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语文必修2(人教版)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体会作者由乐到痛到悲的感情变化,品味文中流露的情感。 2鉴赏本文语言特点,提高阅读古代散文能力。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教学重点 品味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待生死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拔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中国文人常常通过描写山川景物,抒发自己情感,山水养育了中国
2、文人,中国文人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慰藉。面对滚滚长江东逝水,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轼慨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亡无穷”。罗贯中吟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今天我们学习“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看一看文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二、感知课文1、教师朗读,学生分读,学生齐读。(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感悟语言的美) 2、提问:读完本文,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可从语言、结构、内容等方面鉴赏,不求统一答案)三、课堂探究 1、探究文章的语言美。 (清新质朴,自然流畅;整句散句结合;记叙、描
3、写、议论、抒情结合) 2、探究文中作者生命之“乐”的情感。 A、活动高雅 快乐 B、景色优美 C、畅叙优情 D、游目骋怀 教师过渡:“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现实中,快乐往往是短暂的。面对生命,哲人如此说:“逝者如斯夫,不含昼夜。” 3、探究文中作者生命之“痛” 的情感。 A、感慨时光流逝快悲古悲叹古人生死观 痛 B、感叹人生苦短 悲 悲今今之视昔有同样感慨C、生命最终要消亡 多媒体展示古人名句,分析流露情感: 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
4、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亡无穷。 苏轼 4、探究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学生探究作者的人生价值观) 积极乐观 死生亦大 珍惜生命 教师总结:生命不可能永远快乐。乐极生悲,人到了生命尽头都是要死的,作者否定了老庄的生死观,从而进一步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就是生,活着就要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二者不能同等对待。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类共有的感情,人应珍惜生命,眷恋生活,热爱生活。 四、思想内容课外拓展探究传统文化中,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同派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道家追求虚无逍遥,追求绝对自由;儒家追求“知其不可而为之”,“达则兼济天下”。于是孔子“仁以为己任”,踽踽独行,将仁爱的种子
5、撒遍华夏四大地;庄子幻化为鲲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却仍然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陶潜追求“乐夫天命复奚疑”。结合王羲之的人生观,你认为人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体会。教师感悟 春华秋月了无声,物换星移几度秋。生命在浩渺的宇宙何其渺小,但雁飞过,声音留下来;花开过,芳香留下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驼走大漠,虎啸深山,英姿留下来。珠穆朗玛峰上的攀登者让人赞叹,天宫飞船的遨游者让人礼赞;坐在轮椅上的霍金让思绪驰骋于苍茫的宇宙,双目失明的海伦将明媚的春天带给人间;毛泽东住过的地方叫文物古迹,红军经过的地方称历史圣地。今天搏击人生,留给明天的是壮丽的诗篇;今天热爱生命,留给明天的是斑斓的画卷。多媒体展示汪国真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地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五、板书设计 积极乐观 语言美 情感美 死生亦大 珍惜生命六、作业 以谈生命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