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学习要点一鲁迅的小说创作()1918年月,鲁迅在新青年第卷第号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1918-1922年,鲁迅连续写了15篇小说,于1923年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1930年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不周山)()1924年-1925年,作11篇小说,收入1926年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彷徨。()1934年-1935年,连编写了篇从历史和神话传说中取材的小说,与20年代所写的不周山(后改为补天)等篇小说合辑为故事新编。如果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小说
2、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的话,那么呐喊、彷徨则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正如有学者评价的: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不多见的现象。二课文学法提示:大家都知道,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和语言四要素。一般来讲,把握情节、分析人物是我们学习小说的重点,然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小说所运用的语言恰恰是我们进一步地分析环境、情节和人物的重要媒介。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多地借助对语言的深思细研去加深我们对小说所表现的环境、描述的情节和塑造的人物的了解。(一)可以借助简要复述的方式检查自己对情节的把握是否准确本文使用的是倒叙的方法,每一部分都用隔行分段的方
3、式做出明确的界分。而且第一部分和第五部分中通过环境的描写达成了呼应的关系。这一点同学不难看出。但在表述时还需要关注用语的准确及尽量多地传达文中信息。比如:第一部分,如果同学说是作者重回故乡,在河边遇到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就欠准确。因为文中的我并不就是作者,可以说我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故事的讲述者和见证人,又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也是作者在文中着意塑造的一个形象,他既有与作者重合的地方(比如对祥林嫂拥有鲁镇的人所没有的同情),又有与作者不同之处。对于鲁镇,对于社会的认识,应该说作者是高于我的。再如:第二部分的复述,如果说祥林嫂初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来到的表述就不
4、如逃到具备与课文内容一致的更丰富的信息量。(二)对有关联的细节做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在不脱离课文的前提下理解人物,并体会作者对社会观察的深入,对社会剖析的深刻。比如:在理解祥林嫂这个人物时,有这样几个可以研讨的细节:()对祥林嫂的称呼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述?说明什么?提示文中三次提到人们对祥林嫂的称呼:第一次来鲁镇时,对新寡的她,有这样一句话: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在她第二次丧夫,后又丧子,重回鲁镇后文中说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在四叔家不许祥林嫂动祭祀器具的描写之后,文中还有一句: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第一次的称呼更多的是把祥林嫂作为丈夫的附属品,即使丈夫已经死了,也还是他的附属品。后文不是
5、还进一步地说没问她姓什么,那大概也就姓卫了。这一细节让人形象地体会到,在封建社会中,女子是毫无独立地位可言的。第二次的交代据说是作者在编辑彷徨时特意加进去的,而且是一句话单列一段,可见作者的用意深刻。在这里大家是有具体所指的,并不是镇上的人(否则,就不会有后文对镇上的人的特别交代)。根据上下文,可知大家指的是鲁四老爷家。此时祥林嫂已经改嫁贺老六,虽然贺老六已死,按出嫁从夫推论,应该叫她贺六嫂为什么鲁四老爷家却仍然叫她祥林嫂呢,可见对于祥林嫂的改嫁,鲁四老爷认为是败坏风俗的,这种人是不干不净的。镇上的人们的叫法,一方面说明镇上的人对祥林嫂改嫁的鄙薄嘲讽态度,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鲁四老爷在镇上的
6、权威。从中可窥见祥林嫂所在的社会环境之一斑。()对于祥林嫂的改嫁,人们的不同态度是什么?提示可以从四婶、卫婆子、村里的人、小叔子、鲁四老爷、柳妈等人的反映,从祥林嫂的反抗来谈。重点分析:四婶阿呀,这样的婆婆!这样所指的是婆婆居然逼媳妇改嫁来破坏自己家的声誉这种做法。村里人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里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言语之中包含着对祥林嫂以死抗拒再嫁的行为的赞赏。柳妈是一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却认为祥林嫂当时应该索性撞个死。祥林嫂自己也在以死来维护自己的名节,认为改嫁是不光彩的事。()关于阿毛的故事及周围人的反映(祥林嫂的两次讲述的重复有何作用?为什么说这故事倒颇有效?老女人们是否对祥林嫂有深切
7、的同情?)()关于祥林嫂与我的河边的问答(怎么理解祥林嫂对灵魂有无的疑惑)()关于祥林嫂的死与周围人的反映(鲁四老爷、短工和我的不同反应)()关于祥林嫂与祝福的关系。(从情节的梳理上有五次提到不同时间的祝福时的祥林嫂)上面所涉及的问题更多的还只是对文中主要人物祥林嫂的分析,就引发了我们这么多的问题。结合文中的语句分析点实在很多。比如鲁四老爷、我、柳妈、甚至四婶的形象都有可揣摩之处。还有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的作用等等。对一篇小说的解读绝不是一次完成的,更何况是鲁迅的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作品,尤其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味,期在每次的阅读中都有新的发现。只要在自己原先阅读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就有收获,发现越多
8、收获越多。不是吗?能力训练: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瓦楞(léng) 间(jiàn)或 驯(xùn)熟 少不更(gng)事胆怯(qiè) 正(zhng)月 渣滓(z) 瘦削(xu)不堪谬(miù)种 暂(zàn)时 蹙(cù)缩 牲醴(l)形骸(hài) 两颊(xiá) 炮(páo)烙 歆(xn)享选出下列有两个错字的一项:走头无路 忌讳 笼照 蹒跚逍遥自在 沸反盈天 大诋 诡秘安份耐劳 咀嚼赏鉴 宽恕 仰仗心气和平 百无聊赖 寂莫 寒暄下面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9、 )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在这里所料的事是什么?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是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为什么我能由惊惶而变得轻松?答案:(骸hái 颊jiá)(投 罩 抵 分 寞)祥林嫂会死去我的惊惶是缘于祥林嫂的死,说明我对祥林嫂还有一些关心,但我的不定更多的是怕我的回答会对祥林嫂的死负有责任。而现在
10、当祥林嫂真的死了时,我发现因为其实我早料到祥林嫂的死是必然的结果,不管我给予她怎样的回答,她都注定会死的,别人的淡然也使我拥有了一丝坦然。其实这种描写是在表现即使像我这样的新青年,也是有冷漠的一面的。小议祝福中的外貌描写祝福的主人公是祥林嫂,一个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的下层劳动妇女。文中对祥林嫂的描写不多,文字也颇为平淡,初读并不以为如何;然而倘静下心来,静静体味一下那平而又略有些拗口的句子,便不由暗暗称赞起作家构思之巧!且看作者对祥林嫂外貌的三次白描:先是初次来鲁家;二次是再到鲁家;三次是祝福之夜将死之前。其中,第一、二次描写情形颇为相近。都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白,然
11、而不同的却是祥林嫂双颊上的红!通过衣着、面色,我们首先了解到了祥林嫂的身份、地位以及她生活的辛劳。之后,在阅读完祥林嫂二次归来的故事后,我们便逐渐懂得了作者在描写祥林嫂外貌及她双颊上的红的消失,这唯一的一点儿变化-就是这仅仅的一点儿变化,暗示了我们发生在祥林嫂身上的巨变,以及这些惨变在她的心中刻下了怎样的痕迹!在祝福以后,巴金在家这部小说中也曾用过类似的双对比方式描写梅的外貌。这里所说的双对比是过去与现在,不变与变的双对比,这样写不仅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突出人物性格、暗示情节。到了第三次外貌描写,作者几乎运用了纯白描的方式,一点一点勾画出将死之人的辛酸。且看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
12、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祥林嫂死前的淡然与潦倒,还告诉了我们她早年的悲哀早已消尽-不是时间冲淡了一切,而是因为过多的悲哀已经使我们的主人公麻木,甚至淡然。看这部分的外貌描写,很容易使我想到故乡中成年的闰土,他们同样拥有一张木刻似的脸,同样为生活辛劳,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只是祥林嫂比闰土更惨罢了!鲁迅的文章是激进的,鲁迅的悲哀是深沉的。这深沉的痛楚,一点一滴都裹在他那无情的文字下面,裹在那近乎白描的描写当中。评语本文抓住了祝福中祥林嫂外貌描写的细微变化,在分析中注入了读者细心的体会及深切的同情。更为可贵的是,本文作者的分析并不局限在一篇作品中,而是联系以往的阅读积累,使分析有了更广阔的视野。第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