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9086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2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1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同步测试卷(三)(新人教版).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一条为:“嗣后大清大皇帝与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1840年2月,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对华条约草案第一条中也有“享人身、财产之完全的保障与维护”的规定)对此条款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A是国际条约文本格式的体现B表明英国想同中国保持长久和平关系C体现了英国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高度重视D为侵略中国所作的托词C【解析】选C。此题属原创,旨在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人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高度重视,是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英国就有这一传统。不清楚这一点,解答此题有困难。但题干在括号中的补充

2、说明,能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解答。2太平天国时期,英国驻宁波领事夏福礼说:“太平军从未采取任何一种好政府的方针;从未企图组织一个政治团体或商业机构。”他认为在太平天国里“政府机构一词没有任何意义”。但当时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赛克斯持反对意见,驻上海领事密迪乐也在致英国外交大臣罗塞尔的信中写道:“我完全否认太平天国没有正式的政府以及无权被视为一种政治力量的论调。”这些言论说明()A英国政坛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分歧比较严重B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构建了稳定有效的统治秩序C赛克斯和密迪乐等人基于对华贸易目的,试图拉拢太平军D英国外交界与清廷的关系恶化,倾向于支持太平天国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材料的

3、审读。题干所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种对立的观点,而题干的要求是找出“这些言论”说明的问题。这两派对立的言论都应当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材料,因此支持或反对其中任何一种都偏离了题目的要求。答案为A。3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的是()A西晋五胡乱华B中唐安史之乱C北宋靖康之变D清末八国联军侵华C【解析】西晋时晋武帝鉴于曹魏未行封建以致王室孤立,因而大封子弟为王,造成诸侯王势力强大;中唐安史之乱后节度使也势力大增,渐不受中央控制;而清末时由于太平天国、捻乱、回变等动乱频繁,中央无

4、力讨伐,多仰赖地方乡勇团练如湘军、淮军平定,因此西晋、中唐及清末的中央权力并不强大,而北宋则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地方武力无力抵御女真的进攻,致使北宋灭亡,故答案为C。4现在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D拥护清王朝的统治C【解析】“戊戌维新”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反动”即是相反的主张,其他三点是一样的。5“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一罪行出自于()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

5、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C【解析】材料中“为日人捆载以去”说明有日军参加,可排除A。通过材料中“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可排除B、D。通过材料中“寇兵分国占据”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因此选C。6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义和团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维新变法D辛亥革命A【解析】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也缺乏理性指导,但是不属于“民族主义范畴”。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指导。题干的“被所利用”也限制了答案只能为A。7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

6、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D反映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D【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列强在中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根据所学,南京条约附件中列强获取了领事裁判权,本题选D项。8上海法租界史中记载:“是年(1865年)上海租界人口从18631864年的33万剧减至137000余人,实际数字可能更低。整个住宅区都变得空荡荡了;隔一个晚上,地皮就不值钱了;从1864年到1865年,房租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出

7、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最有可能是()A洋务运动的兴起B太平天国运动走向失败C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B【解析】19世纪60年代初,太平军进攻上海,引起上海许多市民的恐慌,纷纷躲到租界内“避难”(寻求外国的庇护),造成租界人口迅速增加和房租的上涨。到了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上海社会秩序恢复了“稳定”,原来在租界“避难”的人纷纷离开,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9近代中国曾有海外华侨呼吁“助袁以强国,方可反对日本二十一条”,但孙中山坚决反对,认为应当先除国贼,方能御侮。对此史实评述正确的是()A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却计较宿仇以泄私愤的错误政策B受到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理论影响的产物C

8、正确分析国内外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曲线救国”方针D符合同盟会“先治国本,再御外侮”的革命方略D【解析】“二十一条”一事发生于1915年,蒋介石在日本求学,“攘外必先安内”理论尚未出现;汪精卫在法国留学,“曲线救国”属抗战时期提出。A项与史实不符。答案为D。10张謇说:“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授柄在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恣行杀略,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既由极高之热度酿成一般之舆论,潮流万派,毕趋共和。”这反映的是()A辛亥革命,人心所向B君主立宪,广受反对C商办铁路,不合法规D各省独立,国家分裂A【解析】审题:“潮流万派,毕趋共和”体现的是辛亥革命时代,各

9、种派别纷纷响应革命走向共和之路。各省独立是表明不承认清政府,而非国家分裂。11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两次修改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A都谋求民族独立B不同的政治追求C都弘扬民权主义D不同的经济基础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政治民主进程。太平天国时期的写法“王”字在中间体现了统治者个人为中心,说明其思想具有封建思想的局限性。辛亥革命中的写法,体现了人民为中心,说明民权运动取得一定成果。12小说里有这样的情节:

10、几个年轻人被地方官员逮捕后,一名传教士进入知府衙门,向知府表示“传教的人原本与地方公事无干涉,但这几个人都是我们教会里的朋友,立刻把这几个人交我带去”。知府明知这几个人是指明要捉拿的会党,不便交给教士带走,却又担心教士写信托公使到总理衙门理论,只好将人交给教士。这个故事的背景是()A明朝末年的杭州B清朝初年的北京C清朝末年的上海D民国初年的南京【解析】从材料中“总理衙门”这一关键信息可判断为C。C13下图为近代中国的一枚火花(火柴盒上所贴的画片,可作收藏品)。这枚火花可能最早出现于()A1911年B1912年C1925年D1927年B【解析】1912年民国建立,确定国旗为五色旗,寓意五族共和。

11、其他四面旗帜是1911年辛亥革命中各地打出的革命旗帜,其中青天白日满地红在国民政府时代成为国旗。14“历史总是喜欢在关键时刻玩一点小的噱头,将几千年中国乡村权力格局翻过来的革命,居然在这样一个俄国式的名词下进行的,尽管这个名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依旧没有多少人明白它的真实含义,可却没有耽误人们在它的旗帜下奋斗。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材料中所说的革命指()A土地革命B土地改革C农业合作化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A【解析】本则材料是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在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中的一段文字,从独特的角度介绍了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发展概况、历史意义等。本题选A项,我

12、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B、C、D项从时间上不符合。15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7月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上述材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A调整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政策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根本性认识C放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D首次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A【解析】从“取消”“停止”可判断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政策。16“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

13、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A战争的性质B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C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D民族立场D【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中“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等语句中可知决定其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民族立场。17下图是民国28年发行的纪念邮票,该邮票()A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B表达了盟国之间的抗日合作C纪念美国的独立宣言发表D以美国联邦宪法生效为开国标准D【解析】审题:“民国28年

14、”为公元1939年,台湾是1943年开罗宣言表明归还中国,地图没有显示为白色部分;盟国是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后诞生;计价单位应为法币改革后的法币单位;美国1776年诞生,在1939年应该是诞辰163周年,150年前的1789年是美国宪法批准生效和美国权利法案提交的时间。18“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红色瑞金闹革命,工农政权建起来。”这首民歌最有可能创作于()A国民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B【解析】由“红色瑞金”“工农政权”就可以判断出答案为B。19下列图表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A19

15、21年和1922年B1937年和1938年C1927年和1928年D1949年和1950年C【解析】从b年农民占比很大来看,是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才会出现的现象,1927年坚持城市中心论,以工人党员为主,所以最吻合题意的是1927年和1928年。20“中国共产党愿当此时机,向全国同胞提出我们奋斗之总的目标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首先须切实地迅速地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抗战,以收复失地和恢复领土主权之完整。”中国共产党提出上述奋斗目标,是为了()A团结各阶层力量推翻北洋军阀统治B实现民族团结抗击日本侵略C实现民族团结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D团结各阶层力量反对蒋介石B【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

16、线。20世纪30年代日本蓄谋侵华后,中共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国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抗日。由题干中“向全国同胞”“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民族抗战”收复失地,恢复领土主权”,不难得出是团结抗日,故选B;A、C、D与题干不符,故排除。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近日科举每习空文,屡降明诏,饬令各省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用意至为深厚。前因管学大臣等议奏,已准将乡、会试中额分三科递减。兹据该督等奏称: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欲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等语,所陈不为无见。著即自丙午科(1906年)

17、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年)八月上谕清德宗实录卷548材料二:一,君上有总揽司法权;惟委任审判衙门遵钦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即改。一,君上有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惟已定之法律,不以命令更改或废止。一,臣民于法律范围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均准其自由。一,臣民非据法律所定,不得逮捕监禁处罚。一,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害。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节选材料三:大变革的浪潮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作为异族势力的满清王朝企图竭尽全力左右这种变革,然而,反清的思潮、军队的涣散已在所难免。事实上,最后灭亡清朝的恰恰就是这些军队。政府在

18、国外培训的留学生,国内训练的新军队,它所鼓励的从事国内经营的商人,各省组织的咨议局,所有这种种势力都或早或晚地掉转了矛头,直指清王朝。费正清主编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材料四:预备立宪曾经一度为清政府与立宪派的合作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然而事物走向了反面;在清政府不可救药的时候,立宪派终于弃清廷而投向革命的行列。刘厚生张謇传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份“上谕”出自于公历哪一年?其中的“乡试”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回答清朝取消科举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对钦定宪法大纲进行积极性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预备立宪”走向破产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一、三,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

19、“新政”。(6分)(4)根据材料四,分析立宪运动与革命运动最终走向合流的原因。(4分)【参考答案】(1)1905年。“乡试”:省一级的地方科举考试,通过者为举人。原因:时局多艰,急需人才;推行实学的学堂正在广泛设立;科举的存在严重阻碍新学的发展。(2)积极评价:君权受法律约束,推行君主立宪制;给予民众权利一定保障,民权得到一些体现,这是历史的进步。破产原因:清末“预备立宪”实际是一个骗局,它以保障皇权为目的,最后产生的责任内阁也是一个“皇族内阁”,这最终导致立宪派和汉族官僚的背离,转而响应革命,“预备立宪”破产,清朝灭亡。(3)清末“新政”是一场大变革,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

20、发展,留学生、资本家、新军等新兴力量壮大,民主运动得到发展,西学得到发展,近代学堂日益普及。但是它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困境,反而加速了封建王朝的灭亡。(4)双方合流的原因:第一,清政府倒行逆施,坚持维护封建统治,这是立宪派与革命派合流的现实推动力。第二,两派政治目标的基本一致实现资产阶级政治民主,是双方合流的思想基础。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湖北为仅次于北洋的新军重镇,张之洞选派前往日本习兵的学生颇多。张之洞提倡新教育最力,湖北、湖南学堂日增,学生出路发生问题,从军蔚为风尚,有的是为了糊口,有的是为了救国。救国必须革命,革命需要实力,投身营伍,运动军队转为己用,实为最直接而有效的捷径

21、。三次国会请愿不成,横受摧残,梁派(梁启超领导的立宪派)遂萌推翻现政府之念,相继与革命党合作。满清对于汉人的成见,牢不可破,经戊戌政变而益深,革命党、维新派固为所仇视,袁世凯亦屡遭裁抑,以至罢黜。袁生报复之念,其他中央大臣及地方大吏中的汉人,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离心离德。辛亥革命期间,督抚将军除少数身殉者外,不是逃走,便是附和,加速了清政权的崩溃。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材料二:“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在新旧

22、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迅速崩溃的原因。(8分)(2)陈旭麓说辛亥革命“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12分)【参考答案】(1)新军拥有许多革命学生;立宪派转而附从革命;汉族大吏离心离德;清廷守旧,众叛亲离。(2)评分标准:阐释陈旭麓的观点;多角度阐述论证。a可以持肯定态度:多方面阐述辛亥革命前后的变化(即触动传统),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b可以持不同观点:多方面阐述革命前后的中国变化不大(即没有触动传统),要多方面论证,言之有理。运用材料,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