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速读、筛选和概括的能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在那里,我们认识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今天,我们再次步人美丽的抒情童话世界,那里有诗一般的境界,有汩汩流淌着的爱的清泉,还有等待我们结识的新朋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二、整体感知:来源:ZXXK 快速浏览全文,思考:(小组合作)找出文中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句子。用几个简单的词语贯穿情节
2、。学生速读,找出有关的句子,交流明确。明确1:(1)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6)(2)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它很快乐。(19)(3)“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小小的萤火虫!它像一盏小小的灯。”盲孩子几乎是在大声喊叫着,他从来没这样快乐过。(48)(4)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是你吗?我好像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68)(5)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79)有关的词语可以找到:寂寞快乐温暖光明。三、探究研读:教师引导:读这一篇童话,我时时感受到一种“美”,你们有没有同感呢?请你谈一谈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美”的信息。小组讨论。交流以后明确:来源:ZXXK1、
3、诗情画意的美的意境。(1)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18)(2)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46)(3)月亮和太阳同时悬挂在天上。(74)(4)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81)(5)各种颜色的花朵。(82)(6)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83)老师小结:这一些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深深地吸引、 感染着我们,给我们一种美的熏陶。2、美的语言。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适当补充。)(1)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2)叠音词很
4、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3)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带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4)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过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5)按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3、美好的主题。(你从
5、文中读出了什么主题)学生自主讨论,交流以后小结如下:(1)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2)我们关爱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更贴切)(3)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四、分角色朗读: 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题,构成了这篇美的课文。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遍课文,让这种美在我们心中永驻。来源:学*科*网Z*X*X*K分角色: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人、“萤火虫”的话。(配乐爱的奉献)五、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多少美好的事物,一个盲孩子,尚且能够用他的心灵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和温暖。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健康的人,
6、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不可以容忍呢?用你的心去感受每一份温暖,用你的爱去温暖每一个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多一份光明和温暖。 六、作业:1、完成伴你学的练习。 2、课外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来源:七、板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寂寞快乐、温暖光明(一个人) (影子) (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教书
7、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教学反思:来源:ZX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