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课时学习第4节总结全文主旨掌握文中“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含义,归纳文中“以”的用法。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把心放下(任其自然)或去或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往)?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怀良辰以(无实义)孤往,或植杖而(修饰)耘耔。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或者就扶杖除草助苗长;登东皋以(顺承)舒啸,临清流而(顺承)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造化了结一生,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学习第
2、四段学习第四段读悟第四段1.“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心绪?焦虑人生苦短2.这样的心绪在第四段中又有怎样体现的?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3.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抒怀言志乐天安命有人认为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请谈谈你的看法。儒家思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陶渊明青年时候也曾有过“大济天下苍生”“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理想和抱负,然而东晋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黑暗腐败
3、,门阀制度森严,现实的黑暗把他的壮志击得粉碎。官场的庸俗污浊使他难以保存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田园生活的质朴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陶渊明以旷达的心境和超然态度对待生死天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从另一层面上说,这也正是他积极人生的表现。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
4、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潜隐士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的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他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体现。隐士情怀:厌恶官场,蔑视权贵保洁守志,固守穷节淡泊明志,闲适自在娱情诗酒、躬耕田园知天乐命,不忘思忧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
5、地。全文主旨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读山海经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真正的中国文人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屈原因美政不得施行而沉尸汨罗;李白一生率性追求终以捞月赴死;王国维为一生钟情的文化而飘然跳湖;他们是伟大的,因为他们都能固守自我的神圣领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诸葛亮诫子书诫子书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论语述尔述尔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宋史宋史隐逸列传隐逸列传不诱于誉,不恐于诽。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荀子非十二子非十二子携幼入室 形作名,幼儿、小儿。眄庭柯以怡颜 形作使动,使愉快。园日涉以成趣 名作状,在园中,每天。策扶老以流憩 名作动,拄着。时矫首而遐观 名作状,时时。悦亲戚之情话 悦:形作意动,以为快乐。乐琴书以消忧 名作动,弹琴、读书。或棹孤舟 名作动,划动。善万物之得时 形作动,喜欢,羡慕。重点句式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
7、西畴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既自以心为形役言”为补足章节的助词,不译;“焉求”实为“追求什 么?”属疑问代词作宾语。“求”为谓语。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被动句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复驾言兮焉求(什么)曷不委心任去留(何)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哪里)文言虚词:以、而、之、兮、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恨晨光之熹微悦亲戚之情话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而而觉今是觉今是而而昨非昨非门虽设门虽设而而常关常关时矫首时矫首而而遐观遐观鸟倦飞鸟倦飞而而知还知还连词连词表转折表转折表修饰表修饰表并列表
8、并列表承接表承接以以既自既自以以心为形役心为形役舟遥遥舟遥遥以以轻飏轻飏农人告余农人告余以以春及春及引壶觞引壶觞以以自酌自酌聊乘化聊乘化以以归尽归尽园日涉园日涉以以成趣成趣木欣欣木欣欣以以向荣向荣问征夫问征夫以以前路前路乐琴书乐琴书以以消忧消忧介词,使,让介词,使,让介词,把介词,把介词,用介词,用连词,表目的连词,表目的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结果连词,表结果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文言文中的否定词 弗 自愧弗如 不 老妇不闻也。同“否”时,或师焉,或不焉。非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休 玄德急止之曰:“休惊百姓!”别 别自做主张 未 未果。没 没有
9、莫 故莫能知。毋 毋庸讳言 无 请无攻宋矣。否 否则熟虑而从之。勿 将军勿虑 罔 置若罔闻。文言文中焉的用法(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代词。1)相当于“之”。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哪里,怎么。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割鸡焉用牛刀(论语)(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