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淡紫色的川端康成 “客人们,虽然会赞美红叶的华丽,可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树上开着的紫花地丁?两棵紫花地丁的叶子和花朵在红叶树树干新长起来的青苔上,投下了淡淡的阴影。”紫花像一段舒缓的序曲,带起古都的基调,铺陈开一席幽淡的底景。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如绵绵的梅子黄时雨,挟着清风,在醉人的鸟语花香中吹来,抚触着脸庞,柔腻腻,凉冰冰,湿漉漉的,叫你又爱又怨,亦愁亦思。如潺缓的山泉清流,偷偷地躲在漫散虚掩的青草背后,汩汩地流淌,是春闺中少女的呜咽。川端氏的作品里,总不经意的流露、充溢着这样的隐隐的淡淡的、纤细哀愁的美,正像他引述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话:“自然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映现出
2、来的。”这不仅是川端康成独特惯于审视外界心态,他通过这双“临终的眼”所见的和用他的笔所写的,或许从深层里,还带着日本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独具的原色耻感中的哀伤。古都里细腻清雅的笔触,如行云流水、江上清风,绵绵而至,迤逦游行,在幽淡质朴的空气里,悄然将读者引入一条竹林小径,曲曲折折、若隐若现,偶或夹杂有细雨微风,虫鸣鸟啭。其中虚实照应,以虚寓实。千重子的一句:“上边的紫花地丁和下边的可曾见过面?它们彼此相识吗?”隐喻了一个基本的矛盾,从而一出出展开作品的线索失散的孪生姊妹不同的遭遇和情怀。而后渐由虚转实。现实中千重子和胞妹苗子偶然重逢了,而相逢却不意味着相识相知,于是,千重子陷入更深重的哀愁之中
3、,矛盾悬而未决。紧接着又因实归虚:“那棵老红叶树上长着的苔藓虽还是绿油油的,可寄生在树干上的两株紫花地丁,叶子却已经有些枯黄了。”作品在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的景致更替而带动着气氛随行移影的过程中,烘托着故事走向了一个没有结果的结局:“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没有回头。细小的雪花儿有些飘落在千重子的前发上,立刻消失了。大街还在沉睡中。”正如千重子所说:“幸福是短暂的,寂寞是长久的。”“生长在这样的地方,继续生活下去。”她从孤寂到团聚,再一步步走入更加孤寂。哀愁仍在哀愁中蔓延,现实归复于现实的残酷与无奈,只有轮回,却找不到终极。从作品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川端康成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文
4、学家,更可以称得上一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家。他娴熟的运用西方现代派文学创作手法,以意识流的风格牵着故事在美景佳人交织的丝丝情感中曼舞。一切景语皆情语,细腻而挥洒的笔法描绘带有浓重主观感情色彩的自然,敏锐的感觉捕捉实与虚的契合,颇具印象派绘画对色彩超常规把握和运用的灵气,又弥漫着水墨山水渲染时造成的朦胧、朴拙感。川端注重的倒不全是人物的言行举措,反是煞费心思、浓墨重彩的绘制构图严谨、色调合宜、印象鲜明的自然图景,以烘托氛围,衬托人的情思。他的作品如一本画册,慢慢地翻,并不见一幅画。伊豆舞女可认为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虽是早期创作而且带很强的纪实成份,但那淡紫色的哀愁却风格鲜明的疯狂滋长着。“我”带着对
5、那位纯真无邪、朴实可爱的舞女薰子的眷恋,义无反顾的一路跟随下层艺人们巡游伊豆半岛。这眷恋谈不上纯粹的爱情,又恰似爱情;既不敢紧紧地把握,又惧怕它从手边无情地溜走。如此便产生了淡淡的哀伤,使“我”沐在哀伤中,惴惴而行。作为社会地位上层的大学生的“我”,与浪迹天涯、身世浮萍的艺人们无可避免地存在着社会歧视造成的无形的隔裂。“我”感到无限迷惘和无奈,而天真的舞女则因此更加愁闷。“为什么不能带她一个人去看电影呢?我觉得不可思议。我刚要迈出大门,这时舞女抚摩着小狗的头,显得很淡漠,我没敢搭话,她仿佛连抬头望我的勇气也没有了。就在这样的压抑与挣扎中,“我”不得不因囊中羞涩、盘缠无着而登舟辞别。本来无所执,亦即无所失,但远行仍让佯装坚强的“我”十分伤感,同时,舞女无声中也蕴着莫名的哀怨:“她依然紧闭双唇,凝视着一个方向,我抓住舷边的绳梯,回过头去,她似乎想说再见,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然后再次深深地点了点头。”一次凄美的邂逅,一段重山复水的心路旅程,因离别,成了永远的回忆,而回忆里依稀是清纯含蓄的舞女的身影。独倚危栏,“我任凭泪水簌簌地流淌,头脑恍然变成一汪清水,一滴一滴地溢了出来,后来便什么都没留下。顿时我觉得无比舒畅。”川端的作品犹如潺潺春雨夜,悄悄开放的一树淡淡的紫花,在没有月色的冷风里,独自忧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