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 案 装 订 线第 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导学案编制:万宝奎 审核:万宝奎 审批: 编号:2014LS03【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目标】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2汉代及隋唐时期对选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3监察与谏议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学习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学习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链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见教材第13页)【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一、主干整合(学生填充记忆基础之上适当知识补充细化)(一)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隋唐(1)内容:三省是指 、 、
2、 。 省下设六部,即 六部。(2)职权及运行程序: 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令。 负责审核 起草的诏旨,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 是最高行政机构,下设六部。(3)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封建中央政治制度成熟。2.演变:宋元(1)宋朝: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置“ ”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 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 掌管,三司的长官 又称为“计相”;宰相只保留 。(2)元朝:废除三省,只设 ,长官为元代 。(二
3、)选官制度1.目的:补充 ,保证这个队伍的 。2.发展:(1)西周:实行 制。(2)战国:实行 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3)西汉:汉武帝时,实行 制和 制内容: 制是让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影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 的需要,但易任人唯亲, 和 易形成小集团。(4)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形成: 时分设各种不同科目推举人才, 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形成。完善:唐代,统一分科,定期考试, 和 两科最为人重视。影响:扩大了统治的 ;促进了 的进一步成熟,为 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成为 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三)监察制度1.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 。2.发
4、展:(1)官员监察制度确立:秦汉时期秦朝设 ,汉武帝时设 。顶峰:明清时期在中央既设 又设 ,合称“科道”,在地方设。(2)谏议制度含义:对 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发展:隋唐时期:三省六部中的 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 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 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宋代:出现独立的谏官机构 。明清时期: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3.作用:(1)积极作用:在整顿 ,打击 势力,维护 ,谏正皇帝过失、防止 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消极作用: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 ,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 和 现象。【拓展延伸】1.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
5、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皇帝有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牢牢控制地方官吏。(2) 弊端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2.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夏商周) 世袭制(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到明清) 科举制血缘等级品德门第才学特点:(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2)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3)封
6、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1汉至元中央官制演变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提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2从汉至元我国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和选拔方式的演变有何特点?提示(1)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于公开、公正。(2)方式:由举荐或评定授官到科举取士,选拔方式渐趋严密。3.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自主检测】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拥有对草拟的诏令封驳审议权的是()A尚书省 B吏部 C中书省 D门下省2在宋代中央政府中,掌握财政权的是()A左丞相 B右丞相 C三司使 D枢密院2解析:选C。考查基础知识。宋代为削弱
7、相权实行“二府三司制”,三司使掌财政权。3西汉时期,文人司马相如由于很有名望,被汉武帝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这一选官制度是()A察举制 B征辟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4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太尉御史大夫刺史按察使司A B C D5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6下列有关两汉察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以军功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B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C察举是两汉选用官吏的唯一途径D个人声望始终是察举的重要标准7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
8、”,“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句话说明科举制度()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堂达标训练题一、选择题1唐朝“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三省分工彼此制约和监督,其长官都是宰相B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C三省相互配合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的独尊地位D三省把相权分割为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三部分2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
9、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3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行省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D行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4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场景,许多成语典故都与此考试制度有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该制度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5中国封建官僚政治在唐朝发生了一次巨变
10、,这一变化导致了中国“文官政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A废除九品中正制B选官标准强调文学与才能C进士科录取比例大幅度提高D推行“重文轻武”的政治策略6史载:“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以前)司察之而已。”材料反映的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A管理地方行政 B监察地方官员C掌管地方军事 D掌管地方财政7监察制度是古代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表述正确的是()秦朝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谏议制度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宋代出现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三省六部制下负责监察的是门下省A B C D8史学界普遍认为,隋唐两代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时期。这里所说的“
11、完善”,主要是指 ()通过科举选拔官吏地方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免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出现了专门的谏官机构A B C D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二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 (2)唐太宗认为宰相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12、? (3)唐朝宰相的权力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自主检测】参考答案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三省的职能分别为: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2解析:选C。考查基础知识。宋代为削弱相权实行“二府三司制”,三司使掌财政权。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将有才学、有名望的人吸收到政府中来,扩大统治基础,故选B项。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太尉负责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按察使司是明清时省级机构负责监察的官员。5解析:选C。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
13、,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项正确。6解析:选B。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但不是唯一的途径,例如还有征辟制。后来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故A、C、D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7解析:选A。科举制的实行,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培养了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堂达标训练题答案1A2B3A4A5B6A7D8D9(1)先由宰相等集体议政,再由皇帝最后决断。(2)唐太宗认为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3)宰相是皇帝直接任免的官吏,必须依照皇帝的意愿行事;三省机构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