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进行理解分析的能力。诗经中诗的内容古朴、现实感强,材料中“喜怒哀乐”等信息表明了具有现实主义艺术风格,A、B两项叙述错误,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答案:C2与下图所示事件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法定节假日是()A中秋节 B端午节C清明节 D春节解析:端午节是纪念战国
2、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国家法定节日,故B与题干符合。答案:B3(2012临沂期末)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鲜明,下列能体现宋代文学特色的佳句是()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D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解析:词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和标志,也是宋代文学的特色。A项是屈原的诗句,B、C两项是唐诗。答案:D4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着重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以下对联刻画的对象是唐朝诗人杜甫的是()A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B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C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
3、春水群鸥野老心D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解析:解答本题应紧扣“唐朝诗人杜甫”,由C项中“诗史”“草堂”判断对联刻画的对象是杜甫。答案:C5“铁板铜琶,继东坡同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后人纪念一位豪放派著名词人而作的楹联。这位词人是()A李白 B柳永C辛弃疾 D曹雪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题干材料看,这位词人应与苏轼一样是豪放派词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这位词人应是辛弃疾。李白是诗人;柳永是婉约派词人;曹雪芹是小说家。答案:C6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
4、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城市经济的发展 B社会环境的变化C统治政策的调整 D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社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了政治、思想的状况,经济的发展是文化繁荣的根源。答案:A7(2012黄冈期末)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对明清社会的官僚制度、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以及僵化的理学等,展开深入批判和揭露,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的文学名著是()A红楼梦 B水浒传C三国演义 D西游记解析:红楼梦是明清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峰之作。答案:A8(2011杭州期中)明清时期是古典小说
5、创作的繁盛时期。下列作品能真实、生动反映明代社会风俗与人情世界的是()“三言”“二拍”儒林外史聊斋志异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明代生活。都是清代作品。答案:A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材料2: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闻一多说唐诗材料3:词体至宋而繁荣援佛老精神以入儒的宋学背景与宋代空前发达起来的市井商业文化意识彼此交壤,导致了宋世文人尚义理而又随俗逐媚的精神势态;而宋世制禄丰厚,坊间歌妓又出于自身利益而出金资
6、助词客,这种物质力量的推动势必成为词集刊行的有效保证。韩经太宋词与宋世风流材料4: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致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冯天瑜等著绘画中华文明史(1)据材料1指出“汉赋”是怎样的一种文体?(4分)(2)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闻一多的“诗唐”找出依据。(4分)(3)材料3的作者认为宋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4分)(4)根据材料4指出明清时期小说取材有何特点?综合四则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呈现了怎样的趋势?(6分)解析:第(1)问只要回答汉赋的特点即可。第(2)问从唐朝诗人、诗作及文学发展阶段三方面回答。第(3)问从思想、经济、社会阶层变化三个角度进行概括。笫(4)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清小说关注社会底层,题材广泛;“发展趋势”可从文学作品的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等角度分析。答案:(1)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2)诗歌到唐朝时发展到鼎盛阶段,名家辈出,作品极为丰富。(3)理学发展,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4)特点:关注社会底层,题材广泛。趋势: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 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