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语交际习作四1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培养投身环保、关爱家园的意识。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3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学写建议书。教师:准备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以及往年全国部分地区旱灾情况统计数字。学生:准备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破坏家园的不良行为。2课时(口语交际)一、揭题导入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鹿和狼的故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和青山不老四篇课文,快速浏览,说说你的感受。(可针对一课,也
2、可针对整个单元谈感受)小结:课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懂得珍惜资源,关爱家园,不能随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四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2师生共同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三、组内交流讨论问题一:“为什么要珍惜资源”?1学生按要求进行准备。可以结合本组教材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2进行组内交流。3示范带动,交流评价。(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
3、报。(2)将学生搜集的资源和有限资料用展示台的方式进行展示交流。(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4)教师出示搜集的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见资料。(略)(5)展开看后感受交流。问题二:“怎样珍惜资源”?1学生展开积极讨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2注意发言规范,集思广益达成一致意见。3全班交流,评比“环保金点子”。(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2)将学生收集的“环保从我做起”金点子进行梳理。节约每一张纸。在需要传达问候和祝福时,尽量不使用纸制的贺卡。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每一滴水,保护长江水资源不受污染,不往江中扔垃圾。
4、不使用塑料袋,自觉抵制白色污染。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对照讨论意见说说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5把自己的金点子、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建议,选取一种最好的写下来。四、课外延伸请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状况,对于铺张浪费、随意破坏的行为该如何制止?(习作指导)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只有一个,可生活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今天,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向有关人员或部门呼吁环保吧!(板书:建议书)二、写法指导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1)建议书的内容是什么?(2)注意要点:先写清存在的问题。再说明产生的原因
5、。最后提出解决建议。2出示例文:建议书尊敬的局领导: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看我的建议书。我生活在这个城市觉得很幸福,听老师说,我们的城市已经变成了中国的绿色城市,现在大街上,到处可以看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字样。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城市在环保的细节方面还需要下一番功夫。在此我向领导们提出一些建议:一、帮助市民区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种类。在街道上设置的垃圾桶一般是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但很多人对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是什么并不了解,所以乱丢一气,这样不仅起不到垃圾分类作用,反而给垃圾场的工作人员带来困扰。因此,我建议不仅要分类,而且要在垃圾桶上写一些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的种类。二、灵活
6、设计垃圾桶。有些街道旁的垃圾桶夏天会发出臭味,一些人的环保意识不够强,乱扔垃圾,明明垃圾桶就在旁边,却随手一丢扔在桶外,还有这些垃圾桶多是固定的,环卫工人难以清扫垃圾桶的底部,造成垃圾桶底部垃圾淤积,因此我建议多在垃圾桶附近贴宣传标语,同时也要改善垃圾桶的设计,以便更实用。以上两点建议供参考,希望被采纳。祝贵领导工作顺利,我们的城市越变越干净。此致敬礼六年级(2)班2019年月日3看了这份建议书,你觉得写建议书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引导学生着重从格式上谈建议书:标题,称呼,正文,建议人姓名或建议团体名称,日期。)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
7、导。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修改:材料实事求是,语言要有分寸。)“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
8、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
9、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1.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习惯。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老师注重创设问答式的交际情境,由学生根据指定的内容进行发言。双向互动,气氛活跃,交际的效果好。3.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对学生的每一个话题都尽量做到流利、条理清晰地进行叙述出来。4.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关注后进生的表现。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5.重视学生在口语交际评价中的参与意识。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的评价外,还应重视在交际过程中给予及时适当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