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处韵文见真情 其一是箜篌引中: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梁实秋的评价是:“活画出一出悲剧不禁哀从中来”。其二:桃花扇中的“高皇帝,在九天,不管”梁实秋的描写是:“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到不能自已”。其三:杜氏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梁实秋的描写是:“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为什么悲哀?为什么痛哭?为什么而笑?它们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
2、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名曰箜篌引。明明知道是送死,还要去渡河,为什么要这样义无反顾的奔赴死亡呢?(回答:这种人,要么是疯子,要么就是为了某种理想而殒身不恤的人,像启超先生,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为了国家与人民,他面对的是追捕、逃亡和淋漓的鲜血,正如鲁迅所说,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也许我们只看到了一个疯狂到堕河而死的男子,而任公讲这首诗的时候忆起的是那段峥嵘岁月,想到的是自己和如自己一样奋不顾身的革命者,所以他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了的战友而悲、为百姓而悲、为国家而悲。)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他亡家破鼎,哪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桃花扇的主题: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是清
3、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高皇帝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他也自杀身死。梁先生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决心变法图强却失败被软禁。梁启超悲的是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此诗为杜甫平生第一快诗。此时正值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欣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任公演讲的时候又恰是20世纪20年代,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同处乱世,喜忧自然能够感同身受。这一细节描写说明先生是爱国的,他的忧国忧民之情由此可见一斑.三处韵文见真情。由此我们领略到了赤子情怀、大师风采!我们也许可以说,梁启超的影响超过同时代的任何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向往之,行动之,必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