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7212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 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

2、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 )A 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 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D 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2下表是西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下表时期类别西汉初年(高帝景帝)西汉中期(武帝宣帝)西汉后期(元帝平帝)东汉(光武献帝)合计博士1481225师从名师或入太学者381829未任博士的名儒153743合计18216797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27157323303259这反映了两汉时期( )A 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B 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C 儒学并未取得思想的

3、统治地位D 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3唐代法律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奴婢既同资财即合由主处分”,而到宋代中期后法律上则将“奴婢”之名改为“人力”“女使”,佃户、雇工、人力、女使等皆为国家“编户齐民”。这一变化说明( )A 国家法律体系日益完善B 儒家仁政思想得到提升C 经济发展促进身份平等D 封建等级秩序趋向瓦解4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 儒佛学说开始出现合流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5明代中后期地方上设立巡抚3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

4、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三司”则处于巡抚下属地位。上述举措有助于( )A 统一协调地方权力B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C 削弱地方行政权力D 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6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文化的整合B 吸收了当地的法令制度C 扩大了统治的疆域D 传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7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这反映出当时( )A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B 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C 政府提倡工商皆本D 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

5、8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A 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 实行宽松商业政策C 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 重建官营商业制度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提倡“德治”“仁政”,墨子倡导“非攻”“尚贤”,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相结合。他们共同的着眼点在于( )A 创建全新思想体系 B 顺应时代变革潮流C 争夺思想学术阵地 D 谋划政治统治策略10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

6、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A 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B 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 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D 老子主张世袭为官制度11汉书宣帝传:“五凤夏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蚀之。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据此可知( )A 司马迁的历史撰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B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限制暴政功能C 汉书当中关于日食记载没有任何科研价值D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12唐代的佛教与道教

7、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A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B 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C 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D 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13王阳明传习录中载:“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这一主张表明王阳明( )A 不再认同内心自省的认知途径B 强调以实践去促进良知的发展C 片面强调用良知指导实践的开展D 强调实践是实现良知的唯一途径14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后期另一部“人权宣言”,下列有关该

8、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作者为明末清初的黄宗羲B 该书影响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C 该书强烈地抨击君主专制D 该书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产物和见证1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A 实行节度使制度B 创立三省六部制C 任命文官做知州D 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16在中国古代,一代一代的诗人们用磅礴的气势,有力的语言,唱出了无数振奋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是鲍照的决心和誓言。“大鹏一日从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

9、是李白的宏伟之志。对于这类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唐代诗僧皎然用“忠”、“志”、“力”去标举它。这反映了( )A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B 儒学精神融入社会生活C 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D 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17古希腊建筑师们在设计伊瑞克提翁神庙时,计划把6根单调的石柱雕刻成少女形象,但少女的脖子纤细,无法承受神庙的重量,如果加粗少女颈部,则会影响美观。建筑师们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给每个少女颈后保留一缕秀发,再在头顶加上花篮。这主要体现了古希腊( )A 注重人文与审美契合的建筑理念B 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C 建筑师具有活跃思维和高超技艺D 希腊艺术人才辈出成就斐然18下表关于甲

10、乙两人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进行的比较,表述正确的是( ) A 二者的论点、论据都正确B 二者的论点、论据都不正确C 甲的论点错误D 乙的论点错误191912年2月17日,南京临时政府在剪辫通告中规定:“如有逾期不剪者,即将其公民权剥夺,并严加惩治。”这说明,当时南京临时政府( )A 致力提高国民民权觉悟B 重视清除封建政治的根基C 注重塑造主流文化意识D 强化了政府法令的权威性20“观念形态的革命以批判传统为条件,但实现观念形态的变革又不仅仅在于批判传统。它表现为破坏旧传统与正面重建的同一。”下列选项能准确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梁启超发表 变法通义B 康有为发表 孔子改制考C 胡适发表 文

11、学改良刍议D 李大钊发表 庶民的胜利21读下图,据此可知( )A 经济特区间的发展存在着差异B 经济特区带动了全国的发展C 对外开放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D 对外开放呈现多层次的特点22据统计,中国农村1984年获得了创纪录大丰收,产量从1983年的305亿吨达到407亿吨,人均粮食产量超过了1957年,乃至解放前的最高水平;粮食增产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4年间的49。这可以佐证( )A 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建设上B 农业实现了现代化生产C 市场经济对农业具有推动的作用D 经济改革助推农业发展23有学者认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才是他一生思想和事业的真正转折

12、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真正转折点。这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 )A 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 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C 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D 总结了前一阶段改革开放的成就24一个欧洲人谈及其在美国的见闻时说:“这种地方真令人难以置信:这里有工人的帐篷营,尤其是还有无数在建铁路的护路工此外还有缠作一团的电报和电话线缆,错综复杂的在建电力铁路线延伸至看不到边际的遥远城镇。”他描述的这一现象最早发生于( )A 17世纪末B 18世纪末C 19世纪初D 20世纪初25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B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C 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D

13、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26在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西方在三个领域,即思想文化(包括宗教)、地理知识和商业贸易方面开始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进程,并初步决定西方在未来的世界体系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体现这一领先地位的历史事件是( )A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 临时约法的颁布C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D 法国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27读下图。1983年英国发行的张唱片封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世界政治局势缓和与动荡并存B 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C 核威慑下的人民渴望和平安定D 美苏军备竞赛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动荡28二战后,在法国看来,建立包括法、德参加的欧洲

14、联合组织,有利于将联邦德国纳入共同的利益之中和欧洲的监督之下,加强欧洲的世界地位,而法国在欧洲联合组织中的主导作用则有助于凸显其世界大国地位;在联邦德国看来,加入欧洲联合组织,有利于消除法国对德国的成见和疑虑,取信于国际社会以重新崛起。基于这种观念的转变,法德两国( )A 共同协商以推进德国实现统一B 共同提出欧洲经济援助计划C 联合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 通过主权让渡推进区域一体化29下表中1876年、2010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的变化表明( )时间国家代表性展品1876正中国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瓷器等美国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留声机等2010年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可食用环保

15、包装材料、多媒体信息技术等美国将日光转化为电力:屋顶花园、再生竹制成的地板等A 中国国际地位有较大提升B 中国传统手工业日渐凋零C 环境保护引起更多关注D 两国产业结构逐渐趋同30英国著名的科学家培根认为:经验主义者好像蚂蚁,他们只是收集起来使用。理性主义者好像蜘蛛,他们从自身把网子造出来。但是蜜蜂则采取一种中间的道路。它从花园和田野里面的花中采集材料,但是用它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种材料。材料表明培根( )A 主张从人文主义角度进行科学研究B 主张经验与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C 推崇经验主义式的科学研究方法D 主张从理性主义角度进行科学研究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

16、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

17、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8、材料一 项目中国与西方的比较时钟近代科学革命的关键仪器就是时钟,而其灵魂是擒纵装置,过去认为是十四世纪欧洲人的发明。中国在723年僧一行已制出这种装置铸铁1380年前,欧洲人还无法制造出一小块铸铁,而中国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已在工业规模上生产铸铁了天花种痘法葛洪于公元300年最早记载了天花这种疾病,中国在1000年已经发明天花预防接种。十九世纪初,欧洲人才发现牛痘苗可安全预防天花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 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有掌医之政令的医师,周礼春官宗伯中有掌握历法工作的冯相氏,有掌握观测天象和占星术的保章氏后世的历朝历代,都在国家机构中设立有类似的科学技术机构和职能部门。官办科技教育的内

19、容主要有算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其掌握者多是与之有关的衙门。李时珍不恋富贵,曾辞去太医院院判一职,临终之时,还嘱咐后人将其刚刚完成的巨作本草纲目献给朝廷。摘编自丁海斌陈凡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4期李约瑟现象的“官科技”解读材料三 乾隆末年,浙东学者章学诚就对烦琐考据提出中肯批评:“近日学者风气,徵实太多,发挥太少,有如蚕食桑叶而不能抽丝。”他认为“君子之学术”应当能“持世而救偏”所谓“学业,将以经世也”。陈国庆晚清社会与文化材料四 梁启超认为,国人对于科学抱有不正确的态度,除了受传统的“道器”观影响而轻视科学外,便是“把科学看得太呆太窄了”,梁认为:“科学所要给我们的,就争一个真字,中

20、国文化正因缺乏此种科学精神。”郑师渠梁启超的科学观(1)概括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据材料二说明其主要原因。(2)材料三、四反映了我国“科学”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些变化?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某一角度说,历史就是从有趣的故事中悟出生活的智慧。典故名称:半费之讼 故事内容:古希腊有一个名叫欧提勒士的人,他向著名的辩者普罗达哥拉斯学法律。两人曾订有合同,其中约定在欧提勒士毕业时付一半学费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则等欧提勒士毕业后头一次打赢官司时付清。但毕业后,欧提勒士并不执行律师职务,总不打官司。普罗达哥拉斯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向法庭状告欧提勒士,他提出了

21、以下二难推理:如果欧提勒士这场官司胜诉,那么,按合同的约定,他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欧提勒士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按法庭的判决,他也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他这场官司或者胜诉或者败诉,所以,他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而欧提勒士则针对老师的理论提完全相反的二难推理:如果我这场官司胜诉,那么,按法庭的判决,我不应付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如果我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按合同的约定,我也不应付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我这场官司或者胜诉或者败诉,所以我不应付给他另一半学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典故情节及历史现象,对

22、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 史 答 案1C【解析】据材料“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故老子和孔子都有类似的思想,这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故C项正确;“个人私欲膨胀”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与后代相比并不高,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社会逐步瓦解,这是老子和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不是其影响后果,故D项错误。故选C。2B【解析】表格显示从西汉初年到东汉时期,博士、师从名师或入太学者、未任博士的

23、名儒以及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都呈现上升趋势,可见由于汉代尊儒措施的实施,导致汉朝从事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故B项正确;表格没有体现出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的教科书,故A项错误;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就取得了独尊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官吏儒学水平提高,不能反映出综合素质的提升,故D项错误。3C【解析】材料显示奴婢在唐朝地位不如牲畜,主人有权任意处置,到宋代奴婢成为“编户齐民”,说明在宋代奴婢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并不是论述国家法律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奴婢地位变化主要是经济发展导致,不是儒家思想提升的结果,故B项错误;奴婢地位变化不能说明封建等级秩序的瓦

24、解,故D项错误。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古文史料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认为儒家与佛教都是圣人之学,对治世治心都有帮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契嵩和尚是看到了当时儒家文化的庞大影响力,想借助于儒家文化来宣扬佛教,这是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的表现,故A项正确;佛教与儒家在宋以前就开始了合流,“开始出现合流”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虽认为儒教和佛教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儒教仍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其统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故CD项均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佛教思想5A【解析】巡抚最初是临时差遣机构,属于中央派遣到地方督查机构,材料中对于巡抚掌管权力和

25、地位不同规定可以看出,巡抚的设置主要是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巡抚设置主要是协调地方权力,不是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也不是削弱地方权力,故B和C项错误;巡抚主要是完善地方官制,不是完善中央的官制,故D项错误。【点睛】明巡抚之名,始见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命懿文太子巡抚陕西,亦系临时差遣。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设巡抚 。明代巡抚多进士出身。其初,内地巡抚由吏部会同户部推举,边地巡抚由吏部会同兵部推举;嘉靖十四年(1535),始不分内地、边地,由九卿廷推。也有总督兼巡抚者,合称为督抚。明代,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

26、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明后期巡抚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门户左右,而最后点定之权又重归权阉。清因明制,在各省设置巡抚。清代巡抚是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具有处理全省民政 、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大权。6A【解析】题干强调尊重而不是吸收当地文化,B不选;C在题干中根本没提及,故排除;D题干没提及传播文化,故排除D;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对于各地文化与周天子所在地的文化应该是一种逐渐的融合,故选A。7B【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一曰食,二曰货”大意是说战国时期八种政务:第一是负责饮食,第二是负责财货说明当时政府没

27、有采取抑商政策,所以B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这一时期工商食官政策已经不存在;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层含义;D选项错误,材料只是没有“抑商”,也没有“重商”。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切入,由此可以得出商业的地位并不低,并结合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进行思考。8A【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诸侯争霸9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

28、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思想来自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庄子的思想来自于春秋时期的老子,故A项不正确;墨子、庄子的思想没有顺应时代潮流,故B项错误;孟子、墨子、庄子和韩非的思想都是针对政治统治策略来谋划的,而不是思想学术阵地,故C不正确,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师点睛】“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条件是: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思想家;激烈的社会大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动,促成了各种政治主

29、张的产生和不同哲学派别的形成;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和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的思想局面,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良好社会环境。总之,“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经济基础的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必然反映。10C【解析】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是在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故C项正确;“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不提倡具体的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贤名,人们才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由此可见,老子强调的是选贤,不是下层平民间的斗争,故A项错误;墨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实行

30、的是世袭为官制度,老子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故D项错误。11B【解析】从材料“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可以看出,最高统治者在天象有异的情况下能够反躬自省,注意问民疾苦,反映出天人感应理论对皇权的制约作用,故答案为B。从材料来看,是宣帝诏书体现出天人感应思想,排除A;C项说法错误,汉书关于日食的记载对后世研究存在重要价值,排除C;材料难以反映“影响巨大”,排除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新儒学体系12D【解析】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严重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韩愈对儒学道统的建立,是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故D

31、正确;儒学道统和佛道无关,故A项错误;格物穷理是宋代程朱理学的方法论,故B项错误;理学吸取了佛道精髓,故C项错误。13B【解析】由材料“若只好静遇事便乱”可知王阳明反对的是单凭内心自省的认知途径,但并非完全否定内心自省,故A项错误;王阳明强调“在事上磨炼做功夫”意在突出实践的作用,故B项正确,C项错误;王阳明虽强调“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但未否定其他认知途径,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4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夷待访录诞生于明清之际,作者为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的名著该书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总结了秦汉

32、以来,特别是明代的历史教训,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等一系列比前人更进一步的民主观念,具有鲜明的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被梁启超称为“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故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之际并未涉及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5C【解析】根据题干“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指唐朝的节度使制度,节度使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后来演变为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在北宋,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的军、政、财三权,具体在行政上便是中央任命文官担任地方知州,并设通判进行监督,改变了唐末五代

33、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排除A,C项正确。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演变。材料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唐朝地方管理体制不当,并最终导致王朝的崩溃。A、C项,唐朝在地方实行节度使制度,这些节度使在政治、经济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并且拥有强悍的武装,往往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于是到北宋时,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的军、政、财三权,具体在行政上便是中央任命文官担任地方知州,并设通判进行监督。宋太祖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C项正确。BD属于中央官制,都属于加强皇权的措施,不是调整中央与地方

34、关系的措施,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切入,结合唐宋的政治制度进行思考即可知道答案。16B【解析】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崇尚孝顺和忠心,材料中“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体现出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治影响,故A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清时期思想主张,故C错误;D中普遍认同说法绝对。17A【解析】材料既体现了人文精神又注意到了审美情趣,所以是注重人文与审美契合的建筑理念,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古希腊妇女的社会地位一直未提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D均只是材料的表面现象而非材料所要体现的主

35、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强调了两层意思,一是“石柱雕刻成少女形象”体现人文精神,二是“会影响美观”说明也是注意审美的。18D【解析】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是代表雅典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维护雅典的奴隶制度。所以,他们的思想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所以,甲观点正确。故BC排除。智者学派忽视了道德和法律的作用;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注重对公民的美德教育。所以,二者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智者学派忽视公民的美德教育。故乙的论点错误。故A项排除,本题选D项。19C【解析】辛亥革命时期把剪辫子作为是否革命的标志,南京临时政府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剪辫子,显然是要求国民与

36、清王朝彻底决裂,从而树立民国的主流文化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不是从提高国民觉悟角度出发,故A项错误;材料目的是和清王朝的文化意识决裂,不是清除封建政治的根基,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强化政府法令的权威性,主要是树立政府主流意识,故D项错误。20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其目的是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故A项错误;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是在借助传统宣传维新变法,故B项错误;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并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故C项正确

37、;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不属于正面重建,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名师点睛】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21A【解析】从图示信息看出,深圳、珠海等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呈增长

38、趋势,深圳、珠海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汕头、海南,说明经济特区间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故A正确;图示信息无法体现经济特区带动了全国的发展,排除B;图示信息无法体现对外开放与体制改革的关系,排除C;材料只有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信息,无法体现“多层次”的特点,排除D。22D【解析】1978年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农民积极性大提高,导致农业生产大丰收,材料中总产量和人均产量的剧增正是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效应,故项正确;材料说明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不是工作重心的转移,故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农业生产大发展,并不是农业现代化,故B项错误;中国实行市场经济是在1992年之后,故C项错

39、误。23C【解析】1992年的“南方谈话”确立了“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的论断,从而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革的路线问题,故C项正确;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南方谈话”没有涉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故B项错误;“南方谈话”也没有总结前一阶段改革开放的成就,故D项错误。24D【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还有缠作一团的电报和电话线缆,错综复杂的在建电力铁路线延伸至看不到边际的遥远城镇”可知,这时候使用了电力,这应该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所以答案选D。其他选项不符合

40、,排除。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电气技术的应用25A【解析】柱状图中的数据代表的是16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很明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大幅增加的,这个时间段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反映的是黑奴贸易这一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对外殖民扩张的手段,故选A;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20世纪初,题干时间与之不符,故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整个欧洲,而“日不落帝国”只体现了英国,另外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不仅仅是依靠贩卖黑奴,故属于以偏概全,所以排除C;黑奴贸易的主要意图是满足美洲奴隶制种植园的需要,故D排除。点睛:这一题以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奴隶贸易

41、为考查点,这既是所学的主干知识,也是关注人类命运的反思材料。选项对所学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整合,知识的容量较大。考生需要对重要的概念如黑奴贸易、早期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日不落帝国”等有正确的认知,再结合时代特征才可以准确作答。同样考查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6C【解析】根据材料“在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西方在三个领域,即思想文化(包括宗教)、地理知识和商业贸易方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所述历史事件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新航路的开辟等,C符合题意;A是168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B是在1912年,D是在1875年,均与题干时间不符。2

42、7C【解析】漫画中上方是核导弹的对比,中间英文含义“是一个错误”,漫画下方分别比喻美苏各自持有核武器的按钮,从英文中“是一个错误”的信息可知当时对于美苏核威慑极为不满,故C项正确;漫画没有体现出世界政治局势缓和与动荡并存的信息,故A项错误;B项是美苏冷战的影响,不是漫画主旨信息,排除B项;材料漫画没有说明世界局势的紧张动荡,是说明民众对于和平的渴望,故D项错误。28D【解析】从材料内容上看出,法国与德国的联合对双方都有利,因此利益的驱使其最终走向联合,但这种联合是通过主权让渡来实现的,故D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法国和德国的联合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关,故C错误。

43、29C【解析】1876 年、2010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可以得出近现代中国科技的进步,与国际地位的提升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能体现的是中国科技进步,但是并不意味着传统手工业的凋零,故B项错误;2010年世博会中国展出“可食用环保包装材料”,美国展出“将日光转化为电力,屋顶花园,再生竹制成的地板等”,这说明两国都重视环境保护,故C项正确;2010年虽然同时出现环保的技术,但是中国还有航天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故D项错误。30B【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培根认可蜜蜂的做法,即“从花园和田野里面的花中采集材料,但是用它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种材料”。“从花园和田野里面的花中采集材料”是经验主义

44、的做法,“用它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种材料”是理性主义的做法,也就是说培根主张经验与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故B项正确;CD只符合材料的部分信息,故错误;材料未涉及从人文主义角度进行科学研究,故A项错误。31(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解析】第(1)问,“相同因素”要看清设问要求的时间限定是“近代”。依据材料一信息“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

45、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和材料二信息“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 “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方面、工业化推动以及制度角度回答。第(2)问,“有利条件”的回答也要紧扣设问时间限定“20世纪中期以后”。依据材料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海的地理位置、中西文明影响、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等角度分析。第(3

46、)问,“问题”,依据材料信息“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口问题、城市布局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角度分析。点睛: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规模、发展程度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生产力水平很高时,城市整体处于平衡状态,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便不会出现城市社会问题;相反,若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发展过程中便会出现失调现象,如生产资料供不应求;能源消耗高,但经济效益低等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会给发展

47、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一些借鉴与反思。本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概括、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契合了社会转型和文明演进的社会热点,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关注,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生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说明。试题整体难度不大。32(1)历史现象:18世纪前,在实用科技方面,中国领先于西方。主要原因:制度的保障;古代中国政府的重视与推广;古代中国文人的献身精神。(2)变化:从传统的“经世致用”到对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大规模引进;从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到初步实现“科学体制化”。评价:原因:近代中国的社会危机;近代西方先进文化的传

48、入;先进的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等。概况:表明中国对西方科学认识的逐渐深入。影响:推进了中国各个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解析】第(1)问,“历史现象”,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概括得出18世纪前,在实用科技方面,中国领先于西方。“主要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历朝历代,都在国家机构中设立有类似的科学技术机构和职能部门。官办科技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算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其掌握者多是与之有关的衙门。李时珍不恋富贵,曾辞去太医院院判一职,临终之时,还嘱咐后人将其刚刚完成的巨作本草纲目献给朝廷”从制度保障、政府的重视与推广、文人的献身精神等角度概括。第(2)问,“变化”,依据材料三、四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从

49、传统的“经世致用”到对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大规模引进、从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到初步实现“科学体制化”。“评价”,依据所学知识从原因、概况、影响等角度分析。33示例: “半费之讼”看智者学派故事中的普罗达哥拉斯和欧提勒士这对师生因为学费问题而对薄公堂,从辩论技巧、个人智慧上来看,欧提勒士都无可挑剔,这体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追求个人主义的人文精神。古希腊商品经济的繁荣、民主政治的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出现了以研究人和人类社会的智者学派,其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了神的意志,树立了人的尊严,开启了人文主义的先河。但是对个人价值的过度推崇,导致了个人主义的盛行,

50、出现了诸如“半费之讼”事件的出现,社会道德的沦丧,城邦危机。鉴于此,苏格拉底提出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这一历史典故启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既要注重个人自由,也要加强道德修养,协调个人发展、兼顾集体利益,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依据材料中故事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取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和说明即可。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半费之讼”的现象,然后结合材料中信息以及所学知识从古希腊商品经济的繁荣、民主政治的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以及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回答,最后从历史典故中得到启示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