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枣核教学目标1.从质朴而富于抒情色彩的语言中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2.学习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3.体会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法。4.结合语境,品味词语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来源:ZXXK教学难点体会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听歌导入,可以说,思乡、爱国,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民族之感,是华夏子孙共有的民族之情。2.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思念家乡、眷恋故土的文章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枣核。二、新授学习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2.那么,文章围绕这个线索写了哪几件事
2、情?第一部分:(1)索枣核第二部分:(2-4)得枣核第三部分:(5-10)话枣核第四部分:(11)悟枣核三、深入课文,体悟情感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她想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来源:她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棵枣树因为她思念家乡。2.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力量,显得珍惜。3.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本意是故意玩弄花招,使人感到高深莫测。这里贬词褒用,意思是卖关子,不肯直说,表现了“那股调皮劲”,描写了同窗得到枣核时异常高兴的情态。这里再次设下悬
3、念。4.在安顿好我住的房间之后,友人首先带我去了哪里?她为什么劈头就问我花园有没有家乡的味道呢?来源:ZXXK后花园。急切地向我倾诉思乡之苦。5.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儿什么。缺点儿什么,指难以弥补的远离故土的缺憾,缺少家乡的温暖。6.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过旧历年是炎黄子孙的文化传统,“一”过圣诞,“就”想旧历年,用“一就”的句式强调了旧时同窗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你能不能用“一就”的句式造一两个句子?)7.那是我们家的“北海”。为何是我们家的?这体现了什么?北海是细心的友人亲手建造的,它体现的是友人的一种自豪和满足。8.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用文中的话回答:找出中心句)改了国籍
4、,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板书:思乡之意爱国之情)四、探究写法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来源:题目的作用:1.“枣核”是本文的线索,用它设置悬念,推进悬念,揭开悬念。2.“枣核”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将海外游子与祖国紧紧连在一起。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5、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作者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来源:ZXXK“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
6、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五、课堂小结小小的枣核,深深的思乡爱国情。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们身在何方,也必将如此深沉地依恋与热爱我们自己的祖国吧!因为“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六、拓展延伸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再到课外去找一些作品读一读吧!