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他就是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导入新课陆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过程与方法:1、能用的生动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种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品
2、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3、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组卷网1、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3、品味文章语言特点,领会文章主题思想。4、感受作者对绿的深深热爱,理解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学.科.网“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对这件事的一次回忆,一次记录,所以成为“囚绿记”。题目介绍常春藤本文是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写的,作者
3、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在述说之中,有懊悔,有自责,表现出对常春藤品格的敬佩。在写作本文时,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共同呼声。陆蠡在这篇讴歌绿的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写作背景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他以散文集海星步上文坛。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作者简介陆蠡他的散文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往往能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
4、量,更有希望和鼓舞”。陆蠡的主要作品纪念陆蠡的作品小资料陆蠡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上海租界,陆蠡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进步文化工作岗位,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陆离是一位真诚
5、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他和巴金是好友,巴金曾含泪写下一篇撼人心魄的祭文怀陆圣泉来纪念这个有着强烈正义感、视死如归的血性男儿。浙江省天台县平镇陆蠡故居浙江省天台县平镇陆蠡故居囚绿记朗读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7)赏绿。叙述对“绿”(常春藤)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囚绿做铺垫。第二部分(811)囚绿。作者着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不甘被囚的执著。整体感知第三部分(1213)放绿。作者“放绿”的同时是呼唤自由与光明。点出了文章的主题。第四部分(14)思绿。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赏绿(17)囚绿(811)放绿(1213)思绿(14)抒情线索喜爱留恋无比的喜悦 爱怜尊敬祝
6、福怀念期盼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他把绿“囚”牢了吗?因为他爱绿。他没有把绿“囚”牢,最后把绿释放了。课文讲解2、文中出现了“绿影”、“绿友”、“绿囚”,用词不同,含义有何不同?“绿影”指太阳照过常春藤的枝叶形成的影子;“绿友”指“我”囚禁的常春藤的两枝柔条;“绿囚”指不屈服于黑暗的顽强抗争的人。3、说说“绿囚”的精神和象征意义?绿囚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向往光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4、如何理解“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句话的含义?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著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5、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
7、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6、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卢沟桥事变军民奋起反抗7、说说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过程。喜爱留恋囚绿释放并祝福8、联系文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当时正处于抗战爆发的前期,日本帝
8、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全国人民需要紧密地团结起来,反抗日本的侵略。本文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9、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10、课文除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以外,还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请你仔细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并加以解释。(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直接倾诉对绿的热爱和期盼,表现出作者对当时北方都市沉闷环境的厌倦和不满,既指自然环境,也可以指当时的社会环境。(2)“我拿绿色来装饰无声的歌唱。”一方面表达作者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时也为自己“囚
9、绿”交代原因。(3)“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作者责怪常春藤,表达对绿的自省的心理活动,对绿的认识逐渐起了变化,但仍然不肯彻底改变自己的决定,很能反映作者对绿爱得“执著”。(4)“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作者和常春藤两者的关系改变了,由主宰者和被支配者的关系,化为朋友。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沦陷于敌人手中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怀念。11、如何理解“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表现了作者对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的敬畏。1.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本文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以赏绿、囚绿、释绿、思绿的结构,
10、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其间详略得当,如细写“囚绿”,略写“念绿”。写作特色2.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借物抒情,以小见大,是这篇散文最显著的特点。文章没有故事,只是记叙了作家在北平寓所,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放绿”这样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于平淡中包藏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3.善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如:“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比喻);“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
11、暗的囚人。”(拟人);“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于语。”(拟人);“我喜欢看水白,我喜欢看草绿。”(反复)4.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囚绿记的叙述是自然朴实的,描写是简约质朴的,情感也是诚挚而朴素的。作品朴实清新的字句中含有作家的情感血泪,淳厚淡远而又瑰丽的文笔里渗有和谐真醇的诗意。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他的眷恋,他的感叹,他的祈祝,完全寄寓在对常春藤的深情怀念里,熔铸在层次分明、波澜起伏的记述当中。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课堂小结恋绿囚绿释绿思绿热爱生命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呼唤自由和光明托物言
12、志1、(2007,北京卷)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高考链接A.精粹 精络 精疲力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B.赠予 授予 予人口实 同甘共苦,祸福予共C.即将 立即 若即若离 一言即出,驷马难追D.挥毫 毫发 毫无二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的识记。A项“精络”应为“经络”;B项“祸福予共”应为“祸福与共”;C项“一言即出”应为“一言既出”;D项全部正确,为本题正确选项。【答案】D2、(2008,北京卷)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水,在宣纸上浸染,互渗,通过不同浓淡反映不同审美趣味,被国人称为“墨宝”。B.一名韩国官
13、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C.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重感染,极易发生破伤风,致使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D.世界卫生组织这份一年一度的报告,提供了儿童与成人的死亡率、疾病谱以及吸烟饮酒等健康风险因素的最新资料。【答案】D【解析】A项“加以清水”前缺少主语,可在其前加“在墨中”;B项成分赘余,“防止”与“不要”明显重复,去掉“不要”;C项缺主语,应为“有些伤员”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3、(2009,江西卷)下列名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有人把那些只读书而不假思索的人称为“书橱”
14、,也有人称这种人为“书虫”、“书迷”、“书呆子”。B这位先生关于近代欧洲文化的大作,几乎每一页都会有文字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以至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C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D他的讲演深入浅出、居高临下地阐述了青年的前途与国家现代化事业之间的关系,反响十分热烈。【答案】B【解析】A.不假思索: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不能用来直接形容人。B.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句中夸赞作品,合适。C.死得其所: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用在这感情色彩不对。D.居高临下:居:站在,处于;临:面对。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
15、势非常有利。句子中说的是演讲者思想的高度,使用不当。1、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注音。陆蠡()涸辙()淅沥()猗郁()蕈菌()移徙()纤细()揠苗助长()lhxyxny课堂练习xxi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葱笼淅沥攀缘怜悯B.莫生脉络纤细繁茂C.公寓烽烟常春藤诚心诚意D.琼浆玉液直接了当简漏C3、根据本课所学的知识填空。(1)陆蠡的散文集有_、_和 _。本文选自_ 散文集。(2)陆蠡在囚绿记中,抒写自己对于_的爱恋和怀念,实际上是抒发对_的热爱和对_的追求。海星囚绿记囚绿记竹刀绿生活光明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囚绿记选自囚绿记。(文化生活出版社、1991年版)B绿色
16、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C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D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C5、看看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2)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3)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4)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反复排比拟人比喻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拓展阅读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锅外斜。开轩面长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
17、,还来就菊花。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江南春绝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东湖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丰乐亭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朱自清绿片段赏析研讨与练习答案一、1、作者喜欢绿
18、的原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希望和快乐的象征。这也暗示着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借绿来表达希望。作者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的唯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2、作者囚绿,一是为了与绿枝条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枯死,于是“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绿枝条被“开释”与作者逃离危险中的北平,二者有相似之处,在文章中具有类比的
19、效果。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这是暗示的写法。二、1、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可见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这里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起铺垫作用。2、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3、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