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综合测试六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1931年,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曾说:“大家都知道,在我们这一时代的物理学中,他的地位将在最前列。他现在是并且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因为他对于科学的贡献更深入到人类思想基本概念的结构中。”下列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B)A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无关B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提出C量子力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D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解析:依所学,在相对论中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息息相关,故A项错误;据材料“在我们这一时代的物理学中,他的地位将在最前列”“他对于科学的贡
2、献更深入到人类思想基本概念的结构中”结合所学可知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相对论,而不是量子力学,故C项错误;依所学,牛顿提出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但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故D项错误。2某科学理论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时空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该理论(B)A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到来B弥补了经典力学认识世界的不足C奠定了电气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D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理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故B项正确;A项为牛顿的经典力学,C项为爱迪生的发明,D项是伽利略的贡献,均与题目不符,
3、排除。31907年7月,普朗克在致爱因斯坦的信中说:“相对论原理的倡导者仅仅形成了一个不大的圈子。”这反映了(B)A普朗克不接受相对论B相对论不符合时人固有的思维观念C相对论遭到众人抵制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存在重大缺陷解析:由材料不能推断普朗克对它的态度,故A项错误;因为相对论改变了对时间、空间的认识,不符合时人固有的思维观念,因此“仅仅形成了一个不大的圈子”,支持者很少,故B项正确;C项只是现象的描述,没有论述其遭到抵制的实质,排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超出时人的理解力,而不是存在重大缺陷,故D项错误。4有学者指出:现代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逐信息而不返”。面对爆炸的信息,人们可能反而对自己的生命缺
4、少体验,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渐减退乃至消失。此材料反映(C)A人们的工作、生活离不开网络B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C警惕网络时代带来的负面效应D网络世界对青少年有巨大诱惑解析:据材料“面对爆炸的信息,人们可能反而对自己的生命缺少体验,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渐减退乃至消失”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网络的负面影响,而非强调网络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A、B两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网络的负面作用,而未涉及到对青少年有巨大诱惑,故D项错误。5下表为不同时期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就业结构,导致表中数据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是(D)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B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C美国出现了“新经济” D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
5、展解析:根据材料“1890年”与“1998年”进行对比,1890年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对应,故A项错误;量子论讨论的是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故B项错误;美国“新经济”不能解释荷兰、英国就业结构的变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98年服务业就业比例明显上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极大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6阅读下表,以下结论正确的是(D)空间技术的发展与利用年份成果 1957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美国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1959苏联发射的卫星最先把物体送上月球 1961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率先进入了太空 1969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 1981美国第一
6、架可以连续使用的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A.美苏两大强国垄断了空间技术B空间技术开始应用于民用领域C美国的空间技术全面反超苏联D美苏冷战推动了空间技术发展解析:材料仅仅叙述了美苏两国的空间技术成就,不能说美苏两大强国垄断了空间技术,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空间技术主要是用于冷战对峙的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中两国的空间技术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不同的成就,不能说美国反超苏联,故C项错误;材料中空间技术取得重大成就的时间是在美苏冷战对峙时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竞争,故D项正确。7下表反映了(A)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情况表阶段时间人数 第一阶段19501953年1 708名 第二阶段19541956年5
7、853名 第三阶段19571958年1 654名 第四阶段19591965年很少 A.对外交流受到国家关系的影响B苏联支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C派遣留学生是落实“一边倒”政策D世界格局转换影响对外交流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大量向苏联派遣留学生,主要是因为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1959年人数减少,是因为中苏关系恶化,故A项正确;1959年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故B项错误;派遣留学生并不是落实“一边倒”政策,而是受到“一边倒”政策的影响,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是两极对峙格局,并未发生转换,故D项错误。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长期奋斗和勇
8、于牺牲的精神。下列人物中成就中国太空梦,成为中国首位“太空人”的是(D)A袁隆平 B邓稼先C钱学森 D杨利伟9“10月16日15时整,寂静的罗布泊上空突然爆发出一道强光,紧接着,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周围的空气急速膨胀,产生的高压冲击波以排山倒海之势,从爆心向四周飞驰。”该科技成就使我国(C)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B增强了远程打击敌国的能力C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D开启了和平利用核能技术的时代解析:题干体现的是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故A项错误;该科技不是导弹发射,故B项错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打破美苏核垄断,故C项正确;原子弹爆炸是出于国防目的,故D项错误。10我国领导人在国家
9、科学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在下列各项科技成就中,能够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成就是(B)A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B选育“南优2号”C发射载人飞船上天 D“211工程”计划111980年,中断17年的电影“百花奖”恢复举办。选票是随大众电影发出的,每本只有一张选票,不少工厂、学校、机关团体都参与了投票,两千人中只有一两份大众电影。评选结果是:故事片吉鸿昌得票14万张,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得票21万张,美术片哪吒闹海得票42万张。这种情况主要反映了(C)A“百花奖”促进了大众电影的销售B人们相对更喜欢美术片C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D电影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解
10、析:从观众对“百花奖”选票的热情可以看出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A、B、D三项的观点都有片面性,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题目的要求,故应排除。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争奇斗艳,学术科技领域也不断创新发展,科学文化领域生机勃勃。这是因为(D)A制定了“星火计划” B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C提出了“三个面向” D重新贯彻了“双百”方针解析:“星火计划”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规划,与推动文艺发展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发展科教事业的战略,与文艺发展不符,故B项错误;“三个面向”是教育改革指导方针,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双百”方针提倡在艺
11、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改革开放后重新贯彻这一方针,使得科技文艺领域再次出现繁荣,故D项正确。13“文革”时期,电影白毛女经历了很大改编。旧版中,喜儿忍辱负重,对地主阶级抱有一丝幻想;新版中,喜儿虽受尽凌辱,但绝不妥协。旧版中,杨白劳性格懦弱,竟对地主下跪哀求,走投无路之际喝卤水自杀;新版中,杨白劳性格刚烈,敢于反抗,被活活打死。这种改编反映了(D)A“双百”方针得到充分贯彻B中国文艺创作迎来发展新契机C“文革”时期文艺形式丰富多彩D文艺创作受政治环境影响明显解析:“文革”时期“双百”方针被破坏,故A项错误;“文革”时期中国文艺创作遭遇挫折,文化凋零,故B项错误;“文革”时期受到
12、政治环境的影响,文艺形式单一,故C项错误;材料“新版中,杨白劳性格刚烈,敢于反抗”符合当时强调阶级斗争的政治环境,文艺创作受政治环境影响明显,故D项正确。14邓小平呼吁“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1977年底,政府落实这一呼吁的举措是(A)A恢复中断的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制度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思想15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
13、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这表明(B)A“双百”方针在教育领域落实B“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D普及高等教育成为发展核心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是建立在实际、循序渐进、自由的基础上,与题目中“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不相符,故A项错误;题目中“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反映了1958年我国教育领域的盲目冒进,说明“大跃进”的“左”倾错误扩展到教育领域,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时间是在1957年,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
14、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58年9月19日”,得出此时中国教育的重点是普及初等教育,扫除文盲,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4分,第17题16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的科学革命为技术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物理学革命为原子能、电子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化学革命为分子设计和开发新材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兴起,以至任何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再是单一学科发展的结果。科学事业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事业,而成为社会性的巨大事业。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业劳动生产率,战后1946年至197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
15、增长了大约4倍。同时,海陆空立体交叉交通运输网络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部门,如:信息技术产业已被人们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作为第四产业。科技革命造成的新的技术水平,使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很少能单独全面开发新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产品零部件开发的国际合作。 摘编自王春明科技革命的历史轨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30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12分) (2)根据
16、以上材料分析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明了什么?(12分)答案:(1)规模大、范围广;科技革命和技术革命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学科间的综合性加强,大量新兴学科兴起(或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兴起);科技研究的社会化趋势明显。(1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国际分工的变化,国际合作加强。(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提升起到决定性作用;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17、增强国际竞争力(大力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6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据材料“20世纪的科学革命为技术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物理学革命为原子能、电子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化学革命为分子设计和开发新材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得出规模大、范围广;据材料“与此同时,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兴起,以至任何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再是单一学科发展的结果”得出科技革命和技术革命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学科间的综合性加强,大量新兴学科兴起(或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兴起);据材料“科学事业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事业,而成为社会性的巨大事业”得出科技研究的社会化趋势明显。 (2)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新技术的发明
18、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业劳动生产率,战后1946年至197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大约4倍”得出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据材料“同时,海陆空立体交叉交通运输网络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得出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据材料“科技革命造成的新的技术水平,使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很少能单独全面开发新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产品零部件开发的国际合作”得出推动国际分工的变化,国际合作加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提升起到决定性作用;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
19、国力的竞争;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大力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2年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京师同文馆开设,该馆设立源于朝廷政务与西方交往需要翻译人才,体制上属官学的一种类别补充,学生来自八旗子弟,聘请外国人为教习,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理。1870年增设“天文算学馆”,1876年规定各馆兼习西方近代文化课程。 材料二: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公布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在精神上进一步革除了旧学制中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道德观。1920年在该学制进行修改的过程中,教育部通令,凡国民学校都废止使用文言教材,代以现代语体文,
20、至1922年停止使用一切文言文教科书。 材料三:1949年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在教育建设上做了四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对教育机构与学校做直接的政治清理;第二,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第三,改革学制,制定试行新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形成学校教育的稳态;第四,大力推行苏联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经验。 以上材料均摘自叶澜“新基础教育”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师同文馆的作用。(6分) (2)比较材料二、三,指出民国初期与新中国初期在教育变革上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教育的主要特点。(10分)答案:(1)作用:开创了新型学校,培养了新式人才;
21、传播了西方文化,促进了对外交往;推动了洋务运动,有利于中国近代化。(6分) (2)相似:改革学制;对教育做政治清理,培养新政权所需人才;注重教育普及(平民化)。(6分) 特点:以工农为主要教育对象,加强扫盲教育;主要借鉴苏联模式。(4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京师同文馆主要是培养翻译人才得出有助于培养新式人才;根据材料一中“1870年增设天文算学馆,1876年规定各馆兼习西方近代文化课程”得出有助于西方文化的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中国洋务运动的发展,有助于教育的近代化。 (2)第一小问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二中“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公布壬子癸丑学制”和材料三中“第三,改革学制,制定试行新
22、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形成学校教育的稳态”得出都改革学制;根据材料二中“精神上进一步革除了旧学制中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道德现”和材料三中“对教育机构与学校做直接的政治清理”得出对教育进行政治清理,有助于培养真正的人才;根据材料二中“凡国民学校都废止使用文言教材,代以现代语体文”和材料三中“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得出注重教育的平民化。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三中“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注重对工农群众的教育;根据材料三中“大力推行苏联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经验”得出借鉴苏联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