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本部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它填涂在答题卡上。)1、战国时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此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法家的思想 D墨家的思想2、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
2、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3、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4、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
3、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5、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 B韩非子C墨子 D荀子6、“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这一主张的根本意图是()A以礼约束人们的言行以达到仁B以礼为工具恢复周王室的统治C重建周礼的权威以纠正时弊D利用礼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7、“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派的是()A为政以德
4、 B严刑峻法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8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儒学忠君思想的进一步强化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9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可以痊愈,结果被县令判了死刑。而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这说明当时()A儒家文化影响行政管理B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C地方权力过大不便管理D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10“圣人所能者,夫妇之不肖可以与能,勿不视世间之夫
5、妇为。妇之不能者,则虽圣人亦必不能,勿高视一切圣人为也。”最有可能说这种言论的思想家是()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D李贽11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的“反动”指()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 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12、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最进步的思想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C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者的需要D儒家宣言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
6、民的拥护13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A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B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14黄宗羲认为,古者天子之位不传子而传贤,到了后来天子之位传子,而自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他旨在强调()A嫡长子维承制的弊端及落后性B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的必要性C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D晚清恢复宰相制度的进步意义15明代以前,关庙主要集中在“燕赵荆楚”之间,但在作为关羽“敌国”的原吴国
7、地区,关羽信仰较为淡漠。明万历年间,关羽被朝廷加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成为司科举之命的“武曲星”。由此,江南文士积极修建关庙。关羽信仰逐步在民间普及。这反映出()A北方经济影响力增强 B南北文化格局发生剧变C伦教纲常走向社会化 D政府引导社会文化整合16学者葛兆光指出,作为空间的宇宙,在殷周人心目中投射了一个深层意识,即以中央为核心,众星拱北辰,四方绕中国的“天地差序格局”,而且一切天然形成的事物包括社会组织与人类自身,都是与宇宙天地同构的,因此人类应该依照这种宇宙、社会、人类的一体同构来理解、分析世界。下列哪一项符合这种思想()A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B天道远,人事迩,非
8、所及也C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者17据唐释道宣统计:“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这一局面()A表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 B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导致多元文化开始出现 18表1内容文献鲁国大臣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时说:“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左传文公五年齐国大臣管仲答桓公道:“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管子霸形虢国的史官嚣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表1是先秦时期文献的一些记载,其反映了这一时期()A当政者注重个人品格养成 B执政为民的价值观
9、念形成C朴素的民本思想受到推崇 D儒家仁政思想已渐入人心19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第一场是儒墨之争;第二场是儒道之争;第三场是儒法之争。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儒家学说成为各派众矢之的 B争鸣涉及人生和治国方面C各家流派矛盾尖锐不能调和 D儒法之争实质是显学之争20墨子在非命篇中,反对儒家所宣称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命定论,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认为真正能够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主观的“力”。下列对这一主张最合理的解释是()A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得到当时君主的认同C强调人民群众力量巨大 D带有“无神论”的色彩21论
10、及汉武帝崇儒的目的,吕思勉先生说:“世谓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专制,非也后世儒家之尊君抑臣,岂汉武所能逆睹哉?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吕思勉意在说明()A儒学吸收了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 B儒学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C汉武帝具有超越时代的政治眼光 D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22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混天说、混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朱熹开展这些研究的目的是()A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B实现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C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D建立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23宋以前的政治文化中,印有“受命于天,
11、既寿永昌”的传国玺被视为正统王朝的象征;宋以后对传国玺多持批判态度,认为“君人者在德不在宝”。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天命观被统治者摈弃 B政治文化发生根本变革C德治思想进一步发展 D理学重塑传统政治伦理24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周敦颐认为,“万物”是从水、火、木、金、土五种特殊实物变化而来的,五种特殊实物是从阴阳二气变化而来的,阴阳二气又是从“一”变化而来的。这表明宋明理学()A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B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C根植于久远的文化传统 D彻底冲破了传统思想25南宋的某一知识分子群体对朝廷无力收复失地倍感失望,而且也非常明白北宋朝廷大兴变法的弊端。因此他们主张从基层入手,变革家族和村社,通
12、过兴办学校和制作出版物来普及知识,建立一个更加理想的社会。由此可知,该知识分子群体()A践行格物致知 B倡导天下为公 C倡导基层革命 D倡导文教革新26宋朝建立以后,朝廷多次进行宫廷雅乐改革,以求“用乐以合周礼”,但均收效甚微。从北宋周敦颐到南宋朱熹,理学家们批评这些改革“求古乐太深”,而主张追求“古乐之意”,将音乐纳入心性修养和天理的范畴,赋予雅乐以新的内涵。这表明当时()A理学和心学的社会竞争加剧 B对音乐的理学化解释逐渐形成C传统雅乐的思想资源被摈弃 D雅乐已经丧失社会和政治功能27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
13、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28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A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 B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29当代学者徐定宝在黄宗羲评传中写道“阳明心
14、学倡导心外无物、心外无学肯定主体道德意识对道德行为的性质起着决定的作用,引导人们走出圣贤与经典为中心的章句之学的死胡同,点明儒学伦理精神处于世人自己的心灵之中在明代中后期的文化思想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据此可知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A延续了心学对朱熹理学的批判性思考 B客观上延缓了儒学世俗化的历史进程C摆脱了儒学在中国思想界的中心地位 D有效推动了明末资本主义萌芽新发展30黄宗羲对儒学品格作了重新赋予,认为“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要由豪杰之士来承担,呼吁豪杰之士树立为国家与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这种主张()A利于切实推动社会发展 B冲破了先秦儒学的束缚C强调满足个人名利之心 D强调提高君
15、主服务能力31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虽“勾画狼藉”却因表达为国忠贞的悲愤情绪被奉为“天下第二行书”;北宋蔡京和明代严嵩书法精妙却未有留名青史的书法作品,其原因在于A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标准 B颜真卿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民众好恶决定对艺术的评判 D唐代书法符合官方意识形态32明后期,传教士利玛窦与徐光启共同翻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其创立的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等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这表明A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 B基督教主动融入中国社会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产生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33题25分,34题12分,共15分,
16、根据题目要求作答,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
17、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 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4分) (2) 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6分)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3) 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其学说的地位如何?(4分)(4) 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4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2分)(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2分)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
18、认识?(1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对天工开物的各种解读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非常重要的题目。那些奉19世纪欧洲科学革命为圭臬的学者,力图在中国历史中找到可堪与欧洲对等的个案,找到欧洲的镜像。因此,在一些学者眼里,这本著作之存在,是中国人有志于工艺知识、技术和实用手段的一个有力证明。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宋应星之后没有学者沿着他的路数、用他开创的包罗万象的方法来了解工艺知识,这恰好足以说明中国人在思想层面上对实用事物和技术缺少兴趣;或者,他们将这本书看作一个文明的标志,而这文明中的发明和创造能力都正在趋于衰落。我在这里所做的,便是将天工开物重新归置到它原本所处的各种关联之中。
19、(在我看来)宋应星对于“天工”和“开物”这两个语汇的使用,意在将自己的文字纳入一个更大的关联当中,而非简单地记录工艺过程。他相信,通过描写这十八个遴选出来的工艺领域,人们可以从中学到重要的宇宙规制(“天理”),了解这些规制能让世界进入“治”的状态中。据【德】薛凤工开万物 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围绕材料中关于天工开物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观点加以评析。(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
20、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发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 据王伟、李豫成等国学精华下整理(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怎样“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7分)历史参考答案CABBD CDCAD BCCCD ABCBA BCDCA BADAA
21、AA33题:(1)因素:民心。(2分) 主张:仁政。(2分)(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2分) 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4分) 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分)(3) 关键:薄敛节俭。(2分) 地位:发展到理学新阶段,明初成为官方正统儒学。(2分)(4)标准:百姓的忧乐。(2分)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2分)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2分)(5)理念: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2分)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1分)34题:【示例】天工开物证明古代中国人重视实用技术。(1
22、分)此观点错误。(1分)天工开物表明宋应星重视工艺技术,但之后不再有后继之作。这是因为: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科举制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导致轻视手工业的观念盛行。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和分散性,对科技发展与推广的作用有限。明清时期,传统科技没有实现向近代科技转型。可见,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制度等状况都使得中国人轻视实用技术。(6分)(该示例未从整体上正确把握材料的主旨,最多只能得8分)【示例二】按照19世纪欧洲科学革命的标准评价天工开物。(2分)我赞同此观点。(1分)近代西方科学革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思想解放运动兴起的背景下发生的,推动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明代中晚期,
23、中国在经济、科技领域同样出现了带有若干近代化因素的萌芽,天工开物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中国工艺百科全书”即是明证,并影响了同时代的西方科学发展。所以天工开物已带有近代科学革命的特征。所以应该将天工开物置于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去认识和评价(9分)【示例三】将天工开物置于明朝晚期的中国这一具体时空背景下进行评价。(2分)此观点正确。(1分)明朝晚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宋应星写作天工开物提供了社会条件。面对当时黑暗的政治,宋应星深受宋明理学影响,希望通过写作天工开物探寻“天理”,实现“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而不是致力于科学革命。把天工开物涉及的工艺领域与当时欧洲的科学革命进行类比,是不恰当的。因此,要准确理解
24、宋应星及其天工开物,必须将其放置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进行分析和评价。(9分)【示例四】对天工开物存在多种认识。(2分)这些认识都具有合理性。(1分)天工开物尽管带有近代欧洲科学革命的某些特征,但其科技成果与研究方法总体上仍是传统科技的典型代表,缺乏科学原理的探究与实验科学的突破,因而产生中国人“有志于”科技或“缺少兴趣”、创造能力“趋于衰落”等认识。天工开物又是中国学者宋应星在程朱理学居于主导地位、心学影响扩大、晚明政治黑暗等时代背景下完成的著述,按当时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特定环境来看,天工开物代表了晚明士大夫对“修齐治平”政治理想的独特探索,而不是致力于科学革命的产物。因此,对天工开物的认识差异源于评价标准的不同。(9分)35题:(1)特点:注重现实;兼容佛道;重视道德;注重思辨;重塑信仰。(8分,任答4点即可)(2)有利于塑造理想人格;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1点2分,2点5分,3点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