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校联考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历史学科 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涂入答题卡内。1古有“天子驾六”的说法。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西周推行的宗法等级关系 西周推行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西周有着严格的礼乐定制A B C D2.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屡见不鲜,时至今日,英国、丹麦等国的国家元首依然是女王,但我国两千年传统社会中皇位继承普遍排斥女性,遵循父系
2、单系世袭的原则。中国与西方存在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A专制权力强弱不同 B欧洲女权至上 C中国宗法传统D经济发展水平差异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写道:“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统一全国文字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统一国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4.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以下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为削弱相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设置处理国政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
3、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5. 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 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B.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C.地方权力机构的加强 D.君权与相权矛盾的缓和6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汉武帝和宋太祖的回答是A强干弱枝 B内实京师,外销奸猾C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D守内虚外7. 以下各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是A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B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C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D行事快捷的军机处8. 以下有关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选拔官员的
4、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9. 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 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A B C D 10. 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D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11.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5、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重视农业的观念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安土重迁的思想A. B. C. D. 12.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13. 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14. 明代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的主导地位。这主要是因为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品经济的发展15. 唐前期唐六典记载:“凡市
6、,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晚唐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B.前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经存在“夜市”16. 清朝时期,“处处皆关,关关有税”。清政府的这一政策 A限制了商业活动 B有利于扩大资本的原始积累 C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D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17. 以下各项最能说明中国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是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
7、器。”B.“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C.“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D.“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18. 明朝曾有官员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寇与商都是日本人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C海禁加剧了寇患 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19. 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 这一论断A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 B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C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 D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双重影响20.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
8、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D.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21.学完“百家争鸣”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任课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A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B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C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D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22.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问题 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9、C.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的建议 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23.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陆九渊 B董仲舒 C朱熹 D孔子24.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 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 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 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25. 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
10、。这一现象表明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B孔子的思想在历朝历代都影响巨大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26.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纸币的流通 火器的使用 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A B C D27. 人丁兴旺是国治邦安的表征之一,所以健身除病的传统医学十分发达。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的特征是A重经验 B重实用 C重自然 D重血统28. 推断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最为可信的证据是A. 权威观点B. 文献记载C. 考古发现D. 民间传说29.
11、 美国著名剧作家桑顿怀尔德(18971975)创作小城之光时,采用了中国京剧艺术的手法。这表明A京剧艺术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B京剧艺术影响国外剧作家的创作思维C京剧艺术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代表 D京剧艺术代表了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30在评论商鞅变法时,司马迁说“秦民大悦”,而司马光却说“人多怨之”。史学研究者的正确态度是A.支持司马迁的说法 B.查阅相关史料后自作结论C.支持司马光的说法 D.采用当代学者的权威说法二非选择题:满分40分,共2小题,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1.(2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
12、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何良俊四友斋丛书材料二: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风俗考材料三: 雍正九年(1731年),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锅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得旨:铁不许出洋,例有明禁,而广东夷船,每年收买铁锅甚多,则与禁铁出海洋之功不符矣。杨永斌所奏甚是,及官员处分、商人船户治罪之处,悉照所请行。粤东既行查禁,则他省洋船出口之处,亦当一体遵行,永着为例。 清世宗皇帝实录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苏州经济的新现象。(4分)(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
13、这种新的经济现象发展缓慢的原因,以及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7分)(3)结合教材至少举三例说明这种新现象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反映。(9分)32.(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文帝、隋炀帝扩建长安与洛阳两京,穷极土木之工,大片砍伐森林。进入唐代,土木之兴依旧不止。经过唐玄宗40年的统治,曾经遍布森林的关中三辅地区几无可供砍伐的林木。到唐德宗年间,为修建神龙寺,同州山谷中的古松几乎被砍伐一空。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破坏高原植被,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等到安史之乱之后,田地荒
14、芜,水利失修,人口大量死亡和南移,使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开始衰落,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也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 引自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材料二: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 (注:不祥之气);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 ;六曰出贷;七曰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 摘自大清会典材料三: “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社稷。至于(皇帝)视旨圜丘(又称祭天台),即大雩(求雨祭名)之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黄河泛滥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6分)(2)赈济是指用钱粮无偿救济
15、灾民的一种政策。在唐代,一项有关“赈济”的政策从酝酿到执行要经过哪些决策程序?(4分)(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4分)(4)结合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情况,分析当灾害发生后,材料二中的“荒政”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吗?试简要说明理由。(6分)四校联考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历史学科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BCDCBADBCABBCDD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ACCDABDADCABCBB二非选择题31(1)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增多;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每点2分,共4分)(2
16、)“海禁”政策(或者“闭关锁国”政策)。(3分)失去了海外市场(或答“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同样给分)(2分);隔绝了与先进国家的交往,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发展。(2分)(3)如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出现了具有反封建思想的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得分,每点3分,共9分)32(1)社会原因:统治阶级为统治需要,大兴土木,大片砍伐森林,破坏了植被和自然环境。(2分)唐后期安史之乱,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社会安定。(2分)自然原因: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加上天灾等因素的影响。(2分)历史原因:黄河流域开
17、发时间早,植被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2)首先由中书省草拟有关政令,交门下省审核通过后,经皇帝同意后由尚书省执行,最后由户部具体办理。(4分,草拟、审核、执行、办理四个环节,每个环节1分,语言不规范或者灵活表达的,酌情给分)(3)措施多样;迷信色彩浓厚。(每点2分,共4分)(4)(本问为开放性问题,不管答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同样赋分。)不能(1分)。小农经济具有很大的落后性与脆弱性,它无法抵御天灾人祸(3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给救灾带来不利影响(2分);农耕经济创造的社会财富总量毕竟有限(2分)。(后两点任写一点即可,满分6分)能(1分)。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调配人力、物力,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荒政措施和发动民间灾荒救助等,很大程度上缓解灾荒(3分);自然灾害毕竟是外因,关键要采取措施减灾防灾(2分);古代中央政府很重视仓储,以丰年之有余补灾年之不足(2分)。(后两点任写一点即可,满分6分)5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