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过关检测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26495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过关检测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过关检测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过关检测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过关检测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过关检测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过关检测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过关检测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过关检测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过关检测(十三)一、选择题1(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铁路之利,首在利民”“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可知,洋务派把修铁路作为利国和利民的手段之一,修筑铁路能达到“求富”“自强”的目的,故选A项。B项是对西方科技的态度,材料并未体现;C项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D“民生主义”是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内容,材料未涉及,故

2、排除。2(2019江西南昌高二期末)晚清时期,美国联邦政府办公大楼“White House”、国务书记“The Secretary of State”分别被官方汉译为“白宫”“国务卿”,并一直沿用下来。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晚清时期中国不断融入世界B君臣观念下的文化融合C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广泛传播D各国交流中的文化冲突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宫”“卿”二字带有专制色彩、等级观念,根据材料“晚清时期”可知,这体现了当时的文化融合受到中国传统君臣观念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晚清时期君臣观念影响下的文化融合,而不是中国不断融入世界,也不是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广泛传播,故A、C两项错误;材料强调

3、的是文化融合,而不是文化冲突,故D项错误。3(2019安徽宣城高二期末)陈寅恪认为,对古人要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的态度,苛求是不正确的,即“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这也是史学研究的原则之一。下列表述符合这一原则的是()A秦始皇因实行暴政导致政治改革失败B李鸿章因签订卖国条约而遭后人诟病C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D康有为推孔子是为“西学”传播铺路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寅恪认为史学研究应该设身处地,站在当时的时代研究历史,结合特定的历史环境去感悟历史,故选D项。对秦始皇实施暴政和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维护封建统治的评价,应该站在当时的时代研究,不应

4、片面批评,故排除A、C两项;对于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应该同情其所处的环境,而不应片面评价,排除B项。4(2019重庆一中高二期末)1896年梁启超发表西学书目表,著录译书约300种,分西学(电学、化学等)、西政(官制、法律等)、杂类(游记、报章等)三大类。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出现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B译书水平的不断提高C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D变法维新的时代呼声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著录译书约300种,分西学(电学、化学等)、西政(官制、法律等)、杂类(游记、报章等)三大类”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并未体现,均

5、排除。5(2019山东枣庄高二期末)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一文,文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随后,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有识之士在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B无产阶级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的有识之士苦苦寻求强国之道,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人都是资产阶级,不是无产阶级;C项错

6、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之后;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但是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他们不能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此时马克思主义尚未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6(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随后组织广州和惠州起义,说明当时革命派已经开启了救亡运动的历程,故A项错误;上海是较早开放的

7、通商口岸,社会风气相对较为开放,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是否废除帝制之争,所以不能确定为都主张废除帝制,C项错误;根据材料“尚不知革命为何物”可知,当时革命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当时社会主流依然是改良,故D项正确。7(2020广西南宁三中月考)蒋介石曾说:“(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所以民生主义到最后一步,就是共产主义。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以上言论()A显示了与苏联和中共合作的诚意B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C推动了抗

8、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为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和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意味着主张反封建反资本主义,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主张(革命纲领)是一致的,故选B项。材料没有提到苏联,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目的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与材料反封建和反资本主义不符,排除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和理论基础是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而不仅仅是民生主义,排除D项。8(2020重庆调研)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众处于受治的地位。近代某一时期平民主义思潮大起,“劳工神圣”“平民神圣”的口号十分普遍。这一思潮兴起于()A维新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

9、新文化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维新变法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并没有充分发动民众,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未能充分发动民众,所以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口号,故A、B两项错误;五四运动期间,平民主义蓬勃兴起,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期间,全民族抗日才是社会所最为广泛流行的口号,故D项错误。9(2020河北衡水摸底)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了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A全面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B试图维护中国旧文化的主体地位C肯定传统文化对社会稳定的作用D主张

10、渐进式以避免社会动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肯定了政治革命的合理性,但是却对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并不赞同,认为这些革命“使人失了魂,让人无所适从”,反对思想文化领域内的革命,这从侧面说明了该学者捍卫传统文化的主张,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A项“全面”表述有误,排除;该学者主张捍卫传统文化,与维护专制统治的“旧文化”有所区别,故排除B项;该学者不反对政治革命,故“主张渐进式以避免社会动荡”说法错误,排除D项。10(2020湖北沙市中学双周练)1919年,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一文中说:“我们青年应该到农村里去,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

11、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A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B借鉴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经验C团结工农大众以组建革命统一战线D倡导知识分子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倡导知识分子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故D项正确。A项是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故错误;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经验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B项错误;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上团结工农大众组建了革命统一战线,C项错误。11(2019江苏徐州期末)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然而在

12、这起伏的过程中始终流淌着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一“主题”是()A实业救国 B崇尚科学C政治共和 D民族独立答案D解析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亡不断加深,故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故选D项。实业救国、崇尚科学、政治共和是实现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方式,故排除A、B、C三项。12(2019河南南阳期终评估)下图是1985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对其呈现信息的合理解读是,它()A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B否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价值C展现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成果D肯定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

13、影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早先出现游行队伍高举马克思的画像,说明了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后来在改革开放中出现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美国认为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主义,因为他们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国家所特有的。这就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后的发展情况,故选A项。材料中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说明美国看到了中国发展成就,肯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价值,故排除B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故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确立,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9南京六校联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14、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材料二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1918年孙中山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时的感叹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

15、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材料三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1930年6月11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

16、化。为了实现材料二的目标,孙中山晚年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毛泽东选择的异同。答案(1)物质层面: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魏源)、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层面: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精神层面: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2)变化:对封建军阀由幻想到幻想破灭;由幻想帝国主义支持到主张推翻帝国主义。理论:新三民主义。作用: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3)同:武装斗争(暴力革命)。异:材料三:“城市

17、中心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物质层面的重建主要包括洋务运动的开展;在制度层面的重建主要包括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中国民主政体的形成;在思想层面的重建则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对思想解放的推动和发展。第(2)问,根据材料二“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可知,孙中山认识到了军阀和支持军阀的帝国主义是导致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

18、,对他们的幻想破灭,主张推翻军阀和帝国主义,因此在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也成为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和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第(3)问,根据材料三“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毛泽东选择的相同点在于都主张暴力革命;不同点在于材料三主张城市中心论,而毛泽东主张农村包围城市。14(2019安徽定远中学高二周测)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

19、“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摘编自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材料二王韬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提出: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材料三中国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

20、救国。摘编自孙中山国家建设民族主义(1924年)材料四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摘编自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1)根据材料一,指出传统家国观念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知识阶层新的国家观念。(2)根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指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主旨。(3)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抗战时期中国人对新型国家认同的背景及新型国家的内涵。(4

21、)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国人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答案(1)内容:家天下(家国一体),皇权至上。原因:宗法制度的影响;儒家思想影响。观念:君民共治;人民主权。(2)不足:缺乏民族精神。主旨: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3)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民族团结抗战。内涵:国家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国家要组织民众为中华民族群体利益奋斗。(4)主线:从专制国家向民主国家、从家国一体到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转变。解析第(1)问,传统家国观念的内容可以根据材料“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分析得出。其形成的原因应当结合所学,从宗法制度和

22、儒家思想的影响来回答。材料二中知识阶层新的国家观念可以根据材料二“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等分析概括得出。第(2)问,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的不足,可以根据材料三“中国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分析得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主旨,应当结合所学,从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和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来回答。第(3)问,抗战时期中国人对新型国家认同的背景,应当结合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如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全民族团结抗战等方面来回答。新型国家的内涵可以根据材料四“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等分析概括得出。第(4)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国人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是从专制国家向民主国家转变、从家国一体到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