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让学生理解文本,体会词人的情感。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辛词的艺术手法,体会这些手法所起到的表达效果。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讨论探究,除了辛词之外还有哪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提高学生审美情趣。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会鉴赏诗歌,立足历史与现实,正确看待历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后的坚守。【教学重难点】1、立足文本,准确把握辛词情感抒发的不同侧重,学会同中求异。2、讨论探究,除了辛词之外还有哪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 导入王国维在人间词
2、话评价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根据句子猜词人,并指出其风格流派?同时回顾以前背过辛弃疾的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和永遇乐(千古江山)。文学上,他是一位与苏轼齐名的豪放派词人,政治上,他是一位坚决抗金的主战派,是一位志向远大,怀抱利器,却报国无门的悲剧英雄。二、写作背景鹧鸪天是辛弃疾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期间与人唱和时所作,正如小序所言“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在此是谦词)” “少年时事”,据宋史稼轩本传当指青年时率山东义军投耿京部,后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等带骑兵五十直闯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交朝廷治罪等事。(不妨与赵子龙长坂坡救主一事相比,以体现辛弃疾的英
3、雄本色)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1、初读课文,结合注解,把握课文内容。学生再读,点出感情的不足,从而导入内容的理解。2、 小序交代了什么?如何理解“戏作”?明确:交代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戏作”,是作者自谦,也是自嘲,实际是极其深沉、悲愤的浩叹,绝非儿戏的笔墨。3、“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结合背景,概括作者少年的形象特点。明确:壮岁旌旗拥万夫: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锦襜突骑渡江初:擒获张安国带义军南下。形象:率军南下、一路杀敌、勇猛善战、保家卫国的将帅英雄。4、“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互文(说明日日夜夜的战斗非常激烈频繁)5、“追往事,叹今吾
4、,春风不染白髭须”作者在感叹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明确:一叹:年岁已大,无功无名,一生的宏愿没有机会实现。二叹:自己被罢官闲居,壮志难酬,无处施展抱负。6、“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这两句大有英雄不得不放弃壮年抱负终老田园的落寞与悲愤,正如余陛云所言“有英雄种菜之感”。四、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1、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揭示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理想成空的幽愤和悲叹。2、除了辛弃疾,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呢?能否举出具体的诗句,感受他们不一样的感情?明确:陈子昂、孟
5、浩然、陆游、杜甫等。第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把自己的怀才不遇放在无限宽广的时空之中,有一种厚重感,他抒写的已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种寥廓的悲壮。(借古抒怀)第二: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此词与辛词情感相似,有壮志未酬的悲怆。(即事感怀)五、 课文小结全词主要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的代表,他虽有经世之才却因为宋庭懦弱,无奈地处于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门的尴尬境地。故其词常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而年轻时的风发意气与年老时的无奈的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则是他词中的主要内容。六、 布置作业1、请找一找我们学过的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诗歌,并再次阅读赏析,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2、课外阅读梁衡的把阑干拍遍,进一步了解辛弃疾。体会他那矢志报国的崇高品格,做个知“辛”人。【板书】上阙 英雄壮举 回忆 (慷慨激昂)下阙 投闲置散 现状 (沉郁苍凉)- 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