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习作例文1阅读两篇习作例文,了解习作例文中写景物的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2结合批注,学习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的方法。阅读两篇习作例文,了解习作例文中写景物的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结合批注,学习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1课时课型:新授执行时间: 月 日执教:板块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篇课文?谁来说说?生:我们学了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两篇课文。师:这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生:海上日出主要写了作者坐船在海上观看日出的情景,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写出了日出
2、时的壮观景象。生: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介绍了游双龙洞的见闻和感受。师:你们很熟悉课文内容,非常好!那这两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生:它们都是写景的。生:在写景的时候,它们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师:是呀,按一定的顺序写是写景文章的最大特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篇习作例文,进一步掌握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师板书课题)师:在课前预习中,你们了解了颐和园和天山的哪些资料呢?谁来给大家分享一下?(生交流)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都非常好,对所写对象有充分的了解,能让我们阅读起来更顺畅。下面一起来看看老师整理的资料,谁想来读一读?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西郊,全
3、园占地3.009平方千米(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为2.97平方千米),水面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天山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天山呈东西走向,绵延中国境内1700千米,占地57万多平方千米,占新疆全区面积约1/3。中国境内的天山山脉把新疆大致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托木尔峰是天山山脉的最高峰,海拔7443.8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
4、发源于天山。(指名读)师:读得很流利,那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两处景色的呢?我们一起去文中看看吧!板块二学习例文,体会写法1学习颐和园。师:现在,让我们翻开课本,走进文本,去欣赏颐和园的宜人风光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颐和园这篇习作例文,思考:如果用一个词语形容颐和园,应该是什么词语?(生自读课文)师:课文都读完了吧,谁来说一说?生:美丽。师:你是从哪个句子中找到这个词的?生:我是从第1自然段“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这句话中找到的。师:还有同学补充吗?生:我从最后一个自然段“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这句话中,也知道了颐和园的特点是美丽。师:这两个句子都说颐和园
5、很美丽,说明它们是中心句。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一句在结尾,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生: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师:说得很好,那颐和园具体美在哪里呢?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你们又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我们再次读习作例文的第2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中导学单活动一中的问题。活动一:阅读颐和园,完成下列练习。1理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填写游览路线图。大门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昆明湖2在观察不同的景点时,作者的视角也在发生变化。如,“登上万寿山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这一句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万寿山上,观察顺序是(A)A从上到下B由远及近C从下到上D由近及远3第4自然段中,作者
6、详细描写的景点是昆明湖,它的特点一是静,作者用镜子来比喻;二是绿,作者用碧玉来比喻。(生读)师:首先,大家找一找文中表示过渡的句子,画一画。(生画句子)师:我看很多同学画出了句子,并且还在旁边作了批注,非常好。谁来跟大家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句子?生:我找到了这些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师:你找得非常完整,说明你很细心地进行了阅读。谁能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生读)师:读完了句子,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句子刚好介绍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请大家用
7、圆圈勾画出句中表示地点的词语,你们能把这些词语连成句子,完成课中导学单活动一的第1题吗?(生做题)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生:进了大门,就来到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你的游览路线非常清晰,大门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昆明湖。(师相机板书)师:理清了游览顺序,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抓住了每处景物的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将景物写清楚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批注讨论。(生思考并讨论)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生:第2自然段写的是游览长廊,作者通过具体数据描写了长廊“长”“间数多
8、”的特点。生:作者用横槛上的画、两旁的花木突出了长廊的“美”。师:你们分析得很有道理,这个自然段写出了长廊“长”“间数多”“美”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吧。(生齐读)师:作者还写了哪些景点呢?生:作者还写了万寿山。师:对,这里分为万寿山脚下和万寿山半山腰的佛香阁,在山脚下时,作者看到了什么?生:在万寿山脚下,作者看到了半山腰的佛香阁和佛香阁下面的排云殿。师: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的观察角度是怎样的呢?生:是抬头向上看的。师:那到了半山腰的佛香阁后,观察视角又是怎样的?生:向下望,也可以说从上往下看。师:是的,观察的位置不同时,视角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在写这类游记时,也要特别注意根据实际地点的
9、变化来改变描写视角的词。所以课中导学单活动一的第2题选什么?生:选A。师:作者写佛香阁,比较简短,它又有什么特点呢?生: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佛香阁的位置很“高”。师:从哪些词句看出位置高的呢?生:我从“耸立”和下文中的“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看出来。师:说得很好,接着作者的目光都集中在昆明湖了,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写昆明湖,也说明了它是作者游览的重点。作者笔下的昆明湖有什么特点呢?谁来找出相关句子?生:“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师: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生:我认为作者抓住了昆明湖的“静”和“绿”。师:你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读出来的?生:我从“昆明
10、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中感受到的,他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师:还有补充的吗?生:我从“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也感受到了昆明湖的静。师:说得很好,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昆明湖的特点,我们在具体描述一些景物时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表现。(出示课中导学单活动一第3题的答案)师:观看完了湖面,作者又观看了什么景物?生:作者又观看了湖心岛和十七孔桥。师:作者分别写出了它们的什么特点呢?生:湖心岛上一片葱绿,十七孔桥很奇特,桥孔多、石狮子多。师:你太厉害啦!概括得非常好。游览完了颐和园,接下来我们再来游览七月的天山吧!2学习七月的天
11、山。师: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学习颐和园的思路,我们先找出了文章的中心句,再 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由此画出游览路线图,弄清楚作者写了哪些景点,最后联系课文旁边的批注和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师:那你们会借鉴这种思路来学习七月的天山吗?试着完成课中导学单的活动二吧!活动二:阅读七月的天山,完成下列练习。1作者的游览顺序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2读第2自然段,可以知道作者是按照( D)的顺序来写的。A由远及近B由近及远C从下到上D由高到低3文章第4自然段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景物是野花,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景物的特点写得生动形象,很有画面感。 (生自由学习七月的天山
12、,完成活动二。)师:文章的中心句是哪句?谁找到了?生:中心句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通过这个句子,我知道了文章主要写了天山七月的美景。师:你能找到中心句,并从中知晓本文的主要内容,非常棒。课文中的过渡句你找到了吗?生:我找到了这几句:“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师:你读得很细致,过渡句也找得很完整。谁能根据这些过渡句说说游览七月天山的路线?生:游览七月天山的路线:进入天山
13、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师相机板书)师:说得很好,课中导学单活动二第1题的答案大家都知道了吧?你们做对了吗?(生核对答案)师:我们再来仔细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天山的美景的。首先看第2自然段,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圈一圈。生:作者写了蓝天、雪峰、峭壁断崖上的雪水、山脚下的溪流、鱼群等景物。师:从这些景物的顺序中,你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吗?生:由高到低的顺序。师:说得很对!作者对天山的水进行了有层次、有条理地描写,写出了水的无限生机,给人印象深刻。课中导学单活动二第2题的答案大家都知道了吧?(生核对答案)师:运用同样的方法,谁来说一下第3自然段?生:第3自然段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
14、,先写远看雪峰、原始森林,再写近看塔松、日影、溪水。 师:你能举一反三,实在太厉害啦!这个自然段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出了天山里面树的密和树林的静,整个描写也是非常有条理。接下来看第4自然段,这一自然段重点描写的是什么?生:描写的是野花。师:是的,谁来读一读这些句子?(指名读)师:你发现了这一自然段运用的修辞手法吗?生: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师:是的,作者描写野花时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像锦缎、像霞光、像彩虹,表现了野花多和美的特点。接着看后面的句子,写马在花海中的样子,人在花海中的样子,这是直接描写还是侧面描写?生:这是侧面描写。师:很对,第4自然段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描
15、写相结合,再加上一些修辞手法,把美丽的野花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跟随作者游览完了七月的天山,你感受到天山无与伦比的美了吗?板块三归纳写法,学以致用师:学习了这两篇习作例文,你们觉得该怎样写好游记呢?生:要按一定的游览顺序来写,并运用过渡句把游览的地点写清楚。师:说得很好,过渡句还可以让景物的转换显得更自然呢,你说的这些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写作方法。生:转换地点时,要写出观察视角,以免令读者感到混乱。师:是的,你说得很对,这个细节不容忽视。生:对一处景点进行细致描写时,要有条理、有层次。师:那如何有条理、有层次呢?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如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等。师:说得很棒。还有谁要补
16、充?生:我们在写的时候对印象深刻的景物要进行重点描写,写出特点。师:是的,这一点也要格外注意,一篇游记一定要有详有略,重点写出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写出自己感受到的特点,那我们如何写出特点呢?生: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师:你说得太好了,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写出来的特点才更生动。师:好了,经过我们的总结,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写游记的一些基本方法,现在,我们来试着运用一下吧!请大家完成课末固学单。活动: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早晨的校园、夕阳下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用一段话介绍某一处景物的特点。_(生自由写)师:谁来分享一下自己描写的景物?生:走过健身广场,
17、就来到了美丽的荷花池。那盛开的荷花,仿佛是身穿粉色衣裳的小精灵。那含苞待放的花苞像害羞的小姑娘,粉色更加衬托出她们的羞涩。我最喜欢那些荷叶,在炎热的天气里像一把凉伞,为鱼儿遮挡烈日。鱼儿们在伞下玩得不亦乐乎。听!“呱呱”多么清脆悦耳的歌声,一群小歌手青蛙们正蹲在荷叶上尽情地歌唱,为整个池塘增添了无限生机 。微风吹过,一阵荷花的清香扑鼻而来,真是令人神清气爽。师:他写得怎么样?请同学们对照评价表来进行评价。评价表评价标准评价星级是否突出景物的特点是否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景是否运用修辞手法(生点评,师相机指导。)1突出重点,注重学法的指导。教学时,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篇习作例文的教学上,先让学生整体感
18、知习作例文,找出所描写景物的主要特点,再让学生根据过渡句,画出路线图,分析作者是怎样将景物写清楚的,最后要求学生借鉴学习颐和园的思路来学习七月的天山。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这节课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注重文本的解读,让学生立足文本去分析与理解,避免架空分析。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与交流讨论的时间,整节课从文意概括到重点品析,再到难点解读,基本是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以点拨、指导为主,较好地贯彻了高效课堂的理念。设计意图由回顾课文自然引出新知识,再加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做到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简洁而实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梳理两篇习作例文的游览顺序,从游览顺序和描写方法两个方面把握文章内容,明确描写景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还要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为后面的习作作铺垫。设计意图从语言学习到语言实践,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