单把白话直接传播到全国各界民众当中就是典型例证”得出促进白话文的传播;根据材料一“并涌现出一批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群体,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得出涌现出众多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根据材料一“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得出创建中国共产党。(2)首先明确观点,围绕“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化”确定观点,如五四运动推动中国现代化,结合所学知识从五四运动的内容、特点、影响等方面分析加以论述。答

29、案:(1)精华:民主和科学。主要表现:白话在全国各界民众中得以推广;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2)示例:五四运动推动中国现代化。阐述: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1919年北京高校3 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集会、示威游行,标志着五四运动的开始;6月初开始,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运动期间高喊“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020山

30、东菏泽一模)(12分)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意识的反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般来说,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何谓民族意识?有学者解释说:“民族意识,乃人民能巍然雄立于宇宙之要素,亦曰民族自觉。简言之,即民族自知其为民族之谓。”民族意识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可以这样说,所有与民族有关的观念形态,诸如民族精神、民族道德、民族文化等,都建立在相应的民族意识的基础之上。正如周恩来所说:“一般的人开始最容易有一个民族观念、民族立场。因为中国是一个百年来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半殖民地国家,所以容易使我们产生爱国的民族观念。这是一个好的起点。”

31、摘编自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中国民族意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评论。(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评论充分,逻辑清晰)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一般的人开始最容易有一个民族观念、民族立场。因为中国是一个百年来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半殖民地国家,所以容易使我们产生爱国的民族观念”并结合所学得出观点: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论述时从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的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萌发;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初步觉醒;五四运动期间民族觉醒意识升华;抗日战争期间民族意识全面高涨等角度入手。最后,总

32、结升华。答案:示例:观点: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评论:在近代百余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自鸦片战争后包括: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的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萌发;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初步觉醒;五四运动期间民族觉醒意识升华;抗日战争期间民族意识全面高涨。由此可知,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越深,中外民族矛盾的激化,这种民族意识的觉醒程度就越高,且这种意识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动力。因此,近代中国民族矛盾的加深促使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也可以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引领民族意识觉醒;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意识的不断传入催化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等角度论述,合理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