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读拼音,写词语。bin f b zhu b ki mn ru wn zi ln dn zhn iji ki2.形近字组词。绳( ) 揭( ) 莹( ) 幅( )蝇( ) 竭( ) 荧( ) 蝠( )3写出下列句中带点词语的近义词。(1)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2)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灵巧 敏锐 漆黑 清朗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来源:学,科,网Z,X,X,K 人们从蝙蝠舟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那么装有雷达的夜航飞机就像是(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
2、无线电波就像是( ),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6按要求写句子。(1)科学家把蝙蝠的眼睛桑上。改成“被”字句:_(2)蝙蝠到处乱撞。改成比喻句:_(3)难道我们不应该同坏人坏事作斗争吗?改为陈述句:_7按课文内容排列句子。( )研究蝙蝠,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安装雷达。( )发现蝙蝠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提出问题:飞机怎样才能在夜间安全飞行呢?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提灯笼的小飞虫 温暖的夏夜,草丛里多么热闹!有很多小虫在唱歌,还有一闪一闪的小飞虫,提着灯笼在漫游。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者把光熄灭,让你看不到它,它就是萤火虫。 它是你想捉到的最
3、可爱的一种虫子。它不咬人,不蜇人,它的光是凉的,并不会烧你的手。 萤火虫在地上产卵,刚刚孵出的小萤火虫藏在地下,或是躲在烂木头里。萤火虫有很多种,有一种萤火虫不会飞,还有一种萤火虫特别大,放几个在玻璃瓶里就很亮,可以用来照明。 科学家认为,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让夜间寻食的鸟儿知道它们是哪种昆虫。大多数夜间寻食的鸟儿都不喜欢吃发光的萤火虫,它们看到发光的飞虫就离开了。 多年来,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他们希望能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来,为人类照明。(1)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画“”。漫游A.满,遍。B.水过满,漾出来。 C.没有限制,没有约束。试图A.用绘画表
4、现出来的形象。 B.计划。 C.希望得刭,谋取。(2)萤火虫的光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要发光?_(3)萤火虫给了科学家怎样的启发?_(4)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来源:ZXXK_来源:ZXXK来源:答案1. 蝙蝠 捕捉 避开 敏锐 蚊子 铃铛 障碍 揭开2. 绳(绳子) 揭(揭示) 莹(晶莹) 幅(条幅) 蝇(苍蝇) 竭(竭力) 荧(荧光) 蝠(蝙蝠)3(1)清晰 (2)启发 (3)灵活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5、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4.灵巧笨拙 敏锐迟钝 漆黑明亮 清朗昏暗5夜间飞行的蝙蝠 嘴 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 耳朵6(1)蝙蝠的眼睛被科学家蒙上。(2)蝙蝠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3)我们应该同坏人坏事作斗争
6、。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7. 3 4 2 18.(1)C B(2)它的光是凉的,很柔和,不会烧手。发光是为了找同伴,同时也避免夜间寻食的鸟儿吃掉它。(3
7、)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用以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为人类照明。来源:ZXXK(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和给人们的启发。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