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诗画兼长,精通音律,又通佛理,将画风、乐律、禅理浑化无迹地融入他的诗歌创作中,创造出一种雍容平和、清新自然、华贵高雅、意境完整的崭新的诗风。他少年高第,20岁一举夺魁,成为新科状元。他将晋宋以来分流发展的山水诗派和田园诗派合流,兼擅陶谢之长,与孟浩然共同创立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他的诗中具有令人心境平和、万念俱消,可与宇宙意识相通的艺术感染力。北宋文人秦观竟用读其诗、观其画来疗治其心理的创伤,并取得神奇的治疗效果。可见其诗确有陶冶人之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之精神生活的强大作用,故被后世奉为“诗佛”。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成为盛唐三大诗人之一,光照寰宇,泽被历世。当杜甫尚未出名、李
2、白还在蜀中的时候,他已经是名噪京华的大才子了。解剖本诗形式解剖本诗形式学习近体诗形式特点学习近体诗形式特点山居秋暝山居秋暝王维王维空山新雨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天气晚来秋秋。明月松间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清泉石上流流。竹喧归浣女,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莲动下渔舟舟。随意春芳歇,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王孙自可留留。首首联联颔颔联联对对仗仗颈颈联联对对仗仗尾尾联联11、本诗八句,每句五字,是五言律、本诗八句,每句五字,是五言律诗。诗。2 2、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首联”、“颔联颔联”、“颈联颈联”、“尾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每联的上句叫“出句出句”,下句叫,下句叫“对
3、对句句”。3 3、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4 4、凡双数句都必须押韵(首句可、凡双数句都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如本诗的不可换韵。如本诗的“秋秋”、“流流”、舟舟”、“留留”。5 5、每句各字的平仄有严格要求,、每句各字的平仄有严格要求,特别是特别是22、44、66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这一点对中学生不作要求)。更(这一点对中学生不作要求)。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一读悟一读悟“言言”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朗读节
4、奏朗读节奏五律一般节奏:221 /212一读悟一读悟“言言”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明确: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其之清新,景色之美妙。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这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空山新雨后空山新雨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天气晚来秋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明月松间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泉石上流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竹喧归浣女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莲动下渔舟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随意春芳歇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孙自可留王孙自可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音
5、画画欣欣 赏赏首联:首联:(空)山(新)雨(傍晚)(秋天)颔联:颔联:(明)月、(青)松 照(清)泉、(山)石 流颈联:颈联:竹(喧)、(浣)女莲(动)、(渔)舟尾联:尾联:(抒发感情)(抒发感情)留远离官场、归隐山林地点、天气时间、季节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意象意境(环境氛围):意境(环境氛围):幽静、清新、明净、安宁山居秋暝山居秋暝四读悟四读悟“法法”11、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的描写手法;、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的描写手法;22、绘声绘色的绘画手法;、绘声绘色的绘画手法;33、借景、借典抒情的抒情手法;、借景、借典抒情的抒情手法;44、直、间抒情相结合的手法;、直、间抒情相结合的手法;55、对比的手法
6、、对比的手法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四读悟“法”山居秋暝 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有了这一个词(这个词可能是一个字)或这一个句子,全诗境界尽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为什么?是是“王孙自可留王孙自可留”一句。因为前面三联描写空山、一句。因为前面三联描写空山、新雨的大环境和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新雨的大环境和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这些描写都是渲染,都是寄寓,是间接表现中有画,这些描写都
7、是渲染,都是寄寓,是间接表现诗人的高洁情趣。诗人的高洁情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联化用楚辞中一联化用楚辞中“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反其义而为,反其义而为“可留可留”,便把诗人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境和盘托出,深化了,便把诗人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境和盘托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三读悟三读悟“意意”二读悟二读悟“境境”三读悟三读悟“意意”一读悟一读悟“言言”四读悟四读悟“法法”五读悟五读悟“美美”11、正音释词、正音释词22、疏通文意、疏通文意11、捕捉、捕捉意象意象33、再现、再现画面画面22、把握特点、
8、把握特点44、整合、整合境界境界55、体悟、体悟意蕴意蕴登堂入室成器33、把握节奏、把握节奏“三环”“五读”法(11)色彩色调)色彩色调(22)远近高低)远近高低(33)动静大小)动静大小(44)季节时令)季节时令(55)场境氛围)场境氛围11、题、题 意;意;22、言、言 意;意;33、象、象 意;意;44、境、境 意;意;55、人、人 意;意;11、描写手法、描写手法22、抒情手法、抒情手法33、修辞手法、修辞手法44、布局章法、布局章法55、构思技巧、构思技巧66、文句章法、文句章法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手法美、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手法美、语言美抓住意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时间、地点、天气(背景)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静景)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动景)诗人愿望(抒情)理清文意二读悟二读悟“境境”发挥想象,联想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苏轼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结合本诗颔联和颈联,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全诗构成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定的气氛。颔联可入画:雨后青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
10、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颈联也可入画:忽听竹林里笑语一片,呵,原来是那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辉归来了,只见河塘里莲叶纷动,清莹晶亮的水珠滚下来,晚归的渔舟荡出来,好一幅情趣盎然、魅力无穷的山村生活画面。秋山图秋山图山居秋暝意象境界画面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新雨空山新
11、雨空山晚天秋气晚天秋气松间明月松间明月石上清泉石上清泉月泉图月泉图竹林浣女竹林浣女莲塘渔舟莲塘渔舟山居图山居图归隐图归隐图随随意意可可留留清幽宁静清幽宁静和乐恬淡和乐恬淡二读悟“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空山新雨后空山新雨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天气晚来秋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明月松间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泉石上流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竹喧归浣女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莲动下渔舟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随意春芳歇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孙自可留王孙自可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音 画画欣欣 赏赏首联:首联:(空)山(新)雨(傍晚)(秋天)颔联:颔联:(明)月、(青)松 照(清)泉、(山)石 流颈联:颈联:竹(喧)、(浣
12、)女莲(动)、(渔)舟尾联:尾联:(抒发感情)(抒发感情)留远离官场、归隐山林地点、天气时间、季节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意象意境(环境氛围):意境(环境氛围):幽静、清新、明净、安宁山居秋暝山居秋暝四读悟四读悟“法法”11、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的描写手法;、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的描写手法;22、绘声绘色的绘画手法;、绘声绘色的绘画手法;33、借景、借典抒情的抒情手法;、借景、借典抒情的抒情手法;44、直、间抒情相结合的手法;、直、间抒情相结合的手法;55、对比的手法、对比的手法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四读悟“法”山居秋暝 所
13、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有了这一个词(这个词可能是一个字)或这一个句子,全诗境界尽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为什么?是是“王孙自可留王孙自可留”一句。因为前面三联描写空山、一句。因为前面三联描写空山、新雨的大环境和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新雨的大环境和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这些描写都是渲染,都是寄寓,是间接表现中有画,这些描写都是渲染,都是寄寓,是间接表现诗人的高洁情趣。诗人的高洁情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联化用楚辞中一联化用楚辞中“王
14、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反其义而为,反其义而为“可留可留”,便把诗人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境和盘托出,深化了,便把诗人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境和盘托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三读悟三读悟“意意”山 雨 月 松泉 石 竹 莲浣 女渔 人归隐清新宁静平和安乐景:人:山居秋暝情情 感感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1、对空明雅洁的自然美的热爱;、对空明雅洁的自然美的热爱;22、对淳朴幸福的社会美的憧憬;、对淳朴幸福的社会美的憧憬;33、对静隐闲居的生活美的向往;、对静隐闲
15、居的生活美的向往;44、对倾轧污秽的官场丑的厌恶;、对倾轧污秽的官场丑的厌恶;三读悟“意”“意意”,指的是诗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得明白一,指的是诗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得明白一些,就是: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揭示怎样的现实生活,表达些,就是: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揭示怎样的现实生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希望什么)或说明怎怎样的思想感情(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希望什么)或说明怎样的道理。样的道理。55、对淡泊自由的人格美的追求;、对淡泊自由的人格美的追求;这是一首描写秋日夜景的诗。这是一首描写秋日夜景的诗。首联首联先从先从“触觉触觉”入手,由清凉的感受,说明秋意的怡人。入
16、手,由清凉的感受,说明秋意的怡人。颌联颌联则是则是“视觉视觉”的描写,皎洁的明月,映照入松林,清澈的描写,皎洁的明月,映照入松林,清澈的泉水,流过溪石发出潺潺的声响。的泉水,流过溪石发出潺潺的声响。颈联颈联是是“听觉听觉”的描写,先由竹林传来的笑语,引起读的描写,先由竹林传来的笑语,引起读者的好奇,原来是洗衣的妇女回来了。者的好奇,原来是洗衣的妇女回来了。尾联尾联则又是则又是“听觉听觉”与与“视觉视觉”的描写。的描写。在这宁静亲切的气氛中,诗人说出他心里的想法:尽在这宁静亲切的气氛中,诗人说出他心里的想法:尽管这儿没有明媚的春草,但怡人的秋日山居,真是值得王管这儿没有明媚的春草,但怡人的秋日山
17、居,真是值得王孙公子留连!诗人的言外之意是说:尽管这没有什么功名孙公子留连!诗人的言外之意是说:尽管这没有什么功名富贵可争取,半闲适的生活,更值得王孙们用心品尝啊!富贵可争取,半闲适的生活,更值得王孙们用心品尝啊!四读悟四读悟“法法”首联:首联:(空)山(新)雨(傍晚)(秋天)颔联:颔联:(明)月、(青)松 照(清)泉、(山)石 流颈联:颈联:竹(喧)、(浣)女莲(动)、(渔)舟尾联:尾联:(抒发感情)(抒发感情)留远离官场、归隐山林地点、天气时间、季节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意象意境(环境氛围):意境(环境氛围):幽静、清新、明净、安宁山居秋暝山居秋暝四读悟四读悟“法法”11、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的描
18、写手法;、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的描写手法;22、绘声绘色的绘画手法;、绘声绘色的绘画手法;33、借景、借典抒情的抒情手法;、借景、借典抒情的抒情手法;44、直、间抒情相结合的手法;、直、间抒情相结合的手法;55、对比的手法、对比的手法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四读悟“法”山居秋暝 与多数诗人的“悲秋”作品相比,王维的这首诗何特点?山居秋暝这首诗以精确生动的语言,形象地山居秋暝这首诗以精确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秋天傍晚新雨后的山村景色。勾勒出一幅幽静描绘了秋天傍晚新雨后的山村景色。勾勒出一幅幽静清新的美好图画。自古写秋
19、景的诗,多为悲秋之作,清新的美好图画。自古写秋景的诗,多为悲秋之作,而在王维笔下则欢快明丽,充满生机和活力。表现了而在王维笔下则欢快明丽,充满生机和活力。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生活的情趣。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生活的情趣。王维(王维(701761701761),),1 1、字、字摩诘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今山西永济)人。2 2、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第一名,二十一岁、试,举第一名,二十一岁、开元九年开元九年(721721)成进士。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后大部分时间在朝任
20、职,后官至尚书右丞。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别墅晚年闲居蓝田辋川别墅,过,过亦官亦隐亦官亦隐的生的生活。活。四十岁开始他过上了长期隐居山林的生活四十岁开始他过上了长期隐居山林的生活(以前曾在嵩山隐居过),先是在终南山,以(以前曾在嵩山隐居过),先是在终南山,以后在蓝田辋川,两处的景色都很优美。他过着后在蓝田辋川,两处的景色都很优美。他过着“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的亦官亦隐的生活,身在朝廷,心存山野。活,身在朝廷,心存山野。同时对佛教的信仰同时对佛教的信仰日益发展,他在山水田园诗中也就不自觉地日益发展,他在山水田园诗中也就不自觉地渗渗入了禅的意味入了禅的意味。王维往往以最经济的语言来勾勒自然风景王维往往以最经济的语言来勾勒自然风景和物象,并将参禅妙悟之所得溶入其中,使人和物象,并将参禅妙悟之所得溶入其中,使人读之如万水回野,千峰合抱,风日无边,应接读之如万水回野,千峰合抱,风日无边,应接不暇。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