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整体感知:既为游记,你能找出作者的游踪吗?整体感知:既为游记,你能找出作者的游踪吗?明确: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始见
2、庐山及大孤山。整体感知:既为游记,你能找出作者的游踪吗?明确: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始见庐山及大孤山。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整体感知:既为游记,你能找出作者的游踪吗?明确: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始见庐山及大孤山。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船的行程。具体研读:阅读第一自然段具体研读:阅读第一自然段问题1:烽火矶的形象特点是什么?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具体研读:阅读第二自然段具体研读:阅读第二自然段问题2:在作者笔下,小孤山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你能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为大家描绘小孤山的美景吗?具体研读:阅读第二自然段问题2:在作者笔下,小孤山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你能发挥想象
3、,用自己的语言为大家描绘小孤山的美景吗?明确: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具体研读:问题3:澎浪屿又有什么特点?阅读第二自然段具体研读:问题3:澎浪屿又有什么特点?阅读第二自然段明确: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具体研读:问题3:澎浪屿又有什么特点?阅读第二自然段明确: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问题4:第2段除了写小孤山、澎浪屿,还写了别的内容吗?有什么作用呢?具体研读:问题3:澎浪屿又有什么特点?阅读第二自然段明确: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问题4:第2段除了写小孤山、澎浪屿,还写了别的内容吗?有什么作用呢?明确:诗句典故和晚泊沙夹所见。具体研读:阅读第三自然段具体研读:阅读第三自然段问题5:写大孤山突
4、出了大孤山的什么形象特点?具体研读:阅读第三自然段问题5:写大孤山突出了大孤山的什么形象特点?明确: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具体研读:阅读第三自然段问题5:写大孤山突出了大孤山的什么形象特点?明确: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问题6:第3段在写法上与第2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拓展:阅读课后苏轼的词。感悟诗文在创造形象上的区别。拓展:阅读课后苏轼的词。感悟诗文在创造形象上的区别。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参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髻,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